科技长牛投资机会分析:内循环新格局,科技创新勇立潮头
1、 内循环新格局下,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
1.1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是未来中长期政策主线
内循环新格局是中长期政策主线。进入 2020 年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 杂,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进一步加剧了外部环境的变化,不稳定性不明确性明显增强。7 月 30 日的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了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 新的发展变化。因此,会议提出了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 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下简称“内循环新格局”)。
内循环新格局是党中央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战略性研判,是当前和今后 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前提、大背景和大方向。我们认为,立足国内大循环、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将会成为未来贯穿中长期的政策主线。
1.2 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明显加快,科技创新是核心驱 动力
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进程来看,科技创新始终是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 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差 距,本质上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越强,就越能在世界产 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进而能够激发更多的新兴产业,掌握国际社会话语权, 引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 的出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渗透到了经济 社会的方方面面。
内循环新格局下,政策或将集中于三方面发力,科技长牛有望延续。我们认为, 立足国内大循环,本质上是要在当前错综复杂、风险和不确定性巨大的外部环境下, 进一步发挥我国基础设施完备、工业门类齐全、市场规模巨大的三大优势,并依靠科 技创新和各种宏观调控手段深挖潜力,补齐整体优势中存在的部分短板。从此次政治 局会议的表述来看,我们认为政策或将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1)依托新基建筑牢基点: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认 为政府有望通过新基建超前布局前沿科技,高效赋能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强化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和数字化水平。
2)凭借国产化连接断点: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我们认为未来有望在关键产业环节加速国产化替代,从而实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性和竞争力的目标,进一步扩大我国工业门类齐全的体系化、规模化优势。
3)利用新消费打通堵点: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持续扩大国内需求,为居民消费升 级创造条件”。我们认为未来有望更多依托科技创新,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 充分挖掘 14 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确保各类要素畅通流动和市场化配 置,加快构建完善的内需体系。
2、 新基建是内循环主要投资方向,产业加速发 展
内循环为主的新格局下,新基建成主要投资方向,相关政策陆续出台。此次政治 局会议着重强调了“内循环为主、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更 多依靠科技创新”的结构调整战略。而在具体措施上,会议强调了“加快新型基础设 施建设”。我们认为,在 3-5 年的时间周期内,新基建将成为内循环以及科技创新的主 要投资方向,相关领域的企业有望直接受益于政策的投入和需求的驱动。今年以来, 新基建相关政策密集发布,从政治局常委会、深改委会议到国务院常委会、政府工作 报告,再到各个中央部委,新基建重视度日益提升。
新基建重点关注两大领域五大方向,产业链有望实现快速增长,发展空间广阔。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定义,新基建可以分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 施。我们建议重点关注两大方向五大领域,一是作为 ICT 基础设施的 5G 网络、人工 智能和大数据中心,二是作为 ICT 下游垂直应用的车联网和工业互联网。我们认为这 两大方向五大领域是当前新基建产业的重点投资方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具备广阔的 发展空间。
2.1 5G 网络建设提速,赋能千行百业
5G 建设是新基建之首,具有促进融合创新的作用。去年 6 月 5G 牌照发放以来, 5G 基站进入大规模建设期。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报告,2020 至 2030,我国年均 5G 基站 投资将达 350 亿美元,是信息基础设施中弹性最大的。5G 作为通信基础设施,可以将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数字科技赋能千行百业,是连接新基 建各领域的“高速公路”。
5G 投资总规模或超 1.6 万亿元,基站建设是主要部分。根据《Global Mobile Trends 2020》预测,2020-2025,全球 5G 资本开支共 9180 亿美元,其中中国占比约 25%,是 全球 5G 基站最多的国家,投资将超过 1.6 万亿元。2020 年,三大运营商计划资本开支 3338 亿元,其中 5G 投资占比 54%,我们预计 5G 资本开支将逐年提升,并在 2023-2024 年达到峰值。5G 投资规模与基站建设数量直接相关,我们预计到 2025 年,我国 5G 宏 站数量将达到 520 万站,而小基站和行业专网的建设将贡献更多的投资。
5G 建设产业链包括无线接入网、传输网、核心网三大板块,其中宏基站的投资规 模最大,光传输设备、核心网设备(包括云资源池)次之。运营商将首先实现对主要 城市的网络覆盖,然后根据流量的爆发情况建设带宽更高并具有 SDN 能力的光网络, 同时基于 CT 云&IT 云的 SA 核心网能力部署将开启具有切片能力的 5G 新商业模式。由于 5G 采用了全新的设备设计和技术方案,上游材料&元器件的弹性更大,如介质滤 波器、氮化镓功放、光模块等,同时边缘计算的兴起需要小基站提供更加灵活的网络 接入。与此同时,运营商的 OPEX 领域同时值得关注,5G 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工程配 套建设板块今年有望率先复苏,而网优网维行业明显改善或在 2022 年后。
5G 应用下游市场百花齐放,带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和科技消费内循环。5G 全面促 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根据信通院 5G 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到 2030 年,5G 将累 计带动直接经济产出 6.3 万亿元,经济增加值 2.9 万亿元,带动间接经济产出 10.6 万亿 元。5G 的应用场景主要分为大带宽、低延时、广连接以及基于切片技术的组合场景, 华为预计到 2025 年,5G 潜在应用市场规模达 1250 亿美元,其中超高清视频、物联网、 云计算、云 VR、云游戏、全景直播的市场空间最大。通过切片技术和虚拟专网,5G 将打开 2B 大市场,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港口、智慧工厂等领域大有可为。同 时,5G 将带来全新的娱乐/教育/驾驶体验,带动云游戏、云 XR、全景直播等海量需 求,实现科技消费的内循环。
今年 3 月,发改委和工信部下发《关于组织实施 2020 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宽带网络和 5G 领域)的通知》,其中包括七项 5G 创新应用提升工程将得到政府推 进和补贴,我们认为值得优先关注:5G 智慧医疗、5G 虚拟企业专网、智能电网、车 路协同、5G+智慧教育、5G 智慧港口、5G+4K/8K 超高清制播系统。
2.2 人工智能助力社会走向“智能+”
全球人工智能经历三次浪潮,当前处于第三次高速成长期。人工智能产生于 1956 年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简称 AI)夏季研讨会”, 至今已有 60 年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三次浪潮。在人工智能的前两次浪潮当中,由 于技术未能实现突破式进展,相关应用始终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无法支撑起大规模商 业化应用,最终在经历过两次高潮与低谷之后,人工智能归于沉寂。随着信息技术快 速发展和互联网快速普及,以 2006 年深度学习模型的提出为标志,人工智能迎来第三 次高速成长。
多种因素促使当前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我们认为当前中国人工智能产业 处于快速发展期,主要是算法、算力、数据、政策四方面因素的驱动。
1)算法:深度学习算法促使人工智能真正实现应用落地场景。深度学习算法是从 原来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发展而来。从最早 2012 年提出的 AlexBet(8 个网络层),到 2015 年提出的 ResNet(150 个网络层),层次的复杂度呈几何倍数递增,从而算法的准 确度也迅速提升。目前,深度学习算法在一些领域已经能够强于人类的表现,比如在 机器视觉领域,算法对物体和场景的分类和检测错误率已经低于人类,可以做到在一 些场合替代人类的重复性和疲劳性工作,从而为人工智能真正实现应用场景落地提供 了可能 。
2)算力:摩尔定律支撑 AI 芯片快速发展,为人工智能算法提供充足算力支撑。由于深度学习算法需要针对海量数据做出快速的训练和推断,因此计算机硬件性能成 为人工智能商业化应用的重要制约因素。当前,在摩尔定律的支撑下,AI 芯片快速发 展。从最初通用的 CPU 到并行计算能力优越的 GPU,再到专为深度学习算法定制的 FPGA 和 ASIC 芯片,AI 芯片的算力从 GFLOPS(每秒十亿次浮点运算数)迅速提升 至 TFLOPS(万亿次)乃至 PFLOPS(千万亿次),功耗则逐渐降低,从而真正实现了 深度学习算法在云端和设备端商业应用的可行性。
3)数据:移动终端普及产生海量数据,为人工智能算法提供丰富训练样本。近年 来,得益于互联网、移动设备和传感器的大量普及,全球产生并存储的数据量急剧增 加,为通过深度学习的方法来训练人工智能提供了丰富的样本。根据思科发布的《全 球云计算指数白皮书》预测,全球互联网数据流量到 2021 年将达到 23.9ZB/年,其中 数据中心流量达到 20.6ZB/年,占比达 86%,复合增速达到 25%,增长迅速。海量的数 据将为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提供源源不断地素材,促使人工智能算法更加准确高效。
4)政策: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 年,国务院出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 展规划》,人工智能正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促进新一代人 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进一步明确了人工智能的战略地位。2019 年两会期间,“人工智能”连续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首次提出“智能+”。人工智能产业有望在国内迎来快速发展。
人工智能助力疫情防控,有望成为社会、企业、个人实现智能化的底层基础。在 此次疫情防控中,人工智能同样体现出重要的作用。以国内人工智能龙头科大讯飞的 实践为例,主要有几方面的贡献:1)智医助理电话机器人助力疫情筛查。北京、湖北、 天津、安徽、云南等 30 多个省市通过科大讯飞智医助理电话机器人开展新冠肺炎疫情 重点人群排查、宣教和无接触式疫情相关数据的采集,累计服务 5900 万人次。在防疫 主战场武汉市,智医助理电话机器人仅用 6 小时就完成 100 万居民的筛查随访,提升 疫情筛查效率 20 倍以上。2)人工智能辅助肺部影像诊断。讯飞在疫情期间推出了新 冠肺炎影像辅助诊断平台,实现了通过人工智能辅助新冠肺炎的诊断。3)人工智能助 力“停课不停学”。在疫情期间,讯飞通过智慧空中课堂,打造不同区域的解决方案, 提供线上授课、课堂互动、课堂管理、数据分析、自主学习等功能,提升了线上学习 的效率。目前已经应用在 19 个省 31 个区域。
我们认为,疫情加速了社会对智能化的需求和认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企业有 望实现智能化的生产制造,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生产效率。社会有望实现智能化的管 理。尤其在疫情期间,人员流动受到限制,人工智能技术有望提升整个社会的效率。对于个人而言,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从方方面面帮助个人提升能力,例如依托人工智 能技术实现的个性化学习等。
新基建政策驱动下,国内人工智能产业有望迎来快速成长,发展空间广阔。我们 认为,政治局会议定调“内循环为主、内外双循环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尤其强调了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智能产业作为新基建中的技术基础设施,有望实现对社 会各行各业的底层技术赋能,从而助力社会实现“智能+”。在当前各项政策的促进下, 国内人工智能产业有望迎来快速成长。根据中国电子学会编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 展白皮书》来看,到 2020 年,国内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 220 亿美元,复合增 速接近 65%。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速度快、空间广阔,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了良好 的发展环境,未来相关企业的成长空间值得期待。
2.3 大数据中心提供算力支撑
数据中心是面向未来的算力基础设施,中国在超大型数据中心方面仍有差距。算 力是设备根据内部状态的改变,每秒可处理的信息数据量,其主要载体有端、边、云 三种形式。目前以手机和 PC 为主体的终端然是算力承载的主要形式,然而随着先进 制程芯片商业化可行性越来越低和多核处理器功耗及软件限制的影响,未来算力的承 载必然向边缘和云端转移。数据中心是托管和运营服务器的场所,将成为面向未来的 算力基础设施。以集约化节能化见长的超大规模云数据中心将成为未来数据中心的主 要投资方向,2018 年全球共有超大型数据中心 399 个,其中 40%位于美国,中国仅占 8%,中国在云端算力的缺乏亟需大型云数据中心的建设。
云计算产业快速发展,中国和美国上云渗透率仍有差距。根据 IDC 统计,2019 年 云计算 IT 基础设施市场规模首次超过传统 IDC,其中,公有云的支出占比逐年提升, 到 2023 年将达到 40%以上。我国的云计算产业发展落后美国 5 年,企业上云渗透率仍 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信通院《云计算发展白皮书 2019》,我国公有云市场规模首次超 过私有云,达到 689 亿元,但占全球市场规模仍只有 10%,未来以阿里、腾讯、华为 为代表的公有云厂商和以金融、大型企业、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私有云用户将持续加 大对 IDC 的投资。
数据中心产业 2022 年市场规模超 3000 亿,带动上游投资每年超 2000 亿元。移动 互联网时代到来后,各种现象级应用层出不穷驱动流量不断爆发,2014-2018 年我国 IDC 市场 CAGR 35%。而如今,我们正在进入由人工智能驱动新一代互联网变革,罗 兰贝格预计,2018 到 2030 年,全球算力需求将增长 390 倍,以虚拟化、容器技术为代 表的数据中心服务市场持续增长。IDC 圈预计,到 2022 年,我国 IDC 业务市场规模 将达到 3200 亿元,未来三年 CAGR 27%。
我国的 IDC 运营商分为基础电信运营商和第三方运营商,目前三大运营商仍然拥 有 60%以上的市场份额,第三方 IDC 以灵活性、专业性为优势,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其中,以光环新网、世纪互联为代表的零售型 IDC 主要面对零售需求,以数据港、宝 信软件为代表的 IDC 主要满足云厂商定制化需求。
大数据中心产业链包括 IDC 基础设施层、组织管理层、分析发现层及平台服务层, IDC 基础设施层依然是投资的主要部分,每年投资超 2000 亿元。IDC 行业的 Capex 部 分包括土建、动环基础设施及 IT 设备三个方面,其中服务器占比最高,网络与安全设 备也至关重要。新基建政策引导下,各地政府加大了对数据中心项目的支持和引导, BAT 宣布未来几年投资与数据中心相关的金额合计超万亿元。站在当前时点上,我们 建议关注 UPS、精密空调等 IDC 产业链前周期品种以及服务器、存储、光模块等受益 于云计算资本开支提升的品种。
2.4 车联网是重要垂直应用,车路协同前景广阔
车联网是新基建重要垂直应用场景,车路协同应用前景广阔。智能网联汽车需要 5G 以及 V2X 等基础设施的配合,车路协同被认为是有效手段。推进路侧和网络侧的 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带动整个产业链包括车载 OBU 、路侧 RSU 、基站、边缘设备和 云控平台的资本开支。中国联通近期发布的《5G 车路协同白皮书》中提到,车路协同 通过“云-管-端”三层架构实现环境感知、数据融合计算、决策控制,从而提供安全、 高效、便捷的智慧交通服务,其中,端:主要是指车载 OBU 和传感器包括摄像头、 毫米波雷达等,以及路侧路侧的 RSU 和交通设备包括红绿灯、公告牌、电子站牌等。管:指实现交通互联互通的网络通道,包括 4G/5G、C-V2X,网络保障通信的安全可 靠。云:指云控平台,实现数据汇集、计算、分析、决策以及基本运维管理功能,根 据需求可部署在边缘侧或中心云。
我们认为,车路协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车路协同产业链分布广泛、协同度 高。车路协同涉及芯片、模组、终端设备、应用平台、整车和安全认证,每个细分领 域都存在多家方案提供商。2)车路协同落地场景丰富,市场确定性高。车路协同的目 标是,运用先进通信技术实现道路同行主体的分级和精准化管理,保障安全的同时提 高出行效率 3)随着车载终端渗透率的提升和道路智能化改造的不断推进,有利于 V2X 和自动驾驶的应用。
车联网路侧投资规模超千亿,促进 V2X 和无人驾驶应用落地。车联网分为三个阶 段,第一阶段是车载信息服务,第二阶段是智能网联,第三阶段是智慧出行。为实现 车路协同而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智能网联和智慧出行的基础。根据公安部统 计数据,截至 2019 年 6 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 3.4 亿辆,据交通部发布的公报,截 至 2018 年末全国高速公路里程 14.26 万公里。对于路测初步测算,覆盖全国高速公路 和主要城区快速道路,预计需要至少 140 万站 RSU 的规模,路测 RSU 的投资规模在 1000 亿以上。路侧投资对经济拉动效果明显,同时也为 V2X 和自动驾驶应用落地打下 基础。按照 C-V2X 产业化时间表,2025 年车联网应用进行成熟阶段。
对于 C-V2X 车侧的测算,假设 2025 年乘用车与商用车作为整体来看,车载 OBU 渗透率达到 50%,每年新增车辆约 1000 万以上,3.5 亿存量汽车,车载终端渗透率 5%, 总计约 2750 万辆车,每个 OBU 的价值按照 1000 块假设,未来每年车侧能够贡献 275 亿的市场规模。
对于无人驾驶,单就毫米波传感器一项,我们按照平均每辆车 5 个毫米波雷达测 算,假设 ADAS 未来三年的渗透率可以达到 40%,乘用车每年新增配搭 ADAS 功能的 车辆有 1000 万,则传感器中的毫米波雷达数量在 5000 万个左右,市场规模在 87.5-175 亿。我们认为,通过路侧基础设施的新型建设,促进车侧应用的落地,短期内拉动有 效投资,中长期利于孵化新的经济增长点。
政策和区域方案密集发布,车联网建设从示范区迈向先导区。无论是两会关于新 基建政策,还是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地提出的区域方案,都提出了明确 的车路协同建设目标。此外,当前车联网正逐渐在高速和城市典型应用场景探索:1) 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是国内首条设置自动驾驶专用车道的超级高速,作为路侧新基建 的样本工程,有望为全国的路端智能化改造起到重要的示范性作用。从杭绍甬高速的 投入来看,杭绍甬全长 174km,总投资约 707 亿元,预算包含了道路信息化建设,其 中 V2X 基础设施(RSU 智能感知基站、AI 摄像头、路端毫米波雷达、边缘计算平台、 云控平台等)属于道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2)天津先导区正在推进车路协同 等跨行业标准建设工作。面积为 1475 亩的封闭测试场将于今年 9 月完成一期建设, 共规划 7 个测试分区,包括快速环路,ADAS 直线区、城市道路测试区等多个区域, 形成“虚拟测试-封闭测试-开放道路测试”的三级测试体系。同时今年年底前还将完成 天津南站商务区核心及周边区域车路协同环境全覆盖。
我们认为,车联网产业化逐步从示范区的测试验证,向先导区建设转换,结合车 联网重大项目,持续探索运营模式和规模化、标准化推广的路线图。站在当前的时点, 我们认为路侧的建设有望先行,建议投资者关注智慧道路建设龙头企业千方科技。
2.5 工业互联网助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工业互联网连续三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以来政策频发,未来政策持续性 可期。今年以来,工业互联网相关政策持续发布:2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推动 5G 网 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3 月工信部发布《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 4 月发改委发布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的实施方案,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5 月《政府工作报告》再提“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连续三年 写入《政府工作报告》;6 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 融合发展的知道意见》,继续强调要“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7 月工信部印发《工 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 2020 年工作计划》,明确指出将出台《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 计划(2021-2025 年)》,预示着工业互联网政策和支持的延续性。
我们认为,在疫情影响经济发展和企业复工复产的背景下,工业互联网作为企业 数字化转型的载体,其创新发展更加迫在眉睫。当前工业互联网相关政策持续发布, 有望促使相关建设工作加快推进。
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有望超万亿,发展空间广阔。根据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 发布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报告》,2019 年预计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网络、平 台、安全等软硬件基础设施)增加值达到 5361 亿元,2020 年预计达到 6520 亿元。我 们认为到 2025 年,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24 万亿。根据国家统计 局的数据,2019 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 37.28 万家,企业平均年收入为 28374.46 万元。我们假设到 2025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均会在工业互联网相关领域有所投入。假设企业投入资金占总收入的 1%,即 284 万元,则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025 年工业互 联网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0578 亿元。此外,结合 2025 年百万企业上云的目标,测算 小微企业 2025 年部署工业互联网的数量达到 62.72 万家,假设每家投入的金额为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的 10%,即 28 万元,则小微企业 2025 年工业互联网的市场规模有望达 到 1779.65 亿元,两者合计接近 1.24 万亿,发展空间广阔。
工业互联网是各类 ICT 技术融合、赋能千行百业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推动产业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本质上是工业云平台,云计算能够提供低 成本的 IT 基础设施,实现简单灵活的软件开发与部署,为工业互联网的数据分析提供 算力支持。工业互联网包括众多需要大带宽、低时延、广覆盖的产业应用,5G 真正的 应用场景 80%在工业互联网中,5G+超高清视频、5G+AR/VR、5G+无人机、5G+云端 机器人、5G+远程控制等应用场景是未来工业互联网的“蓝海”。工业互联网产生的海 量工业大数据,为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和知识图谱提供了绝佳的“训练场”和“试验 田”,人工智能同时赋予了工业互联网数据挖掘能力和算法支持。
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趋于多样化。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从概念普及进入落地实 践阶段,工业互联网在垂直行业的应用场景也越来越丰富,应用案例层出不穷。根据 《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白皮书》统计的国内 229 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案例,当前工 业互联网平台的应用主要分为三大类 19 小类。
第一类是设备/产品管理类,尤其是状态监测和报警类应用占比达到 70%。在此 基础上,预测性维护、故障诊断、远程运维、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兴的、基于深 度数据分析的应用也在不断兴起。
第二类应用是围绕企业生产制造、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等各个环节的业务运营 与优化。典型的如钢铁企业通过对高炉的仿真与机理模型实现高炉“黑箱”的可视化, 并通过对炉内气流分布等参数的分析,建立物料投放的标准,从而能够提升冶炼效率。
第三类应用是在企业内部数据打通后,工业互联网还可以赋能企业内外部的社会 化资源协作。典型应用如家电企业的按需定制,打通交互、设计、生产、物流、运维 服务等多个环节,通过建立用户社群,实现用户订单的个性化、按需定制,从而缩短 产品研发周期,又更加贴近用户,能够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
工业互联网建设,平台是核心,重点关注十大双跨平台中的软件企业。工业互联 网平台向下可以对接海量工业产品装备、业务系统的数据,向上可以支撑工业 APP 的 快速开发和部署,本身则是工业知识沉淀、复用和重构的重要载体。因此,工业互联 网平台是工业互联网体系的核心。在平台建设中,我们建议重点关注入选十大双跨平 台的软件企业。一方面,十大双跨平台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典型代表,入围企业 将显著受益于政策扶持。另一方面,软件企业更具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对比装备自动化企业和龙头制造企业,软件企业 IT 技术储备更强;2)对比 ICT 技 术企业,软件企业落地能力更强;3)软件企业更具平台变现能力,系统集成贡献稳定 现金流,软件云化打开订阅服务的盈利空间。建议关注入选十大双跨平台的用友网络。
3 、国产化是内循环重要保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新基建代表内循环增量方向,国产化提供内循环重要底线保障。我们认为新基建 代表了内循环未来增量投资的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另一方面,随着中美 贸易战向科技领域深入,华为、中兴等事件频发,国际局势趋于紧张,国内产业链和 供应链在支撑内循环的过程中将会面临巨大考验。因此,国产化是内循环的重要底线 保障。我们认为,当前国产化主要的方向在于半导体产业链,以及以信创和网络安全 为代表的 IT 信息化产业链。
3.1 半导体产业需求旺盛,全产业链国产化进程加速
国内半导体产业需求旺盛,国产化率持续提升。我国半导体市场规模长年占全球 市场 1/3 左右,有非常旺盛的需求。5G、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新 应用领域的不断涌现,支撑这些新兴市场的中国本土半导体行业有望迎来突破外企垄 断和成长发展的黄金时期,逐步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结构性调整中占据重要地位。在 与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导致的去全球化等宏观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加速国 产替代、实现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迎来 了历史性的机遇。
2019 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同比下降 12.8%到 4089.88 亿美元。反观国内 2019 年 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 7562.3 亿元,同比增长 15.8%。其中,设计业销售额为 3063.5 亿元,同比增长 21.6%;制造业销售额为 2149.1 亿元,同比增长 18.2%;封装测试业销 售额 2349.7 亿元,同比增长 7.1%。国产化率 2019 年提高到 26.41%。这都说明中国内 部市场需求仍旧旺盛,国产替代进程顺利。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19 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 3040 亿美元,同比下降 2.2%。中国集成电路出口金额 1015 亿美元,同比增长 20.1%。虽然整体贸易逆差仍旧 非常巨大,但能看出越来越多国产半导体被国外终端商所认可。同时在进口金额同比 降低 2.2%的同时出口金额获得高增长,更显示出国产半导体产品的竞争力大大增强。
从进出口的剪刀差数据和国内外半导体销售额的剪刀差数据,我们认为国内半导 体行业未来将会保持较高增速成长。根据以上数据,结合 IDC 估算的中国集成电路产 业总需求,我们计算得到我国 2019 年半导体国产化率约为 21.21%,呈现逐年提升的 趋势。
国产半导体企业在全产业链逐渐崛起。当前我们看到,基于产业链安全或者自身 生态安全考虑,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投入半导体的研发中或者大力扶持国产供应商, 比如阿里巴巴的平头哥、格力集团的 IGBT、百度的 AI 芯片“昆仑”等。国内也诞生 了一批细分赛道的领军企业,比如华为海思、紫光展锐、兆易创新、韦尔股份等等。
从半导体设计领域看,国内十大设计企业榜单的门槛提高到 48 亿元,比去年的 30 亿元,大幅提高了 18 亿元。十大企业的销售之和为 1558.0 亿元,占全行业产业规 模的比例为 50.1%,比去年的 40.21%提升了 9.9 个百分点,是近年来提升最大的一次。十大设计企业自身的增长率达到 46.6%。头部公司增速远远高于设计行业增速,说明 行业资源正在向头部企业集中。华为海思已经连续多年排行第一,且营收规模远远大 于其追随者。
从半导体封测领域来看,长电科技发起对星科金朋的收购,获得了在韩国、新加 坡的多个工厂以及全部先进技术,成为世界第三大封装企业。在最近 4 年研发拥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 Fan-out eWLB、WLCSP、Bump、PoP、fcBGA、SiP、PA 等封装技术,以 及引线框封装。长电科技 2018 年受惠于 SiP、eWLB、TSV、3D 封装技术等皆具备世界 级实力的先进封装技术,客户认可度和粘性得到较大提高。
通富微电收购 AMD 苏州和 AMD 槟城两家工厂后,继续承接了 AMD 封测订单, 具备了对高端 CPU、GPU、APU 以及游戏主机处理器等芯片进行封装和测试的技术实 力,获得了大量海外客户。2018 年在全球封测市场的市场占有率 4.4%,排名全球第六。
华天科技收购 Unisem,获得 Broadcom、Qorvo、Skyworks 等客户,同时国内各大 封测基地也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品结构。2018 年在全球封测市场的市场占有率 4.4%, 排名全球第七。
从半导体制造领域看,由于制程工艺进步迭代以及设备投入等壁垒,导致行业集 中度逐渐提升,台积电更是一家独大,以 50%以上的市场份额几乎垄断了全球最先进 工艺的客户订单。但旺盛的国内需求加之资本推动仍促进了中国本土晶圆制造厂商的 工艺稳步推进,国内涌现出了中芯国际、华润微电子、华虹半导体等专业晶圆代工厂, 虽然在先进制程工艺上还是落后于世界领先厂商,但在成熟制程工艺上已经实现量产。
以中芯国际为例,中芯国际成功开发了 0.35um 至 14nm 的多种制程节点,应用于 不同工艺平台,具备逻辑电路、电源/模拟、高压驱动、嵌入式非挥发性存储、非易失 性存储、混合信号/射频、图像传感器等多个工艺平台的量产能力,可为客户提供通讯 产品、消费品、汽车、工业、计算机等不同领域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及配套服务。从 制程上来看,中芯国际 9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成熟制程工艺,但先进制程工艺的营业 收入占比在持续增长,在 2019 年第四季度公司开始量产 14nm 芯片,并取得了该制程 芯片的首次营业收入。根据 IC Insights 报告,中芯国际在 Foundry 行业企业中居全球 第四位。
3.2 信创从政府向关键领域拓展,产业生态逐渐完善
运营商陆续发布服务器集采,国产化服务器占比超过 20%。5 月 28 日,中移动在 官方的采购招标网发布《2020 年 PC 服务器集中采购项目》中标候选人公告,包括华 为、中兴通讯、烽火通信、中移系统集成、中科可控等企业。我们估算此次服务器集 采中,Intel服务器占比77.24%、华为鲲鹏服务器占比14.15%、Hygon 服务器占比6.79%、 AMD 服务器占比 1.82%。总体来看,国产芯片的服务器占比达到 20.94%,此前中国电 信集采中,国产服务器占比 19.86%。可以看出,在 2020 年运营商服务器集采中,国产 芯片的服务器占比大幅提升至 20%左右,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信创逐渐向关键领域延伸,产业生态趋于完善。此前信创的落地更多体现在政府 相关职能部门在国产软硬件产品上的替代,而今年可以看到,国产化的趋势从政府向 电信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拓展,反映出信创产业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张。未来在政 府和关键领域的采购中,国产化软硬件产品都将作为 Plan B,在最终的供应商中占据 一定的比例,有望显著拉动国产软硬件的需求。
另一方面,信创产业的生态也在趋于完善。操作系统层面,统信软件的 UOS 操作 系统以及中国电子集团旗下的麒麟操作系统正在逐渐适配相应的国产服务器,并构建 起芯片+服务器的产业生态。例如中国电子主推的“PK 生态”,就是着力构建 Phytium 处理器(飞腾芯片)和 Kylin 操作系统(麒麟)的产业生态。应用软件层面,以金山办 公 WPS 为代表的办公软件,以用友、金蝶为代表的企业 ERP 软件等软件生态也在逐 渐完善。未来国产化的信创产业生态有望率先满足企业和个人对信息系统的一般性需 求,并首先在党政军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实现替代,随后向其他关键信息设施领 域拓展。在此过程中,相应的软硬件企业有望直接受益于国产替代的进程。
3.3 《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促使订单向国产网安龙头集中(略)
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2019 中国网络安全发展白皮书》预计,2021 年国内网络安 全产业规模将会从 2018 年的 495 亿元增长至 927 亿元,CAGR 为 23%,有望保持快速 稳健增长。
4 、泛娱乐是内循环消费升级新趋势,有望构建新模式新业态
泛娱乐产业作为大众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是终端消费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 分。而在此次疫情中,以线上娱乐为代表的“宅经济”更是验证了泛娱乐在需求端的 强大生命力,游戏和在线视频的流水和日活用户数在 2 月份到达高点后回落,但之后 也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我们认为,民众对于娱乐需求的扩张很大程度上由泛娱乐供 给端决定,而供给端的泛娱乐业态和内容的崛起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是来自于硬件技术 的升级迭代。从 2G 时代的彩铃、网络文学、客户端游戏,到 3G 时代的微博、网络视 频、网页游戏,再到 4G 时代的移动视频、移动音乐、直播、手游、电竞等。而在未来 的 5G 时代,在技术的迭代下,云游戏和超高清视频等泛娱乐产业的新模式和新业态 有望继续推动泛娱乐供给端变革,从而进一步扩大民众对于精神娱乐需求的消费能力。
4.1 云游戏有望带来行业颠覆性变革
云游戏从全新的应用场景切入,将便利性与易用性发挥到极致,将带来行业的颠 覆性变革。云游戏实际是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游戏服务提供方式,用户无需将游戏下载 到本地,游戏数据流在云端服务器完成计算、存储及资源压缩,再通过高速网络将音 视频流传输到终端,将终端设备从对图形运算和数据处理能力的限制中解放出来。移 动游戏时代,轻捷、便携的移动设备使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但移动设备 以轻量级为主要特性,不仅电池容量有限,其分辨率、CPU 及 GPU 性能都无法与 PC 相比,因而无法提供相同的画质及运行体验。已有的主机游戏及 PC 游戏无法直接移 植到移动端,需重新研发适配。而云游戏则可打通移动设备、主机与 PC 三者间的界 限,做到随时随地,即点即玩,为研发商和用户双方创造便利。
云游戏自 2009 年 Onlive 首次亮相后获得市场持续关注,各大厂商以不同的方 式布局云游戏行业。硬件厂商英伟达、游戏内容+硬件上索尼首先开启云游戏征途。2013 年,英伟达推出了云端渲染技术 NVIDIA GRID, 后来还推出了云游戏的机顶盒 Shield TV;2014 年索尼推出 PlayStation Now 平台, 迅速凭借着自有平台优势覆盖了主 机、掌机、电视在内的多个平台。据统计,英伟达+索尼当前平台共同用户达到 2 亿。2018 年 10 月,谷歌也宣布进入云游戏领域,推出了自己的“Project Stream”,采取了 直接与育碧合作,让用户用 Chrome 浏览器就可以玩到刺客信条的最新作品《刺客信 条:奥德赛》。2018 年微软、谷歌、EA 分别推出自有云游戏服务平台。但受制于通信 技术以及计算能力,云游戏一直停留在概念阶段,一直难以实现真正的落地。直至 2019 年,随着 5G 技术曙光初现,头部厂商纷纷入局,云游戏蓬勃的生命力逐渐展现。
云游戏商业化进程处于窗口期,板块中长期将受益于云游戏新增广阔市场空间的 业绩估值双提升。从产业链演化进程来看,优质内容的需求将成为云游戏时代的主旋 律,有望打破国内手游时代渠道为王的固定局面,建议关注具有深厚研发底蕴、丰富 IP 储备与迭代能力的头部游戏公司,建议关注三七互娱、完美世界。
4.2 超高清视频是未来视频显示技术演进方向
超高清是相较于高清更高标准的视频图像显示技术,是未来视频图像显示技术的 演进方向。视频从画质清晰度感觉上划分,一般分为标清(Standard Definition)、高清(High Definition)、全高清(Full High Definition)、超高清(Ultra High Definition)这几种效果。其 中,标清即通常俗称的 480P,分辨率为 640*480,是广播电视和 DVD 的标准视频显示 格式;高清中的 720P,分辨率为 1280*720,是 HDVD 和低画质蓝光的标准格式;真正 意义的高清,即全高清(FHD/1080P/2K),对应的分辨率为 1920*1080,是蓝光的标准 视频显示格式;而超高清的 4K 和 8K,分辨率分辨则达到了 3840*2160 和 7680*4320, 像素则达到了 830 万和 3300 万,理论上清晰度是全高清的 4 倍和 16 倍。
自 2018 年以来,多部门出台多个文件,在国家和各省市层面大力推进超高清视频 产业整体发展。其中,《行动计划》提出全国超高清产业三年总体发展路线以“4K 先 行、兼顾 8K”为方向,并从多角度、两阶段来明确发展规划目标,大力推进超高清视 频产业与相关领域的应用。《行动计划》提出到 2022 年,超高清视频产业规模要达到 4 万亿元,4K 频道超高清节目制作能力超过每年 3 万小时,同时超高清视频用户达 2 亿人。
在目前的时点上,更加看好超高清视频对于内容应用层的重构,而不再是硬件的 升级换代。而电视内容产业的核心环节在于中游的广电网络运营商和 IPTV/OTT 播控 平台。有线电视由于内容丰富度和互动性上不及 IPTV/OTT,近几年的收视份额不断 被后者蚕食,因此更看好 IPTV/OTT 运营方,建议关注新媒股份。
投资建议(详见报告原文)
政治局会议定调内循环新格局,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认为内循环 新格局与此前政策表述一致,或将成为未来贯穿中长期的政策主线。内循环新格局下, 无论是新基建构筑的增量投资空间,还是国产化提供的基础保障,乃至消费升级所需 的新模式新业态,科技创新都是核心驱动力。因此,我们认为科技长牛趋势有望延续。
……
(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华安证券)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以来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行业研究
文琳行研报告,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文琳行业研究】
《文琳资讯》每日提供最新信息。欢迎关注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文琳阅读》每晚经典,欢迎关注!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就业与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