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创新药产业链深度研究报告
来源:中信建投证券,贺菊颖、袁清慧、胡世超、阳明春(报告下载链接:)
1 创新药基础知识
创新药的定义:相对于仿制药定义
相较于仿制药,创新药强调结构首创和临床开发评价
创新药的研发是一个严格的筛选及疗效、安全性评价的过程,需要经历完整、可靠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而仿 制药仅需要做生物等效性评价,不需要大规模临床试验。创新药的申报有严格的国际标准,仿制药则相对宽松。创新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期,仿制药则是等待原研专利过期后进行仿制。
创新药研发、生产全流程和临床开发流程
创新药的研发和生产流程包括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申报、临床试验、生产申报和规模化生产等环节。动物实验只能部分反应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人体临床试验才是检验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金标准。
创新药的类型:生物创新药和化学创新药
从化学药到生物药,分子结构复杂程度大幅提升。一般认为,化学创新药更灵活,生物创新药疗效更持久。化 学创新药生产成本低,生物创新药生产成本高。
生物创新药主要是指抗体药:单抗、双抗、ADC药物
生物创新药又可以分为重组蛋白药物和抗体药物,其中抗体药物成为目前生物创新药的主流。抗体药物又可以按照抗体形式分为单抗、融合蛋白、抗体毒素偶联药物(ADC)和双抗。单抗可以实现单靶向治疗,融合蛋白则可以对天然抗体进行重组,抗体毒素偶联药物则在抗体结构基础上实 现杀伤增强,双抗可以实现双靶向。
2 政策推动下,腾笼换鸟效应明显
医院用药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药渗透率有望提升
创新产品销售额逐步增大:贝伐单抗、奥希替尼、曲妥珠单抗进入销售前十名;
抗肿瘤产品逐步进入前十大:曲妥珠单抗2018年开始进入前十,贝伐单抗、奥希替尼2020年首次进入前十 (其中赫赛汀2017年通过谈判进入医保目录,贝伐单抗、奥希替尼2018年通过谈判进入国家医保)。
用药结构优化仍有较大空间:目前前十大用药中仍有辅助类用药,且有五个专利到期原研药,仍有较大空间 进行替代。
供给端——药政改革:提速新药审批,推动国内新药研发
2011年到2014年,我国1.1类新药申报上市的平均审评时间从26个月增加到42个月,中国药企的等待时间是美国的3倍以 上。药物审批速度缓慢引致多重积弊,推动中国药政改革。
2015年7月,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印发《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严查临床试验数据;2015年 8月,2015年8月,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开承诺:三年内消化完近10年的新药申请积压存量,后顺利实现;2017年6月, 中国正式成为全球ICH的成员国,不仅能让中国新药直接登陆欧美市场,也使全球新药引入中国的速度大大加快。
2018年,默沙东9价HPV疫苗从4月20日提交上市申请到4月28日获批,仅用时8天;梯瓦制药的氘代丁苯那嗪片在2020年 上半年的新药审评中仅用139天便获批上市;拜耳的拜瑞妥、艾伯维的修美乐的多款适应症几乎与全球同步获批。2020 年,来自全球的至少40款新药在中国获批上市,同时,还有大约有30款药品获批了新适应症。
需求端:仿制药集中采购,为创新药腾笼换鸟
2018年,医保局开始组织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集中采购,大幅降低仿制药的价格,使更多医保资金用于创新药。多管齐下,创新药市场份额占比大幅提升,行业加速发展。
国家层面规则不断优化,未来集采将常态化。三轮带量采购规则不断改进:从最低价中标到淘汰赛,政策漏洞被不 断修补;带量采购模式基本固化,约定用量、约定周期延长,带量采购模式基本固化;采购频率取决于CDE过评企 业数量,注射剂即将启动;企业的选择:加快核心品种过评速度,加快创新转型。
3 港股、科创板未盈利生物制药企业为创新药投资提供更多选择
2018年4月,港交所修订主板上市规则,新增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下称“新规”),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 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2019年1月3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 见》,允许符合科创板定位、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据统计,港股18A、上交所科创板开闸至今,均有29家生物医药企业登陆资本市场,2020年IPO募资额更高达669亿元。资本市场改革赋予VC、PE更灵活的退出机制,国内一级市场创新药融资额持续增长。
资本项:港股18A、科创版助力创新药发展
2018年港股放开未盈利生物制药企业上市,从歌礼制药到加科思,当前共有20余家未盈利的创新药企业上市,其中康希 诺、信达生物、康方生物、开拓药业、诺诚健华等受到投资者的广泛认可。
科创板为创新药公司提供新选择
2019年科创板推出以来,创新药公司多了新的上市途径,且目前来看科创板投资者对创新药公司的认可度较 高,微芯生物、百奥泰等已经上市的企业股价表现良好。其中百奥泰、泽璟为未盈利的企业。其中君实生物、复 宏汉霖、复旦张江通过科创板上市实现“A+H”布局。
4 产业链上游:卖水人CXO景气度保持高位
全球CRO与CDMO市场规模
根据Frost & Sullivan ,CRO行业市场规模由2014年的约400亿美元增加至2018年的579亿美元,CAGR达到9.6%,渗 透率由2014年的28%增至2018年的33%;预计2023年CRO市场规模将达到952亿美元,2019-2023年CAGR为10.5%, 渗透率增至44%,实现持续快速的增长。
中国CRO与CDMO市场规模
根据Frost & Sullivan ,中国CRO的规模由2014年的21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55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将增至191亿美 元,预计2018年至2023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8.3%;中国CDMO市场规模由2014年的11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24 亿美元,CAGR=21.5%,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为85亿美元,2018-2023年CAGR=28.8%
CRO: 行业景气度整体保持高位,2021年国内临床CRO有望恢复
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国内处于IND阶段的数量仍有显著提升,预示CXO的需求程度较高。2017年-2020 年,CDE共受理化药和治疗性生物制品1类分别共274、290、455、585个。其中1类化药的IND数量2017- 2020年分别为144、149、239、371个,1类治疗性生物制品IND数量分别为130、141、214、214个。
预计2021年国内临床CRO有望恢复
2021年国内临床CRO有望恢复。2020年受疫情影响,临床试验数量可能持平或有所下降。但根据 2020年IND数量来推测,2021年的临床试验数量可能会有较大增长。同时,国内临床试验的成本提 升、临床试验的复杂性提高,均会加大临床试验市场空间。再考虑到2021年疫情得到控制,我们预 计2021年国内临床CRO有望恢复。
CDMO:全球产业转移+MAH双轮驱动,持续强势增长
大型药企的产能剥离将进一步加强CDMO行业的渗透率。当前药品的生产制造行业外包的比例大约在26% 左右,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当前医药行业中中小型药企的外包渗透率高于大型药企,而随着大型药 企不断剥离自己的非核心制造设施,预计CDMO行业的未来渗透率仍将进一步加大。
不同生产环节的外包率呈多样性,产业链精确分工有望推动渗透率提升。药品的生产环节存在多样性,临 床研发阶段、商业化生产阶段均需要药物供给,同时生产所需的原料、中间体、API、制剂生产条件和要 求不同。对于制药企业而言,建造全套完善的生产体系需要较大的成本。同时自建产能的利用效率对公司
5 整体创新热情高涨,综合研发、临床、商业化、国际化选股
行业研发整体研发投入上升明显,创新转型趋势延续
2020年,化学制药板块中,大部分龙头企业的研发费用均持续增高,研发费用增速显著高于行业整体收入增速。从化学药板块研发投入前10名的企业来看,恒瑞、丽珠、健康元、科伦、人福等均制药板块的龙头企业,也为创新 转型相对较快的公司。2020年这些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均有上升,企业向创新转型的投入需求强烈,预计行业的分化 也将持续。
港股生物科技公司研发维持高投入,创新药景气度持续
Biotech公司的核心价值成长在于自身管线的推进,港股生物科技公司的研发投入持续高企,以百济神州、信达生物、 君实生物、再鼎医药、基石药业为代表的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2020年研发费用支出维持高增长。
创新药企长期成功的要素是前端研发、临床能力、商业化能力和国际化
癌症前端研发又可以细分为靶点/适应症预判和选择能力及研发风险管理体系,前端研发决定了方向选择和在研产 品的前景;临床能力又可以分为临床方案设计、临床资源和运营能力 ;商业化能力是很多biotech药企到成熟药企的重要障碍,又可以细分为中央及区域市场准入能力、市场及医学、渠 道和销售团队。国际化则需要有值得国际化的品种,国际化的临床(管理)团队和商业团队。
6 估值逻辑:DCF广泛应用,注意中美差异
中美创新药估值体系差异
药品生命周期
1996-2015年,美国新药,从上市到专利到期平均时间在135个月-189个月之间,中国创新药新 分子实体较少,渠道壁垒相对较高,目前缺乏药品专利周期数据,我们认为考虑渠道壁垒,中国 创新药生命周期或更长。新药上市到专利到期时长存地区差异,美国地区相对较长,日本地区相对较短,或与各地专利 保护规定、新药审评效率相关;此外,年销售额超10亿美元的药物、生物药平均专利到期时间更长。
销售达峰时间
2000-2002年在美国上市的61个药品达 峰时间平均在6年左右,其中新药平均达 峰时间平均为5年,Me-too类药物平均 达峰时间6年,非生物药达峰时间6年, 生物药达峰时间5年。至于在中国,区别于美国即时纳入医保 的形式,过去需要3-4年时间纳入医保, 国家医保局成立后,效率大幅提升,但 仍需要等待1-2年时间纳入医保,因此中 国上市新药销售达峰时间预计将高于6年。
7 其他看好的方向
肿瘤免疫
PD-1竞争进入下半场,机会在不应答人群。肿瘤免疫方案针对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特征设计,使得人体免疫系统重新识别肿瘤。
精准治疗时代正在到来。肿瘤免疫的精准治疗目标是实现肿瘤免疫分型的精准治疗,给不同免疫分型的肿瘤寻求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免疫疾病全球市场:肿瘤之后的下一个金矿
过去10年免疫病药品占比快速提升。免疫疾病类药物在2019Top100药品中占比27%,仅次于肿瘤药物。从2009年至2019年,免疫疾病药物在2019Top100中占比由8%提升至27%,Top100中免疫疾病药物销售额总和从 90.09亿美元增加到894.85亿美元。临床需求方面,免疫疾病的发病率随着时间而增加,同时检测技术的进步和对疾病认识的深入使更多患者能够确诊。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和合成筛选技术的发展,新靶点不断增加,更多的临床需求被满足,生物制剂类药物占比大幅提 升。
免疫升级靶点层出不穷,适应症相互渗透
自身免疫新靶点药物适应症相互渗透。JAK、IL17、IL12/23均已获得至少3个适应症,目前仍在 拓宽适应症。
以AAV为载体的基因疗法临床试验推进风头正盛
AAV作为载体开展基因疗法的策略
基因过表达:目标是递送表达正常蛋白的基因来弥补功能丧失性突变的影响。它适用于治疗隐性单基因疾病,已经临床试 验中获得极大成功。
基因沉默:目标是治疗由于功能获得性基因突变导致的单基因疾病,例如亨廷顿病(Huntington disease)。RNAi疗法目前 是AAV基因沉默平台的首选策略。
基因编辑:新兴的以核酸内切酶为基础的基因编辑技术(如ZFN、TALEN和CRISPR/Cas9)也正被科学家们开发用于疾病 的治疗。具有极强组织靶向可塑性的AAV与可行使多种功能CRSIPR系统的结合,已成为一个功能强大且潜在用途广泛的 动物实验工具。目前已发表以AAV为载体的CRISPR应用研究主要有基因敲除、基因片段删除、精确同源重组修复三类。
报告节选:
文琳编辑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构成投资意见,也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 wenlin-swl 微信联系删除。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以来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编辑
文琳行研报告,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文琳行业研究】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