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通信行业研究报告

来源:中信建投证券,阎贵成、武超则 


一、半年回顾

1.1 运营商资本开支小幅增长,5G 建设慢于进度

2021 年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预计资本开支合计 3406 亿元,同比增长 2.28%,增速较 2020 年下降 8.77pct。 工信部明确今年我国将新增 5G 基站超过 60 万站。截至 2021 年 5 月底,我国 5G 基站达到 85 万站,1-5 月新建 7.9 万站。因此,我们预计 6-12 月国内将新建 5G 基站超 52 万站。根据三大运营商的公告数据,中国移动预计 今年将新建 2.6GHz 基站 12 万站左右,拟与中国广电联合采购 700MHz 基站 40 万站以上,今明两年建成。中 国电信与中国联通计划 2021 年新增 32 万站 5G 基站。因此,我们预计今年国内将新增建设 5G 基站约 64 万站, 与 2020 年建设量持平。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 5G 建设领先全球,目前 5G 基站量占比全球 70%以上。


中国 5G 套餐用户渗透率超 28%,5G 终端连接数达 3.35 亿户。截至 2021 年 5 月底,三大运营商 5G 套餐 用户合计 4.53 亿户,渗透率约 28.14%。我们认为,市场更应关注 5G 终端连接数及 5G 网络用户数,因为这代 表了可能使用以及真正使用 5G 网络的用户数。截至 5 月底,我国 5G 终端连接数达 3.35 亿户,占全球比例超 过 80%,渗透率 20.83%。我们预计,我国 5G 网络用户数可能在 2 亿户左右,渗透率 12.5%左右。

1.2 云基础设施投资持续,但不同云厂商有所分化

北美云厂商资本开支保持良好增长势头,AWS 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21Q1,北美四大云厂商资本开支合 计 273.85 亿美元,同比增长 36.07%。北美云厂商云业务较快增长,全球龙头 AWS 2021Q1 收入达 135.03 亿美 元,同比增长 32.14%。我们认为,云计算作为中长期成长行业,投资需要持续,但今年的增速可能较 2020 年 有所放缓。Facebook 预计监管和平台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广告业务的不利影响将会增加,因此 2021 年资本开支从 原来预计的 210-230 亿美金下调至 190-210 亿美金,调整后的资本开支较 2020 年增长 25.7%-38.93%。

国内云厂商资本开支增速回落,阿里云 12 年来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2021Q1,阿里资本开支为 60.45 亿元, 同比下降 8.37%,腾讯资本开支为 77.34 亿元,同比增长 25.74%。2020Q2-2020Q4,阿里与腾讯资本开支增速 均有所回落,2021Q1 资本开支增速环比回升,我们预计与 2020Q1 疫情导致的低基数有关。我们认为,2020 年 疫情带来在线经济需求爆发,云计算基础设施投资明显增加,但随着疫情影响消散,叠加政策对资本无序扩张限制,预计今年国内云资本开支增长不会太强劲。值得注意的是,2020Q4,阿里云调整后 EBITA 盈利为 2400 万元,12 年来首次实现盈利,2021Q1 经调整 EBITA 利润为 3.08 亿元,连续两季度为正。


1.3 运营商被美股摘牌砸出黄金坑,随后启动回 A

2020 年 11 月 12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禁止美国人士交易美国国防部定义下的所谓中国涉军企 业证券,2021 年 1 月 11 日正式生效,即 60 天后美国人士不可以买入中国涉军企业证券,365 天后美国人士不 可以交易上述证券。2020 年 12 月 31 日,纽交所发布声明,为遵守特朗普政府这一禁令,决定启动对中国移动 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联通(香港)有限公司的退市程序,1 月 7 日-1 月 11 日暂停交易。

三大电信运营商被美股摘牌砸出黄金坑,南向资金大举扫货,股价迅速修复。2021 年初,在经历多次反复 之后,1 月 6 日纽交所最终宣布将摘牌美股中国三大运营商,并将于 2021 年 1 月 11 日上午 4:00(美国东部标 准时间)暂停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美国存托证券的买卖。受被动卖盘的影响,1 月 7 日三大运营商港股股价均 大幅下跌。尽管中国三大运营商从美股退市,但对公司本身经营并不造成实质性影响。1 月 8 日,内地资金南 下大幅加仓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净买入额分别达 111.3 亿元、14.4 亿元、14.0 亿元,在南向 资金的持续增持下,运营商股价迅速修复。1 月 18 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收盘价较 1 月 8 日低点 上涨 26.15%、33.03%、29.65%。截至 6 月 22 日,港股通持有中国移动 15.3 亿股(占总股本 7.5%),持有中国 电信 42.28 亿股(占总股本约 5.2%),持有中国联通 14.55 亿股(占港股总股本约 4.7%)。

2020Q4,Verizon 成巴菲特第五大重仓股,运营商板块关注度提升。2012 年 2 月,美国证监会(SEC)披 露了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 2020Q4 持仓,十大重仓股变动不大,其中 Verizon 持股达 1.467 亿股,较 2020Q3 加仓 9820 万股,持仓市值约 86 亿美金,位列第 5 大重仓股。国内三大运营商股价也因此出现一波上涨。

三大运营商有望齐聚 A 股,募集资金用于发展产业互联网等业务。自运营商从美股退市后,中国电信(3/9) 与中国移动(5/17)相继发布 A 股 IPO 公告,目前正在快速推进。我们认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此次回 A, 一方面募集资金加大产业互联网相关投入,另一方面可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引入战略投资者,增强协同效应。

1.4 通信板块持仓与估值历史底部,近期超跌反弹

2021Q1,公募基金通信行业持仓市值 229.83 亿元(可能数据公布不完整),占比 0.74%,创近年新低,较 2020Q4 下降 0.30pct。北向资金持仓方面,2020Q4 北向资金通信行业持仓市值 166.36 亿元,占比 0.72%,较 2020Q3 下降 0.39pct;2021Q1 北向资金通信行业持仓市值 132.44 亿元,占比 0.57%,较 2020Q4 进一步下降 0.15pct。


低持仓反映低关注,因此通信(申万)指数年初以来表现一般。截至 6 月 22 日,通信(申万)指数累计涨 幅-5.30%,其中今年以来最低收盘点位出现在 5 月 10 日,较年初跌幅达到 15.78%。当时,通信(申万)指数 PE-TTM 为 31.91,处于近 10 年 4.31%分位点。物极必反,叠加 5G 招标启动的催化,通信行业出现超跌反弹。5 月 10 日-6 月 22 日,通信(申万)指数快速反弹,累计涨幅 12.44%,PE-TTM 达到 36.01 倍。

二、趋势展望

2.1 下半年 5G 建设将赶工,5G 应用有望逐步成熟

2021 年下半年 5G 建设有望加速,5G 基站建设量同比环比均提升,行业景气度有望恢复。根据 2021 年 6 月中旬运营商的公布数据,中国移动已累计开通 5G 基站超过 46 万个,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共建 5G 基站超过 40 万个,即年内已新增建设 5G 基站约 9 万站。根据今年新建 64 万站的预测,6 月中旬至 12 月底新建 5G 基站 约为 55 万站,较 2020 年下半年的 37.2 万站同比增长 47.85%。由于上半年 5G 基站建设数量较少,5G 基站在 下半年大规模建设有望提升 5G 基建产业链的景气度,尤其是华为、中兴等 5G 主设备商将会受益。

5G 网络建设日渐完善,年内 5G 终端连接渗透率有望超过 30%,5G 应用逐步成熟。根据爱立信预测,2021 年底全球 5G 用户数有望达到 5.8 亿,2026 年有望达到 35 亿,渗透率 40%,5G 用户发展速度显著快于 4G。回 顾历史,4G 网络用户渗透率超过 30%后推动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爆发。当下来看,中国 5G 用户渗透率正向这 一临界值靠近,预计年内有望达到 30%,5G 应用也有望逐步走向成熟,例如 VR/AR、超高清视频直播、云游 戏、智能网联汽车等。VR 作为 5G 首批应用之一,我们看好 VR 行业将进入提速增长阶段。


2.2 数字化转型将推动统一通信与云计算需求向好

企业数字化转型有望提速,统一通信作为切入点或率先发力。新冠疫情的突发,让很多企业对数字化转型 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和更加迫切的需求。疫情给线下交流带来不便,促使一部分活动转移到线上,企业的办公 模式也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数字化程度急需提升。统一通信有望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切入点,助力 企业提升沟通效率、改善沟通效果。企业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云,这将为云计算的发展注入增长动力。当前,公 有云市场竞争格局较为稳定,龙头地位相对稳固,但混合云应用渗透率仍较低。混合云能够满足企业客户降低 IT 建设成本、弹性扩充、隐私数据保护等需求,因此存在更多发展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具备云网协同优势的 电信运营商及传统的 ICT 巨头都有望受益。而随着云计算需求的向好,云基础设施投资将逐步回暖。其中,在 新基建带动 IDC 行业的投资热潮褪去后,碳中和助力,供给端压缩,未来一段时间后 IDC 行业或触底回升。

2.3 美对华的科技限制持续,市场格局或将再平衡

美国对中国的科技限制持续,华为在逆境中开辟新方向,ICT 设备市场格局可能需要再平衡。2021 年以来, 美国新一届政府对于中国科技的打压态势并未发生变化,多家中国公司被加入实体清单和投资黑名单,对于华 为的限制也仍然持续。目前,华为主要依靠库存支撑发货,同时在美国限制压力下,华为断臂求生,2020 年 11 月 17 日剥离荣耀。同时,华为积极开拓新的市场方向。2021 年 4 月,华为宣布赋能三大车企造车,加大汽车 领域投入,推动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2021 年 6 月,华为正式成立数字能源公司。在芯片断供背景下,华为原 有业务仍然存在较大压力,2021Q1 华为实现营收 1500.57 亿元,同比下降 16%,主要系手机业务大幅下滑所致。ICT 设备领域或存在市场再平衡的机会,如服务器、交换机、网络安全产品、路由器、基站等,国内 ICT 设备 商有望承接部分份额。此外,中国科技自强进入深水区,叠加芯片紧缺,中国供应商份额未来有提升空间。

2.4 技术不断迭代,下一代通信网络也将逐步就绪

技术迭代将带来新的机遇,应关注下一代通信技术的前瞻性机会。2021 年 6 月 6 日,IMT-2030(6G)推进 组正式发布《6G 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白皮书,指出未来 6G 业务将呈现出沉浸化、智慧化、全域化等新 发展趋势,形成沉浸式云 XR、全息通信、感官互联、智慧交互、通信感知、普惠智能、数字孪生、全域覆盖等 八大业务应用。我们认为,在未来 6G 网络建设中,毫米波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通信手段将从地面走向天空, 卫星互联网将作为地面通信的重要补充,与地面网络融合发展,形成地空一体化的网络基础设施。国家十四五 规划和 2035 远景目标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瞄准前沿领域比如量子信息、空天科技等,实施具有前瞻性、战 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我们认为可以前瞻性地关注空天网络、军工宽带通信、量子通信、6G 产业链等。

三、投资策略

展望 2021 年下半年,我们认为通信行业仍将呈现结构性投资机会行情。

通信行业的周期性特点,确实对估值有压制,但作为科技行业中的基础性行业,我们不能忽视其技术水平, 通信实际上是极具技术难度的行业,而且也是国内少有的具有超强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中国通信行业各细分赛 道的龙头几乎都是全球龙头,例如电信运营商、5G 基站、光模块、光纤光缆、通信模组、统一通信 SIP 终端等, 但很多龙头公司的估值并未完全反映其地位。此外,物联网、云计算相关产业链方兴未艾,没有很强的周期性。随着电信运营商经营向好,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速,用户对云网的需求仍将不断增长,因此我们不能对通信行业 过度悲观,即便我们面临美国空前的限制,但国内市场很大。我们建议关注以下三大投资主线:一是抓住“数 字经济”带来的机遇,二是重视“市场变革”突围的企业,三是布局“未来网络”相关的机会。

3.1 抓住“数字经济”带来的机遇

3.1.1 数字化转型,云计算为基,云通信或为切入点

企业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数字化转型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基础,其目标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实现产业高 质量发展、优化现有经济结构、构建数字经济体系。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借助于云计算、物联网、5G 等新一代信 息技术,构建适应企业自身业务特点和需求的“数据中台”“业务中台”等 IT 架构模式,对内提升研发和生产 经营管理水平,为经营数字化提供一体化服务支撑,对外提升营销推广和转化交易的效率,实现业务数字化。

从企业数字化转型网络结构来看,可以分为前台、中台和后台三部分。前台主要包括企业内外部通讯及客 户交流。中台主要包括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主要作用是承前启后,综合公司内部管理和生产经营的效果对前 台业务形成支撑。业务中台是基础,进行业务数字化,产生的数据反馈到数据中台,进行数据资产化。中台的 底层网络包括企业自建网络系统、私有云和公有云或混合云。后台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 IT 和 OT 网络,不同企 业在后台差异较大,生产制造型企业涉及到原材料采购、研发、制造、质量管控、仓储、物流等全流程工作。统一通信在前台、中台与后台中均有使用,作为内外部通信交流的工具,可有效提升沟通效率。

统一通信是指把计算机技术与传统通信技术融为一体的通信模式,其核心内容是:让人们无论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任何设备、任何网络,获得数据、图像和声音的自由通信。统一通信正在向着以人为本 的应用层面的融合与协同迈进,而云通信成为重要选择。互联网云通信厂商中存在大量的跨界玩家,既有从传 统短信、语音 PaaS 转型而来的厂商,亦有从呼叫中心、融合通信等向下延伸的应用层厂商。

云端部署的模式兴起,改变统一通信终端竞争态势。云端部署的模式是指由运营商或 UC 平台商在云端搭 建统一通信系统,企业仅需购买统一通信服务,按月支付费用即可,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初始投入成本。统一通 信终端主要包括个人通信终端(手机、PC 等)、视频会议终端、桌面电话机(IP、模拟)及配件(耳麦、摄像头、麦克风等)等。传统统一通信终端与指定的平台进行适配,企业客户根据统一通信平台来选择对应的终端 或者由通信平台厂商集成提供,适用于大型企业客户,具备整体解决方案能力的通信平台和终端厂商比如 Cisco 具有较强竞争力。而云端部署模式的兴起,简化了统一通信的部署流程,对于成本更加敏感的中小企业可根据 自身需求选择与云平台匹配的终端方案,在此过程中,中国统一通信终端厂家迎来机遇。

视频会议市场占统一通信终端市场比重高,未来市场规模是 SIP 话机 4 倍以上。疫情改变了用户习惯,催 生更多的视频会议需求,包括覆盖大中小多种场景会议室及个人应用场景的视频会议需求将显著增长。根据Frost & Sullivan 的数据预测,2024 年 Poly 对应视频会议 TAM 市场空间在 60 亿美元,是同期 SIP 终端的 4 倍以上, 近 5 年 CAGR 保持在 20%。2021 年随着疫情影响减弱,SIP 终端需求恢复,视频会议和耳麦市场保持较快增速。

商用耳麦及办公协作产品是统一通信终端的延伸,兼具办公和个人属性,行业增速快。商用耳麦使用场景 包括办公室以及呼叫中心等场景,通过 PC 或者 SIP 话机连接,带给使用者手机、PC、SIP 话机间无缝衔接的使 用体验。相较于个人消费耳麦,商用耳麦在语音质量稳定性及降噪方面均有较高要求,具备较强办公属性。除 耳麦外,办公协作产品比如麦克风和摄像头等的需求也随着疫情推动云办公场景的普及而保持旺盛。根据 Frost& Sullivan 数据预测,商用耳麦产品 2020 年市场规模约为 18 亿美元,有望保持 10%行业增速,办公协作产品 比如麦克风和摄像头在 2020 年市场规模约为 17.5 亿美元,有望保持 30%行业增速。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云计算。新冠疫情激发了在线经济需求,2020Q2 全球公有云 IT 基础设施的支出 同比增长 47.8%,达到 141 亿美元,首次超过非云 IT 基础设施的支出水平,2020 年公有云 IT 基础设施支出约 为 527 亿美元,占比约 39%。长期来看,IDC 预计云 IT 基础设施支出的复合增长率为 10.6%,到 2024 年将达 到 1105 亿美元,占 IT 基础设施总支出的 64%。非云 IT 基础设施的支出将在 2020 年之后反弹,但占比降低。

全球及中国公有云市场行业格局基本成形。云计算市场中,IaaS 和 PaaS 的马太效应明显,大厂商拥有很大 的成本优势,导致这两类服务向头部集中的趋势明显。以 IaaS 市场为例,根据 IDC 统计数据显示,2020 年全 球 IaaS 市场规模达到 671.9 亿美元,同比增长 33.9%,排名前五的厂商分别为 AWS、Microsoft、阿里巴巴、Google、 IBM,占据 77.1%的市场份额。根据 IDC《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0Q4)跟踪》报告显示,2020Q4 中国 IaaS 市场规模为 34.9 亿美元,排名前五的厂商分别为阿里巴巴、华为、腾讯、电信、AWS,占据 77.4%的市场份额。


企业因为拥有较多商密数据,数字化转型中可能更青睐混合云。在 2019 年 RightScale 云状态报告中,根据 超过对 1000 家企业的调研数据显示,84%的企业选择使用多云策略,10%的企业选择使用单一公有云,3%的企 业选择使用单一私有云。在采用多云策略的企业中,有 58%选择了混合云的方式,因此混合云是全球企业的主流选择。但国内企业使用混合云的比例仍然较低,根据中国信通院统计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已经使用云计算 的企业比例达到 66.1%,其中采用公有云的企业比例为 41.6%,私有云为 14.7%,混合云仅为 1.7%。


目前,各大云厂商与 ICT 设备商均加强对混合云市场的布局,国外企业主要有微软、AWS、VMware 等, 国内企业主要有华为、紫光股份/新华三、中兴通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阿里、腾讯、优刻得、青云等。我 们认为,混合云融合了公有云和私有云,多云管理、云网协同和安全能力是混合云服务的关键,电信运营商具 有一定优势。企业选择混合云的重要原因是需要将隐私数据存放于私有云中进行本地部署和应用,因此在应用 混合云的过程中,服务商的多云平台管理能力、高质量网络传输能力和保障复杂环境下的安全能力是获得企业 客户认可的关键。混合云场景下的互联互通同时要实现高质量,高稳定性,安全可靠的数据传输,并要保证网 络质量稳定,避免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建议重点关注在云网协同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的电信运营商。

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云计算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因此云计算作为中长期成长行业,云基础设施投资仍会持续, 包括 IDC、ICT 设备(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网络安全设备、光模块等)等。但由于 2020 年新冠疫情激 发云需求在 2020 年上半年短期集中爆发,之后随着疫情影响减弱,导致云基础设施需求回落,进而导致板块长 达近 1 年的调整,此外新基建推动 IDC 供给较快增长,也导致短期来看 IDC 上架速度有所放缓,价格有所回 落。我们认为,短期的需求疲弱之后,云计算的发展将带动云基础设施投资再次回暖,未来仍值得期待。

2021 年 5 月 24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全国一体 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布局全国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启动实施“东数西 算”工程,构建国家算力网络体系。《方案》总体思路是统筹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根据能源结构、产业 布局、市场发展、气候环境等布局,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以及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 等地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引导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构建数据中心 集群。国家枢纽节点之间进一步打通网络传输通道,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提升跨区域算力调度水平。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9 年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在用机架为 164 万架,贵州、内蒙古、甘肃、 宁夏地区为 34 万架,表明当前数据中心建设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但核心区域的资源已较为紧张,需要通过国 家枢纽节点布局,引导向西部资源丰富地区及距离适当的一线城市周边地区集聚,实现数据中心有序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促进数据中心绿色节能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IDC 行业也将进行供给侧改革。我国数据中 心年用电量已占全社会用电的 2%左右,且仍在快速增长。为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在数据中心建设 模式、技术、标准、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进一步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处理好发展和节能的关系,预计未来城市内部原则上将不再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这将利好设计运维能力突出和核心资源储备充足的头部 IDC 服务商 及机房节能温控设备厂商,如万国数据、奥飞数据、数据港、宝信软件、科华数据、英维克等。

3.1.2 数字化转型,物联网先行,关注通信模组行业

根据 H3C 观点,数字化转型,物联网先行。全球物联网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物联网涉及领域众多,我们 建议优先重视具有通用性的物联网通信模组,如移远通信、广和通等,也建议关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

全球 IoT 连接数已经超越非 IoT 连接数。根据 IoT Analytics 数据,2020 年全球 IoT 连接数达到 117 亿个(消 费者或 B2B 设备,不含 NFC、RFID 等单向通讯技术),在全部联网设备中占比 54%,首次超过非 IoT 连接数(移 动电话、平板、PC、固定电话等)。其中,蓝牙、Zigbee、WiFi/WLAN 等短距离网络连接的 IoT 占比约 70%, 2/3/4/5G、NB-IoT、eMTC 等蜂窝通信技术连接的 IoT 占比近 20%。IoT Analytics 预计,2025 年全球 IoT 连接数 将达到 309 亿个,较 2019 年增长 164.10%,2019-2025 年 CAGR 高达 21%。


中国蜂窝物联网用户数引领全球,2021 年发展有望再次提速。根据 IoT Analytics 数据,截至 2020H1 中国 三大运营商蜂窝物联网连接数已占据全球 75%份额,较 2015 年实现大幅提升。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 2021 年 5 月末,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合计发展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 12.58 亿户,比 2020 年末净增 1.22 亿户, 已超 2020 年全年净增用户数(1.08 亿户)。其中,应用于智慧公共事业、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的终端用户占比 分别达 22.1%、17.6%、17.3%。我们预计,2021 年国内蜂窝物联网用户数有望净增超 2 亿户。


2020 年车联网前装渗透率大幅提升,中国市场快于全球。根据 IHS Markit 数据,2020 年全球车联网新车渗 透率约为 45%,预计到 2025 年将接近 60%,2020 年中国市场车联网新车渗透率近 49%,2025 年将超过 75%, 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2020 年国内新车(自主+合资品牌)前装标配车联网 上险量为 904.53 万辆,同比增长 47.57%,前装搭载率为 47.42%,同比提升约 18pp。其中,2020 年国内新车前 装搭载 T-Box 上险量为 831.81 万台(部分新车搭载通信模组集成主机方案),同比增长 37.26%。

疫情期间远程办公、在线教育需求爆发,海外笔记本电脑(简称笔电)通信模组市场保持高景气。根据 Strategy Analytics 数据,2020 年全球笔电出货量达到 2.27 亿台,同比增长 32%,其中具有蜂窝通信功能的笔电出货量达 到 1010 万台,同比增长 71%,具有蜂窝通信功能的笔电渗透率达到 4.45%,同比提升 1.03pp。Strategy Analytics 预计,2025 年蜂窝笔电出货量将达到 1430 万台,渗透率达到 6%左右。我们认为,随着运营商数据流量资费水 平的持续下降,蜂窝通信笔电渗透率提升空间仍大,我们预计 2025 年蜂窝笔电渗透率有望提升至 20%以上。


新冠疫情引爆智能家居需求,鸿蒙有望进一步催化。新冠疫情期间“宅经济”迅猛发展,引爆智慧家庭产 品需求。根据 GfK 数据,2020 年全球小家电零售额达 680 亿美元,同比增长 15.1%,全球零售量达 13 亿台, 同比增长 8.2%,厨房类、清洁类小家电增长明显。2021 年 6 月,华为正式发布鸿蒙 HarmonyOS 2.0,瞄准以智 慧物联生活等为代表的 IoT 市场,将品牌之间的壁垒推倒,打破产业孤岛现状。华为预计,2021 年底搭载鸿蒙 操作系统的设备数量将达 3 亿台,其中华为设备超过 2 亿台。鸿蒙官网显示,目前美的、方太、苏泊尔、九阳 等知名家电品牌已推出支持鸿蒙 OS 的产品。我们预计,鸿蒙有望重塑生态,打破壁垒,助力物联网发展。

通信模组是万物互联的关键,成长性无虞。物联网终端要想实现联网,一般需要通信模组,物联网连接数 的爆发将支撑通信模组出货迅速放量。Counterpoint 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蜂窝通信模组出货量为 2.65 亿片, 同比下降 6%。IoT Analytics 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蜂窝通信模组收入 31 亿美金,同比下降 8%,而得益于国内 较好的疫情管控措施,2020 年中国蜂窝通信模组市场同比增长 14%。我们预计,随着新冠疫情影响逐步减弱, 全球蜂窝通信模组行业有望恢复高增。Counterpoint 预计 2024 年全球蜂窝通信模组出货量将达到 7.8 亿片, 2019-2024 年 GAGR 为 23%,收入将达到 115 亿美元,2019-2024 年 GAGR 为 26%。


车载通信模组有望“量价齐升”。车载通信模组需求有望保持较快增速,5G 前装有望带动车载通信模组均 价上行。我们预计,2021 年中国前装车载通信模组市场规模将达 34 亿元,同比增长 26.8%,未来五年 CAGR 为 32.1%,2021 年全球前装车载通信模组市场规模将达 94 亿元,同比增长 17.5%,未来五年 CAGR 为 19.0%。

通信模组竞争格局“东升西落”,中国企业未来可期。移远通信蜂窝通信模组出货量份额从 2017 年的 19% (排名全球第二)提升至 2020 年的 37%(排名第一),收入份额从 2017 年的 7%(排名第四)提升至 2020Q3 的 25%(排名第一)。广和通蜂窝通信模组出货量份额从 2017 年的 6%(排名第六)提升至 2020 年的 9%(排 名第二),收入份额从 2017 年的 2%(排名第八)提升至 2020Q3 的 8%(排名第五)。

移远通信、广和通在车载通信模组市场占据优势。移远通信已与全球超过 60 家主流 Tier1 供应商和 30 多 家知名整车厂合作,包括上汽、一汽、北汽、长安、蔚来、红旗、东风、特斯拉等车企,完成了近 50 个项目的 交付量产。高工智能数据显示,2020H1 移远通信在国内自主及合资品牌乘用车前装 4G 模组市场的份额达到 35.99%,排名第一。广和通 2020 年通过收购 Sierra Wireless 车载模组业务完成车联网布局(暂未并表),一跃成 为海外车载通信模组龙头,主要客户包括大众、PSA、FCA 等,2018 年全球市占率约 20%。

3.2 重视“市场变革”突围的企业

3.2.1 美国限制带来的市场再平衡,重视 ICT 设备商

2019 年,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加入实体清单。2020 年 5 月,美国进一步升级对华为的限制,涉及半导体代工, 2020 年 9 月 15 日华为芯片被断供。2021 年 3 月,美国 FCC 认定华为等五家中企威胁其国家安全。

2020 年华为在逆境中依托中国市场实现收入利润双增长,但 2021Q1 收入出现下降。2020 年,华为实现营 业收入 8913.68 亿元,同比增长 3.79%,净利润为 646.49 亿元,同比增长 3.18%。2021Q1,华为实现营业收入 1500.57 亿元,同比下滑 16.92%,实现净利润 168.5 亿元,同比增长 26.65%。值得注意的是,2020 年华为来自 中国市场的收入占比提高至 65.62%,较 2019 年提升 6.62pct,成为唯一增长的区域市场。据 IDC 发布的 2021Q1 全球手机市场份额,华为已经从去年同期的第二名,掉出前五,Canalys 显示其 2021Q1 位居全球第七名。


从各项业务维度来看,2020 年华为运营商业务收入为 3026.21 亿元,同比增长 0.22%,收入占比 33.95%, 较 2019 年下降 1.21pct,国内 5G 建设支撑运营商收入增长,海外运营商业务受疫情和美国限制双重影响预计收 入下降。企业业务收入为 1003.39 亿元,同比增长 23.09%,收入占比 11.26%,较 2019 年提升 1.76pct;消费者 业务收入为 4829.16 亿元,同比增长 3.34%,收入占比 54.18%,较 2019 年下降 0.23pct。

美国对华为的限制也可能导致其在运营商及企业市场的发展面临压力。一方面,华为可能将毛利水平相对 较低的产品,例如服务器等,在当前供应链主要依赖库存的情况下出于长期考虑战略性收缩;另一方面,针对 高毛利的产品,例如交换机、路由器、基站等,华为可能备货较足,但未来也难免有压力,市场格局可能生变。

服务器和交换机市场,国内 ICT 设备厂商技术实力及市场份额与华为接近。根据 IDC 预测,2021-2025 年 中国服务器市场将保持 12.5%的复合增长率,2025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410.29 亿美元,服务器芯片类型仍以 X86 主导。2020 年中国服务器市场由中国厂商领跑,浪潮、华为和新华三位列前三,市场份额分别为 35.6%、 16.6%和 15.4%。2020 年中国以太网交换机市场华为、新华三和锐捷网络位列前三,份额分别为 38.54%、34.01% 和 11.69%。服务器和交换机国内同行市场格局及技术实力与华为水平接近,有望受益于市场份额的再平衡。


无线接入和传输主设备技术门槛和毛利率水平高,华为市场份额大幅领先国内同行。根据 Dell Oro 数据, 2020 年全球无线市场份额前四名分别为华为、爱立信、诺基亚和中兴通讯,份额为 33.5%、28.7%、19.1%和 10.2%。

从 2020 年来看,爱立信受益于华为被美国限制,在欧洲等市场收入明显增长,且 5G 合同数量增长迅速。路由 器产品海外厂商仍有很强竞争力,除华为外,思科、Juniper 等海外品牌在海外市场占据较大份额,可能会因为 华为受限制而受益。中国路由器市场华为、新华三和中兴通讯位列前三,份额分别为 79.67%、7.04%和 5.61%。无线接入和传输等产品属于华为核心战略产品,预计仍将在一段时间内保证核心市场的供货持续性,但在市场 竞争中对于对手的商务压力可能将显著降低,预计国内同行将受益。


3.2.2 智能控制器行业“东升西落与边界拓展”加速

控制器是万物智能的基础,市场空间大。控制器是自动控制系统的“大脑”,是可以让被控对象具有期望的 性能或状态的控制设备。智能控制器一般以微控制器(MCU)芯片或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芯片为核心,含 有嵌入式计算机软件,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应用领域广泛。随着电子终端产品日益智能化、集成化,智能控制 器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也不断提升,我们估计 2019 年全球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约为 1.4 万亿元人民币。

智能控制器行业的竞争格局呈现以下三大趋势。

第一,专业化分工大势所趋。早期智能控制器行业发展比较分散,往往依附于某个细分产业作为整体产品 中一个附属部件而存在。随着终端用户对产品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要求不断提高,智能控制器的技术难度和生产 成本也不断上升,智能控制技术逐步成为一个专业化、独立化和个性化的技术领域,一些专业的智能控制器供 应商开始出现。出于对产品要求的提升及成本控制的考虑,越来越多终端厂商开始将智能控制器外包给专业厂 商进行设计生产,促使智能控制器行业不断发展。目前,海外家电龙头厂商伊莱克斯、惠而浦、博世西门子, 以及电动工具龙头厂商 TTI、百得、牧田等,已基本全面外包控制器,国内家电厂商也开始跟进这一趋势。

第二,ODM 成为主流。智能电控产品作为整机设备中技术含量较高的核心零件,需要根据对应终端设备 的具体类别、应用领域、功能型号进行定向研发及生产。这种行业经营特点决定了智能电控产品生产企业与下 游终端设备客户的联系较为紧密,进而演化出 OEM(代工生产)、ODM(设计生产)两种经营模式。在智能控 制器行业的发展初期,以 OEM 模式为主,随着专业化分工发展,智能终端形态越来越丰富,以及智能控制器 企业技术实力不断增强,行业经营模式逐步由 OEM 向 ODM 业务模式转型。目前,ODM 厂商在家电控制器市 场份额约 40%,在电动工具控制器市场份额约 70%,未来有望持续提升。智能控制器 OEM 厂商主要包括伟创 力、金宝通、喜玛庆等,ODM 厂商主要包括拓邦股份、和而泰、E.G.O、代傲等。

第三,市场份额“东升西落”。中国作为各类机电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产业体系完备,拥有大量技能娴熟 的产业工人,发达国家相关产业大量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为智能 控制器行业建立了牢固的技术根基。与海外对手相比,中国智能控制器厂商具备得天独厚优势,包括工程师红 利、供应链优势、良好的成本费用控制、7*24 小时服务响应、敏捷交付等,这些优势在全球化分工及智能控制 器制造商自身发展过程中有望得到强化,市场份额持续提升。例如电动工具控制器,TTI(创科实业)的控制器 供应商基本全部在中国大陆,包括拓邦股份、和而泰、朗科智能、贝仕达克、振邦智能等,中国控制器供应商 的支持配合、快速响应,是 TTI 能够抓住无绳化机会窗口超越博世、牧田等传统龙头的重要原因。

新冠疫情叠加芯片短缺,中国智能控制器厂商进一步抢占海外竞争对手份额。新冠疫情导致消费者居家时 间大幅延长,海外家电(特别是小家电)、电动工具需求明显向好。得益于中国迅速、有效的疫情管控举措,国 内企业快速复工复产,中国智能控制器企业在海外竞争对手仍受疫情困扰时抢占部分订单。同时,面对 2020H2 以来全球性的元器件短缺、涨价,中国智能控制器公司在备货、锁价、价格传导等方面做了充足准备,展现出 良好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这又进一步其带来增量订单。对比国内外家电及电动工具智能控制器公司 2017 年以来 收入增速情况,可以发现中国大陆厂商普遍维持高速增长,而海外厂商收入基本停滞。


汽车控制器占比总控制器市场的比例近 50%,但该市场一直被海外企业把控。软件定义汽车重塑汽车电子 供应链,汽车控制器外包或成趋势,中国厂商迎来机遇。传统汽车供应链为“Tier2-Tier1-OEM”的塔状模式, 汽车控制器通常由电控系统 Tier1(系统集成商)自主研发生产,博世、大陆、电装、安波福等国际巨头占据主 要市场份额。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汽车供应链向扁平化、开放化的网络模式发展。一方面,整车厂自上而下。整车厂不再满足于传统的“黑盒”供应模式,要求部分关键环节穿透 Tier1 的壁垒,直接与核心底层零部件企业 合作,改变过去对博世等巨头“既看不惯,又离不开”的局面。一部分研发实力更强、更具进取心的整车厂选 择从底层芯片到电控系统都采取自主开发和垂直整合,例如特斯拉。另一方面,芯片厂自下而上。消费电子芯 片大厂在定制高算力芯片方面优势明显,也希望绕过传统 Tier1 直接与整车厂合作,提升其在汽车行业的份额和 话语权,例如英伟达、高通、华为等。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传统 Tier1 在汽车控制器方面的优势地位已 经有所松动,无论单一功能控制器 ECU,还是多功能域控制器 DCU,中国厂商都有机会实现突破。

ECU 的突破机会来自整车厂和 Tier1 降低成本的诉求。一方面,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带来巨大的成本 费用投入,叠加疫情影响,无论整车厂还是 Tier1 都有强烈的降本增效、加速迭代意愿。控制器在汽车电控系统 中价值量占比较高,控制器制造的外包有望带来明显的效率提升与成本降低(参考家电)。另一方面,整车 E/E 架构集中化带来 ECU 数量减少、功能弱化,对传统 Tier1 而言 ECU 的重要性将降低,外包非核心 ECU、将资 源集中到 DCU 或将成为趋势。特别地,二线 Tier1 可能更有意愿开放供应链,从而力争在技术变革期实现逆袭 (类比 TTI),例如博格华纳将热管理控制器外包给和而泰、松下将车灯控制器外包给得邦照明等。我们认为, 未来汽车电子控制器外包或逐渐成为主流,中国厂商有望借机打开成长空间,其中具有先发优势的公司值得重 视。DCU 的突破机会源于整车厂引入新供应商、芯片厂寻找新 合作伙伴的诉求。在此背景下,支持白盒交付、成本优势突出同时绑定头部芯片公司的中国厂商有望获取份额。

3.2.3 运营商经营拐点确立,产业互联网发展中突围

2020 年,数据流量资费降幅得到控制。2015 年,国家推动运营商“提速降费”,三大运营商纷纷制定降费 方案,此外三大运营为抢夺客户,2017 年更是先后推出不限量套餐,政策压力叠加激烈竞争,导致 2016-2019 年流量资费大幅下降。2019Q3 起,降费压力逐渐降低,2019 年 9 月三大运营商先后宣布取消不限量套餐,运 营商之间的竞争也趋于理性,流量资费降幅开始得到控制。2020 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流量单价 分别约为 4.14 元/GB、3.68 元/GB、2.94 元/GB,较 2019 年分别下降约 27.13%、25.50%、12.15%,呈收窄趋势。

我们认为,数据流量资费已不再是国计民生关注的焦点,政策上进一步引导运营商大幅降低数据流量资费 的可能性已较低。此外,随着 5G 用户渗透率的提升,DOU 有望进一步增长,进而拉动 ARPU 的增长。从韩国 数据来看,2021 年 4 月,韩国 5G 用户的 DOU 为 26.04GB/户/月,是 4G DOU 的 2.9 倍。

资费降幅收窄,叠加 5G 带来的 DOU 提升,2021Q1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个人 ARPU 值增速同比转正,中 国联通个人 ARPU 值同比高增。2021Q1,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移动用户 ARPU 值分别为 45.6 元/户 /月、47.4 元/户/月、44.6 元/户/月,分别同比增长 2.7%、0.9%、11.5%。我们预计 ARPU 同比提升具有持续性。


5G 网络共建共享,运营商抱团建设 5G,节省资本开支。2019 年 9 月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启动 5G 网络共 建共享,在全国范围内合作共建一张 5G 接入网络。截至 2021 年 6 月中旬,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共建共享开通 5G 基站数量超 40 万个,节省建设资金超过 1000 亿,年节约基站耗电超过 100 亿度,成果显著。在做好 5G 共 享共建的同时,双方 4G 共建共享也迈出实质步伐。2020 年 5 月 20 日,中国移动与中国广电签订 5G 共享共建 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联合确定网络建设计划,按 1:1 比例共同投资建设 700MHz 5G 无线网络,共同所有并有 权使用 700MHz 5G 无线网络资产。700MHz 超强的网络覆盖能力将帮助双方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更好的网络覆盖, 预计 2021-2022 年双方有望建设超过 40 万基站,全国范围内完成 5G 基础覆盖。5G 网络将与 4G 网络长期共存, 5G 按需部署,运营商资本开支平稳。我们认为 5G 网络的覆盖更为追求“有的放矢”,叠加 5G 向 6G 的演进仍 需要 7-8 年的时间,也就意味着运营商不会再面临“3G 到 4G 快速迭代、网络加速建设”的问题。所以,我们 预计运营商的 CAPEX 在 2021 年基本达到高点,2022 年可能基本平稳,然后进入下降期(不排除未来仍有提升 的可能,但应该将与业务量的增长有关,也符合发展需求)。

折旧周期与网络建设周期强相关,我们预计运营商未来折旧增长的压力有望减小。三大运营商的 4G 投资 高峰发生在 2013-2016 年,2017-2018 年资本开支开始下行,2019 年 5G 商用,但运营商资本开支并未大幅增加, 这意味着对于运营商未来的折旧压力也将减小。根据前期资本开支投入及各运营商折旧政策测算,我们预计 2021-2023 年,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折旧金额有望先后达到峰值,这将带来利润弹性。

运营商经营拐点已现,2020 年以来,营业收入,通信服务收入,净利润均同比增长,我们预计近几年都有 望维持该势头。2021Q1,三大运营商(港股,下同)合计实现营收 3875 亿元,同比增长 10.75%。其中,中国 电信实现营收 1069 亿元,同比增长 12.7%;中国移动实现营收 1984 亿元,同比增长 9.43%;中国联通实现营收 822.72 亿元,同比增长 11.44%。中国电信与中国移动营收增速,2020Q2 同比转正,并逐季提高,中国联通 2020Q1-2021Q1 营收增速均正增长,但因基数问题存在一定波动。2021Q1,三大运营商营收增速均创近年新高。

2021Q1 三大运营商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344 亿元,同比增长 5.84%。其中,中国电信实现归母净利润 64 亿元,同比增长 10.6%;中国移动实现归母净利润 241 亿元,同比增长 2.3%;中国联通实现归母净利润 38.43 亿元,同比增长 21.38%。2020Q2,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净利润增速同比转正,受资产减值影响,2020Q4 利润 增速有所回落,实际经营情况良好。中国移动利润增速 2020Q3 转正,2020Q4 增速达 5.6%,2021Q1 略有回落。


运营商发展产业互联网具备独特优势,具备网络资源、资金、渠道等优势,有望打开新的增长空间。我们 认为,运营商“十四五”周期的发展主线将是产业互联网,即实现政企客户的数字化转型。产业互联网与消费 互联网最大的不同在于,需要对客户需求有深刻洞察,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一般还需上门服务。电信运营商 具有基础网络资源优势(网络+带宽+IDC 等)、资金实力雄厚(产业互联网业务可能需要初期先投资/垫资)、拥 有完善的渠道和强大的客户触达能力(各地拥有营业网点及自有客户经理团队)、政企客户关系良好,同时央企 背景可能更容易获得大中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订单(数据安全性等问题)。因此,我们认为电信运营商完全有可 能抓住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潮流,通过提供产业数字化产品、服务及解决方案,实现政企市场收入的较快增长。

2020 年,中国移动政企市场实现收入 1129.20 亿元,同比增长 25.8%;中国电信产业数字化业务(非政企 市场全部收入)实现收入 839.68 亿元,同比增长 9.7%;中国联通产业互联网(非政企市场全部收入)实现收入 427.26 亿元,同比增长 30.0%。IDC 业务方面,2020 年,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分别实现收入 280 亿 元、196 亿元、162 亿元,同比增长 10.1%、20.8%、54.3%。云计算业务方面,2020 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分别实现收入 112 亿元、92 亿元、38 亿元,同比增长 58.0%、360.0%、62.7%。


我们对标全球可比的主要电信运营商,中国运营商股息率更高,估值更低。我们基于彭博一致预期,选取 三家欧美主流运营商(AT&T、Verizon、Orange)及韩国三大运营商(SK、KT、LG U+)进行对比分析,2021 年,欧美运营商平均 PE 为 9.88,平均 PB 为 1.22,平均 ROE 为 16.13%(主要原因是 Verizon 高负债经营,资 产负债率更高,ROA 略低于中国移动),平均股息率为 5.99%,韩国运营商平均 PE 为 10.39,平均 PB 为 0.80, 平均 ROE 为 7.93%,平均股息率为 3.38%。2021 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 PE 分别为 7.42、7.64、 6.74,PB 分别为 0.70、0.49、0.31,ROE 为 9.41%、6.45%、4.55%,股息率为 7.22%、7.85%、5.98%。

3.3 布局“未来网络”相关的机会

3.3.1 星网公司成立,中国卫星互联网发展即将提速

我国“天地一体网络空间”工程有序推进,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星座建设有望提速。2016 年,国务院 发布“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构建“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重大工程项目,航天科技、航天科工和中 电科集团分别推出“鸿雁”系统、“虹云”工程和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项目,目前均已发射首颗试验星。不仅如 此,以银河航天为代表的创业公司也相继推出低轨卫星星座计划。2020 年 4 月,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卫星互联 网作为通信基础设施,属于国家新基建的范畴,也体现出国家对卫星互联网的战略重视。2021 年 4 月底,中国 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国内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工作有望加速推进。

卫星轨道和频谱资源具有排他性和时效性,卫星星座建设存在明显的“先发优势”,SpaceX 申请了大量低 轨资源,已经进入加速部署星群阶段。截至 2021 年 5 月底,SpaceX 已完成 29 次发射,“星链”在轨卫星达到 1737 颗,基本实现全球覆盖。根据 NASA 预测,按照现有发展速度,70 年后低轨道碎片密度将达到临界值, 业界预计最终全球低轨卫星星座不会超过 5 个,尤其在巨型低轨星座领域将形成寡头垄断市场。

排他性:根据国际电信联盟制定的《无线电规则》,地球同步轨道只有一条,各国之间公平分配,而其 他轨道需要各国按照“先登先占”的原则协调分配。

时效性:根据国际电信联盟规定,运营商须在 2 年内发射 10%的卫星,5 年内发射 50%,7 年内全部 部署完成,若未按时达到要求则被视为放弃相应的资源所有权。

若目前全球低轨卫星星座项目均得以实施,未来 5 年将会有约 5 万颗卫星入轨,其中 SpaceX 已申请占据约 4.2 万颗卫星的轨道资源,近地轨道将进入拥挤状态。同时,频谱资源中能够单独使用、实现全球覆盖的 L、S、 C 频段资源几乎殆尽,Ku、Ka 频段已经开始被大量使用,Q/V 频段也已经被巨头企业提前布局,而星座之间需 要留出一定频率间隔防止相互干扰,协调难度较大。因此,目前低轨卫星星座的主要参与方势必加速卫星发射 进程,锁定轨道和频谱资源,竞争将愈加激烈。我们认为,目前国内卫星互联网跟国外的产业发展进度相比差 距较大,SpaceX 的加速发展抢占了卫星轨道和频谱资源,预计会推动国内卫星互联网发展提速。

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具有重要的国防战略意义,从美国政府和军方积极参与低轨卫星网络布局来看,其具有 明显的战略意图。2019 年底,美国空军 C-12 侦察机使用“星链”数据下行速度达到 610 兆/秒,是美军现行通 信标准 5 兆/秒速度的 102 倍。低轨卫星通信网络系统具有高弹性和冗余性、抗毁能力强的特点,可以成为“非 合作环境”中构建军用通信网络的重要补充力量,若美国巨型低轨卫星网络部署完成并用于国防领域,将对美 军战场实时信息交互和指挥控制能力有极大提升,或将彻底改变国防信息化发展模式。

毫米波技术可能将是卫星互联网与地面 5G 网络的技术交叉点。除天地一体化外,6G 的太赫兹等超高频技 术也将基于毫米波技术进行演进,叠加国产化的进程,毫米波产业链值得关注。

中国毫米波仍在测试验证阶段,2022 年冬奥会有望迎来小规模试商用。中国 IMT2020(5G)推进组于 2019 年启动 5G 基站毫米波测试,根据测试计划,2021 年推动毫米波大上行帧结构,支持差异化应用场景。该测试 已于 2021 年 5 月 21 日由中兴通讯、中国联通、高通技术公司与 TVU Networks 联合完成,采用 26GHz 毫米波 频段与 900MHz LTE 频段的双连接技术,其中毫米波上行峰值速率达到了 930Mbps。5G 毫米波将赋能 2022 年 北京冬奥会,比如速度滑冰、高山滑雪等项目,利用 5G 毫米波可以实现赛事随时回放,实时沉浸显示。


由于阵列天线的尺寸和单元间距与工作频率成反比,天线单元的间距很小,对毫米波器件、芯片与工艺提 出了更高的需求。5G 毫米波基站在数字基带芯片上与 Sub6GHz 相似度较高,主要由主设备厂家自行设计,毫 米波 SOC 芯片及功率芯片也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主要区别在天线及无源器件方面。考虑到毫米波芯片与阵列 天线之间互联端面的极度敏感性,业内普遍希望将前端芯片及部分中频多功能收发芯片直接集成在阵列天线背 面,形成一体化集成与封装。AIP 封装集成天线技术,是通过封装材料与工艺将天线集成在携带芯片的封装内,很好地兼顾了天线的性能、成本与体积。采用 AIP 封装方式,毫米波射频芯片组件供应商将占据主导地位。

目前已商用的 5G 基站及终端毫米波射频组件主要由海外厂商提供,比如 Qorvo、ADI、高通、三星等,卫 星通信毫米波射频芯片组件供应商包括 Qorvo、ADI、IDT、Anokiwave。国内毫米波射频及前端组件供应商包 括中电科 13 所、铖昌科技(和而泰)、天锐星通等。

3.3.2 国防信息化浪潮已至,军工宽带通信时代开启

我们认为,国防信息化在国内已经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相关政策陆续发布。2008 年以来,国防信息化进入 全面发展阶段,卫星导航、军工电子、军事通信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等部门 在各项政策文件中均强调了信息化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相比于美军信息化程度 70%以上,我军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因此信息化将是我军未来相当长时间 内的建设重点,我国军事通信装备采购支出有望伴随国防信息化领域投入加大而增加。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军 发展规划:确保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力争到 2035 年 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在 2020 年基本实现机械化的条件下,未来国防信息化装备的采购支出占比可能将 显著提升,作为国防信息化重点的军事通信,装备采购金额有望较快增长。

未来我国国防预算仍将实现稳定增长,为国防信息化建设及军事通信装备采购提供保障。随着实战化练兵 的不断深入,军方对于武器装备采购与维护的需求有望不断扩大,客观上对于国防预算增长提出了硬性要求。

我国国防预算占 GDP 比重相对固定,GDP 的稳定增长将带动国防预算绝对额保持稳步上升趋势。此外,美国 在国防预算上持续大力投入将直接导致全球国防支出呈现增长态势。在军方需求提升的内部因素与世界国防支 出快速增长的外部因素双方面影响下,未来几年我国国防预算支出或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根据《新时代 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披露,2017 年我国国防装备费为 4288 亿元,预计我国军事通信市场潜在规模约几百亿元。

我国当前的军事通信行业可类比美军 21 世纪初期。美军在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加速军队信息化建设,自 21 世纪初开始大规模采购联合战术通信系统装备,军事通信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美国 2001-2010 财年 国防部预算采购计划,美国军队装备采购开支中约 6.5%-12.5%用于军事通信。2020 年为我军基本实现机械化、 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年,当前军事通信装备已广泛应用,但渗透率较低。因此,当前我国军事通信 行业与美国 21 世纪初期相似,预计未来几年国内军事通信行业及相关公司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参考美军,未来 我军通信系统也将强调采用宽窄带融合的无线电传输手段,提高军事通信网络的带宽能力。


军事通信领域的产品技术要求高、研发周期长,定制化的需求特点和严格的型号装备研制流程使得合作关系长期稳定,行业的技术和市场壁垒较高,目前国内仅有少数企事业单位参与军事通信装备和系统的研制建设工作。同时,军品定价采取军方审价模式,产品定价后通常具有比较明显的稳定性。


文琳编辑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构成投资意见,也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 wenlin-swl  微信联系删除。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以来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行业研究 2018年—2021年8月文章汇总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行业研究

  1. 云岫资本:2021中国半导体投资深度分析与展望

  2. 半导体EDA产业深度研究报告:国产EDA迎黄金时代(上篇)

  3. 半导体EDA产业深度研究报告:国产EDA迎黄金时代(下篇)

  4. 半导体刻蚀机行业112页深度研究报告

  5. 半导体行业124页专题报告:射频前端千亿蓝海,国产化东风渐起

  6. 半导体之IC载板产业研究:国产替代加速推进,兴森深南快速成长

  7. 半导体设备产业研究:全行业框架梳理

  8. 2021功率半导体行业研究报告

文琳行研报告,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文琳行业研究】


《文琳阅读》每晚经典,欢迎关注!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阅读

  1. 活着,是一种责任(写得真好)!

  2. 我俩儿子上清华和人大,我还是进了养老院!太现实了

  3. 当你老了,一生最后悔什么?(全国统计前五名)

  4. 别人家的阳台,过小日子,看花开…

  5. 纪录片丨《帕瓦罗蒂在中国》,通过镜头来看中国的巨大变迁……

  6. 音乐欣赏:历经沧桑令人沉醉的声音《Heart Of Gold》

  7. 中国顶级烧麦大赏

  8. 收藏!24节气英文表达汇总(附视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