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欧智库:中国医疗机器人商业化洞察报告
中国医疗机器人的趋势
趋势一:孵化器市场活力正被逐步激发,推动医疗机器人“政医工商”紧密交叉
近年来,中国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给予了大力支持,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含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提供相关优惠政策。2021年随着“证照分离”、“放管扶”的进一步深化,在政府深度推动下,更深层次地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极大降低降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解决“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问题,进一步推动了医疗机器人孵化器的蓬勃发展,助力中国医疗机器人成果转化。
美国医疗机器人企业孵化器发展的经验表明,孵化器规范化快速发展,政府的大力资金支持与立法规范是主要推动力;科技创新生态的发展,孵化器的专业性加持也必不可少。中国市场的医疗机器人孵化器目前来看正朝着“政府、保险机构、投资机构、研究院所、医院等共同协作” 模式推动医疗机器人市场逐步走向“政医工商”紧密联系;同时行业也应积极推动政策方参与交流,共同推进标准制定与监管清晰,于医疗机器人发展有重要意义。
趋势二:基本医疗保险与商业保险的有效衔接,助力中国医疗机器人商业化进程
目前仅有北京对天智航(骨科手术机器人),上海对直觉外科(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开展了医保支付覆盖的尝试,如何推动医疗机器人的普及,惠及更多需求人群是未来的发展目标,基本医疗保险与商业保险的有效衔接也是解决医疗机器人快速普及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英国与德国商业医疗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经验来看,商业保险在政策方的清晰制度规定下运作,推动商业医疗保险方与医疗机器人服务提供方利益有机协同,保持二者风险与利益共担,互相制约互相保障,由政策方严格制定利益与服务提供的平衡机制,是促进更好衔接的基石。
趋势三:逐步从基础教育落实医工交叉,培养医工人才,推进国产替代,促进产业升级
政策支持下,规模较大的企业已逐步通过产业链条紧密合作降低成本,研发适合不同层级机构的医疗机器人产品,向下沉市场普及。
从政策推动来看,落实医工交叉、 已逐步开始从基础教育入手,培养医工人才。致力于让医工学科交流渗透到医学教育阶段,促进加快培养综合型人才,朝医疗机器人产品国产替代大方向推进。同时逐步提升上游供应链企业、研究院所、高校、研发企业、医院之间的联动,通过紧密协作保证医疗科技的发展与临床需求相匹配,通过上下游企业紧密交流降低合作成本,更快速匹配需求,降低成本。
趋势四:未来医疗机器人向整体任务自动化,柔性化,万物互联化发展,不断拓深应用场景
医疗机器人未来将实现服务网络的不断畅通,走向更智能化,应用场景的更多元化,实现远程手术常态化,同时针对医疗资源不均问题持续破局。
趋势五:资源错位亟待改善,医疗机器人助力突破临床诊疗技术难题,缓解医疗资源稀缺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院和大医院的差距越拉越远是中国医疗生态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医疗机器人这类高科技技术辅助医疗器械需求更大的基层医院,99%并未引进医疗机器人,凸显了医疗机器人的渗透率极低,同时揭示了极具潜力的中国市场。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截至2020年末,中国医院总数达35394家,与上年相比,新增1040家。截至2021年8月,手术机器人通过审批注册产品不超过十一例;康复机器人通过审批注册产品不超过十例(附表-NMPA批准注册医疗器械类医疗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头部企业不超过3家,进一步反应了供需的极大不平衡。
35394家医院总数中,公立医院11870家,民营医院23524家,三级甲等医院仅1580个。全国引进医疗机器人(含医疗服务机器人与进口医疗机器人)的医院不超过100家,其中97%覆盖在三级医院,3%在民营医院。
来源:亿欧智库
文琳编辑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构成投资意见,也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 wenlin-swl 微信联系删除。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以来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编辑
文琳行研报告,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文琳行业研究】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