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锂电池电解液行业研究报
来源:光大证券
1、 政策助力,电解液前景广阔
1.1、 新能源汽车政策指向明确,电解液行业迎来新动能
自 2009 年新能源汽车试点启动以来,两级财政早已向此领域投入超千亿元 的补贴,先后推出了近 60 项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方政府 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 500 多项配套政策。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我国补贴政策 几经调整,经历了大力补贴、补贴退坡、补贴退坡减缓三个阶段。
新能源汽车行业政策补贴初期阶段
政策初期阶段,在 2009 年“十城千辆工程”的背景下,试点城市在公交、 出租等领域开展示范运行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开始进入大众视野。2010 年 将试点城市私人购买汽车纳入补贴范围;2012 年与 2013 年从试点城市推及全 国,明确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与推广补贴政策;2014 年加大补贴力度,调整 退坡速度并对充电设施建设进行专门补贴;2015 年出台后续方案补贴消费者。
新能源汽车行业政策补贴退坡阶段
由于 2015 年集中发生的“抢装骗补”情况,2015 年 4 月《关于 2016-2020 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中的补贴方案仅于 2016 年实施, 并开始频繁调整政策:2016 年引入动力电池新国标、提高补贴技术门槛,并设 置地方财政补贴上限比例;2017 年加强汽车安全监管,设定发展目标,并明确 实施“双积分制”的管理办法;2018 年大幅下调补贴导致新能源乘用车技术门 槛进一步提高,鼓励优化车型并首次设置 4 个月过渡期;2019 年正式取消地方 补贴,过渡期后补贴全面大幅度退坡。
新能源汽车行业政策补贴退坡减缓阶段
2020 年 4 月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出台,将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延长至 2022 年底,2020-2022 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 10%、20%、30%,核 心运营车辆不退坡。7 月宣布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进一步推进新能源汽车 城乡布局;10 月提出 2025 年新车销量占 20%的发展规划与技术路线图 2.0。补 贴退坡放缓政策的落地坚定了国家推动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决心,并推动市场化转 型发展以及未来需求的持续增长。
国外环保政策逐年收紧
欧洲碳排放政策要求 2025 年、2030 年欧盟内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 2021 年的基础上降低 15%、37.5%。到 2050 年欧洲计划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 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零排放。美国碳排放规定 2030 年相对于 2020 年削减 30%, 日本提出在 2030 年混动、电动、插混汽车新车销售市场占比近 70%的政策目标,日本经济产业省甚至称正考虑到 2030 年代中期停止销售汽油车新车。全球各国的碳排放政策倒逼汽车生产商加速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有望快速 拉动新能源汽车全球范围的渗透率。
1.2、 需求快速增长,电解液市场前景广阔
电解液——锂离子电池的“血液”
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被称为锂离子电池的“血液”。电解 液在电池中正负极之间起到传导电子的作用,为锂离子电池获得高电压、高比能 等相对优势提供保障。电解液一般由高纯度的有机溶剂、电解质锂盐(六氟磷酸 锂)、必要的添加剂等原料,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
国内常用电解液体系有 EC+DMC、EC+DEC、EC+DMC+EMC、EC+DMC+DEC 等。不同的电解液的使用条件不同,与电池正负极的相容性不同,分解电压也不 同。以 EC、PC 与 DMC、DEC 等线性酯的混合溶剂具有长久续航与储能等特性, 这些特性使得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在消费电子、动力电池及储能等各个领域有着广 阔的前途。
国内动力电池电解液市场需求测算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作为动力电池的主要部件,其市场需求直接取决于动力电 池的产量,而动力电池的需求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新能源汽车的产量。由此,新 能源汽车行业需求变动经动力电池供需关系传导至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市场需求 一侧。
国务院 2020 年 10 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 中提到,“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左 右”。2020 年,我国乘用车销量达到 2014 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132 万 辆,后者占乘用车销量的 6.5%;我们预测 2020-2025 年我国乘用车销量 CAGR 约为 3.4%,即到 2025 年我国乘用车销量将达到约 2479 万辆,届时我国新能源 汽车销量将达到约 496 万辆,是 2020 年的 4 倍左右,2020-2025 年均增长率在 30%左右。
一般来说,新能源汽车带电量约为 50KWh/辆。我们假设未来新能源汽车带 电量逐步提升,2025 年约发展至 65KWh/辆,结合我们之前的测算,2025 年的 动力电池装机量将达到 322GWh,是 2020 年的 5 倍,2020-2025 年平均增长率在 38%左右。而且需要说明的是,随着已售新能源汽车电池更换的需求,实际 装机量可能更高。
动力电池主要分为三元材料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一般来说,三元材料电池 的电解液耗用量为 1100-1200 吨/GWh,磷酸铁锂电池的电解液耗用量为 1500-1600 吨/GWh。结合我们对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和动力电池装机量的预 测,我们便可以测算出在不同种类的动力电池出货比例的情况下,未来国内动力 电池领域电解液的需求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倘若未来 50%的新能源汽车使用三元材料电池,2021 年动 力电池电解液需求量约 12 万吨,2025 年动力电池电解液需求量将达到约 43.5 万吨,2021-2025 年均增速约 38%。
除动力电池外,电解液下游还有储能电池、3C 数码电池、小动力电池等其 它方面的应用。GGII 预测 2025 年国内锂电池市场出货量将达到 615GWh,据此 我们可测算出在三元电池:磷酸铁锂出货量为 1:1 的情况下,2025 年电解液需 求量约 83 万吨,5 年 CAGR 约 34%,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1.3、 行业龙头快速扩张,电解液市场份额将不断集中
在国内外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全球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行业需 求不断提升,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需求高增长下,供给端反应迅速,行业龙头纷 纷投资建设产能扩建项目,整个行业呈现向龙头企业靠拢集中的趋势。目前国内 的主要生产企业有天赐材料、新宙邦、江苏国泰、东莞杉杉、天津金牛、赛纬电 子等,国外的主要生产企业由日本的三菱宇部、中央硝子和韩国的 Panax 等。
2020 年,国内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产能约 30 万吨/年,出货量为 18.3 万吨, 市场集中度较前几年有所提升,主要由于国内动力电池供应环节集中度提升,其 供应商主要为各供应环节龙头企业,从而导致电解液销售端趋于集中化。
在下游动力电池需求快速提升的形势下,国内各电解液生产商均开始布局新 产能的建设——天赐材料、新宙邦、杉杉股份、江苏国泰、珠海赛纬、香河昆仑、 广东金光等公司陆续宣布投资建设不同年产量的电解液产能,中华蓝天与北化集 团共同出资成立河北中蓝华腾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主营锂电池电解液业务。同 时,市场中不断地涌现新公司,为行业注入发展新动力,进一步加大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市场竞争。据我们统计,2021-2025 年,国内电解液产能将新增 62.8 万 吨,2025 年国内电解液产能将达到 92 万吨,行业竞争也将逐渐加剧。
2、 供需错配,六氟磷酸锂景气来临
2.1、 电解液的核心溶质—LiPF6
六氟磷酸锂是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最重要的溶质,具有良好的离子迁移数和 解离常数、较高的电导率和电化学稳定性,以及较好的抗氧化性能和铝箔钝化能 力,且能与各种正负极材料匹配。虽然其抗热性和抗水性较差,且极易吸潮分解 释放出有害气体——氟化氢,但考虑到电池成本、安全性能等因素,六氟磷酸锂 仍是目前商业化应用最广泛的锂电池溶质。
由于六氟磷酸锂合成难度较高,整个生产过程涉及高低温、无水无氧操作、 高纯精制,拥有较高的技术壁垒,故早期其生产工艺一直被日本瑞星化工、森田 化学和关东电化所垄断。1999 年,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研发出中试路线,2005 年天津金牛将六氟磷酸锂产业化,2010 年, 多氟多实现了六氟磷酸锂的工艺流 程全面突破,完全实现自主量产。现阶段,六氟磷酸锂的合成方法主要有气固反 应法、氟化氢溶剂法、有机溶剂法、离子交换法。其中氟化氢溶剂法是目前国内 应用最为广泛的六氟磷酸锂制备方法。
2.2、 需求快速增长,六氟磷酸锂价格“一飞冲天”
2015 至 2016 年是六氟磷酸锂的第一轮涨价周期,盈利驱动下企业纷纷扩 产,新增产能迅速增加。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退坡导致下游需求逐渐 萎靡,行业供大于求,六氟磷酸锂价格一路走低,于 20 年年中跌至 7 万元/吨左 右,导致部分企业无法实现盈亏平衡,退出产能。自 2020 年 9 月以来,新能源 汽车销量大幅增长,在供给刚性的背景下,六氟磷酸锂价格一路走高,截止 2021 年 6 月 17 日,其价格已达到 31.5 万元/吨,同比上涨 289%。
六氟磷酸锂需求测算
作为电解液的核心溶质,下游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加将带动电解液以及六氟 磷酸锂需求的快速上升。目前 1 吨六氟磷酸锂大约可以配制 8 吨电解液,再结 合我们之前对下游各环节的测算,我们可以对未来六氟磷酸锂的需求情况作出对 应的测算。
我们预测,倘若未来 50%的新能源汽车使用三元材料电池,2021 年锂离子 电池所需的六氟磷酸锂约 3.2 万吨,其中动力电池领域需要约 1.5 万吨;2025 年锂离子电池所需的六氟磷酸锂约 10.4 万吨,其中动力电池需要约 5.4 万吨, 2021-2025 动力电池所需 LiPF6的年均增速约 40%;需求前景十分广阔。
2.3、 新增产能有限,六氟磷酸锂短期供需格局偏紧
2016-2017 年,受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坡以及产能扩张影响,六氟磷酸锂价格 快速下跌至 7 万元/吨左右价格,价格已经低于部分落后产能成本线,行业洗牌 加速,落后产能不断出清。自 2020 年下半年以来,下游需求快速增长,锂电池 装机量迅猛上升,六氟磷酸锂产量快速增长,开工率持续攀升,21 年 5 月开工 率已超 80%,行业供给接近饱和。
目前国内六氟磷酸锂产能为 5.65 万吨/年,CR4 为 55%,产能集中度较高。六氟磷酸锂的生产,进入壁垒较高,即使目前行业开工率、产量上行明显,但主 要的增量还是集中在技术成熟、产品优质、客户稳定的龙头企业。而且,由于六 氟磷酸锂项目投资强度大,扩产周期长(普遍需要 1 年半以上),新进入竞争者 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以及长回报周期承受能力。因此,短期内六氟磷酸锂因新进 入者而增加的供给将非常有限。此外,从成本角度看,龙头企业产能占比高且成 本低的特性使得其在行业内有着更强的定价权,在供需格局偏紧的背景下价格有 望持续维持高位。
3、 六氟磷酸锂的升级替代品——LiFSI 走上行业舞台
3.1、 高能量密度政策叠加技术改进提升 LiFSI 竞争力
六氟磷酸锂(LiPF6) 是商业化应用最为广泛的锂电池溶质锂盐,但 LiPF6拥 有热稳定性较差、易水解等问题,容易造成电池容量快速衰减并带来安全隐患。LiFSI(双氟磺酰亚胺锂)由日本触媒公司于 2012 年开发面世,相较于传统锂盐 六氟磷酸锂,采用独特的合成及提纯工艺,具有电导率高、热稳定性高、耐水解、 耐高温、抑制电池气涨等诸多优势,因此 LiFSI 被业界广泛认为是锂离子动力电 池的理想锂盐电解质材料。
新型电解液溶质锂盐 LiFSI 具有远好于 LiPF6的物化 性能:
1、更高的热稳定性——LiFSI 熔点为 145℃,分解温度高于 200℃;
2、 更好的电导率;
3、更优的热力学稳定性——LiFSI 电解液与 SEI 膜的两种主要成 分有很好的相容性,只会在 160 ℃时与其部分成分发生置换反应。故 LiFSI 能 够很好地弥补 LiPF6的不足,是一种更加优质的电解液溶质锂盐。
按照国家 2020 年 10 月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2025 我国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年目标为 400Wh/kg,2030 年目标为 500Wh/kg,可以预见未来国家对享有补贴的新能源汽车的电池能量密度要求逐 渐提高。目前国内的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约为 240Wh/kg,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 度约为 180Wh/kg。因此,若要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目标,电解液将朝着高压、 高安全性的方向发展。而传统的六氟磷酸锂盐在高温高压电领域应用有限,LiFSI 则能大幅提高电解液耐高温和高压性能,在实现电池高温循环稳定性方面,包括 延长循环寿命、提高倍率性能和安全性上均会有极大的提升。
国产 LiFSI 技术难题逐渐突破,工业化条件成熟
LiFSI 在有水的环境下受热或者高温条件下易分解,且生产过程中若引入其 他金属离子会给 LiFSI 的性能带来不良影响,因此为满足电解液的使用要求, LiFSI 对于水分、金属离子等指标有严格限定。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纯化方法去 除 LiFSI 中的杂质,只能通过采用合适的生产工艺避免水、酸和其他金属离子引 入。传统的 LiFSI 合成工艺由于其副反应多、收率低、能耗高、成本高等缺点, 且合成出 LiFSI 纯度难以达到电池级的标准,不利于 LiFSI 大规模商业化生产。
现阶段国内外真正实现产业化生产的厂商屈指可数,仅有日本触媒、韩国天宝、 康鹏科技等公司能实现稳定规模量产。随着国内各公司加大投入研发,不断努力改进 LiFSI 生产工艺,最终成功解 决了 LiFSI 生产路线中的现有技术问题,实现了产业化技术突破。一般 LiFSI 最 常见的合成方法是双氯磺酰亚胺利用氟化剂氟化得到双氟磺酰亚胺,再利用碱金 属盐进行锂化反应,最终得到双氟磺酰亚胺锂。目前国内公司 LiFSI 的制备方法 按原材料分类按主要有三种,以磺酰胺与二氯亚砜、氯磺酸为原料,以磺酰氯或 硫酰氟和氨气为原料,以氟磺酸与尿素为原料。这些工艺具有原材料易得、流程 简单、成本较低、反应彻底(副反应少)、产品纯度高等特点,为我国 LiFSI 的 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之前 LiFSI 之所以以添加剂的形式存在于电解液中,而不是作为主要溶质, 主要是由于技术工艺较为落后导致的生产成本高昂,价格居高不下。随着国内合 成工艺逐渐成熟以及新技术路线的成功研发,LiFSI 的生产成本开始大幅下降, 价格也从 2019 年的 80-90 万元/吨骤降至约 35-45 万元/吨。在目前六氟磷酸锂 超过 30 万元/吨的高价下,以及动力电池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需求环境下, LiFSI 的竞争力将得以体现,“反客为主”登上历史舞台,正式迎来发展机遇。
3.2、 LiFSI 需求量和市场规模测算
一般来说,LiFSI 作为电解液锂盐有两种应用方式:作为电解液添加剂以及 核心溶质(LiPF6替代品)。我们将根据 LiFSI 这两种不同的应用方式,并参照 之前我们对电解液需求量的测算,来对 LiFSI未来的需求量和市场规模进行测算。
1)LiFSI 作为电解液添加剂
倘若将 LiFSI 作为电解液添加剂,且在电解液中占比约 3%,那么我们可以 测算出,在三元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出货量为 1:1 的情况下,2025 年 LiFSI 的 需求量将达到 2000 吨。按照 40 万元/吨的 LiFSI 市场价格来计算,2025 年国内 LiFSI 的市场规模约 8 亿元。
2)LiFSI 作为电解液核心溶质
倘若使用 LiFSI 来完全替代现有的锂盐,我们假设 LiFSI 电解液与 LiPF6电 解液拥有相同的锂离子浓度,而目前 1 吨六氟磷酸锂能生产出约 8 吨电解液, 则 1 吨 LiFSI 能生产出约 6.5 吨电解液。那么我们可以测算出,在三元电池:磷 酸铁锂电池出货量为 1:1 的情况下,2021 年 LiFSI 的需求量为 1.8 万吨,2025 年 LiFSI 的需求量将高达 6.7 万吨。
考虑到短期内 LiFSI 对 LiPF6难以实现完全替代,故我们对 LiFSI 对 LiPF6 的替代率(市场占有率)变化进行敏感性分析,可以得出,当 LiFSI 的市场占有 率达到 20%时,2025 年 LiFSI 的需求量将为 1.34 万吨,市场规模约 53 亿元;而当 LiFSI 的市场占有率达到 50%时,2025 年 LiFSI 的需求量将为 3.35 万吨, 市场规模高达 134 亿元。
3.3、 LiFSI 产能扩张在即,国产化加速进行
2013 年,日本触媒开始对 LiFSI 进行量产,前期由于 LiFSI 制备工艺复杂、 提纯难度大、生产成本高,导致国内相关企业不具备量产能力,部分高端领域公 司主要依靠进口小范围使用 LiFSI。
近年来,诸如康鹏科技、新宙邦、氟特电池等国内的一批公司相继突破了 LiFSI 生产技术难点,实现了相关专利保护,还建设投产了工业化产线,成功打 破了日本触媒对 LiFSI 市场的垄断格局。截至 2020 年,全球共有 LiFSI 产能 7400 吨,其中我国拥有产能 6800 吨,是全球最大的 LiFSI 生产国。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 LiFSI 这一新型电解质的发展潜力,并 积极投入研发,成功突破技术难关,开始了 LiFSI 生产线的布局建设。虽然这些 公司仍处于中试或小批量生产阶段,尚未正式量产,但其产品已成功销往日本、 韩国、美国、德国等十几个国家及地区。此外,现有的 LiFSI 生产企业也在持续建设 LiFSI 新产线,努力巩固其市场份额。未来,随着新宙邦、天赐材料等新建 LiFSI 项目的逐渐投产,我们预计到 2023 年,全球将新增 LiFSI 9880 吨产能, 使全球 LiFSI 总产能达到 17280 吨。届时国内将总共拥有 13200 吨 LiFSI 生产能 力,全球占比约 76%,国内 LiFSI 的国产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文琳编辑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构成投资意见,也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 wenlin-swl 微信联系删除。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以来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编辑
文琳行研报告,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文琳行业研究】
《文琳资讯》
提供每日最新财经资讯,判断经济形势,做有价值的传播者。欢迎关注
《文琳阅读》 有态度、有品位,阅读带来快乐,做时间的朋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