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模拟芯片行业深度报告:国产替代浪潮持续,模拟IC行业加速发展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泰君安证券,王聪、郭航)

1. 模拟芯片:细分品类多,周期性较弱

1.1. 简介:模拟信号产生、放大及处理的核心器件

集成电路可以简要分为数字 IC 和模拟 IC 两大类。模拟集成电路指由电阻、电容、晶体管等组成的用来处理连续函数形式 模拟信号的集成电路。现实世界中的声音、光线、温度、压力等信息通 过传感器处理后形成的电信号就是模拟信号,其幅度随时间连续变化。模拟芯片种类繁多,在当前的电子产品中几乎都有其身影,被广泛应用 在消费电子、汽车、工业、5G 等领域。与模拟芯片相对应的是数字集成电路,后者主要对离散的数字信号(0 和 1)进行存储和逻辑运算。

500 亿美金以上规模,大陆需求占比高。2020 年全球集成电路市场规模达到 3482 亿美元,其中模拟 IC 市场 规模约 570 亿美元,占据 16%的份额。从区域分布情况看,中国大陆是 最大的模拟芯片市场,2020 年约为全球的 36%,市场有近 205 亿美元的 规模。按照定制化程度划分,模拟芯片可以分为专用型芯片(ASSP)和通用型 芯片。据 IDC 数据,专用型芯片占据模拟芯片市场 5 成左右。


顾名思义, 专用型芯片的定制化程度更高,需要根据客户需求和特定电子系统对产 品的参数、性能、尺寸进行特殊设计,相比于通用型模拟 IC 具有设计壁 垒较高、毛利率也更佳的特点。对于专用型模拟芯片的划分通常依据其下游应用领域,包含通信、消费 电子、汽车、工业等,其中每个领域又可进一步细化为线性产品、电源 管理产品、接口产品等,以射频前端模块为代表的射频器件就属于典型 的专用型模拟 IC,占到专用芯片比重高。通用型芯片则属于标准化产品, 适用于各种各样的电子系统,生命周期更长。设计壁垒相比于专用型芯 片较低,但产品细分品类多、不同厂家间的可替代性强、客户相对分散。

从应用角度看,模拟芯片也可分为信号链路和电源管理两大类。其中电 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大于通用信号链路芯片。

1.1.1. 信号链

信号链:信号链路是指一个系统中信号从输入到输出的路径,主要针对 模拟信号完成收发、转换、放大、过滤等功能。信号链模拟芯片主要包括:线性产品、转换器、接口、隔离器、RF 与微 波等。一条完整的信号链是指将自然界的声、光、电等连续信息通过采集(传 感器)、处理(放大、缩小、滤波)、模拟/数字转换(ADC)转变为数字信号,经过系统处理(微处理器)后再转换为模拟信号(DAC)输出的 整个过程。


线性产品规模大,转换器产品增速快。从信号链芯片细分产品来看,2019 年放大器和比较器占据最大份额 39%,市场空间约为 37 亿美金,此前 增速也快于转换器、接口两大类产品(市场空间分别约为 36 和 25 亿美 金)。但 IC Insights 预测在 2021-2023 年间,转化器产品的年均复合增速 接近 9%,远高于放大器和比较器约 5%的提升速度,预计到 2023 年转 换器产品将占据信号链细分市场约 41%,取代放大器和比较器成为最大 份额产品。

1.1.1.1. 线性产品

运算放大器是线性产品的基本构建模块之一。运放在其信号处理范围内, 通常可以认为是线性器件,即增益不随信号的幅度变化而变化。运放可 以结合外部电路器件实现信号的放大、求和、微分以及积分等数学运算。若再搭配晶体管等有源器件,可被设计成数模转换器、模数转换器、调 制器、开关电容滤波器等多种核心信号链模块。

根据《高增益低失调轨对轨运算放大器的研究与设计》,运放可根据其制 造工艺、输入输出信号类型以及性能指标等多个方面进行分类。根据制 造工艺的不同,运放可以分为 CMOS 运放、BJT 运放以及 BiCMOS 运 放;根据性能指标的不同侧重,运放可以被划分为低功耗运放、高增益 运放、高速运放以及精密运放等,从而满足不同场合的应用要求;根据 输入输出信号的类型,运放可被划分为运算放大器、跨导运放、电流运 放等。


1.1.1.2. 转换器

转换器主要包括 ADC(模数转换)和 DAC(数模转换)。转换器作为连 接模拟世界和数字信号处理的桥梁,在信号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按照功能划分,转换器主要分为 ADC 和 DAC 两种,其中 ADC 应用场 景更加广泛。此外,市场对高速 ADC、DAC 的需求快速 增长,2018 年,仅占 6%出货量的高速数据转换器,创造了近 50%的销 售额。

ADC 产品应用十分广泛。ADC 是物理与数字世界的重要媒介,被广泛 应用于航天航空、通信、测量、医疗、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领域,其 性能对整个系统影响显著。例如在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链路中,ADC 将经降频以及滤波处理后的基带、中频等信号转换为数字电路可识别、 处理的编码信号。根据《高增益低失调轨对轨运算放大器的研究与设计》,其工作流程主要 包括模拟输入、抗混叠滤波、采样/保持以及量化/编码四个步骤,采样过 程是连续信号变成离散时间信号,量化过程将连续幅值转化为离散幅值, 最后通过编码步骤,将量化电平变为逻辑代码。


速度、精度、功耗是 ADC 性能最直观的体现。在实际芯片设计中,这 三方面性能往往相互制约,需要在设计时对三种指标进行折衷,牺牲某 些方面来突出其他方面。ADC 速度指采样速率 Fs(单位是每秒采样次 数);精度可以用 SNDR 来描述,理想状况下,ADC 的位数越高,往往 就会有更高的精度。在低速高精度的应用场景中,增量 delta sigma 较为 合适。在中等采样率和采样精度的应用场景下,delta sigma、SAR ADC 应用较为广泛。在对采样率要求高,对精度要求稍低的应用场景下,流 水线(Pipeline)和 FLASH ADC 较为合适。

DAC是数字信号到模拟信号的桥梁,主要应用于通信、视频和音频等领 域。DAC 由加权网络、开关网络、数字信号输入、参考基准电压、放大 器构成,不仅仅是通信系统信号接收端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在家庭影院、 车载音响、手机音频输出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而言:第一是高速 DAC,主要被应用在射频领域,工作频率一般在几个 GHz 以上;第二 是高精度 DAC,具有很高的分辨率,领先产品位数达到 20 以上,主要 被应用在音频领域;第三是兼顾高精度和高速的 DAC,主要被应用在通 信领域中。


此外,由于不同 开关连接的节点内阻有差异,导致延时时间不同,限制了其在高速场景 的应用。电荷式架构由开关、电容以及跟随器等构成,由于主要由电容 构成(静态电流流通小),其精度及功耗较为优异。但是当位数增加后, 充放电时间会随电容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导致其转换时间较慢,主要被 应用于低功耗场景。

此外,电压和电容结构需要接运算放大器,对运放处理速度亦提出较高 要求,对于电流式结构而言,主要分为二进制加权电阻结构、R-2R 结构 以及电流舵结构。其中,电流舵结构是目前较为常见的 DAC 架构,具有 非常高的速度、精度以及很小的面积,在高速高精度 DAC 中应用广泛。

1.1.1.3. 接口

接口类产品主要包括隔离器、收发器、数据缓冲器等,是电路间连接的 桥梁。

隔离器用于提升系统安全性,其中数字隔离器应用较为广泛。隔离器主 要使两系统具有高的电阻隔离特性,避免电路在互相通信时受损,其中 数字隔离器应用较为广泛。

光耦占比高,数字隔离器快速增长,2024 年超过 7 亿美金。


下游应用看,数字隔离芯片主要应用于信息通讯、电力自动化、工厂自 动化、工业测量、汽车车体通讯、仪器仪表和航天航空等场景。根据 Markets and Markets 的 数据,2020 年数字隔离类芯片在工业领域占比达 28.58%,汽车电子占 比达 16.84%,通信领域占比达 14.11%位列第三名。2026 年工业领域、 汽车电子领域和通信领域将分别占比 28.80%、16.79%和 14.31%。

多路复用器(MULTIPLEXER,也称为数据选择器)是一种通过将数据 从多个输入行/流路由到一个输出行/流来将并行数据转换为串行数据的 设备。多路复用器可使系统减小成本、降低复杂性、减少布线的使用和 资源的共享。

收发器产品种类众多。按照协议可划分为 CAN、LIN、RS-485(符合 TIA/EIA 485,常用的多点系统通信接口标准之一)、RS-232(常用的串 行通信接口标准之一)等系列,其中 CAN 和 LIN 在车载电子中应用广 泛。相比于 CAN 总线(传输速度快、成本较高,用于发动机管理等重要 环节),LIN 总线是一种低成本的方案,目标定位于车身网络模块节点间 的低端通信,主要负责智能传感器及执行器的串行通信,如座位、车窗、 方向盘、大灯、车锁等。


1.1.2. 电源链

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较信号链更大。根据 Frost&Sullivan 统计,2020 年全 球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约 328.8 亿美元,2016-2020 年 CAGR 为 13.52%。随 5G 通信、新能源汽车等市场发展,电子设备数量及种类持 续增长,带动电源管理芯片需求增长。国内来看,2020 年中国电源管理 芯片市场规模约 800 亿元人民币,占据全球约 36%市场份额。预计 2020 年至 2025 年,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 CAGR 为 14.7%, 2025 年 将达到 234.5 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电源链产品主要包括:AC/DC、DC/DC、电池管理、驱动芯片等。针对 电子产品各部分正常工作电压不同,电源管理芯片对电池输出的固定电 压进行升降压、稳压处理后,使其达到期望的电压值,以满足各个模块 的供电需要。电源芯片根据应用场景差异,可单独使用或与外部电子元 器件组合成模块从而实现电源转换的功能。

电源管理方案从分立向集中式演进。随着技术的发展,下游电子设备对 于效率以及体积的要求不断提升,目前电源管理方案也在不断升级,集 成度不断提升。


1.1.2.1. DC/DC

DC/DC 模块:DCDC模块包括的模拟 IC种类主要为 DC/DC开关电源、 线性电源(主要是 LDO)以及用于调制的 PWM、PFM、PFC 等。目前存 在的 DCDC 电源芯片主要包含两种:一是线性电源,主要包括低压差线 性稳压器(LDO)等;二是开关电源。其 中,LDO 主要被应用于降压稳压、输入电源隔离、滤波等。开关电源主 要被应用于工作电压转换、隔离以及降噪等,相比于 LDO 其电路更加 复杂,成本也相应更高。

综合来 看,DCDC 产品市 场规 模有望 达到 76.7 亿美金 (开 关 DCDC+LDO)。线性稳压器来看,2020 年市场空间为 27.13 亿美元,预计到 2026 年, 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31.78 亿美金。LDO 电路结构较为简单。运放会持续比较电路的输出电压与参考电压,并实时 调节 MOSFET 的栅极电压,从而实现稳定的输出电压。

开关电源可以分为隔离式和非隔离式。根据变压方式,开关电源可以被 分为隔离式和非隔离式,其中非隔离式 DCDC 电源转换效率更高,体积 小,复杂度较低,基本拓扑主要包括降压(buck)、升压(boost)以及升 降压型(buck-boost)等。隔离式 DCDC 电源通过变压器来实现电压的 升降,抗干扰能力更强,安全性也更高,但通常体积较大,成本较高。


PFC 控制在开关电源中用以提高功率因数。功率因数(PF)指的是有效 功率与总耗电量的比值,用以衡量电能被利用的效率。功率因数越大, 表示电能利用率高。PFC 控制器通过对输入电流波形进行调制,减小电 流谐波并减小输入电压与基波电流的相位差,提升 PF 值。在开关电源 DCDC 中,PFC 控制器主要用以调节电流和电压之间的相位差,减少功 率损失。

相比有源 PFC,无源 PFC 调制效果更佳。

DC/DC 开关电源调制主要包括 PWM 和 PFM,由 PWM、PFM 或 PWM/PFM 控制器来实现。DCDC 开关电源中核心功率开关器件的调制 方式而言,常采用以下三种方式:1、脉冲宽度调试(PWM);2、脉冲 频率调制(PFM);3、混合脉冲调制(PWM/PFM)。在不同应用中,要 针对系统设计的要求,采用相应的脉冲调制方式,由 PWM、PFM 或 PWM/PFM 控制器来实现该功能。

PWM 方式:反馈电压与基准电压闭环负反馈调节,对 PWM 脉冲占空比进行调控,进而实现对系统输出电 压的控制。PFM 方式:当系统轻载时,PWM 功耗大,为弥补 PWM 不足,PFM 被 提出。PFM 调制方式有二:1、保持脉冲高电平时间恒定,调节低电平 持续时间,来改变脉冲频率;2、保持脉冲低电平时间恒定,调节高电平 的持续时间,来改变脉冲频率。PWM/PFM 混合模式:该模式可以理解为是 PWM 和 PFM 的融合,即 开关电源的脉冲宽度和频率均可以改变。


1.1.2.2. AC/DC

AC/DC 模块:AC/DC 主要应用于消费、医疗、工业和过程控制、测量、 半导体制造设备和国防等领域。例如在家电设备中,设备实现高效 AC/DC 转换可以显著减少能量损失,节约成本。在电动交通领域,高性 能的 AC/DC 可以有效加快充电桩的充电速度。在 AC/DC 系统中,通常 包含低电压控制电路及高压开关晶体管,从而将交流变换为直流。AC/DC开关包括隔离式和非隔离式两类。一般AC/DC开关电源包括隔 离式和非隔离式两种类型,非隔离式 AC/DC 开关电源主要应用于电压 较小的场景,常见的拓扑结构为 buck 降压型以及 boost 升压型。隔离式 AC/DC 开关电源应用更为广泛,主要被应用于高电压场景,如工业设备 供电等,常见拓扑结构包括正激、反激、全桥、半桥、推挽等。

AC/DC 中功能模块主要包括 AD/DC 转换器以及用于调制的 PWM、 PFM、PFC 等。其中,保护(采样)电流作用是对输出电压进行检测和采样,并将采样 信号送入控制电路(包含 PWM、PFM 等)进行调制,控制功率管的驱 动脉冲宽度,从而调整导通时间以使输出电压稳定。


1.1.2.3. 电池管理

电池管理系统(BMS):BMS 是电池与用户之间的纽带,主要对象为二 次电池。一般而言,BMS 要实现的功能包括:准确预估电池的核电状态、 平衡单体电池、动态监测电池组工作状态等,需要一系列模拟、数字芯 片密切配合,完成特定监测功能。

BMS 中的模拟芯片主要包括充电管理 IC、电池计量 IC、电池安全 IC 等。电池安全 IC 负责监控电池状态,通过实时监测每节电池或电池包, 避免出现过充、过放、过流和短路等故障。电池计量 IC 负责计算电池的 电量状态和健康状态。充电管理 IC 将外部电源变压,并在充电时进行检 测。

2020 年 BMICs 市场规模约为 30.23 亿美金。


1.1.2.4. 驱动芯片

驱动芯片:驱动芯片介于主电路和控制电路间,通过放大控制电路的信 号(通常是 PWM 脉冲),使其能够实现对功率晶体管的驱动。按照应用 领域,驱动芯片可以主要分为:电机驱动芯片、显示驱动芯片、音频功 放芯片等。下游应用来看,2018 年电机驱动芯片的占比最高,且至 2023 年都将保持占有率第一的地位。

电机驱动芯片内往往集成 CMOS控制电路和 DMOS功率器件。电机驱 动芯片可与主处理器、电机和增量型编码器三者组成共同运动控制系统。根据《高压 N 型 DMOS 全桥直流电机驱动芯片的研究与设计》,电机驱 动芯片内部主要包括电源模块、高压电荷泵模块、功率管栅极驱动模块、 模式控制模块、保护模块等。其中电源模块由 LDO 及带隙基准电压源 组成,为后级低压模块提供稳定的供电电压。功率管栅极驱动模块包括 栅极驱动电路以及高压 DMOS 功率管(可以被集成在芯片内部),其作 用是提供栅极驱动电压和电流,DMOS 功率管可以实现快速的关断和开 启。模式控制模块主要将外部输入的逻辑信号转换为栅极控制信号,来 分别控制电机的转向、速度等。保护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过温保护、 过流保护、欠压锁定、上电复位等。


显示驱动芯片:往往采用标准通用串行亦或并行接口接受命令与数据, 同时生成相应的电压、电流、解复用、定时信号,使显示终端呈现所需 的文本或图像,主要包括 LED 驱动芯片、LCD 驱动芯片等。显示驱动 芯片应用十分广泛,主要涵盖智能手机、可穿戴、平板电脑等各类消费 电子设备以及汽车、工业等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中。以 LED 驱动芯片为 例,其芯片按 照功能可以划分为多个子模块,包括偏置模块(提供参考电压和偏置电 压)、误差放大模块、脉宽调制模块(如 PWM 模块)、驱动模块(前级 驱动电路)、振荡器模块以及各种保护器模块等。

音频功放芯片主要应用于媒体播放设备的音频信号放大,包括A类、B 类、AB 类以及 D 类等。音频功放芯片的功能是将来自音源或前级放大 器输出的弱信号放大,同时实现对播放设备的驱动,产生声音信号,是 多媒体播放设备的核心部件。根据《高效率无滤波的 D 类音频功率放大 器芯片设计》,目前常见的音频功放芯片按照功率及放大效果主要可以 划分为 A、B、AB、D 类芯片等。

其中 A 类功放芯片是完全线性放大的放大器,能耗较大,但失真度低;B 类功放效率较高,但常产生跨越失真;AB 类功放兼容了 A 类功放和 B 类功放的优势,效率比和保真度较为平衡,在汽车音箱中应用较为广 泛。D 类功放(也称为数字功放),通过 MOSFET 器件工作,相比于 AB 类功放效率更高(理论效率可以达到 100%)。以 D 类芯片为例,其主要 包括前置放大器模块、PWM 调制模块、内振荡器模块、关断控制模块、 门级驱动模块、偏置电路以及噪声消除模块等。


1.2. 四大特性梳理

模拟芯片和数字芯片相比,从设计、制造到产品价格、种类和生命周期 都有较大差异,大致可以总结为 4 方面:1)产品生命周期长;2)细分 品类更多;3)特色工艺壁垒高;4)设计更加依赖研发人员经验。

1.2.1. 产品生命周期长

模拟芯片自身迭代性质叠加供应链行为特点,决定了产品生命周期长, 通常在 5 年以上。不同于数字芯片对算力和效率的追求,模拟芯片更加 强调可靠性、稳定性和一致性,其迭代不受摩尔定律限制,因此产品能 够保持更久的适用性而不被市场淘汰。此外,下游整机客户对于模拟芯 片认证要求严格、认证周期较长,注重模拟厂商产品的多样性、齐套性 和延展性。据艾为电子招股说明书的披露,客户对模拟芯片的认证周期 为 3-9 月,从首次接触终端客户到销售的开发周期为 1-3 年。但是真正 当厂商进入客户供应链后,客户替换供应商的意愿较低,相同的产品大概率能够持续多年保证相对稳定的销售,平台型模拟公司还能通过向老 客户推广新产品获得份额的提升。因而模拟芯片的生命周期更长,通常在 5 年以上、甚至到达 10 年,远高 于数字芯片的 1-2 年。


1.2.2. 细分产品种类多

模拟集成电路下游需求分散,每一细分赛道空间相对明确。对比数字芯 片,模拟厂商下游客户分布相对分散,Intel 第一大应用 PC 端的占比超 过 50%,而德州仪器的第一大应用需求——工业的占比仅 37%。同时, TI 2020 年年报披露称,公司 2018、2019 年均没有单个客户收入占比超 过 10%,2020 年也刚达到 10%而已。与此对应,由于细分需求分散,即 使是模拟芯片总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570 亿美元,细分为每一产品对应的 子赛道空间却相对较小。例如,仅射频前端芯片就又可以细分为射频开 关、射频低噪声放大器、射频功率放大器、双工器、射频滤波器等,据 卓胜微招股说明书的数据,2018 年射频开关市场规模 16.54 亿美元、射 频低噪声放大器市场规模 14.21 亿美元,空间相对明确。因此,对于模 拟厂商而言,不断扩张产品种类以构建平台型公司,是获得成长的重要 路径。

由于应用场景复杂且对性能的要求有所侧重,模拟芯片细分品类较多。不同应用场景对芯片性能提出了差异化的要求,导致产品考核参数繁多。例如,对于 AC/DC 电源芯片,其主要参数就包括供电电压、输出功率、 导通电阻、封装技术等,车载充电器和家用充电器相比,也会更加注重 效率、寿命和可靠性等指标。即便是类型相同的模拟 IC 也会因为个别参 数不同而衍生出新的料号,造成整个模拟芯片市场细分产品较多。2020 年,ADI 有接近 45000 种产品,2021 年达到 75000 SKUs,其中 80%的 收入来自于贡献不超过 0.1%的产品。此外,德州仪器产品数目也有近 80000 项。对于国内公司,虽产品数目不及国际龙头,但增长趋势迅猛。据公司年报,圣邦股份 2016 年末仅 16 大类、800 余款产品,截至 2020 年末已扩张至 25 大类、1600 余款产品,成长逾 100%。(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1.2.3. 特色工艺壁垒高

出于差异化定制需求和对性能提升的考虑,模拟芯片通常采用BCD特 色工艺技术。BCD 工艺由意法半导体在 1986 年率先研制,是一种将 Bipolar、CMOS、DMOS 集成在同一芯片上的单片集成技术。Bipolar 可 制备高精度器件、CMOS 具有高集成特性、DMOS 作为功率输出极具有 高效率、高强度、高耐压等优点,而 BCD 能够有效集成三者优势,为模 拟产品定制化需求提供制备技术基础。整合后的 BCD 能够大幅降低功 耗,提高系统性能,降低成本,增加芯片的可靠性。

近三十年来,BCD 工艺已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从最初的 4 μm 制程,到 现在对 65 nm 的突破,线宽不断减小,但与标准 CMOS 工艺遵循摩尔定 律持续追求线宽更小、速度更快不同,BCD 工艺未来将向着 3 个方向分 化发展:高压、高功率、高密度。

1)高压 BCD 工艺主要适用于 500-700V 电压,其核心在于提高器件耐 压,同时实现对电压的精确控制。通常而言为提高耐压需要更厚的外延 层,导致横向扩散会消耗更多的硅片面积。根据《BCD 工艺概述》介绍, 为化解这一问题,1979年J.A.Appels 等人提出将RESURF(reduced surface field,即降低表面电场)技术应用于横向 DMOS 中,利用轻掺杂外延层 使得表面电场分布更加平坦,从而改善表面击穿特性,使得击穿发生在 体内以提高器件的击穿电压。此外,高压应用需要更加复杂的数字电路 对电压等级加以精确控制,因此高压 BCD 的技术难点在于光刻尺寸的 减小。


2)高功率 BCD工艺主要用于电压范围 40-90V、大电流、中等规模的控 制电路中,例如汽车电子。其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器件可靠性,同时最大 程度的降低成本。参考《BCD 集成电路技术的研究与进展》中的论述,以意法半导体的 0.8 μm BCD 4 为例,此类工艺中的 DMOS 器件占据管 芯的较大面积,因此其发展关键是如何优化 DMOS 器件的结构以提高器 件强度、降低导通电阻,同时降低控制电路的成本,而减小工艺特征尺 寸并非其关注重点。

3)高密度 BCD 是 BCD 工艺与标准 VLSI CMOS 工艺的融合,代表了 BCD 工艺的主流方向,应用领域最广。高密度 BCD 耐压通常在 5-50 V 之间,汽车电子主要为 70 V,高集成度能提高产品功能多样性,同时有 效降低器件的体积和重量。典型的有意法半导体推出的 0.6 μm BCD 5 和 0.35 μm BCD 6,高密度体现在两种工艺均集成了非易失性存储器。

高密度 BCD 工艺的核心在于怎样在高光刻精度的 CMOS 平台实现 DMOS 器件,并使其达到最优性能。例如,传统 DMOS 工艺的长时间 高温推阱工艺、VLSI(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即超大规模集成电 路)所需的特征尺寸减小工艺、以及薄栅氧层低缺陷要求之间并不兼容。为了实现 BCD 和 VLSI CMOS 工艺的融合,BCD 5、BCD 6 研发了一系 列改善工艺,包括采用大角度离子斜注入技术减少热过程、提高光刻精 度以增加沟道电流密度、使用 5 层 Al/Cu 金属互连以降低导通电阻、采 用 P - /P +衬底改善寄生双极晶体管效应、应用自对准硅化物技术提高器件 强度和速度等。


高密度 BCD工艺的发展方向是更小的光刻尺寸、更加模块化和灵活化 的工艺步骤。所谓模块化是指将一些器件制成标准化模块,根据实际应 用需求选用或省略该模块。采用模块化的开发方法有利于高效完成产品 设计,从而快速满足市场持续增长的需求,同时保证性能、功能和成本 达到最佳折中。

高端 BCD 工艺壁垒较高,主要被欧美厂商所掌握。目前掌握高端 BCD 特色工艺技术的主要为欧美厂商,包括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ADI 等。东部高科等也属于 BCD 工艺第一梯队领跑者,与欧美 IDM 厂商差距已 经很小,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加优秀。此外,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华 润微等也在不断推出 BCD 工艺平台,华虹的第二代 0.18 微米 5 V/40 V BCD 工艺平台 40 V DMOS 击穿电压达到 52 V,导通电阻也显著下降, 达到该制程领先工艺水平。尽管如此,我们预计大陆厂商和国际最先进 的水平仍然有 1 代工艺(3-5 年)的差距。

1.2.4. 设计更依赖经验

模拟芯片设计自动化程度低,辅助设计工具较少,更加依赖设计师的经 验积累。数字芯片可以借助 EDA等工具辅助设计,前期逻辑设计中Logic Synthesis 和 Formal Verification 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后期版图设计也可 借助软件自动完成并优化,因此数字芯片设计门槛相对较低,平均学习 曲线大约 3-5 年。但是模拟芯片可以借助的设计工具较少,需要工程师 凭借设计经验完成逻辑设计和版图布局。

此外,由于模拟芯片对寄生电容等敏感,不同应用场景下即使是同类型 芯片的 layout 版图设计也需要进行调整。这也就造成模拟芯片设计门槛 高、研发周期长,平均人才培养周期需要 10-15 年。因此,模拟 IC 设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研发团队上,公司能否持续扩品类很大程度 上依赖于研发团队的规模和设计能力。统计国内模拟厂商 2018-2020 年 研发人员数和公司营收数据,可以发现两者大致呈现正相关。


1.3. 市场:周期性较弱,规模稳增长

1.1.1. 模拟芯片行业周期性相对较弱

周期性:行业周期性较弱,增长稳定性高。模拟芯片作为半导体子行业, 其周期变化基本和集成电路行业相一致。但由于模拟芯片产品种类繁杂、 分散,下游涉及市场广,各行业需求波动此消彼长、相互对冲,因此模 拟芯片增长波动性弱于集成电路行业整体的波动性。

1.1.2. 汽车和通信拉动模拟芯片需求

成长性:模拟行业增速稳定,但不代表增长缓慢,相反,其增速高于集成电路整体。WSTS 的数据显示,从 2013-2020 年,全球模拟集成电路 的销售额从 401亿美元提升至 57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15%, 而全球数字 IC 市场 CAGR 仅为 4.66%、集成电路整体增速 4.74%。据 IC Insights 预测,模拟集成电路 2018-2023E 的增长率有望达到 7.4%,远 超过整体市场增速 6.8%,仅次于存储细分行业 7.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通信、汽车是重要应用领域,未来亦将拉动行业发展。按照下游需求划 分,模拟芯片主要被应用于消费、通讯、电脑、汽车、工业等,其中在 通信领域的销售额占比比较高,2020 年达到 37%,汽车电子以及工业占 据 22.5%和 20.9%的销售额。根据 IC Insights 数据,未来汽车电子和通 信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成为拉动模拟 IC 需求的重要动力。

1.1.2.1. 汽车模拟 IC:受益新能源车快速渗透

随技术不断完善及全球政府的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未来有望保持较高 增速:供给端来看。特斯拉等造车新势力通过打造全新的用户体验及产品模式, 倒逼传统厂商向新能源转型,形成良性循环,大量优质新能源车型被纷 纷推向市场。需求端来看:购车群体对新能源车逐步产生认识叠加政府的大力推进, 新能源汽车消费人群逐步起量。因此,新能源车未来有望逐步替代传统 能源汽车,成为汽车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2021 年全球新能源车出货量快速增长。进入 2021 年后,全球出货量快 速增长,截至 2021 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车出货量超过 250 万辆,预计 全年增速将超过50%。从出货结构看,纯电动和插混动力占据全球约99% 份额,氢燃料电池汽车占比约为 1%。分地区来看,中国是全球最大市场之一,2021 增速较快。2020 年,中国 占据全球新能源汽车出货 41.27%,欧洲这一份额为 43.06%,二者是全 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从销售结构来看,国内纯电动车占据新 能源汽车销量比重为 81.6%,混合动力车占比为 18.60%,氢燃料电池汽 车占比仅为 0.07%。销量增长有望持续,拉动上游汽车电子需求。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成 本的显著下降,新能源汽车的用户体验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随着消费者 需求不断释放,未来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维持长期高速增长, 行业进入高景气周期,预计 2021-2026 年的 CAGR 将接近 30%。随着下 游新能源汽车需求不断释放,汽车电子作为新能源车产业链的上游有望 充分受益。

模拟芯片是汽车座舱、动力、车身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电动车加速渗透,模拟芯片价值量提升,打开行业空间。根据英飞 凌、strategy analytics 和 IHS Markit 的统计数据,ICE(内燃车)内半导 体价值 396 美元;而 PHEV 和 BEV 二者半导体价值量为 834 美元,显 著高于传统燃油车,相比 ICE 的半导体价值量增加了约 438 美元。模拟 芯片作为电动车动力域重要组成部分,单车价值量有望显著提升,打开 行业空间。

1.1.2.2. 通信模拟 IC:受益信息网络基础建设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有望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通 信设备市场持续增长。2020 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7.8%,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持。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 模最大的光纤和 4G 移动通信网络,5G 网络建设和应用也在加速推进。2020 年,我国宽带用户普及率显著提升,光纤用户占比超过 94%,移动 宽带用户实现 108%的普及率,互联网协议 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 4.6亿。“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将持续推动 5G 商用部署和规模 应用,同时加快 6G 技术的研发力度,实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优化升 级。


2020年全球通信设备市场规模达到 925亿美元,中国运营商份额超40%。据 Dell’Oro Group 数据,随着无线接入网(RAN)和移动核心网络在内 的多个无线领域的强劲增长,以及宽带接入和消费电子展(CES)的温 和驱动,预计 2021-2027 年全球通信设备市场将以 4%左右的速度稳步 增长,在 2027 年达到 1217 亿美元的规模。从主要供应商来看,华为的 市场份额显著领先于行业第二,2020 年达到了 30.8%的市占率。此外, 即便是在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华为、中兴两家中国通信设备供应商的市 场份额仍逐年上升,2020 年实现了超越 40%的市场份额。

模拟芯片在通信设备系统中有着广泛应用。一套完整的通信系统包含了 从信号链到电源链的多种模拟芯片,对设备的正常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据 TI 官网,模拟芯片在通讯领域的应用可以分为四大类型,分别是宽带 固定线路接入、数据通讯模块、有线网络和无线基础设施。

1)宽带固定线路接入:以调制解调器为例。从特性上看,该系统需要克 服和适应各种信号条件,同时要具备出色的外机接口(EMI)、失真性能 以及较低的功耗。结构决定性能,从其元器件构成上看,该系统的非隔 离负载点(PoL)电源、测序和监控部分、LED 控制部分均用到了大量的电 源管理芯片,包括升/降压转换器、线性稳压器 LDO、负载开关、驱动芯 片和端口控制器等。在 DSL 宽带、以太网接口、USB 等部分,线性产品 如放大器、接口收发器等模拟 IC 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数据通信模块:以光学模块为例。这类通信设备主要是指高宽带数据 通信的光收发器,通常需要更低的功耗以抑制模块升温,同时也需要通 过精确调控激光二极管进而实现对输出功率的调节。值得一提的是,在 数据通信光模块的 4 个重要部分(Photo Diode Bias, Measurement Feedback, SerDes Clock Data Recovery & Laser Driver , Externally Modulated Laser Electro Absorption Bias),都有精密 ADC、DAC 的应用 以完成模数、数模转换。

3)有线网络:以 WLAN/Wi-Fi 接入点为例,其主要用于高速网络连接 的千兆位以太网链路,具有微控制器、符合 802.11 标准的射频 (RF) 收 发器。其应用到的电源链模拟芯片包括 PWM 控制器、隔离式 DC/DC 转 换器、升/降压转换器和线性稳压器 LDO 等,信号链模拟 IC 包括 RS-232 收发器、ESD 和浪涌保护 IC 等。

4)无线基础设施:以小型蜂窝基站为例,其具有宽带宽和多频带操作的 高度集成模拟前端器件,通过分组接口实现网络同步,可在高环境温度 下实现高密度电源管理。具体而言,仅在 RF front end & power amplifier 部分,就使用到了电源管理、ADC/DAC 转换器、运算放大器、数字/模 拟温度传感器这四大类。由此可见,通讯设备几乎囊括了所有模拟 IC 细分子类,包括信号链和电 源链。随着 5G 移动网络建设的加速推进,模拟芯片在通信领域的市场 仍将不断被开拓。


1.4. 份额:格局较分散,国产化率低

模拟 IC市场以 TI 为龙头厂商,整体市场份额相对分散。根据ICInsights 官网披露数据,2020 年模拟集成电路行业龙头厂商TI 的市占率达到19%,其次为 ADI 市场份额 9%,之后各公司的市场份额均不超过 7%,CR5 仅 48%,整体市场份额相对分散。

从行业发展来看,市场集中度有所上升,从 2015 年以来,CR10、CR5 均上升 7%。CR10 从 2015 年的 56%上升至 2019 年 67%,增加近 11 个 点,2020 年略有下降至 63%。行业集中度的上升主要来自于除 TI 以外 的厂商,销售额位列 2-5 厂商市场的份额上升解释了绝大部分行业集中 度的提高,TI 的市占率仅提升 1%,而剩余厂商的市场份额合计没有发 生变动。

行业格局相对稳定,前五大厂商名单近年来未曾发生变动。根据 IC Insights 数据,从 2014 年到 2020 年,销售额前 5 的厂商名单没有发生变 动,分别为 TI、ADI、Skyworks、Infineon 和 ST。排名前 10 的厂商名 单仅 1 家 Linear Technology 由于被 ADI 收购而退出名单。目前,模拟行业前十大厂商均为美欧日。从 2020 年销售额排名前十的 厂商可以看出,TI、ADI、Skyworks、NXP、ON Semi、Microchip、Maxim 为美国厂商,英飞凌、意法半导体为欧洲厂商,Renesas 为日本厂商,合 计占据全球模拟行业 63%的份额。

国内模拟芯片自给率较低。2013年国内模拟IC销售额不足1500亿人民 币,但随着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半导体行业的发展,2018 年模拟 IC 细 分市场规模已经超过 2200 亿元,五年来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9.15%,而 同期全球市场 CAGR 仅为 7.94%,国内模拟集成电路市场未来增长态势 良好。此外,目前国内模拟芯片自给率虽逐年爬升,但 2020 年自给率仍 仅有 12%,国产替代空间广阔。随着市场总量增长,及结构不断调整, 国内模拟 IC 厂商正处于极佳的发展窗口期。

2. 复盘:研发、并购及销售是关键

2.1. 德州仪器

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下文简称 TI)是全球最大的模拟半导体 公司,业务领域涉及模拟技术、数字信号处理(DSP)和微处理器(MCU), 同时致力于汽车及工业设备芯片的研发和制造。2020年,TI的模拟业务 收入达到 109 亿美元,市占率达到 19%,是全球模拟芯片龙头厂商。

2.1.1. 发展历程:逐步聚焦模拟 IC

1)1930-1951 年初步创设:从地质勘探到电子。TI 的前身,是 1930 年 J·克莱伦斯·卡彻和尤金·麦克德莫特共同创建的地球物理业务公司 (GSI)。最初,GSI 依托于德克萨斯州得天独厚的石油资源,主营业务 是为石油工业提供地质勘测,但随着石油开采量提升,行业内供大于求, 为应对萧条期,GSI 开始扩展业务类型,生产国防电子产品。由此,GSI 的电子业务逐渐成为公司的支柱产业。1951 年,公司重组,改名为“通 用仪器公司”,同年再次更名为“德州仪器”。

2)1951-1995 年主营军工:不断开拓新产品,营收高速增长。在两次世 界大战期间,公司凭借军用订单,为美国军方提供大量空军雷达系统、 激光制导等系统,国防产品一度占据公司销售额的 80%。1954 年 TI 首 次成功研制出商用硅晶体管,同年制造出首台晶体管收音机,就此成为当时唯一能够批量生产硅晶体管的公司。1958 年,TI 的一名员工杰克·基 尔比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随后开启了 TI 的研发新时期,并为 现代电子元器件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TI 营收实现同比高速增长,年 均复合增速接近 40%。


此后四十多年的时间里,TI 通过持续研发不断拓展新产品,营业收入增 长接近 500 倍。1967 年,TI 开发出第一款电子手持式计算器,并将工作 重点转向开发更快、更小、功能更强大的集成芯片。在这一时期,TI 迎 来了快速发展,年专利申请量维持在 300-500 件左右,1969 年甚至达到 了创纪录的 800 件以上。TI 推出了第一款单芯片微控制器(MCU),将 计算元件集成在一块硅片上,应用于改造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产品和 工业用设备。另外,TI 还研发出了单芯片语音合成器、单芯片数字信号 处理器等一系列产品,并生产出面向高速数字信号处理的微控制器。1985 年,TI 发明了数字微镜器件,它也被称为 DLP 芯片,这款芯片的 发明为 DLP 技术和 DLP Cinema 奠定了基础。其中,DLP 技术源自 1977 年 TI 的科学家开启的光源控制研究,这一研究直到 1996 年才成功 地进行商业应用,向客户提供基于 DLP 数字显示技术的光学系统。DLP 技术即数字光处理,是一种把影像信号经过数字处理,再把光投影出来 的技术。目前,DLP 影院技术占据了超过 80%的院线荧幕,而其中 90% 以上的投影仪采用的都是 TI 的 DLP 技术。并且,TI 还将 DLP 技术应用 于工业领域,例如 LED 面板的蚀刻和修复、PCB 电路板的印制、3D 打 印技术等。

3)1996-2011年并购整合:外延式并购持续开拓市场,产品结构转型显 著提升公司毛利率。自进入高速发展期以来,TI 通过数次并购、出售进 行企业整合。1996 年-2011 年,TI 通过两轮整合,完成两次产品转型, 先后出售了 LCD、DSL、传感器和手机基带业务,同时收购了 30 多家 公司,其中包括 1996 年的 Silicon Systems、1999 年 Unitrode 和 Power Trends、2000 年 Burr-Brown、以及 2011 年收购 National Semiconductor。

第一轮 1996 年前后,TI 全方位布局信号处理市场。1996 年 5 月,TI 首席执行官杰里·琼金斯因心脏病突发去世,43 岁的安吉伯临危受命出任 CEO。安吉伯上任之后,一改 TI 此前多领域布局的经营战略,相继出售 国防、软件、印表机、检测仪器、笔记本电脑和 DRAM 等 20 多个事业 部,同时并购 20 多家公司、心无旁骛押宝 DSP。通过系列收购 BurrBrown、Toccata Technology ApS、Dot Wireless 和 Alantro Communications, TI 打造起包括音频放大器、电路板、无线系统架构和协议软件、无线局 域网在内的 IC 产品体系。这一时期内,TI 的业务战略重点除数字信号 处理器之外,已经囊括模拟集成电路的开发,并致力于组合主力产品DSP 与模拟 IC 的业务模式。此前,公司整体毛利率维持在 30%的水平常年 未变,而在产品结构聚焦信号处理市场后,公司毛利率显著提升约 20pcts, 在模拟 IC 领域以 14%的市场份额占据第一位。

第二轮 2005-2011年左右,公司转而重点布局汽车和工业领域。2005年 起,TI 先后出售 LCD、DSL、传感器、手机基带业务,计划重点布局汽 车和工业领域。但由于模拟 IC 市场分散的固有特点,TI 的市场份额难 以获得较大的提升。为了巩固在模拟芯片领域的地位,2011 年,TI 又以 65 亿美元的对价完成了对 National Semiconductor 的收购。得益于产品 矩阵的不断完善和丰富,公司整体毛利率开始逐年爬升。


4)2012 年至今聚焦核心业务:模拟与嵌入式处理,下游专注于汽车及 工控领域。从产品布局看,公司结束移动市场的 OMAP 业务,专注于嵌 入式平台。移动芯片领域,在苹果的 iPhone 出现前,TI 作为诺基亚等厂 商的芯片供应商,手握大部分手机的处理器。然而,智能手机出现之后, TI 缺少通信基带领域的专利技术,其产品仅包括CPU和一些DSP单元, 手机厂商使用 TI 的产品必须搭配其它公司的基带芯片,导致生产成本 上升。而同时期竞争对手高通的方案是打包出售芯片和基带,更为简单 高效,手机厂商也就不再倾向于选择 TI 的芯片。最终,公司逐渐放弃了 移动芯片市场。2012 年,TI 宣布结束移动市场的 OMAP 业务,专注于 嵌入式平台。从下游应用看,公司在 2012 年以前主要覆盖通讯和计算机 两大市场,两者占据公司主营业务超过 60%。而 2012 年之后,随着公司 前期布局逐渐落实,工业、汽车领域产品逐步放量,成为公司营收增长 的主要驱动力,2020 年合计占据营收的 57%,相较于 2012 年提高近 30 pcts。

2.1.2. 以史为鉴:充分受益研发、销售及并购能力

通过复盘 TI 成长史,得到启示有三:1、赛道聚焦:主动做减法,巩固 模拟产品优势做大做强;2、高研发投入+并购:扩张产品线,形成技术 护城河;3、“蝗虫式”营销:抢夺市场,提升客户粘性;现分述之:

1)赛道选择:聚焦模拟,主动做减法。TI 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移动芯 片领域,TI 未把握住 2011 年之后由智能手机驱动的时代浪潮,在 2012 年结束了 OMAP 业务,收购国家半导体补全产品线,聚焦模拟芯片。

2)高研发投入带来的内生增长,与并购驱动的外延增长,共同推动公司 品类扩张、规模扩大。复盘 TI 发展近 70 年的历史,我们发现公司的成 长兼具内生、外延两大特点。1951-1995 年发展早期,公司主要通过高研 发投入,不断推出新产品、扩充完善产品矩阵,实现营收增长。据公司 披露,仅 1997 年获得授权的专利数就达到 2000 件。而在 1996 年之后, 外延式并购成为公司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通过不断收购模拟厂商,TI 的产品群不断丰富,以 2000 年收购 Burr-Brown 为例,一方面既巩固了 TI 在数据转换器和放大器领域的优势,同时又形成了从电源 IC 到信号 链线性产品、放大器及转换器芯片乃至 AD/DA 转换器的庞大产品群。另外,公司自身研发也在持续推进,通过调整不同应用市场的研发投入 配比,逐步转换 TI 下游产品布局,聚焦工业、汽车等核心领域。


3)市场开拓:“蝗虫式营销”抢占市场份额。1996 年安吉伯上任后,一 方面精简整合公司业务,专注于 DSP、模拟领域,另一方面极尽销售效 能,打造“蝗虫式营销”策略。

系统级营销:客户不分大小,产品平台式销售。TI 遵循客户普遍原则, 不区分客户大小,一视同仁,极尽攫取产业链上的长尾价值。公司利用 大量的销售人员,面向众多分散的新兴中小客户,通过自己相互关联的 产品线把客户电路板上的元器件一网打尽,尽可能满足每个客户对于不 同产品的需求,提高单一客户的销售价值。这使得 TI 销售既有效率又有 规模,全球范围内,TI 销售员工每周拜访的客户数量达到 2.5 万个,客 户规模超过 10 万家。

贴近客户:建立直接联系,快速反应市场需求。TI 在与客户的合作中一 直强调建立直接联系,通过不断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交流,提供平台化、 一站式的产品服务,开拓市场、抢占份额。以 TI 中国区市场为例,自 1996 年中国发展战略正式实施后,TI 积极布网,2011 年国内已有 TI 的 十多家分公司,二、三级城市均有销售和技术支持团队,除了东部沿海 地区,西部也均有办事处,资源不断向前投放。此外,TI 还在上海浦东 机场综合保税区设立中国产品分拨中心,为代理商备库存,以掌握供应 链情况,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反哺公司战略布局,形成正反馈效应。


渠道把控:线上、线下共同布局,善用互联网优势。除了线下建设销售 网点,TI 也较早的投资于网络平台建设,在原有的直销、代理基础上, 通过 TI.com 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截至 2017 年,公司官网每月访问量 能达到 700 多万。网络渠道优势将持续赋能 TI 营销增长,有助于公司优 化供应体系。与此相印证,公司销售管理费用随着业务及销售战略转型而显著抬升。特别是在 1996 年公司开展系列并购活动后,TI 的销售管理费用占比从 15%上升至 25%左右。此外,TI 的销售管理费用占营收比例一直位于较 高水平,通过与茂达电子对比,可以看到 2005-2020 年,TI 占比约为20%, 而同期茂达电子仅有 5%的收入用于销售相关支出。

2.2. 茂达电子

茂达电子成立于 1997 年,是一家专注于模拟 IC 的 Fabless 公司。自成 立以来,公司专注于电源管理 IC、放大及驱动 IC 和功率分立器件三大 业务,包括线性稳压器、音频放大芯片、霍尔效应芯片、MOSFET 等多 类产品,涉及消费电子、车载电子、工业、网路通讯等多个领域。2002 年,茂达电子挂牌上市,是中国台湾省第一家专业从事模拟 IC 的上市公 司,产值曾占据中国台湾模拟集成电路行业较高份额。

20多年来,外部环境几经变换,茂达电子历经高速成长期、转型期,而 后进入稳定期。2000 年,茂达电子仅拥有 48 颗 IC 产品,年销量 1.09 亿 颗,营业收入 4.07 亿台币,下游应用主要为主机板及显卡。20 年的时间 里,公司每年的营业收入有接近 10%都用于研发支出。在 2007 年、2012 年分别两次战略调整后,2020 年,公司共有 978 颗产品,其中电源管理 IC 485 颗、放大及驱动芯片 213 颗、MOSFET 280 颗,年销量达到 27.65 亿颗,营业收入 54 亿台币,同比增长 18.94%,年均复合增长率 17.6%, 实现净利润 4.57 亿台币,同比增长 32.28%。2020 年茂达电子毛利率 29.83%,长期维持在 30%左右。

2.2.1. 发展历程:产品结构不断调节

1997-2007高速成长期:茂达通过不断在技术上突破实现成长,营收同 比增速维持在 40%左右,产品应用聚焦于主机板及显卡。2001-2002年 全球半导体行业景气度低迷,但由于公司主机板相关产品需求旺盛,新 产品陆续完成客户认证、实现销售。同时,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增速均维 持在 25%以上,持续的研发支出保证了公司领先的技术水平。通过不断 为客户提供更为完整的产品及服务,使得茂达在景气低迷期仍呈现出大 幅成长。此后,半导体行业开始复苏,公司成长速度与之相当。2005 年, 因为 PC 光碟机音频放大 IC 市场萎缩、以及自身 MOSFET 产品质量瑕 疵,致使当年增速仅 7%。但随着 PC 市场成长,2006 年茂达营收复苏。由于线性稳压 IC 及 MOSFET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公司开始逐步改善产 品结构。


2007-2011品类扩张期:产品应用首次转型,成长中枢放缓,但毛利率稳 步提升。为降低经营风险、获得成长动能,茂达电子开始迅速拓展品类, 下游应用覆盖范围从过去集中的主机板和显卡,逐渐分散到消费电子、 显示面板、无线宽频及网路通讯等领域。2007 年,随着当时笔记本电脑、 LCD TV 显示面板等市场的高速增长,公司开始调整产品结构,以追求 最佳的营运绩效。2008、2009 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消费能 力丧失、失业率快速上升,对电子产品需求下降,同时供应链各环节控 制库存保守以对,致使公司营收衰退。

但在行业低谷时期,公司仍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丰富产品目录。在此时 期,茂达研发费用同比上升 16%、占营收比重大幅提高约 4 pct,产品品 类从 2007 年的 123 颗,扩展到 2011 年的 288 颗,平均每年增加 40 颗。由于受到外部系统性冲击,公司整体增长中枢从 40%下降到 10%-15%。2012至今增长放缓:经营战略再次转向,但由于研发投入下滑、产品应 用与下游需求错位,公司料号增长放缓,成长进入平稳期。由于 PC 产 业增速下滑,为分散集中 PC 产业的风险,茂达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 开始关注安防、LED 户外看板、车用电子、伺服、工业电脑及直流变频 等新领域。在此阶段,公司营收结构开始切换,从过去电源管理 IC 为 主,到以 MOSFET 为代表的功率器件开始显著增长,2018 年功率器件 营收占比超过 50%。2011 年后,智能手机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但由于公司经营战略已转向汽车、工控等领域,成长进入平稳期。


2.2.2. 以史为鉴:研发、销售、并购是公司持续发展核心

时代红利会助推公司成长。21 世纪初,中国台湾 PC 代工快速发展,带动了 电子产业链崛起。茂达电子受益于自身技术能力优秀、产品质量过关, 乘时代东风快速成长。研发、销售、并购是模拟公司能够长期增长的核心。同一时期,茂达电 子的主要发展方向与全球龙头 TI 基本相同(工业、汽车电子),而两者 发展产生较大差异,一方面来自于并购,另一方面或来自于二者对持续 研发(料号扩张能力)、销售的重视程度。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模拟公司 而言,研发效率、销售能力以及高质量的并购整合是实现未来高速、持 续成长的核心。

3. 机遇:国内模拟芯片行业蓄势待发

当前模拟芯片行业格局较为分散,TI仍然是模拟行业国际龙头。国内厂 商虽仍处弱势地位,但发展势头迅猛。经过十余年来的技术进步、经验 积累,不管是从产品齐全度还是技术可靠性,国内模拟厂商目前都已经 具备了国产替代的实力。此外,这轮缺货周期恰逢国内 BCD工艺代工 产能释放,国内厂商有望把握良机、加速实现国产替代。

3.1. 国内厂商能力提升

不管是从产品型号齐全度,还是从技术参数水平来看,国内模拟 IC 设计 厂商自身能力都有显著提升,为国产替代奠定了基础。

3.1.1. 国内厂商产品品类逐渐齐全

国内模拟厂商产品矩阵逐渐丰富,可以满足下游绝大部分需求。对于模 拟 IC 厂商而言,不断扩充品类构建平台型公司,是获得成长的重要路径 之一。目前国内厂商经过十余年来的技术经验积累,不断研发新产品、 拓展新领域,其产品料号已经逐渐齐全,可以覆盖下游相对分散的需求,包括消费电子、通讯设备、汽车电子、工业控制、AIoT 等众多细分市场。从料号数来看,国内模拟厂商扩品类速度很快,已有较为丰富的产品积 累。圣邦股份 2016 年末仅 16 大类、800 余款产品,截至 2020 年末在销 产品已扩张至 25 大类、1600 余款产品,产品种类增加逾 100%。2021H1 圣邦股份新增料号数超过 200 个,累计研发产品 3500 个,半年扩张约 6%,其中贡献销售收入的有 1700 余款。思瑞浦公司 2021 上半年新增产 品数目同样超过 200 款,累计型号数超 1400 余款,半年扩张更是达到 17%。


电源链方面,国内厂商布局较早,已经基本实现全品类覆盖。对标TI的 主要电源链产品,根据国内上市公司官网及招股书披露的产品类型,比 较 AC/DC、DC/DC(包括 LDO)、电池管理、驱动芯片这几大品类,可 以发现,国内厂商如上海贝岭、圣邦股份、思瑞浦、力芯微、艾为电子 等可以覆盖大部分的产品品类。

信号链方面,尽管技术壁垒相对较高,但国内模拟厂商凭借持续的研发 投入,逐步实现全信号链产品的布局。对标国际龙头 ADI 的主要产品, 可以发现国内专注于信号链 IC 的厂商思瑞浦已经实现多品类覆盖,包 括运算放大器、比较器、ADC/DAC 转换器、数字隔离器产品等。圣邦 股份、力芯微、上海贝岭、艾为电子、芯海科技也已实现部分产品的研 发和生产。

3.1.2. 技术参数对标海外先进水平

经由十余年的设计经验积累,国内模拟厂商的技术参数也逐步可以与国 外先进水平比肩,进而提高客户国产替代的意愿。电源链方面以力芯微为例,公司产品性能、品质对标国际模拟厂商,部 分关键性能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举例而言,根据力芯微招股说明书 披露,公司的 LDO(ET53118)芯片在噪声、电压降、驱动电流等指标 已比肩国外厂商,部分性能已超过国外产品。充电管理芯片(ET9513) 来看,电压检测精度、开关内阻等指标较为优异,检测电流误差亦对标 国际模拟厂商产品。

信号链方面以思瑞浦为例,公司深耕于模拟 IC领域多年,多项产品都 能直接替代 TI、ADI 等国际知名厂商的同类产品。举例而言,根据思瑞 浦招股说明书披露,公司的零漂运算放大器 TP5552 在重要指标—失调 电压(失调电压会直接影响信号调理精度)方面,已经与国际同类公司 的产品相当。

此外,根据思瑞浦招股说明书披露,公司的高精度数模转换器 TPC116S8 在重要指标如增益误差、静态电流、差分非线性等指标上已经与国际竞 品相当。


3.1.3. Fabless 模式亦具高成长性

通过梳理海外龙头公司,我们发现 TI、ADI、英飞凌等均为 IDM 模式。尽管 IDM 的经营模式有很多优势,包括:1)整合内部技术优势、积累 工艺经验;2)协同设计与制造、缩短产品开发时间;3)制造环节重要、 IDM 能享有更高的产品附加值。但我们认为:IDM模式不是模拟厂商发 展的必要条件,国内 Fabless 模式厂商亦具备高成长性。原因有三,现 分述之:

1)虽然国际模拟龙头企业均采用 IDM模式,但这主要是时代赋予的基 因,并不代表未来的发展趋势。国际模拟龙头公司 ADI、英飞凌、NXP、TI 均设立于 1980 年以前,当时的半导体行业并没有出现像台积电这样 的专注于晶圆代工的厂商,也尚未形成产业链专业化分工,行业以垂直 整合制造模式为主。当时的半导体公司若想获得长期发展,基本都需要 拥有自主的设计部门、晶圆厂、封测厂等。而直到 1987 年台积电成立后,产业才逐步开始形成专业化分工,演变出 晶圆代工模式。因此国际厂商选择 IDM 模式只是历史背景下的必然选 择,并不代表最优选择。他们的成功更多是来自于时间的沉淀、技术的 积累、品类的扩张,而并不必然是经营模式。


2)国内 BCD、混合信号工艺逐步成熟,且 Fabless 厂商和代工厂紧密 合作有望进一步推动技术迭代升级。如前所述,模拟IC制造所需的BCD 工艺属于非尺寸依赖的特色工艺,并不追求强摩尔定律。在未来 BCD 工 艺向着高功率、高电压、高密度三个方向的进展过程中,国内晶圆厂制 造水平与国际厂商差距在逐步缩小,尚不存在不可赶超的技术差距。此 外,混合信号代工水平亦在不断提升。此外,对于特色工艺而言,Fabless 厂商与代工厂的协作至关重要。Fabless 设计厂通过反复与代工厂交流沟通,能够对产品缺陷进行完善,同时也 能有效促进代工厂的制造工艺持续改进。目前国内模拟 IC 设计厂商正 处于迅速成长的阶段,将推动代工厂不断突破制造壁垒、持续迭代工艺 技术。上下游协作共赢,将成为国内模拟半导体产业链的独特优势。

3)未来国内 BCD 产能供给或较为充沛。我们认为,晶圆代工厂对 BCD 工艺产线扩产意愿可能较高,原因有三:1、对于模拟 IC,在 BCD 工艺 流片过程中,光罩层数约有 20 层,复杂度较高,代工价值较为经济;2、 国内模拟公司以 Fabless 为主,近年来竞争力不断提升, 未来代工需求 增长能见度较高;3、如前文所述,模拟 IC 需求周期性波动相对较小, 有利于晶圆厂维持稳定的稼动率。因此,预计未来国内 BCD 产能供给 或较为充沛。综上,Fabless 模式不会成为国内模拟 IC厂商成长的掣肘,国内模拟 IC 厂商无论 Fabless 模式还是 IDM 模式,均有较高成长性。(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2. 缺货加速国产替代

模拟芯片厂商交期大幅延长,反映出行业供货紧缺局面,而行业缺货是 国产芯片完成替代的重要契机。根据Future Electronics 2021Q4,包 括英飞凌、Maxim、NXP、Microchip、ST、ON Semi 在内的全球模拟 IC 大厂,其交货周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其中英飞凌的开关稳压器更是 达到 52 周以上的货期。当国际大厂产品供不应求、供需缺口存在的情况下,客户有意愿采用国 产芯片,给国内模拟 IC 厂商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而如前所述,国内模拟 厂商自身能力有大幅提升,在产品种类、品质都能比肩国际大厂的情况 下,缺货周期将成为国产厂商完成客户验证、实现产品导入的快速成长 期。

本轮缺货期恰逢大陆 BCD工艺代工产能释放,有望进一步加速国产替 代进程。华虹无锡 12 寸代工产能自 2019 年投产后持续释放,预期 2021年底会达到 6.5 万片/月的产能。目前,华虹的 BCD 工艺已经达到行业 领先水平,其第二代 0.18 微米 5 V/40 V BCD 工艺平台 40 V DMOS 击穿 电压达到 52 V,导通电阻也显著下降。在本轮缺货周期中,国内新增代 工产能释放,有望为国内模拟 Fabless 厂提供充沛产能,将客户订单转换 为实际产出。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


文琳编辑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构成投资意见,也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 wenlin-swl  微信联系删除。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以来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行业研究 2018年—2022年文章汇总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行业研究

  1. 2021研究前沿

  2. 中科院:2021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

  3. Ben Evans 2022报告:迈向2023

  4. 2021年大企业开放创新研究报告-创业邦

  5. 未来远程混合工作模式的挑战和机会(2021)

  6. 初心资本:2021中国企业服务新趋势

  7. 2021年制造业+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发展报告

  8. KIBO:2022年无头商务研究报告

文琳行研报告,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文琳行业研究】


《文琳资讯》

提供每日最新财经资讯,判断经济形势,做有价值的传播者。欢迎关注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文琳资讯
  1. 重磅!刘鹤部署十项重要举措!民生要托底、货运要畅通、产业要循环,撬动1万亿!

  2. 中央出手:核酸检测结果48小时内全国互认!央行23条重磅举措也来了

  3. 中行原副行长王永利:做好应对更大冲击的政策准备 可能超出08年金融危机

  4. 肖钢:推动基础设施公募REITs健康发展的三点建议

  5. 暂停支付宝提现?刚刚,网商银行回应

  6. 刘润:上海难题

  7. 华为系、小米系投资版图

  8. 中国借壳上市四种基本手法以及实际超经典案例!

《文琳阅读》    有态度、有品位,阅读带来快乐,做时间的朋友,欢迎关注!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阅读

  1. 不经一事,不懂一人(句句戳心)

  2. 一种新型不孝,正在毁掉大量老年人的养老生活!

  3. “良人、郎君、老公”:中国“丈夫”称谓的堕落史

  4. 多少人能陪你走完这一生?1分钟短片,让你惊掉下巴!

  5. 《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豆瓣9.4,他们才配得上叫顶级偶像

  6. 音乐欣赏:《千与千寻》主题歌《永远同在》

  7. 中国顶级养肺食物排行榜

  8. “你有什么问题?”千万不要张嘴就说:“What's your problem?”小心被揍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