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钠离子电池行业深度报告:消费电池巨头的动力储能成长之路

(报告出品方/作者:光大证券,刘凯、蔡微未)

1、锂电池:消费、动力、储能三分天下

1.1、 锂离子电池:应用领域广泛,规模加速扩张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 移动来工作。在充放电过程中,Li+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充电时, 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



当前,市场上主要使用的可充电电池按照材料可分为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 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等。铅酸电池、镍镉电池内含有大量铅、镉、汞等有害元 素,废弃后会产生大量有毒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在全球范围内其生 产、销售和使用已逐步受到限制。相比之下,锂离子电池具有体积小、重量 轻、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高、循环寿命长、充电速度快、无记忆效应、环境 污染小等优点,正在逐渐替代铅酸电池。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在消费类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储能装置等领域的应用逐 渐加深,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根据高工产研(GGII)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锂 电池出货量 294.5GWh,同比增长 35.32%,2013-2020CAGR 达 26.13%。EVTank 近期发布《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2 年)》表明,2021 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 562.4GWh,同比大幅增长 90.64%,预计 2030 年之前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25.6%,到 2030 年总体出 货量或将接近 5TWh。从国内市场来看,受益于消费电子产品普及与新能源汽 车的销量提升,国内锂电池迅速放量,产量由 2010 年的 26.87 亿只提升至 2021 年的 232.6 亿只,其中 2021 年同比增长 22.4%,仍处于上升通道。GGII 数据显示,2021 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为 327GWh,同比增长 130%,预计 2022 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有望超 600GWh,同比增速有望超 80%;2025 年中 国锂电池市场出货量将超 1450GWh,21-25 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43%。

1.2、 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体系成熟完整,专业化程度高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锂离子电池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专业化程度高、分工明 晰的产业链体系,上游为基础原料,中游涵盖电池材料、锂离子电芯、锂电池 模组及 PACK,下游包括三大应用领域与锂电池回收利用。1、上游:钴、锂、镍、锰、石墨等是构成锂离子电池的基础原料。2、中游:1)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四大材料与其他辅材 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通过正极出现的锂离子在负极碳材中的嵌入与迁出来实 现电池的充放电过程,正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四大材料中占据最为核心的地 位,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倍率性能等综合性能至关重要,其成本占 锂离子电池成本的 40%- 45%,决定了电池整体成本的高低。正极材料主要分 为钴酸锂(LCO)、锰酸锂(LMO)、磷酸铁锂(LFP)、三元(NCM/NCA) 等,在性能特征与应用领域方面各有差异:a)钴酸锂:钴酸锂为第一代商品化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 和加工性能,比容量相对较高,主要应用于 3C 消费电子领域的小型充电电池。但金属钴价格昂贵导致钴酸锂材料成本较高,且循环寿命低、安全性能 差,近年来部分市场份额被三元正极材料替代。但在超薄电子产品领域,钴酸 锂凭借体积能量密度、倍率性能等方面的优势仍然维持市场地位。b)锰酸锂:锰酸锂相比钴酸锂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无污染、安全性能 好、倍率性能好等优点,但其较低的比容量、较差的循环性能使其应用受到限 制,主要用于轻型动力(电动两轮车等)、物流车以及注重成本、对续航里程 要求相对低的微型乘用车领域。c)磷酸铁锂:磷酸铁锂的优点在于橄榄石结构稳定,安全性能与循环性能好, 且不含钴等贵重金属,成本低廉、性价比高、环境友好。其缺点在于能量密度 较低、低温性能较差,且压实密度低导致电池体积较大。目前,磷酸铁锂正极 在新能源商用车(客车等)、低续航乘用车及对电池成本与循环寿命敏感度较 高的储能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d)三元:三元正极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长续航里程的优点,但在循环寿 命、安全性与性价比方面逊色于磷酸铁锂,主要应用于动力领域(高续航乘用 车)与轻型动力领域,并在小型消费类锂电中部分替代钴酸锂正极材料。三元 材料按照元素组成可分为镍钴锰酸锂(NCM)与镍钴铝酸锂(NCA)两种,按 照镍含量差异可进一步分为中镍(NCM523 等)、中高镍(NCM613、 NCM622 等)和高镍(NCM811、NCA 等)。镍、钴、锰(铝)三种元素的不 同配比显著影响三元正极材料的性能,镍主要用于提高能量密度,钴主要用于 稳定三元材料层状结构、改善循环性能,锰主要用于降低成本、改善材料的结 构稳定性和安全性。如今三元正极材料市场逐步往高镍方向发展,随镍含量升 高、钴含量降低,三元材料的能量密度逐渐提高,单位成本下降,但热稳定性 的技术要求有所提高。因此,相比于采用常规三元材料的锂电池,高镍三元材 料电池续航里程更长、综合成本更低,同时对电池厂商的产品设计、制造工艺 及设备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负极材料:负极在电池中起储锂作用,对电池循环性能有直接影响,成本占比 10%左右。目前的主流材料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等,其中人造石墨的综合 性能最优,占据负极材料的市场主流地位。硅碳负极在提升能量密度方面具备 优势,有望成为未来负极材料演变方向。电解液:电解液在锂电池正、负极之间起到传导离子的作用,是锂离子电池获 得高电压、高比能等优点的保证。电解液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 全性等综合性能,一般由高纯度的有机溶剂、电解质锂盐、必要的添加剂等原 料,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隔膜:隔膜的主要作用是使电池的正、负极分隔开来,防止两极接触而短路, 此外还具有能使电解质离子通过的功能。隔膜的性能决定了电池的界面结构、 内阻等,直接影响电池的容量、循环以及安全性能。锂电池电解液为有机溶剂 体系,因而需要有耐有机溶剂的隔膜材料,一般采用高强度薄膜化的聚烯烃多 孔膜。

2)锂离子电芯:锂离子电芯厂商使用上游材料厂商提供的正负极材料、电解液 和隔膜,生产出不同规格、不同容量的锂离子电芯产品。电芯在锂电池模组成 本构成中占比超过 60%,被视为锂电池的“心脏”。3)锂电池模组:由锂离子电芯、电源管理系统、精密结构件及辅料等构成,是 手机、便携式电脑、智能硬件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和新能源汽车的必需基础元器 件之一。锂电池模组及 PACK 是将电芯加工成电池的过程,电池模组厂商根据 下游客户产品的不同性能、使用要求选择不同的锂离子电芯、电源管理系统方 案、精密结构件、制造工艺等,进行锂电池模组的设计与生产。3、下游:电池产品最终可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 环等)、动力领域(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等)、储能领域(电网、数据中 心、5G 基站等)。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在电池使用寿命届满或报废后,可对废旧电池中的三元 材料、磷酸铁锂、石墨等材料进行加工再生,使上述材料在电池产业中实现循 环。主要途径包括火法、湿法冶金工艺以及固相电解还原技术等。



按照不同的封装形式与外形,锂离子电池可划分为圆柱锂离子电池、方形锂离 子电池和聚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三大类。此外,扣式电池与异形电池凭借特殊 设计满足下游细分领域的需求。

1)圆柱电池:圆柱电池主要采用卷绕的生产工艺,研制与应用时间较早,工艺 成熟、良品率高、标准化程度高,PACK 成本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由于封包时 圆柱体之间的空隙形成了散热空间,圆柱电池的散热性较优;但圆柱电池的空 间利用率不足,直径较大,同时电池管理系统较为复杂,成组效率低。18650 圆柱型锂离子电池是最早发展起来的锂电池封装形式,最初大多应用于数码产 品,其中 18(mm)代表电池的直径,65(mm)代表电池的高度,0 则代表 圆柱电池。然而,在动力领域,传统 18650 圆柱电池单体电芯容量较小,为满 足电动车的能量密度需求需要大量电芯组合,极大增加了电池管理系统的复杂 程度。因此,动力电池龙头特斯拉先后牵头推出 21700 与 4680 大圆柱电池, 通过电芯结构与电池材料的创新提升单体电芯能量密度,从而减少单个电池包 所需的电芯数量。2)方形电池:方形电池采用卷绕工艺,可塑性较强,可以根据搭载产品的具体 需求而进行定制化的设计,同时空间利用率相对圆柱电池更高。由于技术难度 相对较低,方形电池供应商数量丰富,在比亚迪、蔚来、吉利等国内领先新能 源车企的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方形电池型号众多,制造工艺不统一,一致 性较差。3)软包电池:软包电池主要采取叠片工艺,采用铝塑膜作为包装材料,质量较 轻,能量密度较高,在保持一定电池容量的条件下体积更小,且设计灵活性 强,能够较好满足消费类电子产品对轻薄、安全、能量密度、尺寸多变等方面 的需求,在消费电池领域已替代方形、圆柱电池占据主流地位,在新能源车中 的应用逐步推广。其缺陷在于强度较低,标准化程度低,且高端铝塑膜进口依 赖性强。

4)扣式电池:扣式电池适应消费电子产品轻薄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呈纽扣 状,厚度薄、体积小,主要应用于电脑主板、MP3 手表、计算器、IC 卡、蓝牙 耳机等产品,在 TWS 耳机领域替代圆柱电池成为主流技术路线。扣式电池分为 硬壳扣式电池和软包扣式电池,前者采用叠片工艺,后者采用卷绕工艺。目前 布局扣式锂离子电池的制造商主要包括德国瓦尔塔(Varta)、紫建电子 (VDL)、亿纬锂能、鹏辉能源等。5)异形电池:部分企业将锂离子电池设计成特定形状以适应特殊形态的产品需 要,如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中应用的柔性电池。

1.3、 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市场为消费电池厂商打开广阔 成长空间

按应用领域不同,锂离子电池主要分为消费型、动力型和储能型三大类。其 中,消费型锂离子电池主要供应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硬件等消费电子产 品,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电动两轮车等领 域,而储能型锂离子电池则供太阳能发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等可再生能源储 蓄使用。

三类锂电池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消费电池起步较早,已历经相对完整的产业 发展周期,目前步入成熟阶段;动力电池近十年来异军突起,当前出货量规模 已占据主导地位;随各国清洁能源替代计划逐步推进,储能电池呈高速增长态 势,目前受限于成本与技术仍处于市场导入期,预计将逐步迈入规模化阶段, 未来放量可期。根据工信部,2021 年我国消费、动力、储能型锂电池产量分别 为 72GWh、220GWh、32GWh,分别同比增长 18%、165%、146%,动力、 储能型锂电池增速较快,占比进一步提升。



在消费电池渐趋饱和、动力电池方兴未艾的背景下,转换产品方向、进军动力 和储能领域成为众多传统消费电池厂商的战略选择。动力领域,海外来看,三 星 SDI、LG 化学、松下等大体量电池厂商均于 21 世纪初陆续投入动力电池研 发,抢占市场获取先发优势。国内来看,亿纬锂能、鹏辉能源较早切入动力电 池业务,动力电池对营收的贡献迅速增长,已成为公司业绩的重要支撑,其中 亿纬锂能 2021 年动力电池业务共实现营业收入 100.07 亿元,占锂离子电池业 务营收的 59.21%。欣旺达于 2008 年开始布局动力电池领域,2021 年动力电 池总出货量 3.52GWH,实现收入 29.33 亿元,同比增长 584.67%,占总营收 比重为 8.98%,较 2020 年上涨 5.6 个百分点。珠海冠宇布局相对较晚,2021 年动力电池业务占营收比重为 0.91%,未来提升空间较大。另外,当前占据国 内动力电池龙头地位的宁德时代(CATL),亦脱胎于消费锂电龙头 ATL 的动 力电池部门。储能领域,当前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前四大厂商三星 SDI、LG 化 学、宁德时代、松下均具备消费电池背景,鹏辉能源、欣旺达、德赛电池、亿 纬锂能等二线厂商陆续切入。

历经多年积累,消费电池厂商在产业链整合、技术储备等方面综合实力突出, 有望在动力、储能新领域积极卡位。锂离子电池为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头 部企业站稳脚跟需具备生产工艺、资金投入、上游供应链整合、下游客户认证 等方面的综合实力。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消费锂电行业已历经三十余年发 展历程,业内企业大多拥有长期技术积累与产品大规模生产经验,许多厂商通 过并购、合资等方式与上游材料供应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具备良好的成 本管控能力。纵观锂电三大应用领域的市场格局,三星 SDI、LG 化学、松下等 国际消费锂电巨头转向动力与储能领域后仍迅速占据龙头地位,充分印证了传 统消费电池厂商的相对竞争力

受益于动力、储能市场高速增长与公司战略积极布局,我们预测未来三年内电 池厂商的产品结构转型将持续推进,动力与储能业务成为营收增长的核心动 力。我们关注的六家典型企业中,欣旺达、珠海冠宇与德赛电池当前大部分营 收仍由消费电池贡献,预计未来动力与储能业务占比持续上升,2024 年占总营 收的比重均将达到 20%以上,成为公司业绩的重要支撑。鹏辉能源、亿纬锂能 的动力与储能业务当前比重较高,预计未来三年内仍将贡献销售收入的主要增 量。蔚蓝锂芯的锂电池产品聚焦于小型动力系统,下游应用涵盖电动工具、轻 型动力(电踏车、电摩等)与便携式储能,当前以电动工具为主,预计未来轻 型动力与便携式储能在锂电业务中的占比将逐步提升。



由于产品类型、应用领域、客户群体等方面的区分,六家电池行业典型企业的 毛利率与净利率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毛利率方面,德赛电池主营锂离子电池 Pack 与电源管理系统业务,欣旺达由 Pack 向消费电芯延伸,而电池模组 Pack 的技术壁垒较低,因此两家企业毛利率相对处于较低水平。鹏辉能源的轻 型动力与储能业务占比提升,一定程度上拉低总体毛利率。蔚蓝锂芯营收结构 不断向盈利能力较强的锂离子电池业务倾斜,近三年毛利率持续提升。亿纬锂 能、珠海冠宇毛利率相对较高,近三年均位于 20%之上。净利润方面,亿纬锂 能净利率较高主要系持股思摩尔国际带来的投资收益影响,其余五家企业净利 率较为接近。2021 年电解液、正极、负极、集流体等材料价格集体上涨,珠海 冠宇、亿纬锂能的毛利率与净利率均出现明显下滑。2022 年,随锂电上游产能 逐步释放、下游价格传导机制趋于完善,预计电池厂商盈利端压力将有所缓 解。

锂电企业注重通过持续性研发投入构建技术壁垒。六家企业研发费用总体均呈 现上涨趋势,其中亿纬锂能、珠海冠宇、鹏辉能源、欣旺达 2018-2021 年研发 投入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 60.81%、54.17%、40.34%与 29.97%,增长迅 速。相对指标层面,亿纬锂能研发费用率较高,接近 8%;欣旺达、珠海冠宇 其次,位于 6%上下;其余三家企业的研发强度相对处于低位,但 2021 年均有 所提升。

锂电企业在消费、动力与储能领域的技术路线布局各有侧重。(1)消费电池 领域,亿纬锂能产品体系涵盖小型软包电池、扣式电池、三元圆柱电池 (18650、21700),主要应用于电子雾化器、可穿戴设备与电动工具等;鹏辉 能源主要生产三元扣式电池与三元圆柱电池,应用于 TWS 耳机、电子烟、个人 护理等;欣旺达与珠海冠宇深耕聚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技术,前者侧重智能手 机类,后者则侧重笔电类;蔚蓝锂芯主打电动工具三元圆柱电池。(2)动力与 轻型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与鹏辉能源布局较为全面,亿纬锂能 开发了应用于电动车的三元软包、三元方形和磷酸铁锂方形路线,鹏辉能源的 新能源汽车电池则以磷酸铁锂方形为主;欣旺达主要生产磷酸铁锂方形电池, BEV 产品涵盖三元体系与磷酸铁锂体系;珠海冠宇动力业务处于起步阶段,已 发展出 12V 磷酸铁锂启停电芯产品,并在电摩等轻型动力电池中应用了三元材 料;蔚蓝锂芯的三元圆柱电池逐步向电摩、电踏车等轻型动力领域发展。(3) 储能电池领域,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与鹏辉能源均采用循环寿命长、成本低的 磷酸铁锂方形方案;欣旺达的磷酸铁锂电池主要用于工商业与电网侧储能,同 时提供用于便携式储能的三元圆柱产品;蔚蓝锂芯的三元圆柱电池在便携式储 能中的应用逐步推广。

2、消费电池:格局优化和下游创新驱动行业 稳定成长

2.1、 下游消费电子需求稳增,消费类电池前景向好

消费类锂离子电池下游应用领域广阔,主要用于手机(含功能手机和智能手 机)、便携式电脑(含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以及近年来新兴的各类智能硬 件产品(含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智能医疗等)。近年来,随着 国民经济发展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消费类电子产品尤其是新兴产品在消费 者中的渗透程度不断提升,传统消费领域需求稳定、新兴电子领域增量显著。

1、笔记本与平板电脑市场:增速放缓,整体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笔记本电脑方面,全球笔记本电脑市场逐渐饱和,总体增长趋于稳定。根据 Trendforce 数据,由于智能手持设备对市场的冲击,全球笔记本电脑 2015 年2018 年的出货量整体维持平稳,年均约 1.63 亿台。新冠疫情期间,远程办公 和网络教学模式普及,带动笔电销量大增。根据 Strategy Analytics, 2021 年 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达到 2.68 亿台,同比增长 18.06%,预计未来一段时间 内增速放缓,但需求仍将维持高位。笔记本电脑市场竞争格局较为集中,惠普、联想、戴尔、苹果等头部品牌厂商 市场占有率较高,华为、小米等国内厂商相继进入。根据 Strategy Analytics 统计,2019Q1 至 2021Q4,全球笔记本电脑前五大厂商出货量合计占比均位于 75%以上,联想、惠普、戴尔、苹果、华硕及宏碁等厂商市场地位稳定。未来 头部品牌研发能力与产品力提高,预计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笔电轻薄化推动技术迭代,聚合物软包电池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随笔记本电 脑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中的使用频次增加,消费者对便携性的重视程度不断提 高,催生了锂离子电池轻薄化的需求。软包锂离子电池具备重量轻、外形薄、 使用寿命长、安全性能高等优点,逐渐取代传统的圆柱形锂离子电池,成为笔 电应用领域的主流技术路线。根据 Techno Systems Research 数据显示, 2015 年软包电池在笔记本电脑锂电池中占比仅为 35.82%,2020 年软包电池占 比已提升至 88.18%。传统笔记本电池模组主流为 18650 圆柱电池,具备先发 优势的海外厂商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未来软包电池渗透率提升,为国内领 先 3C 电池模组厂商提供了良好机遇。

平板电脑方面,全球与国内市场需求均呈现复苏态势。全球市场方面,受新冠 疫情影响,居家远程办公和在线教育模式推广带动平板需求回升。根据 IDC, 2021 年,全球平板电脑总出货量为 1.68 亿台,同比增长 2.9%,达到 2016 年 以来的最高水平。国内市场方面,需求端消费者习惯逐渐养成,供给端各手机 厂商陆续进入、原有参与者加大投入,带动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增速提升。根据 IDC,2021 年全年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出货量约 2846 万台,同比增长 21.8%, 创近 7 年来出货量的最高增幅。平板电脑市场集中度较高,分品牌看,国内前 五大厂商出货量合计占比从 2018 年的 59.9%提升至 2021 年的 78.2%,预计 未来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头部厂商集中。由于对轻薄性要求较高,平板电脑使 用的锂离子电池以软包电池为主,2020 年平板电脑软包电池出货占比高达 99.60%。

2、智能手机市场:5G 等新技术催生消费终端换机需求,出货量仍有增长空间

2011 年起,智能手机销量连续 5 年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20%;随着智能手机整体性能提升,换机周期延长,渗透率逐步见顶,2017 年 起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四年出现负增长,进入存量市场。在全球市场,未来 5G、折叠屏和全面屏等新技术的出现将加速智能手机产品的 更新换代,亚非国家市场逐步开拓,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仍有增长空间。根据 IDC 数据,2021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 13.548 亿台,同比增长 5.7%,预计 未来五年内保持持续增长。Counterpoint Research 数据显示,2022 年 1 月全球 5G 智能手机的销量占所有智能手机销量的 51%,历史上首次过半。根据 Canalys 预测,随全球 5G 智能手机的税后平均售价(ASP)逐渐下降,2023 年全球 5G 手机渗透率将达到 69%,存量替换创造行业新增长点。在地域层 面,非洲、南亚等地智能手机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未来新兴市场国家人均 收入不断提升、移动通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望创造增量需求。以非洲为 例,据 GSMA 的数据,2020 年撒哈拉以南非洲智能机渗透率仅为 48%,预计 到 2025 年该比例将达到 64%。



在国内市场,5G 渗透率迅速提升,未来智能手机市场前景广阔。根据 Canalys 数据显示,2021 年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 3.33 亿台,同比略升 0.79%。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 5G 行业应用规模化发展,5G 智能手机渗透率提升有 望带动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2021 年度,国内 市场 5G 手机累计出货量 2.66 亿部,上市新机型累计 227 款,占智能手机出货 量和新上市机型数量比例分别为 75.9%和 47%。

市场格局方面,智能手机产品竞争格局趋于集中,国产品牌市占率提升,为消 费类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智能手机领域竞争激烈,IDC 数据 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前五大厂商出货量合计占比由 2015 年的 56%上升至 2021 年的 71%,市场份额向三星、苹果、小米等头部厂商集中。根据 Counterpoint,2021 年国内市场中 vivo 和 OPPO 出货量市场占比分别为 22%和 21%,位居前两位;小米、苹果、华为、荣耀分列 3-6 名,前六强品牌 手机出货量合计占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 94%,市场集中度呈上升趋势。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市场需求的释放与竞争格局的集中化,客户资源覆盖国内外主流消 费电子品牌的锂电池生产企业将受益。另外,OPPO、vivo、小米等国产品牌 近年来销量表现亮眼,在全球与国内范围巩固市场地位,为国内消费锂电制造 商扩张份额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屏幕、高分辨率与 5G 的应用将使得智能手机单位时间耗电增加,快充和大 容量、高倍率电池成为未来技术方向,双电芯、异形电芯方案显著提升电池单 体价值量。“双电芯”方案在一块电池内部将两块电芯串联,从而实现提升手 机内部的空间利用率、提高电池容量、提升充电速度、稳定电池内部温度等性 能优化效果。苹果于 2017 年发布的 iPhoneX 中率先采用由双电芯拼接而成的 L 型电池,在后期部分型号中则使用了单电芯结构的 L 型异形电池,随后双电 芯与异形电芯逐步成为众多高端机型提升续航能力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各 大手机厂陆续推出折叠屏手机,大多采用双电芯方案,需要的封装与 BMS 技术 更加复杂。智能手机领域双电芯、异形电芯与快充等技术进步一方面提高了生 产难度,利好经验丰富、研发能力较强的电池厂商;另一方面使消费电池单体 价值量有较大提升,其中双电芯方案将使电池的单机价值提升 80%以上,相应 锂离子电芯与封装的市场规模也大幅增加。



3、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智能医疗等新兴智能硬件产品蓬勃发 展

随着技术进步与人们消费水平提高、生活方式转变,可穿戴设备、电子烟、无 人机、蓝牙音箱等新兴电子产品不断涌现,应用场景多元化扩展。在全球经济 受疫情影响的背景下,新兴智能硬件产品仍然呈现逆势增长的趋势,成为消费 电子行业的新驱动力。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智能跑鞋等, 将各类传感器和云服务植入眼镜、手表、手环、服饰等日常穿戴中,从而实现 用户感知能力的拓展。随技术进步,可穿戴设备产品不断迭代,便携性与实用 性大幅增强,市场接受度不断提升。根据 IDC,2021 年全球及国内可穿戴设备 出货量分别为 5.34 亿台、1.4 亿台,较 2020 年增长 19.99%、27.27%。智能手表:具备提醒、导航、交互等多项功能的智能手表是目前发展最成熟的 可穿戴设备,而智能手环同样拥有较大的用户群体。根据 Counterpoint,全球 智能手表市场出货量从 2016 年的 0.21 亿块迅速增长至 2021 年的 1.28 亿块, 年复合增速为 43.55%。

无人机:无人机为智能制造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军用与民用两大市场, 其中民用又可分为工业级与消费级,终端应用场景涵盖警用、消防、测绘、植 保、巡检、气象等。全球方面, Drone Industry Insights 公布的调研数据显 示,2020 年全球无人机市场规模约为 225 亿美元,预计 2021 年、2026 年市 场规模分别将达到 256 亿美元、489 亿美元, 21-26 年 CAGR 达到 13.8%。国 内方面,我国无人机产业在政策支持下迅速发展,以大疆为代表的中国民用无 人机研发生产企业逐步成熟,形成了配套齐全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体 系,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未来发展潜力充足。Frost&Sullivan 数据显 示,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由 2017 年的 79 亿元增至 2020 年的 361 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65.9%,预计 2022 年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到 453 亿元。

智能交通与智能医疗:进入信息化时代,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智能技术 逐步推广应用,驱动交通系统、医疗系统等领域的传统服务模式加速改造升 级。据 Global Info Research 调研,2021 年全球智能交通系统市场规模大约 9.28 亿美元,预计 2028 年达到 15.74 亿美元,2021 至 2028 期间年复合增长 率为 7.8%。根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0 年我国智慧医疗行业规模已突破千亿 元大关,预计 2021 年规模将达 1259 亿元。智能交通和智能医疗未来前景广 阔,有力带动相关智能硬件市场的持续增长。

下游应用市场维持增长态势,为消费类锂离子电池行业向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 础。根据 GGII,2020 年中国 3C 数码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 36.6GWh,同比增 长 8.8%,2023 年我国 3C 数码锂离子电池出货量有望达到约 50GWh。据 Mordor Intelligence 统计,2019 年全球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达到 115.80 亿美元,预计于 2025 年达到 273.30 亿美元,2019-2025 年复合增长 率预计达到 15.39%。



2.2、 行业集中度高,二线厂商有望突围

全球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市场集中度较高,少数头部锂离子电池厂商占据了行业 内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根据 Techno Systems Research 统计,2020 年全球手 机锂电池 CR3 为 58.93%,笔记本及平板电脑锂电池 CR3 为 73.48%,ATL、 三星 SDI、LG 化学、比亚迪、珠海冠宇等为主要头部厂商,其中日资在华企业 ATL 分别占据了手机、笔记本及平板锂电池市场份额的 37.96%、34.44%。

近年来,随着消费电池增速趋缓,三星 SDI、LG 化学、比亚迪等企业逐步将生 产重心转向动力电池,行业竞争格局向一超多强演变,为非头部厂商突围提供 了良好机遇。根据 Techno Systems Research,从 2019 年到 2020 年,在领 先的笔记本与平板电脑锂电池制造企业中,按出货量占比计算,三家日韩厂商 LG 化学、三星 SDI、松下合计市占率由 37.31%下降至 26.09%,而三家国内 厂商珠海冠宇、比亚迪、力神合计市占率由 26.57%上升至 31.66%,国产化趋势明显。预计未来 ATL 仍将占据核心份额,而国内珠海冠宇、欣旺达等企业逐 步抢占日韩厂商的市场空间,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技术层面,消费电池封装工艺经历了“圆柱-方形-软包”的演变,技术路线迭 代利好在细分领域积淀深厚的国内企业。传统日韩龙头企业大多以圆柱电池起 家,如松下于 1998 年量产笔记本电脑专用的圆柱电池,三星 SDI 于 1999 年成 功研发出行业内最大容量的 1800mAh 圆柱锂离子电池。随下游消费电子产品 向智能化、轻薄化方向发展,体积小、能量密度高、支持快充、外形设计灵活 的小软包电池在智能手机、笔电、平板等传统消费电子产品中持续渗透,在无 人机和电子烟等新兴领域不断推广,已替代圆柱与方形电池占据行业主导地 位。根据 EVTank,小软包电池市场较消费电池整体市场格局更为分散,2020 年 ATL 以 25.9%的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一,其次分别为三星 SDI、LG 化学与 珠海冠宇,中国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占据了其他部分中 44.2%的市场份额。珠海 冠宇、欣旺达等国内企业长期专注于聚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的研发与生产,在 技术实力与客户资源方面已具备比较优势,有望在与日韩厂商的竞争中取得突 破。另外,为适应智能可穿戴设备、TWS 耳机等数码设备的特殊外形,小型扣 式电池、可弯曲的柔性电池等产品应用逐渐增加,对电池设计和封装工艺提出 了更高要求。国内鹏辉能源、亿纬锂能等厂商在相应细分市场已有充分积累, 未来发展潜力充足。

2.3、 电动工具无绳化、锂电化趋势利好锂电池发展

电动工具按专业等级可分为工业级、专业级、通用级三个级别。工业级工具具 有精度高、工作寿命长、技术含量高、工作状态稳定、价格高等特点,目标客 户多为专业的工厂或工程建设施工队伍;专业级电动工具最为常见,市场最 广,同时也是电动工具行业竞争最激烈的领域,设计上强调对于复杂环境的适 应性,工作状态强调稳定性,多针对建筑行业、管道行业等;通用级电动工具 性价比高,耗材价格便宜,强调便携性和组合性,工作稳定性相对略低,目标 客户主要是一般家庭。

电动工具发展趋向无绳化,锂电工具渗透率提高。根据 EVTank 数据,从市场 规模来看,2021 年全球电动工具市场规模达到 636.9 亿美元,从出货量来看, 2011-2021 年全球电动工具市场出货量由 3.0 亿台增长至 5.8 亿台,CAGR 约 为 6.8%。近年来,得益于电动工具小型化、便利化的发展趋势和锂电池低成 本、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的优势,电动工具趋向无绳化发展,无绳类电动 工具产量逐步提高。根据 EVTank 数据,2011 年全球无绳类电动工具出货量约 为 0.89 亿台,占全球电动工具总出货量约 29.8%,2021 年无绳类电动工具出 货量达到 3.77 亿台,占总出货量约 65.0%,2011-2021 年无绳类电动工具出 货量 CAGR 达到 15.5%,相比之下有绳类电动工具产量从 2.1 亿台减少到 2.0 亿台,CAGR 为负。电动工具无绳化趋势带动锂电工具产量和渗透率迅速上 升,2011-2021 年全球锂电电动工具产量从 0.63 亿台提高到 3.53 亿台,CAGR约为 18.87%,2021 年锂电工具产量占无绳类电动工具产量约 93.5%,呈现迅 速增长的趋势。



全球电动工具用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迅速提升,行业未来市场广阔。电动工具用 锂离子电池出货量提升能够带动电动工具向无绳化、锂电化方向发展。根据 EVTank 统计,2011 年-2021 年全球电动工具用锂离子电池出货量从 2.5 亿颗 增长到 25.5 亿颗,CAGR 约为 26.1%,EVTank 预计 2025 年全球电动工具用 锂电池出货量将达到约 49.3 亿颗,行业成长迅速,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全球电动工具行业竞争格局集中,国际厂商市场占有率高。全球电动工具市场 被 TTI、博世、史丹利百得、牧田、喜利得等国际厂商占据,按出货量份额 计,2019 年工业级电动工具行业内 CR5 市场占有率接近 90%,呈现高度集中 的竞争格局;按收入计,2020 年电动工具行业 CR5 市场占有率约为 60%,全 球电动工具行业市场份额前十名中国企业仅有泉峰、东成,国内厂商市场占有 率与国际厂商存在一定差距。随着国内电动工具企业逐步从代工走向自主品牌 生产,市场份额在未来有望进一步提高。例如,泉峰控股在全球电动工具市场 的收入排名从 2018 年第 9 名上升到 2020 年第 7 名,是为数不多的获得市场份 额增加的公司,同时,泉峰控股 2018-2020 年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6.9%, 在全球前 10 大电动工具供应商中排名第一。

国内电池企业进入国际电动工具供应链,国产化加速。从电动工具电池企业市 场格局来看,目前三星 SDI、LG、Murata 等国际电池企业仍占据全球电动工 具主要的市场份额,2020 年三星 SDI 的全球电动工具锂电池装机份额占比超过 50%,排名第一,龙头地位稳固。近年来,随着国内电芯厂技术水平不断提 高,国际电动工具巨头逐渐与中国厂商达成合作,国内的天鹏电源和亿纬锂能 等电池企业已经和 TTI、百得等一线国际电动工具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并进入 到国际电动工具供应链体系。另外,三星 SDI、LG、松下等日韩国际厂商 2020 年后逐渐将自身圆柱电池资源优先投放到动力电池领域,减少了电动工具用圆 柱电池供应量,这部分减少的市场空间迅速被国内圆柱电池企业所占据,国产 化上升。估计 2017-2020 年行业内 CR5 中的中国企业市场份额从 6.52%增长 到 26.99%,国际电池企业市场份额下降。

3、 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广阔

3.1、 新能源汽车高景气,动力电池持续放量

1、政策端:“双碳”政策加速传统燃油车电动化,后补贴时代行业向好发展

“双碳”政策风向明确,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提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球生 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成为政策发力目标。国际 来看,已有 120+国家陆续通过政策宣示、法律规定等形式确立碳中和目标,多 国出台传统能源车禁售计划,低碳化、电动化成为汽车行业发展方向。国内方 面,“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 和;《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到 2030 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 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应达到 40%左右。在“双碳”目标指引下,近年来我 国陆续出台包括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税收减免、牌照政策、“双积分”政 策、路权政策、地补政策在内的一系列鼓励措施,支持交运行业向新能源转 型。

未来国内政策展望:财政补贴逐步退坡,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体系重心转移, 行业长期趋势向好。1)购置补贴退坡:2021 年 12 月 31 日,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联 合发布《关于 2022 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 2022 年非公共领域补贴标准较 2021 年退坡 30%,且补贴政策将于 2022 年 12 月 31 日后彻底退出。以续航里程在 400 公里以上的普通纯电动乘用车为例, 2021 年购车补贴上限为 1.8 万元,而 2022 年这一补贴金额降至 1.26 万元。财 政补贴力度下降削弱了部分新能源车型的价格优势,行业竞争核心要素进一步 向技术壁垒与产品质量聚焦,研发实力强、产品力积累深厚的领先头部车企有 望获益,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2)税收减免有望延续,牌照、“双积分”与路权政策继续落实,为需求释放 与供给升级提供了良好环境:自 2014 年起推行的税收减免将于 2022 年底到 期,但 1 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表明车购税优惠有望延 续;上海等地政府继续发放专用牌照额度,双积分政策、路权政策继续落实, 其中 2022、2023 年度的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 16%、18%,预计将 接力推动新能源车替代传统燃油车的进程。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变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随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 升,政策重心由购置环节补贴转向充电、通行、停车等使用环节便利化,强调 完善充电桩、换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使用成本;②持续引导重点领 域车辆电动化,推广新能源汽车在乡村地区及公务用车、公交车、出租车等公 共领域的应用;③健全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体系,提升消费者信赖度。上述政 策走向为需求释放与供给升级提供了良好环境,有助于引导新能源需求由政策 驱动回归市场驱动,长期内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2、供给端:新能源车型不断丰富、智能化体验持续优化带动渗透率上行

车企聚焦细分消费群体,推出位于各个价格区间的明星车型,极大丰富供给端 产品类型。2021 年,主打“质优价廉”的高性价比微型轿车五菱宏光 MINI 共 售出 39.55 万辆,位居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第一,特斯拉 Model3/Y、比亚 迪秦/汉、理想 ONE 等中高价格带车型亦销售火爆。分车企来看,比亚迪、特 斯拉等新能源汽车龙头仍占据领先地位,上汽、长城、广汽等传统整车厂加快 电动化转型,小鹏、蔚来、理想等造车新势力陆续发力,供给端产品不断丰 富、智能化体验不断优化有望带动终端消费,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上 行。

3、需求端:消费升级叠加基础设施完善,打开市场空间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新能源车需求下沉,充电桩等基础设施逐步 完善驱动国内汽车消费升级。在年龄结构上,随 80 后、90 后成家立业,年轻 群体逐步成为新能源汽车消费的主力军,这部分人群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出 行体验的便利化、智能化要求更高,而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更低。在地域结构 上,新能源车消费由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拓展,下沉市场逐步打开。另外,各地政府针对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给予建设运营补贴,促进充电桩等 配套设施完善,新能源车使用成本下降,性价比进一步提升。



在政策、供给、需求三方面驱动因素共同作用下,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迅速扩 大,渗透率超预期提升。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4-2021 年我国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由 7.9 万辆和 7.5 万辆增长至 354.5 万辆和 352.1 万 辆,复合增长率分别高达 72.19%和 73.3%。2021 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预 期攀升,由年初低于 10%的水平提升至 12 月超 20%。预计未来在国家能源转 型的宏观背景下,供需两旺将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增长。

全球市场来看,据 EV Volumes 统计,2017 到 2021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增 长了 548.7 万辆,复合年均增速达到 52.05%。分区域看,2021 年中国市场扩 张强劲,同比增速达到 155.1%;欧洲市场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在 60%以 上;北美市场受益于拜登加码新能源政策与特斯拉等头部车企推出新车型,销 量较上年提升 96%;其他国家市场亦维持高速增长,其中韩国电动汽车销量增 加约 6.4 万辆,以色列、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各增加了 1 万辆以上的销量, 巴西、新西兰、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等许多小型市场的电动汽车销量增长超过 200%。

动力电池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来源,其出货量在下游电动汽车高景气带动下 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2021 年中国动力电池 出货量 220GWh,同增 175%;动力电池装机量 140GWh,同增 165%。GGII 预测 2022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有望达到 600 万辆,将带动动力电池出货超 450GWh 。全 球 方 面 , 根 据 SPIR , 2020 年 全 球 动 力 电 池 出 货 量 约 190.5GWh,同比增长 36.95%,2016-2020 复合年均增长率达 45.85%。根据 EVTank,2021 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达到 371GWh。GGII 预计到 2025 年全 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 20%以上,这将带动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达到 1100GWh,正式迈入 TWh 时代。SNE Research 数据则表明,2021 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 296.8GWh,同比增长 116.64%,预计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 在 2025 年将达到 940GWH,2020-2025 年复合增速超过 45%。

3.2、 龙头地位巩固,二线厂商竞争激烈

在全球范围内,动力电池市场的集中度较高,2021 年前三大厂商装机量份额达 到 65.1%,CR10 突破 90%,宁德时代、松下电池与 LG 新能源三足鼎立。位 列前十的电池厂商均为中日韩企业,2021 年中国电池厂商占据五席,包括宁德 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与远景动力。宁德时代连续四年占据全球 动力电池装机量榜首,2021 年海外客户放量带动出货量提升,全球动力电池装 机量达到 96.7GWh,较上年同比增长 167.13%,市占率达 32.6%,较上年提 升 8 个百分点,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份额不断向头部厂商 集中,CR3 从 2018 年的 55.3%提升至 2021 年的 65.1%,CR10 由 2018 年的 81.4%提升至 2021 年的 91.2%。



国内市场方面,按动力电池装车量统计,宁德时代市占率超 50%为绝对龙头, 其次为比亚迪,2021 年两大厂商 CR2 达到 68.3%,呈现“两超多强”局面。近年来,宁德时代凭借技术优势、生产优势与市场优势逐步确立了国内动力电 池行业的绝对龙头地位,国内装机量从 2018 年的 23.5GWh 增长至 2021 年的 80.51GWh,市场份额从 41.3%增长至 52.1%。受宁德时代开拓市场、二线厂 商积极扩产影响,比亚迪市占率略有下降,近两年基本维持在 15%上下,但自 产自供需求较为稳定,预计国内第二的地位仍将保持。

在龙头格局趋于稳定的同时,国内国轩高科、亿纬锂能、中航锂电、蜂巢能源 等二线电池厂商逐步切入,总体装机量与市场份额上升,内部竞争空前激烈。一方面,随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动力电池需求大幅增长,在龙头企业产能有 限的情况下,二线厂商得以获取增量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为保证供应链安全 及提升议价能力、降低成本,新能源整车厂商逐渐打破原有的独家供应模式, 通过合资、入股、签订长期协议等方式寻求“二供”甚至“三供”,与新供应 商建立合作关系,为二线电池企业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中创新航(原中航锂 电)近年来扩张迅猛,四年内市场份额排名由第九上升至前三,自 2020 年起 已成为广汽的第一供应商;国轩高科深耕动力电池十余年,份额较为稳定,基 本维持在 5%-6%区间内;亿纬锂能与欣旺达自消费电池业务向动力电池业务转 型,依托原有技术与口碑积累稳步开拓市场;蜂巢能源、塔菲尔新能源等厂商 进入部分车企供应链,参与份额争夺。

总体而言,第二梯队厂商格局尚未稳定,未来预计行业出清加速。国内动力电 池市场同样呈现集中度提升的趋势,CR3 由 2018 年的 66.78%上升至 2021 年 的 74.20%,CR10 由 2018 年的 82.78%上升至 2021 年的 92.2%。当前锂电产 业链上游材料涨价潮愈演愈烈,成本居高不下,而下游应用端调价空间较小, 锂电池环节利润空间收窄将进一步加速行业出清。未来行业洗牌过程中,上下 游产业链布局较完善、成本控制能力较强的电池厂商有望胜出。技术路线层面,不同材料体系与封装工艺的组合显著影响动力电池的电化学性 能,目前主流动力电池涵盖三元软包、三元方形、三元圆柱以及磷酸铁锂方 形。

材料体系上,磷酸铁锂正极与三元正极各有优劣,前者主打性价比、安全性与 循环寿命,应用于出租车、物流车等商用车领域、低续航乘用车领域与部分高 端车型;后者的优势在于高能量密度,适应高端乘用车市场需求。过去新能源 汽车补贴政策向高能量密度倾斜,三元动力电池占据优势;2020 年以来,财政 补贴逐步退坡,新能源汽车需求转向市场驱动,高性价比的磷酸铁锂正极受到 市场青睐,宏光 MINI EV、比亚迪汉、比亚迪秦、铁锂版 model 3/Y 等铁锂车 型持续畅销。2021 年,上游原材料涨价加大动力电池成本端压力,磷酸铁锂电 池的低成本优势进一步凸显,出货量占比达到 52%,反超三元电池。国内电池 厂中,宁德时代同时布局磷酸铁锂与高镍三元,国轩高科、鹏辉能源偏重磷酸 铁锂,中创新航、孚能科技、欣旺达、蜂巢能源等企业主要侧重三元电池,亿 纬锂能、塔菲尔新能源布局较为均衡。封装方式上,动力电池厂商针对圆柱、方形与软包三种路线进行差异化布局, 国内方形电池占据主导。海外头部厂商中,松下为特斯拉提供圆柱电池,三星 SDI 生产的方形电池主要供应宝马等车企,LG 化学、SKI 则主打软包路线。国 内市场中,方形电池凭借更高的性价比遥遥领先,龙头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 贡献大部分方形装机量。二线电池厂在封装工艺的选取上呈现多样化特征,中 创新航、欣旺达、鹏辉能源集中于方形路线,孚能科技以软包产品为主,国轩 高科、亿纬锂能则全面布局三种封装工艺。

高能量密度与低配置成本导向下,动力电池材料体系与封装工艺加速升级,行 业技术壁垒趋于提高。相比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上的终端应用决 定了其对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等性能的要求更加严格,整车客户认证 流程复杂、耗时漫长,客户资源积累充分的电池厂商具备先发优势,而切入高 端车企供应链的关键则在于充足的产品力与技术实力。在激烈竞争催化下,动 力电池领域新技术层出不穷,刀片电池、CTP/CTC 等封装工艺创新与高镍三元 正极、硅碳负极等材料体系创新不断推进,对电池企业的研发响应能力和工艺 制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预计未来格局演变中,技术壁垒与客户资源壁垒进 一步提升将加速行业集中化趋势,综合竞争力较强的电池厂商有望受益。

4、 储能电池:锂电储能步入规模化阶段

4.1、 政策利好频出,储能锂电池迎战略机遇

全球开启新一轮能源变革,储能产业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储能主要应用场景 涵盖发电侧(风/光电站、传统电站等)、电网侧(电网公司等)与用电侧(家 庭、工商业等)。在发电侧,碳中和背景下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逐步替代传 统化石能源,而新能源发电相较传统能源存在不稳定、不均衡的特征,对平滑 出力曲线的需求提升,储能由此成为能源革命的重要支撑技术。在电网侧,储 能的作用在于解决电网的调峰调频、削峰填谷、智能化供电、分布式供能问 题,调节电网电压以提升输配电稳定性,同时提高多能耦合效率,实现节能减 排。在用电侧,储能主要用于电力自发自用、峰谷价差套利等,近年来储能产 品性能提升推动家庭、工商业用户需求增长,在虚拟聚合、数据中心、5G 基站 等场景的应用亦不断拓展。根据 CNESA 统计,截至 2021 年 9 月底,全球已投 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 193.2GW,同比增长 3.8%;中国已投运储能项 目累计装机规模为 36GW,占全球 18.6%,同比增长 8.8%。



电化学储能具备高环境适应性、高响应速度、高功率和高能量密度等优势,有 望成为未来储能的主流路线。现有储能技术主要分为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 熔融盐储热、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装机等,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计装机规模 占据绝对优势,截至 2021 年 9 月底占全球市场比重达到 89.3%,但受选址限 制增速较缓,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电化学储能占全球市场比重为 8.5%,仅次于 抽水蓄能,近年来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贡献储能市场主要增量。截至 2021 年 9 月底,电化学储能全球累计装机规模达到 16.4GW,同比增长 50%;国内 累计装机规模达到 3.6GW,同比增长 62%。电化学储能方式中,锂离子电池占 据主流,2021 年 9 月底全球累计装机规模达 15.13GW,占电化学储能总装机 规模的 92.8%。

海 外市 场方 面,能 源 转 型 驱 动欧 美 等 国电 化 学储 能需 求 持 续 高 增 。根 据 CNESA,中国、美国、欧洲占据全球储能市场的主导地位,三者合计占全球新 增投运总规模的 86%,且 2020 年新增投运规模均突破 GW 大关。政策方面, 欧美等国政府大力支持新能源转型,欧盟委员会于 2020 年 9 月推出《2030 年 气候目标计划》,计划到 2030 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提高至 65%以上,拉动 储能需求增长;2020 年,美国能源部(DOE)发布“储能大挑战路线图”,欧 盟委员会发布“2030 电池创新路线图”,分别确立储能领域战略目标。用电侧 方面,海外居民峰谷电价差在 2-3 倍以上,远远高于国内,因此海外市场贡献 了户用储能的大部分需求。随光伏储能成本下降、经济性提升,家庭端用户更 倾向于应用储能系统维持电力稳定、获取峰谷价差,消费意愿提升,欧洲、美 国等地的家庭储能市场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根据 Bloomberg NEF 的预测,全 球储能市场在 2030 年前将以 33%的年均复合速率增长,累计装机容量将在 2030 年达到 358GW/1028GWh,其中美国和中国贡献了大部分的增长,两国 加总约占 2030 年全球累计储能装机容量的 54%。根据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的 数据,预计到 2025 年全球电化学储能电站的累计装机规模达到 150GW,到 2030 年达到 550GW,2021-2030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48%。

技术进步与规模效应驱动锂电储能成本下降,逐步解决行业规模化痛点。锂电 储能系统主要由电池组、储能变流器(PCS)、电池管理系统(BMS)、能力 管理系统(EMS)与其他电力设备组成,其中电池组成本占比约 67%,PCS、 BMS、EMS 成本分别占比 10%、9%、2%。储能电池与动力电池具有类似的技 术路线,将持续受益于电动汽车等行业迅速发展对锂电降本的催化作用。当前 储能电池以成本较低、循环寿命较长、安全性更高的磷酸铁锂为主,近年来锂 离子电池产业链配套日益成熟,上游材料供应商与中游电池厂商产能不断扩 张,刀片电池等新工艺的应用优化电池结构,驱动锂电储能系统成本总体下 降。此外,储能电站装机量高增强化规模经济,进一步降低项目建造成本与配 套设备、用户获取、联网等其他成本。根据 CNESA,2020 年底,我国储能行 业突破了 1500 元/kWh 系统成本的关键节点,未来降本提效仍将不断推进。根 据 BNEF 预测,全球储能电站成本将从 2020 年的 304 美元/kWh 下降到 2030 年的 165 美元/kWh,降幅达 46%,其中电池、PCS、BMS、EMS 的成本分别 下降 58%、25%、36%、36%。



得益于国内外市场刚需、政策红利、技术进步与成本控制等多方面驱动因素, 锂电池储能行业由起步期迈入高速扩张阶段,未来仍有广阔成长空间。全球来 看,根据 GGII,2021 年全球储能锂电池产业出货量达到 70GWh,同比增长 159.26%,预计 2025 年全球储能锂电池产业需求达到 460GWh,2021-2025 年 复 合增长 率 达 到 60.1%。国 内 来 看 ,2020 年 中 国 储 能 锂 电 池 出 货 量 16.2GWh,其中电力储能 6.6GWh,占比 41%,通信储能 7.4GWh,占比 46%,其他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工业等领域用储能锂电池;2021 年,全国储能 型锂电产量为 48GWh,同比增长 196%,仍保持高速增长态势。GGII 预计 2022 年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有望突破 90GWh,同比增长 88%;“十四五”期 末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到 180GWh,5 年复合增长率超 60%。

4.2、 动力龙头入局,海外份额有望提升

储能电池行业具有较高的资金与技术门槛,竞争格局较为集中。全球层面, 2020 年储能电池市场出货量 CR5 达到 85%,日韩电池企业在国际化路线上相 对领先,三星 SDI、LG 化学市占率排名前二,合计达 55%。近年来,随中国 厂商加速布局储能电池,锂电池产业链国产化优势凸显,国内电池厂市占率不 断提升,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地位逐步确立,2020 年分别占据全球 14%/5.5%市场份额。

国内层面,动力厂商积极入局储能,未来市场集中度或将提升。2020 年中国储 能电池行业出货量前五大厂商占据市场总体份额的 87.2%,市场集中度较高。储能电池的技术路线与动力电池相似,对循环寿命要求更高,在锂电领域拥有 深厚技术积累的电池厂商具备竞争优势。众多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积极入局储能 抢占市场空间,其中动力龙头宁德时代、比亚迪占据储能领先地位,2020 年宁 德时代储能电池销量遥遥领先,占比 59.7%,其次为比亚迪,占比 16%,而二 线厂商如中航锂电、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市占率均处于 5%以下。

5、重点公司分析

欣旺达:国内锂离子电池领军企业,消费电芯与动 力电池业务潜力巨大

公司概况: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 1997 年,以锂电池模组研发、设 计、生产及销售为主营业务,于 2011 年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历经二十余年, 公司发展成为全球锂离子电池领域的领军企业,形成了 3C 消费类电池、智能 硬件、电动汽车电池、储能系统与能源互联网、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第三 方检测服务六大产业群。公司于 2008 年开始正式布局电动汽车电池业务,以 电动汽车电池系统(电芯、模组、BMS 和 PACK)为产品核心,上游延伸到矿 产原材料、电芯正负极材料等关键环节,下游延伸至电动汽车、储能电站、动 力电池梯次利用等产业,进行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公司 2021 年的营业总收入为 373.59 亿元,同比增长 25.82%,归母净利润约 为 9.16 亿元,同比增长 14.18%,扣非归母净利润约为 5.28 亿元,同比增长 101.72%,毛利率为 14.69%,净利率为 2.29%。公司 2022 年上半年的营业总 收入为 217.18 亿元,同比增长 38.49%,归母净利润约为 3.72 亿元,同比下 降 39.72%,扣非归母净利润约为 2.47 亿元,同比增长 11%,毛利率为 13.76%,净利率为 1.07%。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成本压力增大致使利润端 承压。公司 2021 年手机数码类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约 55.7%,笔记本电脑类业务在 总收入中占比约 14.5%,电动汽车电池类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约 7.9%,精密 结构件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约 5.8%,智能硬件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约 13.4%,其他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约 2.7%。



锂离子电池领军企业底蕴深厚,六大产业群共同发力。公司于 1997 年成立, 以消费电池 PACK 业务起家,历经二十余载已发展成为全球锂离子电池领域的 领军企业。公司一方面巩固消费类锂离子电池业务,另一方面持续加码电动汽 车电池、储能电池等领域的研发投入,不断拓展产品矩阵,现已形成 3C 消费 类电池、智能硬件、电动汽车电池、储能系统与能源互联网、自动化与智能制 造、第三方检测服务六大产业群。传统核心业务持续稳固发展,消费类锂电池收入继续增长。公司多年深耕消费 电池 PACK 业务,凭借技术储备、品质管控、供应链资源、自动化产线等核心 竞争力成为国内智能手机与笔记本电脑电池模组主要供应商,客户群体稳定。在智能硬件领域,公司进一步强化全产业链多领域合作,扫地机器人、电子 笔、智能出行、个人护理和智能音箱等新兴业务全面开展。未来传统消费电子 需求规模稳定扩大、新兴消费电子应用场景持续丰富,公司消费锂电业务具备 良好的市场基础,预计将长期支撑营收增长。

动力电池新赛道潜力十足,打造业绩新增长点。公司于 2008 年开始布局动力 电池领域,现已积累了充足的技术研发与客户渠道优势,BEV 三元 VDA 和 MEB 产品凭先进指标批量打入欧洲市场,磷酸铁锂产品多个型号认证完成, HEV 技术成熟度行业领先。目前公司与雷诺、日产、易捷特、吉利、东风、广 汽、上汽通用五菱等多家车企达成合作关系,已相继获得东风柳汽菱智 CM5EV、东风 E70、吉利 PMA 平台、上汽 ZS12 平台等多家车企车型项目的定 点函,并在主流车型上与客户建立联合同步开发机制,传统车企电动化转型背 景下,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扩张,预计将推动动力电池市场将于 2025 年进入 TWh 时代。随主要客户逐步放量,公司动力电池出货量有望迎来高增,带动业 绩强势增长,2021 年动力电池总出货量 3.52GWH,实现收入 29.33 亿元,较 上年同比增长 584.67%。搭乘储能东风,电力储能、家庭储能、网络能源等业务均呈上升趋势。公司积 极推进储能锂电业务,其中电力储能领域突破非洲地区 13.3MWh、山西大同 30MWh、河北新河 24MWh 等 10MWh 规模以上的储能项目,家庭储能领域聚 焦欧美高端市场实现规模化交付,数据中心和通信电源领域成功覆盖多家主设 备商、电信运营商与知名数据中心大客户,智慧能源领域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 划“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示范”项目示范工程并顺利通过验 收。当前“双碳”政策红利下锂电池储能市场规模化增长,预计未来公司储能 电池业务将持续受益。

蔚蓝锂芯:全球三元圆柱锂电池龙头,产能扩张、 赛道拓展巩固领先地位

公司概况:蔚蓝锂芯成立于 2002 年,现今拥有近 20 家控股子公司遍布于苏 州、上海、东莞、淮安、扬州地区。公司主要从事锂电池、LED 芯片及金属物 流配送三大业务。全资子公司天鹏电源有限公司深耕锂电池业务领域,在三元 圆柱动力电池领域具有 10 多年的研发和制造经验的积累,拥有目前国内外顶 尖水平圆柱型锂电池自动化产线,具有大规模的圆柱型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能 力。目前公司已经与国际一线厂商保持稳定合作,成为国内高端工具类锂电池 领先供应商。公司 2021 年的营业总收入为 66.80 亿元,同比增长 23.29%,归母净利润约为 6.70 亿元,同比增长 141.09%,扣非归母净利润约为 5.83 亿元,同比增长 215.11%,毛利率为 20.42%,净利率为 10.62%。公司 2022 年上半年的营业 总收入为 38.02 亿元,同比增长 25.72%,归母净利润约为 3.51 亿元,同比增 长 3.49%,扣非归母净利润约为 2.90 亿元,同比下降 3.75%,毛利率为 16.78%,净利率为 10.23%。公司 2021 年金属物流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约 40.63%,锂电池业务在总收入中 占比约 40.02%,LED 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约 19.20%,其他主营业务在总收入 中占比约 0.15%。



多年深耕三元圆柱锂电池领域,轻型动力行业地位领先。蔚蓝锂芯前身为成立 于 2002 年的张家港澳洋顺昌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于 2008 年在深交所上市,目 前主营业务分为锂电池、LED 芯片及金属物流配送三大板块。全资子公司江苏 天鹏在三元圆柱动力锂电池领域深耕多年,聚焦以电动工具为主的小型动力电 池市场,积极拓展电踏车/电摩、清洁电器、便携式储能等新兴下游应用领域。根据真锂研究,天鹏电源 2020 年的全球电动工具锂电池装机份额超过 LG,达 到 15.22%,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三星 SDI。产品体系多元丰富,技术水平积淀深厚。通过多年投入,公司形成了 NCM 与 NCA 兼具的锂电池技术路线,依托 NCA 体系研发多元化产品。公司兼具中倍 率、高倍率和超高倍率圆柱电芯产线,满足下游多样化应用场景的需求。针对 高端电动工具/吸尘器市场,公司 21700-4.0Ah 电芯产品满足 40A 持续放电能 力,具备模组级别的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目前已量产进入客户供应链;针对高 端电踏车市场,公司的 18650-3.5Ah 电芯产品达到紧凑型圆柱电池的最高能量 密度水平,已通过欧洲电踏车客户的评测审核。

切入国际知名品牌电芯供应链,深度受益国产化。依托高倍率电池细分领域的 卓 越 产品性能、品牌优势及服务 质 量 , 天鹏电源 与 BOSCH 、 Stanley Black&Decker、TTI、Makita、Metabo、EINHELL 等国际知名品牌电动工具 制造商保持稳定合作,切入全球 TOP4 电动工具公司供应链。2021 年 8 月,公 司公告获得博世订单,2022 年度 18650 三元圆柱锂电池供货量合计 8700 万 颗;2022 年 3 月,公司公告与史丹利百得签订三年长期订单,22-24 年间分别 供应三元圆柱锂电池 1.2/2.4/2.8 亿颗,充足的订单量为公司长足发展奠定基 础。当前日韩头部电池厂商逐步将资源投放重心转向动力电池,减少电动工具 用圆柱电池供应,为国内厂商承接市场份额创造机遇。国产化大趋势下,公司 有望持续巩固与国际大客户的深度绑定关系,不断优化客户结构。产能有序释放,锂电池出货量提升支撑未来业绩增长。公司张家港二期项目建 设于 2021 年第四季度逐步投产,进入产能爬坡阶段,预计 2022 年度公司锂电 池产量达到 7 亿颗;淮安工厂一期项目按计划推进建设,目前已实现厂房封 顶,进入装修阶段,预计 2022 年四季度开始投产,23 年 Q1 满产,达产后公 司锂电池年产能将达到 12.5 亿颗;淮安工厂二期工程将于 2023 年建成投产。2022 年 3 月,公司定向增发项目获批,拟募资不超过 25 亿元,主要用于投资 建设年产 20 亿 AH 的高效新型锂离子电池产业化项目,未来将保障公司产能进一步扩张。随锂电池下游电动工具、吸尘器、电动两轮车、便携式储能等细分 领域需求高速增长,公司产能将得到充分利用,支撑业绩增长。

德赛电池:中小型锂电池电源管理及封装领先企 业,产业链延伸培育新增长点

公司概况:德赛电池公司围绕锂电池产业链进行业务布局,其中惠州电池主营 中小型锂电池封装集成业务,惠州蓝微主营中小型移动电源管理系统业务,二 级子公司惠州市蓝微新源技术有限公司主营大型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电源管 理系统及封装集成业务。公司已经成为全球中小型移动电源领域的领导厂商之 一,与全球主要电芯厂开展合作,服务于全球顶级消费电子厂商。作为国内锂 电池制造领域的先行者,公司坚持加大研发投入、打造高效制造平台、优化业 务结构,积累了雄厚的技术与客户资源优势。公司 2021 年的营业总收入为 194.71 亿元,同比增长 0.38%,归母净利润约为 7.94 亿元,同比增长 18.53%,扣非归母净利润约为 7.56 亿元,同比增长 16.04%,毛利率为 9.37%,净利率为 4.08%。公司 2022 年上半年的营业总收 入为 94.78 亿元,同比增长 23.34%,归母净利润约为 3.07 亿元,同比增长 14.32%,扣非归母净利润约为 2.97 亿元,同比增长 15.62%,毛利率为 9.40%,净利率为 3.24%。公司 2021 年智能手机类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约 32.4%,其他主营业务在总收 入中占比约 22.7%,智能穿戴类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约 18.5%,电动工具、智 能家居和出行类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约 17.1%,笔记本和平板类业务在总收入 中占比约 9.4%。



多年专注 BMS 与 Pack 业务,中小型锂电池电源管理及封装领先市场。德赛电 池隶属于德赛集团旗下,前身为成立于 1999 年的德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二 十余年来,公司长期专注于锂电池的电源管理及封装集成业务领域,目前在中 小型电源管理系统及封装集成细分市场处于领先地位,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手 机、笔记本、穿戴设备、电动工具及智能家居产品等领域。2007 年以来,公司 陆续通过三星、索尼、诺基亚、苹果等全球顶级消费电子厂商认证,切入高端 客户供应链,下游渠道资源积累深厚。未来受益于智能手机等行业市场集中度 提升,公司主业有望稳步扩张份额。着力开拓锂电池应用高增长市场,产品矩阵持续完善。消费与动力领域,智能 手机、笔记本电脑逐渐进入成熟期,市场总体容量保持稳定;穿戴设备、智能 家居产品用户体验不断改善,成为行业新增长点;随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动 力电池成为锂电市场的主导力量。公司电动工具、智能家居和出行类产品电池 业务在营收中的占比持续上升,2021 年达 15.04%,在传统业务增长乏力的背 景下持续支撑业绩成长;于 2015 年设立蓝微新源进军新能源汽车电源管理系 统,现已切入大众等车厂全球供应链体系。储能领域,公司着力开发 5G 通信 基站、家庭储能、UPS 数据中心电源业务,2021 年储能业务出货量 41.7 万台 套,实现营业收入 3.49 亿元,同比增长 205.79%。

鹏辉能源:锂电产品体系完整,布局储能赛道开 拓新增长曲线

公司概况:广州鹏辉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1 年,20 余年来专注于 锂电池生产制造与研发。公司业务范围已覆盖数码消费类电池、新能源汽车动 力电池、储能电池以及轻型动力电池、电动工具电池等众多领域,全面覆盖新 能源产业链,并率先实现规模化生产,主要技术指标处于国内、国际先进水 平。公司 2021 年的营业总收入为 56.93 亿元,同比增长 56.30%,归母净利润约为 1.82 亿元,同比增长 242.90%,扣非归母净利润约为 1.37 亿元,同比增长 3471.70%,毛利率为 16.21%,净利率为 3.21%。公司 2022 年上半年的营业 总收入为 40.65 亿元,同比增长 65.58%,归母净利润约为 2.44 亿元,同比增 长 106.95%,扣非归母净利润约为 2.49 亿元,同比增长 137.90%,毛利率为 17.73%,净利率为 6.03%。公司 2021 年锂电池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约 90.5%,锂铁电池业务在总收入中 占比约 2.6%,镍氢电池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约 1.3%,电子相关产品在总收入 中占比约 0.2%,其他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约 5.4%。



锂电产品体系完整,下游应用覆盖消费、动力与储能领域。鹏辉能源成立于 2001 年,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一次电池(锂铁电池、锂锰电池等)、镍氢电 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于 2015 年成功登陆深圳创业板。当前公司深度聚 焦锂离子电池业务,2021 年锂电板块营收占比 90.5%,下游应用全方位覆盖 数码消费类电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及配套交流直流充电桩、通信储 能、家用储能系统、大型离并网式储能系统以及轻型动力等领域,技术路线涵 盖三元、磷酸铁锂、多元复合锂与锰酸锂。立足于消费电池领域传统优势,公 司制定了“在现有 3C 数码类电池业务稳步增长,在新能源汽车稳中求进,在 轻型动力和储能市场积极布局”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多点开花持续支撑业绩成 长。布局储能新赛道开拓新增长曲线,产品、渠道、产能、技术协同发力构建竞争 壁垒。产品端,公司储能领域产品线丰富,涵盖储能电芯、通信基站电池标准 模块、便携式储能箱、家用储能一体机、大型储能(含电池簇、储能机柜、集 装箱储能系统)等诸多品类。下游渠道端,公司深耕优质战略大客户,近年来 屡次取得重大进展。2020 年,公司于 5 月底中标“中国铁塔 2020 年备电用磷 酸铁锂蓄电池组产品集约化电商采购项目”,家用储能产品通过欧洲与澳洲认 证。2021 年,根据 CNESA 数据,公司在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 top10 中国 企业中排名第二,家用储能领域成功斩获来自欧洲和澳洲的大批量家储产品订 单,客户涵盖 weco、古瑞瓦特等;便携式储能领域与正浩科技 Ecoflow 等优 质大客户达成合作;大型储能领域获得阳光电源、南方电网、天合光能等的大 批量订单。产能端,公司积极扩产,于 2021 年 11 月宣布拟在广西柳州市北部 生态新区建设鹏辉智慧储能及动力电池制造基地,主要布局锂电池电芯、PACK 生产线,项目总投资约 60 亿元,整体规划布局产能 20GWh。技术端,针对大 储市场开发了 42173205-150Ah 型号产品,已实现批量出货;在通信领域研发 50160119-100Ah 产品,可适配 3U 机箱,电池已送样给战略合作客户;针对 家储领域开发了 50Ah、86Ah、100Ah 等多款型号产品,均已量产并批量供 货。

珠海冠宇:全球消费锂电龙头,产能扩张与动力 布局打开成长空间

公司概况: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7 年,总部位于珠海,拥有 珠海、重庆两大生产基地,并在印度设立工厂。公司已发展成为全球消费类聚 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主要供应商之一,客户包括全球顶尖电子公司,并在动力 和储能市场方面和欧美、亚非拉及国内知名品牌公司建立了直接合作关系。公司 2021 年的营业总收入为 103.40 亿元,同比增长 48.47%,归母净利润约 为 9.46 亿元,同比增长 15.76%,扣非归母净利润约为 8.43 亿元,同比增长 7.05%,毛利率为 25.15%,净利率为 9.14%。公司 2022 年上半年的营业总收 入为 57.37 亿元,同比增长 12.81%,归母净利润约为 0.62 亿元,同比下降 89.16%,扣非归母净利润约为 0.24 亿元,同比下降 95.61%,毛利率为 18.27%,净利率为 1.09%。2022 年上半年业绩承压,主要系原材料上涨加大 成本端压力所致。公司 2021 年消费类电池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约 95.5%,动力类电池业务在总 收入中占比约 0.9%,其他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约 3.6%。



全球消费锂电领军企业,多年深耕基础雄厚。公司早在 1998 年已开启锂电池 研发,2007 年在珠海建立工厂,2011 年与当时笔电第一品牌建立合作,2021 年 10 月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经二十余年积累已成为全球消费类 聚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主要供应商之一。公司消费类锂离子电池产品包括电芯 及 PACK,应用领域涵盖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 消费类无人机等,产品具备充电速度快、能量密度高、使用寿命长、安全可靠 等优点。同时公司积极布局动力电池领域,动力类锂离子电池产品包括电芯、 模组及 PACK,主要应用于汽车启停系统和电动摩托。聚焦核心业务,下游客户资源优势明显。公司凭借技术优势与产品竞争力充分 满足全球知名厂商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需求,市场份额居全球前列。根据 Techno Systems Research 统计显示,2020 年公司笔记本电脑及平板电脑锂 离子电池合计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二,智能手机锂离子电池出货量排名全球第 五。目前公司与惠普、联想、戴尔等笔记本与平板电脑厂商,华为、OPPO、 小米等智能手机厂商,以及大疆、BOSE、Facebook 等无人机、智能穿戴厂商 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已进入苹果、三星、VIVO 等厂商的供应链体 系。未来随苹果等主流消费电子品牌新品上市带动出货量提升,公司业务有望 迎来放量。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

关于我们

我们是一家专注于分享国内外各类行业研究报告/专题热点行业报告/白皮书/蓝皮书/年度报告等各类优质研究报告分享平台。所有报告来源于国内外数百家机构,包含传统行业、金融娱乐、互联网+、新兴行业、医疗大健康等专题研究.....目前已累积收集近80000+份行业报告,涉及众多大板块,多个细分领域。

文琳编辑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构成投资意见,也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 wenlin-swl  微信联系删除。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以来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行业研究 2018年—2022年文章汇总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行业研究

  1. 能源与科技行业专题研究:信息技术与清洁能源加速融合的未来

  2. 户用储能行业深度研究:高成长性赛道,放眼全球舞台

  3. 储能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双碳驱动能源革命,储能迎历史性发展契机

  4. 储能行业专题研究报告:长时储能,百舸争流,谁主沉浮?

  5. 储能行业分析:海内外需求共振,2023年大储装机弹性可期

  6. 储能行业深度报告:商业化快速落地,新型储能旭日东升

  7. 2023年储能行业年度策略:商业模式逐步清晰,国内储能放量在即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阅读

  1. 狐狸的观念(令人深思)

  2. 中国卡塔尔这份协议,比世界杯夺冠周期还长!

  3. 什么叫共同富裕,刘强东给老板们打了个样

  4. 中国城市实力大排名!看完惊呆了!

  5. 电影《霍金传》

  6. 音乐欣赏:【欧美经典音乐】《出埃及记》马克西姆.姆尔维察

  7. 26种抗癌食物名单:美国癌症研究所推荐

  8. “世界杯”的英文 FIFA World Cup 中的“FIFA”是什么意思?




公众号 :就业与创业
点击下方可看
  1. 马云、刘强东、黄峥“隐退+100亿套现+1000亿海外家族信托”,这届互联网大佬,都在激流勇退

  2. 被赌球毁掉的年轻干部

  3. 太罕见!“股神”巴菲特又出手了

  4. 董事长、副董事长、董秘全被调查,这家A股公司怎么了?6天5位董事长被查,什么信号?

  5. 频繁假阳性,250家机构整改!发国难财的黑心商家,末日要来了……

  6. 杭州男子被砍40多刀,凶手曝光后,我沉默了……

  7. 1285万!这家上市银行遭重罚

  8. FOF管理中实现绝对收益的挑战与应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