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行业年度策略:通信+高景气赛道布局主航道
(报告出品方/作者:德邦证券,王海明)
1. 投资策略
2022 年初以来运营商 5G CAPEX 下行明显,传统通信公司面临挑战加剧,融合 与创新或将成为下一轮通信增长点。2022 年或迎来运营商 CAPEX 的峰值,从 5G 加 速建设或将过渡至下游应用。在行业数字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通信行业数字化转型相 对领先于其他垂直行业,目前通信行业增量点或依托 5G 技术过渡至下游应用普及, 丰富应用场景的同时赋能 5G 技术下游产业链,同时产业链自主可控或将为通信行业 描绘出新一轮增长曲线。“数字经济”产业规划政策背景下,随着 5G 建设全面推进, 通信行业仍存在较大发展机遇,下游云计算、物联网、IDC 受“数字经济”产业规划 渲染,景气度正在逐步复苏。我国打造 IT(信息技术)、CT(通信技术)、OT(运营技术) 深度融合新生态,实现重点领域 5G 应用深度和广度双突破,构建技术产业和标准体 系双支柱,网络、平台、安全等基础能力进一步提升,5G 应用“扬帆远航”的局面 逐步形成。展望 2023 年,我们对通信行业的投资研判总结为以下三点:
1)5G 已至建设下行周期,主设备厂商转型开启,5G 从建设转为应用,下游物 联网、云计算、IDC 等或将进一步推进。5G 投资持续稳步下降,根据 C114 通信网, 在不违背适度超前建设的基础上,适当减少 5G 相关资本开支,符合逻辑,而且运营 商高管也表示当前已经处于 5G 部署高峰期,也就意味着资本开支将稳步下降。运营 商或可整合上游设备商资源,凭借自身 5G 客户优势,加快行业数字化经济转型进度, 加大数字化经济投资,在丰富 5G 下游应用的同时,依托自身 IDC 及云算力的技术基 础,给消费者搭建出更加丰富的生活娱乐场景,并且或可赋能各行业客户的数字化转 型。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于业绩说明会上表示,2022 年中国电信将精准投资,聚 焦新增长点,IDC 预计投入 65 亿元,目标新增 4.5 万个机架,算力投入 140 亿元, 计划新增 16 万云服务器。中国移动杨杰表示,2022 年,中国移动将加快布局热点中 心云,按需建设边缘云,累计投产云服务器超 66 万台(计划新增 18 万台)。数字化 转型或将成为事关企业未来生存的“必修课”,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政府开始主动拥抱 云计算。
2)产业链自主可控进一步加速,率先落地的鲲鹏产业链或将带动行业国产化热 度。美国商务部在半导体制造和先进计算等领域对华升级出口管制措施,对中国企业 获取高性能计算芯片、先进计算机、特定半导体制造设施与设备以及相关技术实施进 一步限制。缺芯的主题始终贯穿着中国的科技行业,国产化替代、产业链自主可控已 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主题。我们认为从上游的芯片产业,已经涌现例如华为、中芯国 际等一大批国产化芯片的优秀企业,到中游的模组制造,国产化份额也在不断的提高。华为发布基于“鲲鹏+昇腾”双引擎的战略,打造“一云两翼双引擎”的鲲鹏产业布 局,构筑开放的产业生态。Chiplet 技术是产业链生产效率进一步优化的必然选择,华 为鲲鹏产业链背靠 Chiplet 技术或将实现产业自主可控。国产化、产业链自主可控已 经成为 2023 年乃至未来几年的主旋律。
3)通信公司转型成为下一步增长点,高景气度赛道或将带领通信公司步入 5G 之后第二春。通信+信创、新能源、智能汽车及军工信息化或将成为下一阶段的主航 道。工业和信息化部“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提升高端 供给能力,推动骨干企业加快攻关突破,面向 5G 通信、新能源等领域,加快关键技 术研发及产业化。通信行业需要进一步变革形成更多最佳实践,不仅在通信行业、还 可以横向赋能到其他垂直行业中。军工信息化,自主可控是保障网络安全、信息安全 的前提,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计算机、服务器、存储、网络等设备作为网络重要构成,自主可控程度对网络安全、信息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国家双碳背景 下,新能源赋能通信行业,新能源汽车通信器件、储能温控景气度逐步攀升。我们应 关注储能、风电、光伏、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智能化建设,这是或是信息化建设的下一 个爆发点及新型基建的重头戏。预计 2023 年将是这些重点建设快速扩张之年。
2. 行业复盘
行情回顾
2022 年以来通信行业跌幅-10.64%,跑赢大盘。截止 2022 年 11 月 25 日, 沪深 300 指数跌幅-21.70%,上证综指跌幅-13.35%,通信(申万)指数自年初以 来跌幅-10.29%,表现强大于市场,在申万 31 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 9 名。同属 于 TMT 行业的计算机、电子、传媒的跌幅为-22.19%、-32.85%、-26.59%。
从细分板块看,仅电信运营板块为正收益,电信运营板块年初至今上涨 2.14%;光纤、IDC、射频及天线、大数据、通信服务、专用通信、光模块板块表现相对 更优,板块跌幅较小;其他涨幅排序分别为超高清视频、工业互联网、通信设备、 云计算、物联网和 5G 通信。
2.1. 通信行业估值
通信行业整体估值水平仍处于历史低位。自 2012 年以来,截止 2022 年 11 月 25 日,近十年间通信行业 PE(TTM,整体法)最低达到过 24.9 倍,最高达到 过 95.06 倍,中位数 40.7 倍。从估值角度来看当前通信板块整体处于近年来较低 水平,自 2022 年初以来,通信行业的 PE(TTM)呈现下降趋势,目前 PE 估值 为 25.93 倍,已接近十年以来最低估值水平,并且低于机会值 35.15 倍。市净率方面,自 2012 年以来,截止 2022 年 11 月 25 日,通信行业 PB 最高 达到 6.6 倍,最低为 1.32 倍,中位数 2.65 倍。通信行业 PB 从年初以来也是呈现 下降趋势,目前为 1.9 倍。目前 PB 估值低于机会值 2.16 倍。
TMT(通信、电子、计算机、传媒)行业横向比较,通信行业 PE 从年初排 名第二的 38.6 倍下降到截止 2022 年 11 月 25 日的第四位 25.25 倍,同年初下降 34.59%,市值提升潜力巨大。截止 2022 年 11 月 25 日,电子行业 PE 29.68 倍、 计算机行业 PE 49.41 倍、传媒行业 PE 30.09 倍。
2.2. 通信行业三季报总结
整体情况来看,2022 年前三季度,多数通信行业公司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实 现正增长,利润增速高于收入增速。以申万通信行业股票池为研究基准,2022 年 前三季度,通信行业整体实现营业收入 17025.08 亿元,同比增长 7.52%;净利 润 1598.9 亿元,同比增长 18.45%。因极端值影响较大,剔除三大运营商,2022 年前三季度通信(申万)行业上市公司整体实现营业收入 3572 亿元,同比下降 1.82%;实现净利润 210.54 亿元,同比增长 82.48%。
3. 5G 从建设转为应用,下游物联网、云计算、IDC 等或将 进一步推进
5G 建设周期已经步入下行通道
2022 年初以来运营商 5G CAPEX 下行明显,传统通信公司面临挑战加剧, 融合与创新或将成为下一轮通信增长点。2022 年或迎来运营商 CAPEX 的峰值, 从 5G 加速建设或将过渡至下游应用。5G 已至建设下行周期,主设备厂商转型开 启,5G 从建设转为应用,下游物联网、云计算、IDC 等或将进一步推进。运营商 5G 投资持续稳步步入下行通道。根据 C114 通信网统计,中国电信 预计 2022 年 5G 投资达到 340 亿元,同比下降 10.5%,占 2022 年资本开支 930 亿元的 36.6%。中国电信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其 5G 投资规模与近几年相比有 所下降的主要原因系,未来 1-2 年公司 5G 建设的主要目标是用于完善网络覆盖 和容量扩容,与此同时,整体资本开支占比营业收入将持续降低,以争取提升公 司投资效率。中国联通没有公布其 2022 年资本开支的具体数字,考虑到中国联 通与中国电信共建共享,其 5G 相关投资规模或将步入同一下行趋势。中国联通 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其整体资本开支在未来几年将保持平稳水平,并预计通过 三年左右时间完成 5G 网络的整体规模建设工程。中国移动预计 2022 年 5G 相关 的资本开支大约 1100 亿元,同比下降 3.5%,公司总体资本开支为 1852 亿元。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 5G 投资建设在 2020-2022 年处 于波峰,公司 5G 投资高峰将在 2022 年结束。
根据 C114 通信网,参考三大运营商公布的 5G 基站建设目标,预计 2022 年 新建超过 67 万个基站,累计将开通超过 209 万个基站,如果符合预期,将超额 完成目标。运营商高管也表示当前已经处于 5G 投资建设波峰,未来 5G 资本开支 预计呈现下降趋势,在不违背适度超前建设的基础上,适当减少 5G 相关资本开 支,或可以提高投资效率。运营商可以把节省下的资金投向当前火热的数字经济, 积极布局 5G 下游应用,将传统通信业务带入新的景气度通道,再叠加新的技术 研发,搭建 5G 下游应用场景来增加核心竞争力。
5G 转型是大势所趋。根据中国经济网《三大电信运营商支出下降——5G 投 资是不是放缓了》,三大电信运营商未来的主要增收通道或依靠 5G 的下游商业应 用拓展,包括 5G 用户的规模、服务内容和 5G 技术的服务能力,在下游应用中, “5G+”融合云计算、IDC、物联网可以为 5G 商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赋能,这些应 用或将直接体现在业务规模上,并且最终影响运营商的整体营收水平。5G 转型下 游应用主要可以瞄准以下几个模块:1)个人市场的服务内容上,凭借 5G 在个人 商业服务的加速渗透下,充分利用个人市场上 5G 内容体验的红利,整合资源并 且形成平台化以及生态系统型业务,加大技术投入,将更先进的技术注入高清视 频、数字内容、游戏业务上;2)在政企市场方面,凭借 5G 基础设施的普及、5G 技术的创新应用、千兆光纤的商业应用,为政企市场的网络服务、云服务、融合 创新服务添加新动能;3)工业互联网、社会化治理、数字经济等领域,这几大行 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将依托“5G+”融合创新应用开启新一轮增长;4)云计算、 人工智能、智慧化服务模块,三大运营商在未来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将凭借 成熟的云平台技术、强劲的云服务器建设基础,赋能数据存储、计算、智能方案 服务等业务。
根据行业专家欧阳晔博士观点,数字化业务模式、成本管控以及最终用户体 验构成了通信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三大核心驱动因素,更加具体的措施包括但不限 于,企业资本支出和管理支出的优化管控、实现更丰富的应用场景体验、从通信 公司转变为科技公司。要做到以上几点,企业或可以聚焦在四类新技术及新模式:1)完善基于云原生的应用服务能力;2)融合 5G 技术,推动“5G+”产业链建 设;3)全场景数字化智能化;4)构建数字生态系统。
下游物联网、云计算、IDC 等将进一步推进。根据 C114 通信网,2022 年中 国电信将对于 5G 下游应用 IDC 进行精准投资,其 IDC 业务预计投入 65 亿元, 目标新增 4.5 万个机架,算力投入 140 亿元,计划新增 16 万云服务器,凭借“5G+” 模式,有望开启新一轮景气度通道。中国移动在 2022 年将聚焦下游云计算产业 投资,公司计划累计投产云服务器超 66 万台(计划新增 18 万台),公司战略聚 焦布局热点中心云,按需建设边缘云业务。数字化转型将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 的企业和政府开始主动拥抱云计算,这或将成为其新的“定海神针”。在落实国家 东数西算政策上,以建设新型数字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为牵引,中国联通在加 强其数据中心能力的布局上,加大传送网、基础设施等投资。三大运营商将加大对数字经济相关业务的投资,而云和 IDC 成为重点关注对象,一方面是为了顺应 “东数西算”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则是持续扩大云基础设施和产品能力。
3.1. 万物互联时代来临,物联网未来可期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 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 互联网连接起来并形成一个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技术的物流网络,随 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阶段,物联网是 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 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 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依托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包括 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等。物联网的几个关键环节 可以归纳为“感知、传输、处理”。物联网行业产业链剖析:共有四大层面。从产业链条来看,物联网的产业链 条由上而下可以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四个层级。
中国物联网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大力推进。根据《预见 2022:一文深度了解 2022 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发展前景》,“十三五”以来,在物 联网产业建设和推动物联网成果应用方面,国家重点聚焦物联网发展并且出台了 多部政策意见来推动其产业发展。在“十三五”以来发布的行业政策中,国家指 出要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强信息交换、提高监督管理水平等,以此来推动物联网成 果转化应用。
全球物联网仍保持高速增长,中国物联网连接数快速增长。物联网领域仍具 备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 GSMA 发布的《The mobile economy 2020(2020 年移 动经济)》报告显示,2019 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达到 120 亿,预计到 2025 年, 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规模将达到 246 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13%。根据前瞻产业 研究院,我国物联网连接数全球占比高达 30%,2019 年我国的物联网连接数 36.3 亿。而根据 2021 年 9 月世界物联网大会上的数据,2020 年末,我国物联网的数 量已经达到 45.3 亿个,预计 2025 年能够超过 80 亿个。到 2030 年,全球蜂窝物 联网模组出货量将超过 12 亿,复合年增长率为 12%。
万物互联,模组先行
根据电子发烧友网,无线蜂窝通信模组(以下简称模组)是将基带芯片、存 储器、功放器件等集成在一块线路板上,并提供标准接口的功能模块,各类终端 借助无线模组可以实现通信功能。蜂窝通信模组的作用是承载了端到端、端到后 台服务器的数据交互,是用户数据传输的通道,是物联网终端的核心部件之一。模组主要处在物联网产业链的网络层,同时与感知层存在交叉,模组的上游产业 为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定位芯片、电容、电阻等原材料生产行业,其中核心是 芯片厂家,其技术含量较高,模组的下游一般为物联网终端设备制造商或物联网 系统集成服务商,模组作为核心器件为下游产品提供数据传输功能。根据智能制造网,蜂窝物联网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点:1)能耗较低,蜂窝模块可以消耗约 8mA 的功率,可持续性强,能够确保在 因为意外紧急断电情况下的网络连接。2)安全保障:设备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防止外部入侵,凭借 SIM 卡来对 蜂窝网络进行身份绑定,在使用蜂窝网络时需要先进行 SIM 身份验证。3)覆盖范围广:用户只需要身处信号塔信号范围之内便可以进行联网,不需 要建设额外的基础设施,并且也不需要依托额外的网络网关进行远程部署。4)传输速率块:蜂窝物联网设备传输数据的高数据速率在 10-100Gbps。
蜂窝模组下游应用广泛。根据芯智讯,从应用端来看,2022 年二季度全球蜂 窝物联网模块的前五大应用分别是:智能电表、POS、工业、路由器/CPE 和资 产跟踪,这些应用需求占据了整个蜂窝物联网模块市场的一半以上份额。与上一 季度相比,路由器/ CPE 和住宅市场出现了显着改善。2022 年第二季度中国汽车 行业的表现差强人意,汽车连接市场并未展现出太大的吸引力。
到 2030 年,全球蜂窝物联网模块出货量预计将超 12 亿。根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最新的全球蜂窝物联网模块出货量预测,到 2030 年,全球蜂窝物联网模块的出货量预计将超过 12 亿个,复合年增长率为 12%。出货量的增长将主要 由 5G、NB-IoT 和 4G Cat 1 bis 技术驱动。在 2022 年至 2030 年期间,5G 技术 将成为增长最快(60%)的技术,其次是 4G Cat 1 bis 技术。Counterpoint Research 分析称,5G 蜂窝物联网模块累计出货量(不包括 5g RedCap)将达到 25 亿部,2022 年至 2030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60%
3.2. 云计算:云计算景气度如期回升
全球云计算市场增速触底反弹,国内市场保持高增长姿态。根据《云计算白 皮书(2022 年)》,全球云计算市场受疫情影响后渐渐重启,其增速触底反弹。根 据 Gartner 统计,2021 年以 IaaS、PaaS、SaaS 为代表的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 达到 3307 亿美元,增速 32.5%。全球经济好转,因此全球云计算市场逐渐摆脱 新冠疫情影响,到 2021 年,全球云计算市场已基本回暖到疫情前增长水平。
我国云计算市场持续高速增长。根据《云计算白皮书(2022 年)》,2021 年 中国云计算总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达 3229 亿元,较 2020 年增长 54.4%。其中,公有云市场继续高歌猛进,规模增长 70.8%至 2181 亿元,有望成为未来 几年中国云计算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私有云市场突破千亿元大关, 同比增长 28.7%至 1048 亿元。
数据中心 CPU 将向 ARM 等架构迁移
根据麦肯锡调研,由于业务增长带动的云规模快速扩大是企业云迁移的核心 动力。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沈愷指出,预计到 2025 年,云上或将搭载中国 78% 的 IT 工作负载,云采用与数字化转型的进程是强相关的。并且,在不同业务模式 中,云采用率的大小也是动态调整的,而且云采用率在特定场景下是极低的,例 如在直接影响企业利润的商业用例的场景下,此场景下云采用率仅在 0%-25%。涉及到的具体技术包括动态定价和个性化、数字孪生和 3D 模拟、销售预测和库 存优化。对于云计算对“双碳”经济的影响,麦肯锡指出,以数据中心为例, 2021 年到 2020 年全球数据中心增长了 6 倍,但对应的能源消耗增长了 6%。从云原生 的数据中心角度来看,云计算低碳和能源效率比传统的数据中心要高;但另一方 面,数据中心的芯片耗能高,通常需要水降温,这一部分后续需要更大空间提升。具体到数据中心芯片 CPU 架构,麦肯锡调研显示,当前 77%数据中心 CPU 架构使用 x86,但预测未来 3 年将有约 10%市场份额从 X86 转移到 ARM 等其他 架构上,ARM 架构占比将达到 13%,GPU/NVidia 占比将达到 12%,而新兴架构 RISC-V 则会从当前 4%下降到 3%。
云原生架构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云原生是一种新型技术体系,是云计算未来发展的方向,该技术不同于传统 的数据中心部署模式,该技术从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云上面运行的环境,在云上 以最适应的方式运行,可以完美的发挥云的性能、云的扩展性,可以充分利用云 的分布式计算能力等。云原生包含了一组应用的模式,用于帮助企业快速,持续, 可靠,规模化地交付业务软件。云原生由微服务架构,DevOps 和以容器为代表 的敏捷基础架构组成。根据优维科技 EASYOPS,云原生架构的优点:1)高可用性和弹性,现代 IT 系统不允许停机。通过将云原生架构与微服务和 Kubernetes 相结合,可以构建可自我修复的弹性和容错系统。2)低成本,云原生应用程序架构带有按使用付费 的模式,所涉及的组织只需为使用的资源付费,同时从规模经济中受益匪浅。随 着资本支出转变为运营支出,企业可以将其初始投资转换为获取开发资源。3)更 快的上市时间,由 DevOps 实践增强的云原生应用程序架构或可帮助企业轻松构 建自动化持续交付通道,从而更快、更好地交付软件。IaC 工具使按需自动配置 基础设施成为可能,同时可以随时随地扩展或拆除基础设施。
中国云原生数据湖 2020 年市场规模达 124 亿,预计未来三年维持 39.7%的 快速增长。据艾瑞咨询统计,中国云原生数据湖 2020 年整体规模达 124.8 亿元。目前行业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由于国家政策利好、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驱动、 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等因素,预计中国云原生数据湖市场未来三年会以 39.7%的 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
3.3. IDC:“东数西算”拉动 IDC 增长
继 2021 年底,宁夏、内蒙古、贵州、甘肃四地被批复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 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之后,2022 年 2 月,发改委等部门同意粤港澳大湾区、成 渝地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 涵盖 8 个枢纽节点 10 个数据中心集群的“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
“东数西算”将配套政策、能源、能耗方面的支持。相关政策有望持续推出。各部委及地方政府有望持续出台创新相关配套政策,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一体化 大数据中心建设规划和协同创新实施方案,并加快推进落实。在推动 IDC 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背景 下,能源供给的保障能力得以增强:1)将可再生能源电站配备至数据中心集群。2)支持数据中心采用大用户直供、拉专线、建设分布式光伏等方式提升可再生能 源电力消费。3)鼓励数据中心企业参与可再生能源市场交易,以及扩大可再生能 源市场化的交易范围。4)探索开展跨省能耗和效益分担共享合作。5)各部委及 地方政府将加强数据中心能耗指标统筹,从省区市层面对数据中心集群进行统一 能耗指标调配,鼓励通过用能权交易配置能耗指标。6)IDC 的水地消耗资源、能 耗指标有望获得政府支持。
双碳背景下,数据中心产业链投资机会凸显
中国数据中心能耗剧增。随着中国 IDC 规模的扩大,在算力水平逐步提升为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基石的同时,降低 IDC 能耗成为重中之重。IDC 属于高耗能行 业,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过去十年间,我国数据中心整体用电量以每年超过 10% 的速度递增,其耗电量在 2020 年突破 2000 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 2.71%, 2014-2020 年,数据中心耗电量占比逐年升高。根据《数据中心能源白皮书》,2021 年我国数据中心耗电量为 2166 亿千瓦时, 占社会总耗电量的 2.6%,根据贝壳财经,我国 IDC 电费占 TCO(整体运营支出) 的 60-70%。根据数据中心绿色能源技术联盟统计,2021 年度全国数据中心平均 PUE(电源使用效率,数据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与 IT 负载使用的能源之比)为 1.49,有相当数量的数据中心 PUE 超过 1.8 甚至 2.0。根据《东数西算下新型算 力基础设施发展白皮书》,目前我国仅有 41%的数据中心 PUE(电能利用率)在 1.4 以下,“东数西算”的相关工程,国家和地方持续出台一系列政策限制其 PUE, 要求东部地区不超过 1.25,西部地区不超过 1.2。
液冷技术能显著降低数据中心的 PUE。IDC 能耗告急,降低 PUE 成为重中 之重。IDC 最具革命性的节能技术为液冷技术(又称水冷),其中浸没式液冷技术 可以将 PUE 降到 1.2 以下,联合其他技术可以使 PUE 趋近与 1。
4. 背靠 chiplet 技术实现自主可控的鲲鹏产业链带动行业国 产化热度
4.1. 鲲鹏产业链加速国产化进度
鲲鹏计算产业向全栈开放,由华为作为成员聚焦产业发展。鲲鹏计算产业主要 是指依托鲲鹏处理器的基本软硬件设备、产业技术运用和咨询服务,覆盖了从基 底硬件技术、基本软件系统到上层产业技术运用的整个业务链条。综观鲲鹏计算 产业生态全貌,在软硬件基础技术领域方面,主要环绕着鲲鹏处理器,覆盖了包含 昇腾 AI 晶片、智能网卡晶片、底板管理控制器(BMC)晶片、固态硬盘(SSD)、光 盘阵列卡(RAID 卡)、主机面板等配件和个人电脑、移动服务器设备、内存等信息 系统设计软件产品。在基本应用软件服务领域方面,则包含了控制系统、虚拟化 系统软件、数据库系统、中心件、仓库管理系统应用软件服务、大数据平台、安 全防护系统和云端业务等基本应用软件服务和平台软件产品。
鲲鹏产业链规划
根据《鲲鹏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鲲鹏产业链将分为三个阶段,来完成建立 全行业、全场景的鲲鹏计算产业系统,以实现鲲鹏计算行业系统从关键产业试点 到全产业、全场景产业链的建设目标。让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都能共享投资 红利,从而达到从开发者、生产商、使用者再到科研院所等各方共赢,让鲲鹏生 态成为开发者与终端用户的共同选择。1)试点阶段:通过在政务、电信、金融和互联网等行业选取典型场景进行产 业使能、孵化和试点,通过试点建立产业界上下游厂家和用户的信心。2)推广阶段:面向政务、电信、互联网、广电、金融证券、电力、能源、交 通等行业全面打通产业体系,为行业数字化业务创新提供基础。3)深化阶段:面向全行业、全场景,打通产业链,构筑基于鲲鹏处理器的产 业体系。
鲲鹏处理器的全面投入,全面布局:为适应新算力需要,根据鲲鹏处理器建 立了“算、存、传、管、智”等五大部分的芯片族。经过十多年,公司已有了二 万多名工程师。在鲲鹏的生态建设中,与国内外生态工程师协作,着重支持包括 数据结构、编译器、工作链、算法优化库等的技术研发与支持,并且面向数据中 心信息化、分布式存储、云原生应用等新环境,积极开展采用鲲鹏处理器的方案 企业的参考与建设。
鲲鹏是华为计算、硬件产业的重要引擎
在移动设备领域方面,Arm 结构拥有领先的的行业市场和科技地位:根据 Arm 公司在 2019 年 Q1 的财报表示,目前 Arm 约有 90%的手机和 IoT 市场占有 率,总发货量 1500 亿。而依托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目前芯片设备领域方面的 新工艺、新制程和材料都将最先在 Arm 结构上得到应用。伴随企业云端化步伐的 深入,向数据平台布局 Arm 结构客户端服务器是大势所趋,首先大量采用 Arm 结 构的终端服务在企业数据平台的同构,能够提供应用研发、部署与运营上的无缝 合作,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开发者的工作复杂性,然后,新技术架构能够提供基于 低负载的最高性价比的基础设施,包括亚马逊公司推出基于 Arm CPU 的云端服 务,以及微软公有云在大数据处理、云存储以及搜索引擎管理领域大量使用的 Arm 客户端服务器等。市场研究公司 Canalys 总裁表示,Arm 预计到 2026 年或将占据 30%的 PC 市场,以及 50%的云服务器市场。Arm 已经占据大部分 PC 市场。根据 IDC 的数 据,几乎 100%的苹果产品中使用到 M 系列 SoC,在 2022 年第三季度,M 系列 SoC 占据了 13.5%的 PC 市场。根据 Omdia 的数据,Arm SoC 在 2022 年第二季 度占据了大约 7.1%的服务器市场。
华为作为鲲鹏设计领域的重要一员,已把在设计行业中长期积淀的硬件设计 技术,通过主板、系统等参考设计标准的形式逐渐释放出来。自 2019Q4 起,逐 步开放生产按照标准规范设计的服务器主板和 PC 主板,企业通过主板研发自己 产品的整机产品,产品发布时间也将明显减少。华为开发 TaiShan 服务器的根本目的是立标杆。当环境成熟时,华为将可逐 渐暂停 TaiShan 服务器销售,转向以主板和配件等形式全力帮助并业务于更多的 全机制造商,共同开发。而 TaiShan 服务器则是华为在运算科学与系统工程技术 方面长久积淀的成果。运用了散热液冷、高速互联、稳定性设置和服务质量品控等过程方法技巧。为将鲲鹏处理器广泛应用于大型数据中心系统应用领域,提供 了一套产业标准。通过 TaiShan 服务器使能完整鲲鹏计算生态圈,从关键元件(电 源芯片/CPLD)、基础组件(SSD)、基础应用软件到上层产业技术应用,一步步构 建全新的产业生态体系,使鲲鹏生态可以适应更多客户和使用场合的需求,进一 步拓展了产业空间。
4.2. chiplet 技术加速鲲鹏硬件产业国产化进度
Chiplet,后摩尔时代的可行解。根据观察网,在集成电路早期发展中,技术 进步的主要驱动力是依靠尺寸微缩。摩尔定律是指,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 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 18 个月到 24 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换言之,处理器的性能大 约每两年翻一倍,同时价格下降为之前的一半。从 1971 年到 2003 年,在尺寸微缩占主导的时代,集成电路经历了 11 代技 术更新,尺寸实现从 10 微米到 130 纳米的突破,晶体管的数量从 2300 增加到 5.92 亿,但单个 CPU 的面积几乎没有增加,工艺的进步可以给集成电路带来很 大的性能提升。在尺寸微缩的最好时期,一代技术可以为计算机带来 50%以上性 能的提升,大大促进个人电脑和服务器的发展。Chiplet 模式是在摩尔定律趋缓下的半导体工艺发展方向之一,Chiplet 先进 封装可以简单理解为乐高拼接架构,将不同的 IP,不同功能的芯片裸片进行拼接 架构,以牺牲功耗为代价的同时提升芯片性能,使其尽可能接近先进制程。因此, 在先进制程迭代的赛道中,国内厂商或可凭借 Chiplet 先进封装技术实现弯道超车, 提升性能的同时兼顾成本以及良率,做到低成本、高良率、高性能。
近些年,先进封装一直被看作拯救摩尔定律的神兵利器。先进封装确实起了 很大的作用,它有效地提升了封装体内的功能密度,在单位体积内集成了更多的 功能单元。并且这些功能单元的互连很短,密度很高,因此性能也得到了很大的 提升。
Yole预计先进封装市场将在2027年达到650亿美元规模。根据咨询机构Yole 的数据,2021 年半导体厂商在先进封装领域的资本支出约为 119 亿美元。研究机 构 Yole 日前更新了其对先进封装市场预测,该机构预计先进封装市场将在 2027 年达到 650 亿美元规模,2021-2027 年间年化复合增速达 9.6%。根据该机构统 计,2021 年,英特尔投入 35 亿美元支持其先进封装技术 Foveros 和 EMIB 发展。其他主要参与者包括在该领域投入 30.5 亿美元的台积电,以及投入 20 亿美元的 日月光。日月光凭借其 FoCoS 产品,是目前唯一具有超高密度扇出解决方案的 OSAT。展望未来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由于,1)中国与海外先进半导体制程的技术 差距,2)美国限制对中国供货先进制程的半导体设备,Chiplet 先进封装或将成 为美国对中国 14nm 及以下先进制程芯片“卡脖子”的突破口。国内企业聚焦产 业趋势,积极参与融入 UCIe 大生态,国内厂商有望在 Chiplet 行业技术上乘势而 上,实现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卡脖子”的突破。
5. 通信公司转型成为下一步增长点,高景气度赛道带领通信 公司步入 5G 之后新一轮增长通道
通信公司转型成为下一步增长点,高景气度赛道带领通信公司步入 5G 之后 第二春。通信+信创、新能源、智能汽车及军工信息化将成为下一阶段的主航道。通信+军工信息化,随着俄乌局势加剧与国际地缘冲突的发生,预计各国军费开支 将持续增长,武器装备走向信息化、现代化、精确化、智能化、无人化。通信+ 新能源,智能汽车加速投资,核心器件价量齐升。我们应关注储能、风电、光伏、 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智能化建设,这是信息化建设的下一个爆发点,也是新型基建 的重头戏。
5.1. 通信+信创
“信创”即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自国际信息安全事件和美国对我国在信息领 域制裁相继发生后,我国意识到信息安全、自主可控的重要性,为防止国外技术 对我国在关键领域卡脖子,信创产业要建立我国完全自主的 IT 底层架构和标准, 并在基础硬件、基础软件、云服务、应用软件、以及信息安全等领域实现国产替 代,并形成我国自有的开放生态。针对信创产业,我国提出“2+8”体系。“2” 指党、政;“8”指关于国计民生的八大行业:金融、电力、电信、石油、交通、 教育、医疗、航空航天。在此期间,首先是以党政为主的领域试点信创,其次是 金融行业,推进速度最快,再不断向关于国计民生的八大行业拓宽。根据《中国 信创产业发展报告 2021》的判断, 2020 年,信创产业进入元年;2021 年,信 创产业案例应用大量落地,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陆续布局;2022 年,信创 产业开始规模化推广;2023 年,信创布局除“2+8”以外的 N 个行业,向全领域 转化,形成信创应用发展新格局。一方面,发展信创产业是我国宏观政策层面自主可控、信息安全方面的长期 需求,也是宏观环境变化下迫切的需求,成长赛道明确稳定,市场上升空间广阔;另一方面,在当前国家经济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下,加速和赋能数字化转型需要通 信行业的发展支持,而信创对于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企业赋能增效、推动经 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拓展传统通信行业发展空间。作为名副其实的新基 建,信创对于通信产业升级换道具有长远的影响力。
信创党政领头 2+8+N 体系递次推进
国家部门多项政策助力信创落地。自 2019 年我国提出发展信创产业后,一 系列支持政策出台。2020 年作为信创元年更是迎来了发展新高潮。2022 年初随 着信创产业的深入发展,信创政策呈现多点爆发增长。不仅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出 台信创相关政策,各地方政府也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布局信创产业,发布 出台了信创相关产业规划与政策,涉及党政、金融、交通、建筑、教育、医疗、 气象等多行业。
党政带领行业新周期,2+8+N 成长空间打开。作为信创起步最早的领域,党 政部门在 2013 年便从电子公文系统开始信创起步试点,金融行业紧跟其后。截 至 2021 年 12 月底,中国信创落地应用进展最快的分别为党政领域和金融行业, 落地实践率分别为 57.01%、29.55%;其次,交通、能源、教育和电信等行业也 正在加速信创案例落地并向第一梯队靠拢,落地实践率分别为 19.1%、11.64%、 10.45%、7.46%;医疗、工业两个行业信创建设处于探索阶段,落地实践率分别 为 6.27%、4.18%。除党政和八大民生行业外,随着信创产品全面应用到消费市 场,市场成长空间将随着行业新周期打开。
软硬件协同发展,信创生态初步建立。信创产业的产业链可以被分为五个大 类,分别是基础硬件、基础软件、云服务、应用软件、以及信息安全。从信创生 态构成来看,基础硬件由芯片、云计算、服务器三大产品构成,是信创的核心底 层;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构成了基础软件的核心产品;云服务、应用软件 和信息安全环节聚集行业先进厂商,拓宽产业链应用生态。整体信创生态体系构 建的关键是上下游产品兼容适配,软硬件协同发展,产业链全体创新,形成信息 技术的国产化自主可控。数据显示,2022 年基础硬件+基础软件的市场规模为 2392.8 亿元,占比 26.0%,云服务+应用软件+信息安全的市场规模为 6827.4 亿 元,占比 74.0%。未来,市场结构将继续细微调整,逐渐向 3:7 靠拢。2022 年信 创产业总规模达到了 9220.2 亿元,近五年复合增长率为 35.7%,预计 2025 年突 破 2 万亿。
信创生态体系上中下游适配成长
CPU 产业链逐步完善,头部企业逐步形成。在基础硬件的 CPU 芯片领域, 我国已涌现华为、展讯、龙芯、兆芯、飞腾、海光、申威等龙头企业,但在先进 制程,设备、材料、EDA/IP、制造等上游核心环节与海外 CPU 龙头仍有差距。海外龙头仍然把控产业链各环节的核心关键,对全球 CPU 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我国 CPU 产业链仍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对海外龙头仍有一定依赖。随着 近年来中国集成电路自给率不断提升,技术壁垒不断突破,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新 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要求,中国芯片自给 率要在 2025 年达到 70%,头部企业产业生态逐渐打造,抢占市场,未来增量 可观。
国产操作系统适配兼容,生态社区相辅相成。操作系统对下承接硬件,对上 承载软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兼容性认证和适配工作是生态体系建立的关键。目前主流国产操作系统基本初步完成上下游软硬件兼容适配,根据前瞻产业研究 院的《2022 年中国信创产业全景图谱》,在硬件方面,银河麒麟、统信、麒鳞信 安、中电普华等操作系统均已完成了对联想、华为、清华同方、中国长城、中科 曙光等整机厂商发布的数十款终端和服务器设备适配;在软件方面,基本能兼容 流式、版式、电子签章厂商等等发布的办公类应用、兼容数据库、中间件、虚拟 化、云桌面、安全等软件厂商发布的数百种应用和业务。数据爆发驱动数据库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近年,在互联网化趋势下,随着人 工智能、AIoT、云计算等技术的推动,各个行业数据量高速增长,全球数据量正 在无限制地扩展和增加。据国际数据公司 IDC 统计显示,全球近 90%的数据将在 这几年内产生,预计到 2025 年,全球数据量将比 2016 年的 16.1ZB 增加十倍, 达到 163ZB。全球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带动对数据库需求快速增长,驱动数据库 行业市场规模增长。2020 年,全球数据库市场规模达到 671 亿美元,中国数据 库市场规模约为 240.9 亿元,占比约 5.2%,市场空间广阔。预计到 2025 年, 全球数据库市场规模将达到 798 亿美元,中国数据库市场总规模将达到 688 亿 元,市场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 23.4%。
中间件市场容量持续稳步增长。中间件是与操作系统、数据库并列的三大基 础软件,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推动下,日益演化为基础软件设施,产品 线众多。根据《中国信创产业发展白皮书(2021)》的数据,目前政府领域每年 中间件的稳定需求超过 22 亿元,而金融和电信领域预计市场规模超过 28.67 亿 元,未来市场潜力空间巨大。云服务市场增长领跑全球。IDC 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云系统和服务管理软 件市场的市场规模达到了 1.51 亿美元,同比增长 44.2%。IDC 预测,受新冠疫情 的影响,该市场在未来五年的增长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是仍然会保持高速增长, 其年复合增长率为 30.0%,到 2024 年的时候市场规模将达到 5.62 亿美元。政府 在“新基建”领域进行重点投资和扶持为云服务注入数字动力,对产业发展有着 持续的促进作用。
5.2. 通信+军工信息化
军工信息化指的是国防体系为适应信息化作战而进行的革新。一般的行业信 息化系统可分为业务系统、管理系统、保障系统、信息安全系统四大部分。军工 信息化在此层面上增加了装备信息化和信息装备两部分。
军工信息化是我国未来国防建设的重点方向。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军队发展规 划:确保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 的提升,力争到 2035 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 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 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我国军工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与欧美国家 仍存在较大差距,信息化将成为国防建设的重点领域,这意味着未来我国面临信 息化跨越的重大发展机遇,军工信息化市场空间广阔。
军工信息化紧跟国防建设重点方向
国家多项政策支持军工信息化。军工信息化产业是国家信息化产业的一部分, 一个国家的信息化水平决定了该国军队信息化发展的快慢。国家出台相关行业规 范方案、发展方案政策、监督管理政策、人才鼓励政策等推动军工信息化规范化、 体系化发展,扶持军工信息化行业快速发展。
国防开支适度增长,军工赛道稳定发展。军事信息化市场规模与国防开支强 相关,与经济周期相关性弱。一般来说,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国防开支的 增加将带动军事信息化市场的发展,是市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2022 年全国财政 安排国防支出预算 14760.81 亿元(其中,中央本级安排 14504.50 亿元),比上 年预算执行数增长 7.1%。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国防开支还有较大 的上升空间。
强化自主可控,加速国产替代。早在 2007 年,美国就开始关注中国的所谓 涉军问题,后续对华涉军管制与制裁采取出口管制和经济制裁两方面的行动,同 时也使用了实体清单、军事最终用户清单等各类限制性清单工具。同时,俄乌战 争等宏观环境的恶化也加剧了军品自主可控、国产替代的诉求。自主可控的关键 因素不仅仅是技术研究开发,各类关键新材料、半导体、精密机械等基础元器件 也成为了卡脖子的一环。军工信息化元器件国产化率提升是必然趋势,这将催动 军工信息化赛道随着我国行业发展保持高增速。新型武器不断迭代,装备全面放量建设。我国正在全面推进武器装备现代化, 武器装备从传统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升级迭代向太空、网络、海洋、极地等新领 域渗透,向精确化、智能化、隐身化、无人化等新技术维度扩展,武器装备建设 呈现基于网络信息系统的体系建设的跨代特点。以空军为例,歼击机逐渐从亚音 速到超音速,从常规飞机到隐身战机,新技术不断运用;预警机,从空警-200 到 空警-500,迈进“小平台、大预警”;地空导弹,从少量进口到实现全面国产,实 现远中近程、高中低空相结合的防空火力配系;预警雷达,也正在逐步向“看得 更清、看得更远”不断进行技术突破。
军民融合市场化初见端倪
军工芯片产业链市场化低,军民融合先发优势明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一直对我国实行严格的军用级芯片材料禁运措施。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指 出,我国早已在军用芯片领域进行了全产业链布局。目前自主率已经处于相当高 的水平,核心军工芯片已经能够实现自给自足。但与民用芯片相比,军工芯片在 知识产权、研发实力、生态体系和利润效益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和瓶颈,军民 融合成为军工芯片市场的发展趋势。例如,中国电科 14 所牵头联合清华大学、龙 芯中科等单位研发的华睿 1 号芯片填补了国产 DSP 领域的空白。其他“民参军” 企业还有海思半导体、耐威科技、紫光国芯、海特高新、中兴微电子等,与军工 电子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在芯片领域深度合作,军民融合推动军工芯片和民用芯片 互相反哺,构建芯片共同体,完善产业链条。
军用无线通信升级,宽窄融合成为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军工信息化不断建设, 军用无线通信市场需求快速扩大。军用无线通信目前对抗毁、抗电子干扰、安全 与保密、快速反应、机动通信和多兵种联网的要求持续提高。根据《军事通信网》, 我国军用通信网分为战略、战役和战术通信网。战略通信网以固定的通信设施为 主体,组成覆盖广大地域的全军公用通信网,由独立的业务通信向宽带综合业务 数字网过渡。战役和战术通信网也称为野战综合通信系统,由无线电台组网的战 斗无线电网、地域通信网、战术卫星通信网等组成,主要用于战斗地域的作战指 挥,保障战场条件下最基本的通信。但在野战户外环境中,往往覆盖区域广,通 信需求复杂,而宽窄带融合可将多种通信网络模式集合于一体进行协同工作,可 提供多样化通信服务,满足日益提升的军用无线通信需求,因此宽窄带融合已经 成为专网通信发展趋势。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宽窄带融合通信升级迭代需求强 烈,军用无线通信产品存量升级和增量购置的需求持续旺盛。
北斗导航军用民用两开花,下游产值增长迅速。自从北斗在 2012 年开始投 入区域服务以来,我国的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以北斗为核心推动力突破了五 大市场领域:汽车前装市场,智能手机市场,高精度专业市场,国际化市场以及 与其他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市场。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平均每年以超过 20% 的年增长率快速占有市场。根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披露数据, 2021 年我国 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 4690 亿元人民币,较 2020 年增长16.29%。其中,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 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同比增长约 12.28%,达到 1454 亿元人民币,在总体产值中占比为 31%,增速高于去年。2021年产业链各 环节产值也较 2020 年均有提升,随着“北斗+”和“+北斗”生态范畴的日益扩 大,下游产值逐渐扩大达到 2218 亿元,同比增长 18.04%,在总体产值占比为 47.29%,在产业链中占比最大。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预测,到 2026 年,我国 北斗产业的产值规模将增长到 6700 亿元。
5.3. 通信+智能汽车
通信与智能汽车的产业结合,是在传统汽车基础上增加新能源动力系统和通 信流量,使汽车具备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的特点。电动化是指围绕电池、电 机、电控为核心的新能源动力;智能化是将计算机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 结合,使汽车具备感知能力;网联化是搭载控制器、传感器等实现数据处理和共 享。通信的有效赋能,将实现智能化汽车的流量变革,促进全产业链的生态重构, 使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逐渐转变为数据流量的移动基站和智能终端。把握智能汽 车产业背景下通信行业的投资机会和成长主线,可以重点关注:1)政策驱动有望 带来智能汽车加速投资,智能网联化迎来革新升级 2)通信跨界赋能汽车行业, 核心器件需求提升 3)产业链上中游厂商迅速崛起,潜力可期。
政策驱动带来加速投资,智能网联迎来革新升级
智能化与网联化为国家重点发展方向,政策不断利好,行业景气度高。国务 院于 2015 年发布的《中国制造 2025》中,明确规划了长期汽车智能网联化发展, 将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20 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等多部 门持续相应出台相关政策,推进自动驾驶在特定市场中的应用以及车用无线通信 网络(LTE-V2X)、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5G-V2X)的区域覆盖,逐步建立健 全中国智能汽车体系,实现智能汽车强国愿景。相关政策的持续出台,将助力智 能汽车得到更好的实质性支持,提升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在智能汽车产业中 的渗透率。
智能网联化赋能新能源汽车,通信行业迎来增长新机遇
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居世界首位。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新能源汽车销 量及渗透率稳步提升,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 年 10 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 别达到 76.2 万辆和 71.4 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 87.6%和 81.7%。分车型来看,10 月国内纯电动车月度销量为 52.6 万辆,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率为 66.6%,仍延 续高增长势头。
智能汽车是以传统新能源车为基础,加入智能网联化,大幅增加车内外数据 流量。传统新能源车上游主要以电机、电控、电池为核心,连接器在电池电路系 统中起到关键作用。智能汽车上游则是以原有新能源车为基础加入了以自动驾驶, 智能驾驶,车联网为代表的智能化系统,使其具备感知、决策和执行的过程。其 中感知环节主要包括了摄像头、超声雷达、激光雷达等设施,决策层则由芯片、 控制器等构成,执行层由电子线控系统组成。
高压连接器是传统新能源车重要器件,电动化驱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智能 汽车目前是连接器应用的领域之一。在电动化的推进下,传统油耗车的低压连接 器已经逐渐向新能源车的高压连接器过渡。相比于传统油耗车的 600-1000 个连接 件,新能源单车连接件个数需求预计将大幅提升;根据鼎通科技招股书中显示的 价格来看,相比于传统低压连接件单车价值在 1000 元左右,新能源乘用车高压连接器价值区间约在 3000-5000 元,远高于传统油耗车。随着新能源车产销的提升, 高压连接器作为电动车汽车核心器件,有望呈现量价齐升的高增长态势。高速连接器推动汽车智能化。在汽车智能化领域,高速连接器如 FAKRA, mini-FAKRA 等主要应用于汽车 ADAS、摄像头、传感器等方向。根据 Statista 数 据显示,预计到 2028 年全球 ADAS 规模市场规模将达到 585.9 亿美元,期间年复 合增长率高达 11.6%。配件的不断升级迭代将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不同场景下驾车 舒适性、安全性、娱乐性等要求。
激光雷达市场规模空间广阔,高级辅助驾驶(ADAS)及无人驾驶将成为主要 应用领域。根据 Frost&Sullivan 预计,2025 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达到 135 亿美 元,中国市场规模预计达到 43 亿美元。激光雷达在下游高级辅助驾驶及无人驾驶 应用中渗透率将逐步增加,预计 2025 年占比将分别达到激光雷达市场规模的 34.64%和 26.3%,其余的占比主要包括智能城市、测绘、移动机器人等。
激光雷达有望量产降本实现商业化模式。众多车企已经实现了 L3 级自动驾驶 的量产,伴随 L3 级自动驾驶的落地,激光雷达在智能汽车市场的规模将不断渗透。我们预计激光雷达价格将由 2021 年的 1500 美元/颗下探至 2025 年的 400 美元/ 颗。随着新能源及 L4,L5 级自动驾驶的推进,激光雷达将会是一片蓝海。通信模组是连接物联网感知层和网络层的关键环节,具有不可替代性。车载 通信模组是汽车接入车联网的重要底层硬件,通过汽车搭载 5G, C-V2X,GNSS 等 无线传输技术,使智能汽车将由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逐渐转变为可感知、决策的 智能终端。车载通信模组通常会进行极限环境测试,以确保驾乘的安全性与舒适 性,因此对技术有更加严格的要求。
5.4. 通信+新能源
储能逆变器为光伏发电创造更多可能
储能从广义上而言,即通过一种介质或者设备,把一种能量形式用同一种或 者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形式存储起来,基于未来应用需要以特定能量形式再释放出 来的循环过程,实现能量跨时间、空间的传递或转移。从狭义上讲,针对电能的 存储,储能是指利用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产生的能量存储起来并在需要时释放 的一系列技术和措施。目前,储能方式主要可以分为 4 类,分别是:机械储能、 化学储能、电磁储能、相变储能。储能产业链主要可以分为上游原材料,中游储能系统,下游投资应用。其中 储能系统设备环节直接受益。根据智能电力网以及南京纳恩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文章,储能系统主要由蓄电池组、PCS(储能变流器)、隔离变压器、BMS 电池管理和 EMS 能量管理系统五大部分组成:1)蓄电池组:由多节蓄电池串联 组成的电源,用于电能的充放和存储;2)储能变流器 PCS(双向工作):可以实 现逆变整流双向工作,交直流相互转换;3)隔离变压器:实现高低压的转换,并 隔离高压设备和蓄电池;4)BMS 管理单元:管理电池充放电及电池状态的动态 巡检,防止电池出现过度充电和过度放电;5)EMS 能量管理系统:归总储能系 统内的信息,全方位的掌控整套系统的运行情况,并做出相关决策,保证系统安 全运行。
储能逆变器出货量稳步增加。根据赛迪顾问,近年,光伏装机市场份额正悄 然从集中式电站向分布式光伏转移。间歇性发电特征是制约分布式光伏拓展市场 应用的最大瓶颈之一,储能逆变器作为保障连续电力供应的首选解决方案,正在 成为传统逆变器厂家的一个新的战略先手。近年来,全球储能逆变器出货量稳步 增加。2019 年,全球储能逆变器出货量上升至 3.6GW,同比 2018 年增长 20%。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到 2022 年底,全球储能逆变器需求将达到 7.1GW。
储能温控市场受高度重视,安全保障不容小觑
根据华经情报网,国家政策助力储能市场,市场景气度持续提升。近年来, 国家也高度重视储能市场的发展,2021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局相继发 布了《关于 2021 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是四五个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 意见》等文件,储能市场不断发展进一步拉动储能温控需求。多种储能温控手,技术赛道多样。目前储能温控系统的技术路线可以分为四 类:1)空气冷却,以空气为介质,通过空气对流实现热交换;2)液体冷却,以 液体为冷却介质,既可以通过液体与电池直接接触换热(直接接触型),也可以通 过冷却管中液体流动换热(间接接触型);3)热管冷却,利用压差及多孔材料的 毛细力实现非重力方向的热传导;4)相变冷却,通过无机或有机相变材料,在温 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放热或吸热。
5.5. 光纤光缆
我国光纤光缆产业链成熟,成为 5G 重要支撑
根据智研瞻产业研究院,近年来,在国家重大通讯工程建设项目规划的推动下, 中国的通信光纤光缆行业成长很快,现已建立起由光纤预制棒—光纤—电缆—光网等 体系完善的全产业链。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通信光纤光缆市场和世界 上较大的通信光纤光缆生产国。中国通信光纤光缆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中国信息通 讯行业的基石,是中国 FT-TH、FTTA 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三网融合和大规模 4G 发 展、5G 发展的关键基础。
海上风电解放陆上限制,可持续发展前景无量
根据华经情报网,海洋风能发电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一种新能源技术,在 地面风电场工程迅速发展的今天,人类也开始关注到陆地上风电发展所遭受的某些影 响,如占地面积过大、噪声污染严重等问题。而随着对海洋大量的风电利用以及当今 科技的应用,海洋将形成一个快速增长的风能产业。随着海洋风电场技术的成熟与完 善,风能也必定会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在海上风能行业产 业链,最上游的是零部件,主要分为飞机叶片、车辆轮子、引擎、变速器箱、轴承、 塔架等;中游为海上风机整机制造;下游主要为海上风电的运营及维护等。
根据华经情报网,材料费、保险费、维护费、海域管理支出和职工薪酬福利等共 同组成了海上风力发电后期的运维成本。跟陆上风力发电不同的是,海上风力发电的 费用都超过了陆上风力发电,包括设备维护费、材料成本和保险费。主要原因是,海 上风力发电厂的建设周期相对长、技术难度相对更大、运维风险更大、建设成本更大, 因此海上风力发电的总体成本是各种新能源发电手段中最高的。其中运维费用占比 60%,是海上风力发电整体成本中最大比重,其次为保险费和员工工资,占比分别为 14.53%和 9.94%。中国海洋风电的建设架构主要由风电机组设计(含装配)、机组地基 及建筑、海洋升压站、塔筒等方面构成,其中风电机组(含装配)、机组设计基础及装 配总共占比 67%,是中国海洋风力发电建设架构中的最大比重。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
关于我们
我们是一家专注于分享国内外各类行业研究报告/专题热点行业报告/白皮书/蓝皮书/年度报告等各类优质研究报告分享平台。所有报告来源于国内外数百家机构,包含传统行业、金融娱乐、互联网+、新兴行业、医疗大健康等专题研究.....目前已累积收集近80000+份行业报告,涉及众多大板块,多个细分领域。
文琳编辑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构成投资意见,也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 wenlin-swl 微信联系删除。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以来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编辑
▼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文琳资讯》
提供每日最新财经资讯,判断经济形势,做有价值的传播者。欢迎关注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