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工行业年度报告:至暗已过,重点关注新材料和龙头白马
(报告出品:国金证券)
一、需求承压探底,政策调整带动复苏
1.1、疫情等多因素影响,需求终端相对承压
疫情在东部省份相继爆发,需求供给双重影响。今年疫情反复极为明显, 相比于 2021 年,今年的疫情反复频率高,影响区域广,疫情控制的时间 长,且本轮疫情的爆发涉及到东部经济大省,影响程度更大,对供需双向 都产生了较大的压制。
产业链联动作用放大了影响范围和程度。不同于其他国家,我国地域较为 广阔,整体产业链相对完整,但多环节分工导致局部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 的省份受到管制,会对整体产业链产生供给影响,而我国的产业链一体化 的布局在终端需求支撑不足的情况下,会对于多数加工环节都有一定的盈 利抑制,再叠加部分能源供给等问题,疫情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明显放大。今年来,我国的物流行业等联动产业链布局的环节都有明显体现,出行受 到阻碍以及整体的悲观情绪压制了需求的释放和回暖。
经济运行明显承压,消费受到抑制,内需支撑不足。今年来,居民新增中 长期贷款明显下行,居民长期大额消费的意愿明显不足,同时 10 月份社会 零销售总额再次进入当月同比负向增长,11 月数据也进一步下行,整体经 济运行并不景气,长期大额消费和日常零售产品的整体运行都有一定程度 的承压,国内需求支撑力度还是明显不足。
房地产行业压力提升,投资拉动有限。我国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 相对稳定,其中基建和制造业投资的拉升作用较为明显,但房地产行业明 显不足,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数据持续下行,受到房地产的影响,今年这 整体投资对经济的支撑拉动有限。
海外经济景气度持续下落,出口支撑力度预计进一步下行。今年年初以来, 欧洲受到局部地域冲突影响,整体的经济景气度大幅下行,并未有明显改 善,而前期表现相对较好的美国也开始表现疲弱状态,11 月份美国制造业 PMI 数据跌落 50,同时近期美联储也下调美国明后两年经济增速预期,通 胀压力下仍有加息预期,从目前的情况判断,出口的支撑力度有望进一步 下行,对于国内化工产品的支撑有限。内需、出口和投资都受到较大影响,整体的制造业的情况表现都相对较弱。整体看,我国的工业企业表现的相对一般,上半年多数化工企业延续高价 位产品价格,疫情虽然有直接影响,但行业处于逐步调整中。
下半年化工企业同时面临疫情和能源双重影响,价格回落,价差收窄。今 年进入下半年呈现出明显的高温状态,作为南方重要发电方式的水利发电 量大幅下降,同时高温导致居民用电大幅提升,保民用的状态下导致南方 很多省份的开工用电受到极大影响。同时受到需求修复不足,生产被迫降 负,产品价格大幅回落等多因素影响,三季度制造业企业压力明显提升, 10 月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已经跌至-3%。化工作为重要用能行业,同时受到需求和供能的影响,行业盈利较大承压。今年以来,化工行业一方面受到能源价格高企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受到 需求支撑不足的市场压力,整体产品的盈利能力明显承压,原料及制品行 业以及化纤行业的产品盈利水平持续回落,化纤行业的盈利水平甚至跌落 了近十年的最低水平;而三季度受到能源供应的影响,化工行业的开工也 受到压制,前期成本传导不畅,后期价差加速下行,化工行业后期盈利一 般。
进入下半年,国内大宗产品的价格指数开始有明显回落,而三季度是下行 速度尤为明显的时间段,由于正常的生产备货过程,多数化工企业同时承 受了原材料库存跌价和产品价差收窄的双重压力,产品盈利进入底部区间。而进入四季度,原材料和产品价格回落趋势有所趋缓,从制造业产业链环 节来看,购进原材料的成本压力已经有所减弱,无论是原材料工业还是加 工工业的价格也都有趋稳状态,产品盈利空间虽依然承压,但运行有望逐 步回归正常状态,最大的价格回落压力时间段基本已经过去。
原油价格三季度明显回落,部分上游石化产品成本压力有所减弱,但煤炭 价格仍然位于高位,多数化工产品价格受到需求影响,盈利依然承压。
多数产品盈利呈现明显回落,产品价格回落底部区间。目前来看,国内外 经济不景气,消费、房产两大主要化工材料应用领域需求表现较差,带动 多数化工产品的价格持续下行,产品价差位于底部。除少数上游石化产品 以及部分化肥产品外,多数产品的价差分位数不足 30%,很多产品价差已 经位于底部区间,盈利相对承压。
1.2、疫情管控动态理性,稳发展政策将有望支撑部分行业回暖
相比于去年,今年我国受到疫情反复的影响相对明显,无论是感染人数还 是疫情的管控要求都有明显提升。而相比之下,海外疫情虽然依然存在, 但是对于经济的影响有明显减弱,国内疫情防控要求使得国内的整体需求 明显承压,叠加海外供给逐步恢复,国内阶段性的转单影响也逐步减弱, 多数行业运行呈现下行趋势。
海外经济景气度一般,扩大内需的效果预期将更为显著。整体来看,国外 已经经历了疫情修复,海外需求拉动的边际影响已经逐步过去,目前表现 有承压趋势,今年来我国出口金额累计同比持续下行,而目前并未明显看 到海外经济景气回升,预计出口拉动带来的需求支撑相对一般,国内经济 复苏更多需要“自身造血”。
吃穿住行作为化工行业终端下游的主要大方向,今年都不同程度受到了疫 情的影响,其中尤以纺织服装等可选消费和房地产的影响最为突出,目前 来看,进入三季度,纺织服装零售额连续同比负向变化,预期悲观导致可 选消费的支出意愿有限,整体仍然表现相对承压;而房地产行业一方面受 到房企的自身因素影响,也受到前期国家政策,居民支出意愿影响,新开 工面积同比也出现持续性下滑。
相比之下必选消费的农产品链条的表现相对较好,预期全球的粮食景气度 依然会维持较高水平;汽车产业链在前期由于疫情产生了明显的延伸性影 响,但后期伴随国家政策的支持,各地开启了汽车销售补贴政策,汽车销 售也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综合以上,目前消费和房地产还持续受到压制影响,两大主要行业仍有恢 复的空间和弹性。目前看,国家对于房地产的政策已经有所放开,政策限 制减弱,房地产行业有望获得一定程度的复苏,从而带动相关房地产链条 行业进入修复阶段。
而今年来,新冠病毒传染力大幅增强,疫情防控举措经历了明显的加严状 态,而伴随着各地方防疫政策落实,国内整体的经济消费、物流运输等都 严重影响,消费意愿下行,带动上游的材料端需求回落,盈利情况持续下行。而近两个月来,国家对疫情管控大步调调整,执行防控二十条和新十 条政策,由于防控带来的限制影响明显降低。虽然管控要求减弱,国内出 现了大面积的感染状态,但预期随着此轮高峰逐步度过,国内疫情的影响 将呈现根本性好转,经济有望获得较大复苏。
根据国家最新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 年)》,持续 提升传统消费需求,加大制造业投资力度,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加 快发展新产业、新产品,积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预期在疫情高峰逐 步平复后,我国的经济有望延续前期的发展策略,进一步推动结构性优化, 基本盘获得回升的基础上,仍将坚持先进性和绿色化。
1.3、明年俄气缺口难补,海外化工品供给受限或将持续显现
天然气高位库存,保障欧洲今年安全过冬。今年以来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 大幅下降,欧盟要求成员国天然气库存在 11 月 1 日前至少达到储库总容量 的 80%,并从今年 8 月到明年 3 月天然气消费量减少 15%。根据 AGSI 数 据,欧盟库存目标已在 9 月提前完成,并在 11 月中旬达到库存峰值 1069TWh(约 1014 亿立方米);根据 SEB 的数据,欧洲冬季天然气日均 消耗量约 22TWh,若今年冬日该数值削减 15%为 18.7TWh,欧盟冬日库 存峰值可供其消耗 57 天,再加上欧洲冬季的常规产气和非俄气的进口增量, 今年欧洲天然气保障较为安全;但是随着未来两周北欧和英国迎来寒潮, 欧洲库存进入向下拐点,预计今年冬日欧洲天然气价格依然维持高位。
今年 LNG 贡献主要进口增量,明年美国 LNG 出口预计同比增长 171 亿方。根据 bruegel 数据,截至 11 月 25 日,今年欧盟天然气进口量达 3647 亿立 方米,仅比去年同期减少 75 亿立方米,从增减结构看,俄罗斯天然气进口 量减少了 731 亿方,而 LNG 和挪威管道气进口量分别增加了 561 亿方和 102 亿方,进口 LNG 成为弥补俄气缺口的主力。分季度看,今年 1-3 季度、 10-11 月欧盟 LNG 进口量分别为 377、377、334、229 亿方,各季度进口 量较为平均。欧盟 LNG 进口增量主要来自美国,根据 EIA 预测,今年美国 LNG 出口量为 1095 亿方,仅比去年增加 87 亿方,出口增量有限一方面由 于美国自由港 6 月火灾致出口中断,预计 12 月中旬复工 80%,另一方面 在出口结构方面今年大幅偏向欧洲,因此对欧出口量大幅增加,Kpler 的数 据显示今年前 10 个月美国对欧 LNG 出口增加 150%。明年看,EIA 预测 明年美国天然气产量 10374 亿方,同比仅增 2%,但 LNG 出口量将达 1266 亿方,同比增加 171 亿方,我们预计明年美国 LNG 的这一出口增量 将成为欧洲天然气进口的主要增量。
今年俄气出口欧洲前高后低,明年俄气供给压力加大,欧气缺口难弥补。虽然今年前 11 个月欧盟天然气进口量仅同比减少 2%,俄气的进口减量被 LNG 和挪威管道气等进口增量较好弥补,但从进口结构看,俄罗斯天然气 的进口减量呈逐季递增的态势,尤其是三季度起,占俄气进口量 40%以上 的北溪 1 号管道长期关停,使得下半年俄罗斯天然气供给量大幅下降,1-3 季度、10-11 月欧盟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进口量分别为 282、221、99、41 亿方,若明年俄气进口量是今年四季度的线性外推,则 23 年俄气进口量仅 约 248 亿方,较 2022 年还有 400 亿方以上的缺口,明年美国 171 亿方的 出口增量将难以弥补这一缺口,因此从供给层面看,若明年俄乌局势依然僵持不下,则欧洲将面临更为严峻的供给考验,加之高价 LNG 现货对低价 管道气的进一步替代,明年欧洲天然气价格中枢依然有居高不下的风险。
欧洲天然气价格中枢高位预期下,欧洲重点产品供给预计仍将受到影响。天然气是欧洲重要的工业能源和部分化工品的原料,根据 Eurostat 数据, 工业用气占欧洲天然气终端消费的 40%左右,欧洲 MDI和 TDI的生产商巴 斯夫曾表示,在欧洲,其购买的 60%天然气用于生产所需的能源——蒸汽 和电力,剩余的 40%被用作生产基础化学品。当前欧洲产能占比较高的品 种有维生素、蛋氨酸、泛酸钙、MDI、TDI、己内酰胺等,多数产品均在年 内出现产能检修或关停,如果明年欧洲天然气价格继续维持高位,工业用 气的供应或将进一步受到压缩,欧洲重点产品供给预计仍将受到影响。
二、高端材料国产化持续推进,多阵营布局有望加速突破
2.1、我国高端材料持续布局突破,多阵营发展各有优势
精细化工是我国未来具有发展潜力的主流阵地。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 经具备了多数基础材料的生产能力,在常规化大宗材料领域,常规的盈利 空间伴随着行业的供需水平呈现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是基本难以长期维持 较高水平,但是相比之下,我国的精细化工材料布局时间短,行业进口依 赖度大,技术工艺要求高,导致我国整体在精细化工领域依然处于追赶状 态,多数精细化工产品我国仅能提供基础原材料或者大宗产品牌号,精细 化程度相对较低,产品下游延伸布局明显不足。
从目前全球的精细化工布局市场上看,除医药、农药、染料的精细化工产 业链外,全球约有 6000 亿规模的专用化学品需求市场,而目前这一类潜 在发展市场并未形成稳定的竞争格局,我国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和替代 空间。
精细化工产品相比于大宗产品,具有相对较好的盈利空间和成长空间。不 用于我国的大宗化工产品,由于产能扩充的相对较多,受到供需影响,行 业盈利具有一定的周期属性,精细化工行业里面的多数产品市场空间相对 较小,下游客户要求较高,不能以原本的“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产能布 局和市场突破。因而不同的技术要求、客户匹配、发展空间以及销售模式 等都使得精细化工领域布局的企业仍然能够维持相对较高的盈利水平,且 在不断进行产品种类扩种或者进行成长性应用延伸的过程中实现持续成长。
自主可控加速新材料国产化进程,解决我国行业发展“卡脖子”的核心问 题。近年来,国际贸易争端频繁发生,更有很多产业链受到关键设备和关 键材料的限制,不得不影响其自身的生产运行,甚至由于部分的限制因素, 导致产业链剥离等,因而快速进行关键设备和材料领域的自主可控保证稳 步发展的关键。国家鼓励大力发展行业先进材料,从税收、资金、技术、 人才等多维度提供发展支持,同时产业链也加速国内上下游合作,不仅实 现现有技术路线的产品供应突破,还需要进一步前瞻性发展,形成新一代 产品、新一种路线的全球领先地位。
经过最近两三年的发展,我国高端材料领域的发展已经逐步从“硬”实力 延伸至“软”实力。过去我们一直强调,我国新材料发展具有成本优势、 市场优势、产业链优势:①我们具有更为完整的基础产业链和基础精细化 工产业链,可以顺畅的布局下游产品;②具有更为全球最大的化工销售市 场,可以提供充足的市场空间;③具有更低的人力成本、建设成本等,可 以形成成本竞争优势。
而经过最近几年的布局,发展优势有进一步的软性升级,国内的企业已经 开始有了上下游的联动放大效应:从目前的行业发展态势来看,我国制造 业高端加工环节的国产化进程也有明显提升,国内企业在下游消费电子、 汽车制造等领域已经具有部分追赶优势,下游企业对于成本压降、灵活机 动的供给方案、新技术和研发的配合能力等诉求都使得下游企业在逆产业链进行上游供应商的合作,大幅加速了整体材料的国产化进程:①材料供 应企业可以充分了解下游诉求;②上下游的材料研发团队可以深入合作, 加速产品技术突破;③通过沟通可以实现更多的成本节约;④可以提升材 料在下游的推进速度。
国内各大高校、研究院所等也在逐步实现技术商业化对接。可以看到,经 过多年的积累,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工材料研发投入的国家,尤其 是我国有众多领先的材料院校,已经逐步完善先进材料的研究体系,很多 高校、研究院都具有先进材料研发的工艺路线基础和实验室成果,虽然相 比于海外的成熟的生产体系仍有差距,但国内已经具备了很多高校工艺路 线商业化的成熟案例,已经开始借助科研院所的技术储备推动国内材料的 快速进步。这两三年来,包括导电炭黑、碳纳米管、碳纤维、膜材料、聚 乳酸等众多先进材料的突破都有大量的研究院所技术工艺支持的缩影。
国内发展高端材料基础逐步成熟,行业内多阵营延伸发展。相比于传统化 工产品领域,高端材料具有较好的盈利空间和竞争格局,因而开始出现众 多企业延伸布局:具有规模实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发展灵活差异化布局的 潜力企业。
龙头企业:具有产业链、资金规模优势,延伸新材料领域布局成功概 率相对较高,但也需要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国内的龙头企业在过去 能过获得持续性的成长,一方面具有相对较好的成本或者平台优势, 经历多年的行业突破,可以说是“身经百战”,有相对宏观的发展经验;同时经过这么多年的累积,这些企业都具有良好的资金规模,在新项 目投资以及布局方面可以很容易形成规模优势;同时经过时间的积累, 多少化工企业具有较好的基础研发体系和人才积累,在新产品切入过 程中,比较容易形成工艺协同、技术协同以及工程化放大。
精细企业:企业发展相对灵活高效,借助“内部积累”+“外部发掘” 加速实现产业落地。相比于国外巴斯夫、可乐丽等传统精细化工巨头 依靠长久的技术积累形成壁垒,国内的精细化工的企业发展起家相对 较晚,但是也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累积,再借助外延并购、 技术团队引进等方式加速实现弯道超车。这一类企业,自身规模相对 较小,倾公司之力着重在小范围的个别赛道实现集中突破,从而实现 阶段性的快速发展。
这一类的企业具有灵活的管理思路和发展方向,针对产品的市场规模 和空间要求相对较弱,具有更多可选择空间,一旦形成突破,往往具 有较高的弹性,但相比于龙头企业布局往往规模和基础上相对受限, 在持续性和可靠性上需要持续投入。
报告下载:本报告完整版PDF已分享到报告研究所知识星球,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圈即可下载!
2.2、高端材料行业有望兼具盈利和空间双重机遇
高端工程塑料产品有望逐步进入中试突破阶段,国内布局企业有望加速进 行国产化替代,建议关注 LCP、高温尼龙、PEEK 等材料;工业气体领域 自主可控带动国内企业逐步向高端产品布局延伸,行业具有持续的替代空 间,建议关注特种气体领域;高端纤维由低端向高端领域进行升级,实现 国产替代,建议关注碳纤维、超高分子聚乙烯、芳纶等。
LCP:性能优异的液晶高分子材料,国产替代进程有望加速
液晶高分子(LCP)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以液晶相存在的高分子,其特点 是分子具有较高的分子量又具有取向有序。LCP 在以液晶相存在时粘度较 低,且高度取向,而将其冷却固化后,它的形态又可以稳定地保持,因此 LCP 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此外,LCP 材料还由于具有低吸湿性,耐 化学腐蚀性,耐候性,耐热性,阻燃性以及低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因数等 特点,所以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光通讯等高新 技术领域。
LCP 的生产壁垒很高。LCP 作为一种不规则聚合物,其产品开发从分子设 计到聚合再到改性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实验与模拟计算,最终产品的 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聚合工艺,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成型过程中 的聚合物性能、产品设计、注塑模配臵、工艺条件和机器操作等。国内 LCP 企业均经过多年的产品开发才实现产品量产,如金发科技 2009 年开 始独立研发 LCP 材料,2014 年开始小批量投产,历时五年,沃特股份 2014 年收购韩国三星 LCP 生产线,2017 年开始开拓市场,历时三年。
目前 LCP 产能集中于美国和日本,国内产能快速增长。当前全球 LCP 产 能约 8.2 万吨,美国、日本和中国的产能占比分别为 27%、42%、26%, 其中美国和日本企业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开始量产 LCP 材料,代表性企业 有塞拉尼斯、宝理和住友三家,产能 CR3 达 57%,未来塞拉尼斯和宝理 在中国还分别规划了 2 万吨和 0.5 万吨 LCP 聚合产能,预计 2024 年以后 逐步投产,住友将在其日本工厂新建 LCP 产线,使集团产能增加 30%, 预计 2023 年夏季完成。中国 LCP 起步较晚,近几年随着金发科技、普利 特、沃特股份、聚嘉新材料等企业陆续投产,国内产能快速增长,当前国 内总产能约 2.1 万吨,其中沃特、金发、普利特的产能分别为 0.8、0.6、0.4 万吨,国内 CR3 达 85%。未来沃特股份和金发科技还将投产 2 万吨、 1.5 万吨 LCP 产能,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国内 LCP 放量趋势初现,原料问题解决国产替代进程将加速。随着近年来 国内 LCP 产能陆续投放,可以观察到部分企业的销量正迅速提升,2019 年金发科技的 LCP 销量为 1531 吨,2022 年上半年已达 2000 吨;沃特股 份 2020 年上半年 LCP 销量为 1013 吨,2021 年上半年已达 2300 吨,受 上游原材料影响 2021 年四季度开始公司 LCP 销售受到较大影响,随着 2022 年四季度原材料国产化的逐步落地,公司 LCP 有望加速放量。
高温尼龙:以塑带钢的高性能材料,未来替代空间广阔
高温尼龙是指在 150℃以上长期使用并能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高湿度环 境中仍能保持良好机械强度和尺寸稳定性的聚酰胺,属于特种工程塑料。依据主链结构的不同,高温尼龙包括全脂肪族、全芳香族和半芳香族聚酰 胺。半芳香族高温尼龙由脂肪族二胺(二酸)和芳香族二酸(二胺)经缩 聚而成,不仅保留了传统尼龙优异的力学性能、耐摩擦性和耐有机溶剂性 能,而且随着苯环的引入,其耐热性能大大提高、吸水率明显降低,在航 空航天、汽车、电子电气、LED 和军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高温尼龙品种有 PA4T、PA6T、PA9T、PA10T 等,以 PA6T 为主。PA4T 由帝斯曼独家生产,产品结晶度高,机械性能好,吸水 率较低;PA6T 得益于相对较低的原料成本,是目前市占率最高的高温尼龙 产品;PA9T 主要由日本可乐丽生产,与 PA6T 相比吸水率低,结晶度高, 性能较优;PA10T 主要由金发科技、赢创、EMS 和阿科玛生产,其性能与 PA9T 相当,且中国是单体癸二胺的主要生产国,结合癸二胺生物基的概念 (可由蓖麻油生产),发展前景广阔。
高温尼龙主要用于电子和汽车领域,未来替代空间广阔。目前,高温尼龙 产品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电子、汽车、消费品以及航空航天和军工等领域, 其中,电子和汽车用高温尼龙的最主要消费市场,二者合计占总消费量的 85%以上。根据 BharatBookBureau 的数据,2020 年全球高温尼龙 15 万 吨以上的产能对应的市场规模达到 15.18 亿美元,预计未来五年仍将以 5.2% 的年均增速增长。根据中国化信咨询的数据,2020 年国内高温尼龙需求量 约为 3.3 万吨,预计未来 5 年将保持 8%以上的增速,至 2025 年国内高温 尼龙的需求量有望达到 5 万吨。
在汽车领域,耐热塑料正在取代传统的工程塑料和一些金属。汽车领 域的这一替代需求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推动:1)更高的安全性和舒适 性要求;2)更长的使用寿命要求;3)发动机零件温度升高;4)汽车 电动化趋势下电路布局更加复杂。高温尼龙具有良好的机械、抗蠕变 和耐高温疲劳等性能,是一种理想的替代材料,适用于发动机、传动 系统、空气系统和进气装臵等部位,例如使用高温尼龙制成的链条拉 紧器其磨损程度远小于 PA66。在新能源车方面,日本可乐丽宣称其 PA9T 产品应用于特斯拉的电池冷却管中,随着汽车电气化的快速推进, 高温尼龙在汽车领域的需求有望迎来高速增长。
高温尼龙的工艺壁垒较高,技术挑战主要集中于树脂生产上。目前工业领 域常用的高温尼龙一般通过高温高压溶液缩聚法制得预聚物,再经固相聚 合或熔融聚合得到产品。预聚合过程中,需要精确控制反应温度、压力、 排水量和停留时间等多个变量,反应得到预聚物的粒径形状、分子量及其 分布、组成和结晶度等性质都将影响后续的聚合过程。在后续聚合过程中 也涉及到对聚合过程和设备的一系列精确控制,方可得到符合商业化要求 的高分子聚合物。公开资料显示,帝斯曼最初开发 PA46 时从中试到规模 化量产历时五年,而国内的金发科技从 2006 年开始研发 PA10T,2012 年 左右量产,历时六年。
高温尼龙目前由海外企业主导,国产替代有望逐步推进。据统计,全球高 温尼龙总产能超过 15 万吨/年,主要生产企业有杜邦、帝斯曼、EMS、索 尔维、巴斯夫、赢创、阿科玛以及日本的三井化学、可乐丽。其中,帝斯 曼独家生产 PA4T 等相关产品,可乐丽凭在很长一段时间是 PA9T 的唯一 生产商,随着专利到期,巴斯夫也逐步推出 PA9T 相关产品,而其他国外 企业均以 PA6T 产品为主。我国高温尼龙进口依赖度高达 70%,国内主要 生产企业有金发科技、沃特股份、三力新材等,2021 年的总产能在 1 万吨 以上,未来国内规划产能较多,有望在电子领域率先实现进口替代,而下 游汽车领域验证周期较长,少则六个月,长则两年以上,替代进度预计较 慢。
PEEK:金字塔顶端的特种工程塑料之一,国内需求快速增长
聚醚醚酮是综合性能最优的特种工程塑料之一。聚醚醚酮(PEEK)是一 种线性芳香族高分子材料,其组成单元为氧-对亚苯基-氧-对亚苯基-羰-对亚 苯基,为半结晶性、热塑性塑料,是聚芳醚酮(PAEK)家族中最重要的品 种之一。聚醚醚酮具有耐热等级高、耐辐射、耐腐蚀、尺寸稳定性好、电 性能优良等优异性能,同时还具有优异的加工性能,易于注塑成型、挤出 成型和切削加工,是综合性能最优的特种工程塑料之一。
全球 PEEK 需求增长迅速,国内市场拉动作用明显。当前 PEEK 已在航空 航天、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医疗卫生、家用电器、汽车制造等领域得到 广泛应用,并发挥重要作用。在全球市场中,PEEK 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 最为广泛,占比达到 40.2%左右,机械化工占 25.3%,电子信息占 24.4%, 医疗及其他领域应用 10.1%。在医疗等对材料有着更高要求的行业,通常 对 PEEK 有着更严格的质量要求,但同时也会体现产品更高的附加值。2019 年全球聚醚醚酮消费量 5835 吨,2012-2019 年年均增长 7.19%, 《化工新型材料》预计,受到中国市场的拉动,到 2022 年全球消费量将 达到 7556 吨,三年年均复合增速达 9%。国内市场方面,2020 年 PEEK 消费量 1450 吨,2012-2020 年的平均增速高达 44%,根据中国化工信息 中心资料,预计未来 5 年中国对 PEEK 的需求仍将保持 15%~20%的增速, 到 2026 年国内 PEEK 的消费量将达到 3354 吨。
聚醚醚酮工艺难度很大,国内较早取得工艺突破。PEEK 最早由英国帝国 化学公司(ICI)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发出来,被威格斯收购后实现了在民 用高科技领域的放量。1988 年吉林大学完成了 PEEK 的实验室小试和扩试, 2002 年由吉大合资组建的长春吉大特塑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使得中国成为 继英国后第二个实现 PEEK 工艺突破的国家。PEEK 作为问世数十年的尖 端材料,其真正壁垒在于生产工艺的长期探索和反应过程控制的反复调整 所积累的技术参数。从反应阶段对于 know-how 的资金投入与时间积累, 到处理大型工业设备中的诸多工程因素(如传热、传质、流动与混合等), 再到保证设备的稳定性和工艺的重现性,都面临大量问题需要解决。以中 研股份为例,公司 2007 年开始 PEEK 的材料研发和小试,在 2014 年才实 现产业化生产,中间历时 7 年。
海外龙头集中度高,国内加速产能布局。截至目前,全球 PEEK 产能约 1.24 万吨,主要集中于威格斯、索尔维、赢创三家海外企业,三家产能占 比高达 80%,其中威格斯目前产能 7150 吨,是全球最大的 PEEK 供应商, 2020 年公司在辽宁新建 1500 吨 PEEK 产线,系公司首次在海外布局产能, 项目预计 2022 年达产,体现出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国内企业中,吉林中 研高分子是国内目前唯一拥有千吨级 PEEK 产能的企业,沃特股份原计划 IPO 募资用于 5000 吨 PEEK 项目的扩建,但 IPO 已于 2021 年终止。此外, 国内其他企业如吉大特塑、浙江鹏孚隆、浩然科技等过去几年也都有产能 扩张,沃特股份计划于 2021 年及以后投产 2000 吨聚芳醚酮(含 PEEK 和 PEKK),国内企业的产能布局在加速进行中。
国产替代产品具有显著的价格优势。根据威格斯的年报,PEEK 在工业领 域和医疗领域的定价和盈利能力差距巨大,2021 年威格斯工业级 PEEK 的 售价和毛利率分别为 54.05 万元/吨和 46.9%,而医疗级 PEEK 为 245 万元 /吨和 89.2%。在部分工业领域,国内企业已率先实现进口替代并具有显著 的价格优势。例如根据中研股份的公告,在国际市场上,标准级 PEEK 售 价一般为 800-1000 元/公斤,随着 2016 年以后国内企业产业化取得进一 步突破,国内企业 PEEK 的平均售价在 500 元/公斤以内。又例如,据统计 我国石化行业所用的往复式压缩机配套用 PEEK 阀片,每年进口价格为 1- 1.2 万元/公斤,国内 PEEK 投产后,国产 PEEK 阀片售价仅 6000 元/公斤。
特种气体:具有国产化空间,安全可控和行业扩充带动国内厂家结构升级
工业气体根据其用量大小可以分为大宗气体和特种气体两类,市场稳步增 长。大宗气体又可分为空分气体和合成气体,特种气体根据用途不同可分 为电子特种气体、医疗保健用气体、食品饮料用气体、航天用气体等。2021 年全球工业气体市场规模达 9432 亿元,同比增长 8.2%,中国工业 气体市场规模达 1798 亿元,占全球市场接近 20%,同比增长 10.6%。预 计到 2026 年,全球工业气体市场规模将增至 1.33 万亿元,国内将增至 2842 亿元,未来五年复合增速分别为 7.1%、9.6%。工业气体下游应用广 泛,其中钢铁、石油化工、冶金等传统行业技术含量较低,对工业气体需 求量大,占比约为 80%;电子产品、环保新能源等新型行业技术含量高, 对工业气体纯度要求高(大于 5N),占比约为 20%。
未来我国工业气体需求仍将快速增长,全球气体高度垄断格局短时间仍然 难以改变。2021 年我国大宗气体市场规模 1456 亿元,同比增长 8.3%, 特种气体市场规模 342 亿元,同比增长 21.3%,占比 19%。未来五年两种 气体的复合增速分别为 6.9%、18.8%,预计仍将快速增长。海外巨头林德、 液化空气、空气化工、日本酸素控股四家公司占全球工业气体市场的比例 约为 70%,垄断格局明显,国内 2020 年四大巨头市场占比约 55%,国内 最大的气体公司为气体动力,2020 年收入约 160 亿元,占比约 10%。
光学膜材料:原材料端有所承压,中长期进口替代趋势不变
光学膜是指在光学元件或基板上,制镀或涂介电质膜或金属膜或两者的组 合以改变光的传递特性的膜。光学膜行业上游主要为 PET 粒子等,通常粒 子拉伸成基膜,包括:PVA 膜、TAC 膜、PET 基膜等,利用光学级涂布设 备、UV 固化机等生产设备可以将基膜进一步深加工。产业链下游包括背光 模组、液晶模组等领域;终端消费是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 手机等市场。根据各公司公告以及产业链调研,我们预计,中高端膜材料 的市场空间约 1000 亿元左右,我们假设高端基膜占光学膜成本 50-60%, 光学基膜的空间则约 500-600 亿左右。
液晶显示器主要由塑料外壳、背光模组、液晶面板构成。LCD 每个背光模 组的光学膜片常见架构中,通常由“1 张反射膜+1 张下扩散膜+2 张增亮膜 +1 张上扩散膜”组成。反射膜一般臵于背光模组的底部,主要用途是将透 过导光板漏到下面的光线再反射回去,重新回到面板侧,从而达到减少光 损失,增加光亮度的作用。2020 年背光模组反射膜市场空间推算为 15 亿 元。在背光模组中,一般需要 1-2 片扩散膜:下扩散膜和上扩散膜。其中, 下扩散膜贴近导光板,用于将导光板中射出的不均匀光源转换成均匀分布、 模糊网点的面光源,同时起到遮蔽导光板印刷网点或其他光学缺陷的作用;上扩散膜位于背光模组的最上侧,具备高光穿透能力,可改善视角、增加 光源柔和性,兼具扩散及保护增亮膜的作用。2020 年背光模组扩散膜的市 场空间约为 26 亿元。增亮膜则能使光源散射的光线向正面集中,并且将视 角外未被利用的光通过光的反射实现再循环利用,减少光的损失,同时提 升整体辉度与均匀度,对 LCD 面板显示起到增加亮度和控制可视角的效果。2020 年背光模组用增亮膜市场规模约为 46 亿元。
背光模组用的光学膜基膜和涂布,是国产化比较快的子行业。国内的长阳 科技、激智科技、东材科技和双星新材等已经走在反射膜、扩散膜、增亮 膜、复合膜和量子点膜的行业前列,并进入了 LCD 一线品牌三星、LG、 BOE、天马等的研发和供应链体系。
偏光片是显示模组成像的必要组件,用于控制特定光束的偏振方向。偏光 片由 TAC 膜、补偿膜、保护膜、PVA 膜、离型膜等光学膜组成。根据三 利谱、杉杉股份官网、产业链调研等数据,我们预测目前全球偏光片约有 5 亿平米出货量,其各种膜材料市场空间总和大概在 300 亿元左右。目前 偏关片膜主要是日韩企业垄断格局,随着新材料的不断突破,东材科技、 龙华薄膜、斯迪克、洁美科技等企业正在不断研发和突破偏光片膜领域。
OCA 光学胶是重要触摸屏的原材料之一,是将光学亚克力胶做成无基材胶 膜,然后在上下底层再各贴合一层离型薄膜,它是一种无基体材料的双面 贴合胶带,是触控屏的最佳胶粘剂。根据 HIS Markit 数据,目前 OCA 胶 膜的市场空间约为 50-60 亿元,其中手机和平板领域占比 50%以上, OCA 离型膜市场约 24 亿元左右。
MLCC 离型膜用于 MLCC 流延涂布工艺中,起到承载陶土层的作用。陶瓷 浆料通过流延机的浇注口,使其涂布在绕行的 PET 离型膜上形成一层均匀 的浆料薄层,再通过热风区挥发浆料中绝大部分溶剂,经高温干燥、定型、 剥离离型膜后得到陶瓷膜片。MLCC 通常需要堆叠 300-1000 层陶瓷介质, 每一层陶瓷介质的形成都需要相同的离型膜。智能电动车、5G 等移动通讯 的快速发展带动 MLCC 的需求快速增长,中国 MLCC 需求占全球 60%, MLCC 离型膜方面,目前国内的 MLCC 厂家有风华高科和潮州三环等,在 高端 MLCC 离型膜方面仍在大量使用外资企业产品,高端 MLCC 离型膜国 产化替代空间大。
碳纤维:进入国产放量新时期,新能源需求方兴未艾
碳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材料。碳纤维是由聚丙烯腈(PAN)(或沥青、粘 胶)等有机纤维在高温环境下裂解碳化形成的含碳量高于 90%的碳主链结 构无机纤维。碳纤维具备出色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密度比铝低、强 度比钢高,是目前已大量生产的高性能纤维中具有最高的比强度和最高的 比模量的纤维,具有质轻、高强度、高模量、导电、导热、耐腐蚀、耐疲 劳、耐高温、膨胀系数小等一系列其他材料所不可替代的优良性能。碳纤 维在航空航天、风电叶片、体育休闲、压力容器、碳/碳复合材料、交通建 设等领域广泛应用,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物资。
碳纤维按丝束大小可分为大丝束和小丝束。目前普遍把每条丝束含有 48000 根以上单丝的碳纤维划分为大丝束,反之为小丝束。小丝束产量低、 成本高,常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体育休闲等领域,被称为“宇航级 材料”;大丝束成本低,但生产控制难度大,可广泛用于工业与民用领域, 如风电叶片、汽车、轨道交通、建筑补强、海洋工程等,被称为“工业级 材料”。根据赛奥碳纤维的统计,2021 年全球大丝束需求量为 5.14 万吨, 小丝束为 5.11 万吨。
新能源推动碳纤维需求高增长。21 年全球碳纤维需求 11.8 万吨,其中国 内 6.24 万吨,我们预计 25 年国内有望超 12 万吨,四年 CAGR20%。21 年我国碳纤维在风电、光伏、燃料电池等新能源领域的需求增速分别为 13%、133%、50%,受益于风电叶片轻量化和海风装机提升、硅片大尺寸 进程下碳碳复材取代传统石墨、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量产带来压力容器 需求提升,我们预计 25 年三大领域的需求将达 4.59、1.37、0.66 万吨, 四年 GAGR 分别为 19%、18%、22%。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
关于我们
我们是一家专注于分享国内外各类行业研究报告/专题热点行业报告/白皮书/蓝皮书/年度报告等各类优质研究报告分享平台。所有报告来源于国内外数百家机构,包含传统行业、金融娱乐、互联网+、新兴行业、医疗大健康等专题研究.....目前已累积收集近80000+份行业报告,涉及众多大板块,多个细分领域。
文琳编辑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构成投资意见,也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 wenlin-swl 微信联系删除。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以来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编辑
▼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文琳资讯》
提供每日最新财经资讯,判断经济形势,做有价值的传播者。欢迎关注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阅读
▼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