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千年医简会说话......

热烈鼓掌的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2-07-21


(全文共计3131个字,预计阅读需18分钟)

人物名片



柳长华,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成都天回镇汉墓出土医简及医药文物整理研究课题负责人,《天回医简》主编(文物出版社,预计2022年底出版)。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古籍数字化研究重点项目,获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先后立项,提出的“基于知识元的古籍计算机知识表示方法”为建立中医古籍知识库解决了关键技术,发展成为引领全国的研究工作,2014年科技部验收评为优秀成果。



2012年,历史名医扁鹊、仓公传书,汉代医学简书——天回医简在成都出土,引起社会轰动的同时,也带动了出土医学简帛文献的整理研究热潮。


2019年1月,在四川省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推动下,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正式成立,柳长华应邀出任院长,开展对天回医简的系统性研究。


经过三年建设,冷门绝学硕果累累。在柳长华团队手下,天回医简不仅得到了详尽解注,还将通过数字化手段,建成国内首个出土医学文献影像数据库——成都天回汉墓医简影像数据库。


这也意味着,沉睡于地下两千余年的天回医简,将在现代社会重焕生机。而看似修复残断缺损、文字漫漶的医学简书,则是补全浩瀚中国文化重要的载体,在吉光片羽间予历史以文明。


“十室九空”中的惊天发现


从满城汉墓到长沙马王堆墓再到南昌海昏侯墓,历史文化价值极高的汉代墓葬常常受到社会关注,“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鎏金博山炉”等顶级文物的出土更震惊世界。
“但就算发掘100处汉墓,也不一定能看到带字的简书。”



两汉时期,厚葬成风。汉墓在我国分布广泛,数量巨大,但由于不当发掘、保存失当等原因,汉墓的发掘在考古界往往有“十室九空”之说。出土时仍带有文字的简书,更是可遇不可求。
2012年,4座汉墓在成都被抢救性发掘,在位于天回镇的3号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两件无价之宝——天回医简,简书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善,堪称考古史上之最;人体经穴髹漆人像,高约14厘米,应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
“这次医学简书的发现,应该是中国考古史上数量最多,最难得的一次。”成都中医药大学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特聘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原所长柳长华评价道。



根据医简内容及史料,柳长华判断天回医简应是汉景帝时期由齐国传入成都。
柳长华表示,天回医简价值巨大,除了其本身存在的重大史料价值及医学价值,篆隶古隶与接近八分书隶书的三书共存,反映了秦汉之际汉字隶变的缩影,医简西传与川药入方也实证了汉代时期国内国外丰富的文化与物质交流,无愧为世界的宝藏。


辨认一个字可能需要许多年


每一次出土文献的重大发现都给学术界带来了重要影响,这也预示着,天回医简从出土到研究,每一个发现都将引起业界关注。
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中,共有三个相关的研究所和一个研究室,分别是简帛研究所、中医历史研究所、中医文化研究所和中医数字化研究室。



在天回医简的前期研究中,柳长华团队常埋首于简帛研究所,简书本身的残断缺损、文字漫漶、散乱失序,以及古文字的释读障碍,都使研究工作变得异常艰难,需要研究人员耐心且细致。
“医简出土后基本都是散乱的,我们在缀合时要花费很大精力,要从内容、书写、简的形式上去判断顺序,把医简编连起来,尽可能地还原到正确的顺序,这也是很专业的一项工作。”
天回医简的研究包括清理、整理、释文等程序,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医简进行扫描,以便识别。而要对两千多年前的医学简书文字、历史背景、学术内涵进行解读,是整个医简研究整理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工作。
“这是最重要也是最艰巨的工作,这些医简所承载的时代历史、文化、风情、人物等等,可能需要几代人去研究。”柳长华称。
与《黄帝内经》等早已编撰成书,历经数百年的传世医学经典不同,天回医简距今已有2000余年,传播中断,未经后人之手,简书内容仍十分原始真实,对每一个字的确认都极费功夫。



在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时,就曾发现不少文本错误,而天回医简的文字整理,则需要古文字、中医药等交叉学科知识,更为专业严谨。
“比方说医简上的‘敝昔’就是‘扁鹊’通用字,所以我们得出了医简为扁鹊传书的判断;再比如医简是由齐入蜀,所以很多生僻字我们需要结合齐地方言进行解释。”
时至今日,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简帛研究所的桌案上,仍有部分医简文字尚未破解。


历经两千年

扁鹊仓公所传艺术重见天日


在出土的近1000支医简上,文字多达25000余个,兼见篆隶、古隶及隶书,其中还不乏齐地方言。
经过柳长华团队整理研究,还惊喜地发现,天回医简并非单本医书,而是集8本医书于一体,堪称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
柳长华介绍,团队由天回医简共整理出《脉书·上经》《脉书·下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犮理》《刺数》《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疗马书》《经脉》8本医书,涉及经脉、脏腑、腧穴、刺法以及治疗马病等,更有沿用至今的多个古方药。



“天回医简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古代医学文献。”
天回医简的重见天日,有力地证明了2000余年前汉代中医药学的繁荣发达。
经过研究团队反复求证,证明了天回医简是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扁鹊、仓公所传之医书,在汉景帝时由齐传入蜀地,这更进一步证实了东汉时期四川三代脉学大师“涪翁—程高—郭玉”为扁鹊学派传人的事实。
研究过程中,柳长华团队还发现,天回医简所反映的汉代中医药方剂水平已十分发达,甚至出现了记载成方制剂的《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其医学价值已超越了马王堆医书。



而经过了近10年的整理研究,千年医书《天回医简》将于2022年由国家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这也意味着由近1000支天回医简,25000余字组成的8种珍贵医书将首度面世。
“有些人认为2000多年前的简书肯定是落后的,但结果可能并不是这样,天回医简的价值在我看来是历久弥新的,我们做简帛研究的宗旨也是如此,意在返本开新。”


以天回医简为基础

首个出土医学文献影像数据库将建成


近百年来,我国出土了大量医学简帛文献,这些简帛文献对重新发现上古、中古医学,系统展示上古、中古时期医学图景,探究中医学理论演变、传承发展规律,系统梳理中医发展的学术脉络,复现、澄清早期医学文化的文化基因、源流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但出土文献的出版书籍大多印数少,价格昂贵,图片资料多模糊,古僻字、漫漶字多,异构、讹别字多,阅读分析不易,文句艰涩难懂,简帛医学内容与传世古医籍亦有明显差异,对研究者而言材料搜集颇为不易,尤其是中医从业人员来说使用极为不便。
“因此,一个集存储、加工、检索、浏览于一体的出土医学文献影像数据库应运而生,我们将以天回医简为基础,建成中国首个出土医学文献影像数据库。”
柳长华透露,出土医学文献影像数据库将利用数字化的方式对天回医简的古文字进行摹拟,制作成电子摹本,形成电子文档,读者可对每一个字进行检索识别,对医学古籍的识别将更便利。同时,医学古籍数字化后也为古籍本身的保存、保护提供了支持。



“建成数据库后,医学古籍的传播变得更容易,也能推动更多人参与研究。我们将来的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的出土医学文献影像数据库。也就是说,如果要研究中医简帛文物,到成都来就是了!”
据了解,出土医学文献影像数据库将实现单字查询、整简查询、简序查询等功能,具有资料全面、图像高清、检索便利等特色,十分有利于学者对天回医简的再研究。团队预计建成规模约500000兆、字数100千字、图幅数45000余张。
“我从事的专业就是中医古籍整理,一辈子就做这个,现在研究院将古籍数字化,进行存储、研究、传播,这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工作。”





往期精彩DISCOVERY


速来围观!成中医人的生活


原创广播剧|擎百年之火,燃盛世之歌(二)
中医药院校“一协同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视频来源 | 十八

图片来源 | 学校党委宣传部

文字来源 | 刘珂君

图文排版 | 郑宝

责任编辑 | 郑宝

校  对 | 阴美环 文雨 王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