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铮:扎根基层,久久为功
人物名片
张大铮,中共党员,中医眼科博士后,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都江堰市青少年近视防治中心主任、青城医学研究院负责人、都江堰市中医博士后工作室主任,发表相关论文24篇,获得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2项。
赤心赴古堰大地
高考志愿填报成都中医药大学只是因为“离家近”;本科五年,大多数时候都处于对未来没有丝毫想法的浑噩状态;六个人一间寝室,大家混在一起逃课打游戏……这样的张大铮却后来居上,一路从硕士攻读至博士,他常常笑称自己是逆袭者。
一切的转变,要从那个不平凡的大五说起。立志考研后,张大铮对未来的规划逐渐清晰,终于在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中找到感兴趣的方向。他攻读了硕士、博士,跟随导师段俊国从事眼科研究。“博士毕业很难,之前的国重学科专业学生中,从未有过能够三年毕业的人,张大铮成了唯一一个。”因为在糖尿病、眼底病变等方面的出色研究,尚未毕业,就有多家医院来“抢”他,但他最终毅然选择到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就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时的张大铮认为下沉基层,帮助灾后重建就是他的使命。他博士毕业之际,正是灾后重建的重要时期,回忆当初的决定,他说道:“我当时去看了都江堰的医院,国家花了很大的力气在灾后重建方面,投入了很多,但是一个好的医院不仅仅要有硬件的支持,更要有软件的支撑。”不同于大医院专业治疗的细分,基层人手有限,基层医院的每个人都面临着高强度的医疗工作,这就要求一个人能胜任多岗位工作。但张大铮总是保持积极的态度:“在哪里干都是干工作,在哪里做都是做医疗。”他反而认为基层的工作模式对于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锻炼更大,要想以后更好地发展,走向更好的岗位,这是必须经历的。
张大铮当时做出这个决定后,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面对质疑他并未解释,而是选择沉默地用成绩来反驳。“既然选择,就要去接受,就要去为之奋斗和改变。”他秉持闻一多先生精神,讲十句不如做一下,不要做口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做行动的巨人,口的矮子!
并非空有一腔豪情便可轻易取胜,成功的路上往往困难重重。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是综合性医院,从中医药高等院校博士毕业的张大铮遇到了一些争议。可他并未被外界声音所扰,“中西医之争由来已久,这就好比我们的国家英雄张伯礼院士所说:‘中国人为什么要去搞中西医之争,作为中国人,应该是一件感到很幸福的事情,从全球来看,唯独只有我们中国的百姓健康,能够享受到西医和中医两种医学体系和相关理论的保驾护航。’”张大铮认为作为医生的核心目的是给病人看病,解决病人疾病的痛苦:“花时间去做这些争辩,不如抓紧时间多看两个病人。”病人的疾病能够得到解决,才能让他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2017年政府推行分级诊疗,要求县医院利用休息时间帮助镇上的卫生院。张大铮认为中医不像西医那样受限,不太依赖大型的检查化验影像设备,在基层更容易开展。加上基层需求也很大,张大铮便与团队携手建立了都江堰市中医博士后工作室。
“当时下去就先开展工作,先把这个事儿给做起来。”由于大家对新来的医生不了解、医院自身条件有待提高,刚开始的三个月工作室并没有什么病人,张大铮就把团队召集起来分析问题,他们认为建立工作室一定要有优势病种,才能让病人相信他们。决定之后他们便着手开始拿优势病种做一个集中宣传:过敏性的鼻炎、过敏性的结膜炎、眼底病等。一开始他们就只治疗这几个病,当口碑打出来之后,上门就诊的病人越来越多,如今工作室一年的门诊量已经超过30000人。
一缕药香跨古今
随着工作室口碑的逐步建立,结合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任务,张大铮及其团队不断从科研中探索如何把“青城医学”品牌做得响亮。
科研需要一个宏大的构想和一个精确的入手点。当时,他们思考指部血氧能不能代替脑部血氧来反映脑部情况。但毕竟是末端,用指尖代替是否可行?在当时社会并没有更好的办法去解决。
张大铮及其团队打算用机器,但机器如何设计?
张大铮及其团队在一次次设想、一次次推翻重来中思路逐步清晰。他们从未接触过工程设计,构建光学光路这个问题,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当时段教授牵头,和光电所一起联合做相关的构建。完成构建后,大规模生产需要企业的参与,所以又需要寻找有生产能力的企业去生产。”张大铮也不禁感叹,“科研确实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情,一定要学会整合周围的资源来为之助力。”就这样,成就了国内第一台、国际第三台眼底的血氧饱和度监测仪。
同时,张大铮团队也进行产品研发和产业转化,更好地解决无法接受现场诊疗的服务人群的需求。他们的理论核心是四季动态干预治疗理论,聚焦免疫性疾病领域。团队就现代人常见的入睡困难的问题,基于药食同源理论,研发“子午汤”;针对脱发现象,研发“生发液”。业余时间,团队还开发了比普通香皂抗菌力更强的草本香皂,让“青城医学”的名号逐渐响亮。
在国际上,张大铮及其团队也开拓了一条新路。疫情之前,都江堰有许多做工程的产业,帮助许多“一带一路”的国家建设工程类项目,合作方都是国际友人。从前中医于他们而言,只是停留在新闻报道中,没有真实地体会过。由于他们有随队医生,会带一些中药去,张大铮及团队就通过远程视频给国际友人看病、开方子,然后他们在随队队医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效果反响很不错。“当时他们签订了合作协议,每年组织一批人到青城山来做康养理疗。”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张大铮团队将中医文化更好地输出到了国外。
满怀仁心解病痛
科研与临床齐头并进,难免会出现两边无法兼顾的情况,“自律”是张大铮解决问题的必胜法宝。他会在每晚计划好第二天的工作,具体到某个时间段应该完成哪一项工作,但提前计划也并非需要一成不变完成,他亦通观全局,看重整体工作节奏不被打乱。到了中午,就算还在工作,他也一定要提前把饭吃了。面对不解,他解释道:“不吃饭没有力气,怎么做接下来的工作?就算前面工作没做完,也不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做规定的事情,重要的是不要打断整体节奏,这就一个诀窍,就是一定要自律。”
极度自律的背后是强大的精神信念和责任担当。作为基层医者,张大铮始终坚守五心:爱心、同情心、怜悯心、责任心和恒心。他会在固定时段去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坐诊,因为不忍心看到的患者没有接受很好的诊疗,导致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有很多远在东北的病人,不远万里前来看病,坐飞机需要整整一天。张大铮动情地说道:“外地来的患者,不论多晚到我都会等他们。把病人的病治好,我想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本质,我们需要把它坚持下去,因为我们有很多这种类似的病人,新疆来的、甘肃来的……都是这样的情况。”看到患者排成长龙来就诊,感受到被患者认可的张大铮也时刻以此鞭策自己,努力寻求并提供更高效的、更好的诊疗服务。
初心不忘助前行
一个医生一天能接诊七八十个病人,已经是超负荷工作了。面对越来越多的患者,必须增加医师人数,才能解决医疗供给问题。张大铮规划40岁到50岁这个时间段,最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培养团队上。
张大铮总说:“有想法就去做,边做边改进。”他日复一日地坚持着,“接下来就是把这个研究院继续做大,把青城医学品牌和体系建立起来,形成一个地方医学体系的重要补充,持续为之奋斗。”或许一代人做不完这些事,但他们的团队会一代代继续做,就像上楼梯一样,一代一代地为这个行业努力。
“厚德博学,精思笃行”,这是张大铮始终铭记在心的校训,也是他最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话。就像言简意赅的中医古文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这八个字不仅仅适用于指导学习,也适用于引领人生。他说:“你回过头来反思某件事情,躺在床上想一想这八个字,琢磨一下自己过去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工作,然后再谋划一下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每一次思考应该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
资料来源 | 全媒体中心 王欣怡 陈冰瑶
图文排版 | 邵昌慧 邹爱林
责任编辑 | 华莹
校 对 | 唐希雅 邵昌慧 徐术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