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冰卡梅隆施瓦辛格:为明天而食,少肉低碳更健康!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308a8wpsx&width=500&height=375&auto=0
6月20日,国际环保组织野生救援在北京举行“食肉、健康与气候变化”论坛,并发布了“Food Choice拣食”项目首份报告:《为明天而食:中国如何通过“拣食”减缓气候变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野生救援执行董事奈彼得在论坛上致辞并参与了讨论。
为什么要少食肉多食素?
研究表明,过量食肉不仅导致多种非传染性疾病,更带来许多环境问题并加剧全球气候变化。
1. 不断恶化的环境
联合国于2006年发表的一份关于牲畜与环境的报告指出:「无论是从地方或全球的角度而言,畜牧业都是造成严重环境危机前三名最主要的元凶之一。」
《为明天而食:中国如何通过“拣食”减缓气候变化》报告指出:畜牧业是森林砍伐、土地沙漠化、土壤退化和污染、水污染、海洋变暖和酸化、海洋死区,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
如果人类能转型为素食者,则可节省(因肉畜而引起的)约20%的农业土地面积,相当于340万平方公里。而农药的需求量也会减少约30%,对抗生素的需求量也将下降,因至今为止,大概有一半的抗生素制剂喂给了肉畜。
2. 温室气体排放致气候变暖
饲养动物作为食物,是产生CO₂的最大根源之一,同时也是排放甲烷和CO₂的最大来源。全球9%的CO₂、65%的一氧化二氮及37%的甲烷排放,其中甲烷(温室效应为CO₂的20倍)和一氧化二氮(温室效应为CO₂的296倍)两者都是比CO₂更具破坏力的温室气体。畜牧业也产生64%的人为氨气,这种气体对酸雨的形成难辞其咎。
报告指出:畜牧业排放了占全球14.5%的温室气体,肉类及乳制品生产排放的温室气体超过了全球所有交通排放总量。
“如果全球的肉类消费继续持续增长,”野生救援全球执行董事奈彼得表示:“《巴黎协定》所承诺的将全球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2℃范围内的目标将无法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做出改变。”
《报告》指出:目前,中国的肉类消费量居全球之首:消费了全球28%的肉类,以及全球50%的猪肉。同时,中国也是新兴的肉类消费增长大国:人均肉类消费自1978年以来已经上涨了6倍,达到人均63公斤/年,预计到2030年还将增加30公斤,达到人均90公斤/年。因此,在遏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上,中国起着关键的作用。“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科学家的判断、政治家的决策、企业家的力量以及全社会的行动,就是每个公众的参与,带来消费模式的转变。”
《报告》还指出:个人可以通过简单的行动,如减少食肉量、食用碳排放较低的肉类(例如用鸡肉替代牛肉)、增加素食餐的次数,以及杜绝食物浪费等来有效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2015年底,野生救援在中国12个城市做了的一项关于饮食习惯的公众调查,有83%的城镇居民表示愿意每周一天食素,62%的人甚至愿意每周至少两天食素。如果人均食肉量27.4公斤/年的目标能够实现,中国单单通过减少肉类消费即可降低6%的温室气体排放,相当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5%。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表示:“希望公众能改善膳食结构,特别是丰富蛋白质的来源,尽可能减少对畜牧业的索取和依赖。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3.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过量食肉是一些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疾病、肥胖和癌症的重要治病原因。因此,中国营养学会(CNS)在今年5月份发布的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中国居民人均食肉量应为27.4公斤/年,即在目前人均食肉量的基础上减少50%。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表示:“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我们的研究都表明,食用红肉和加工肉制品,比如熏肉,与患结肠、直肠癌是相关的。因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的食肉量应在40-75克,相当于一支鸡翅或鸡腿的量。
国际影星李冰冰、好莱坞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电影《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导演)和前美国加州州长、好莱坞影星阿诺德·施瓦辛格都加入了“Food Choice拣食”项目,不仅身体力行减少食肉,也呼吁大家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避免摄入红肉。少吃肉更健康也更环保喔!
环保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
本文视频及资料由国际环保组织野生救援WildAid授权提供,版权归野生救援WildAid所有。
我们的任务是必须通过扩大我们同情心的圈子,去拥抱所有的生灵和整个大自然的美,将自己从这个牢笼中解放。Our task must be to free ourselves from this prison by widening our circle of compassion to embrace all living creatures and the whole of nature in its beauty. — 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