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清文献中的钧窑研究

2017-08-14 丁新义 典藏拍讯

“古玩元素网”旗下高端艺术品拍卖信息平台,古玩艺术品市场深度分析!可以关注微信号:guwan1998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折沿盘,北宋,高2.8cm,口径18.1cm,足径10.5cm。

盘敞口,折沿,浅弧腹,圈足。足内满釉,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里、外施天蓝色釉,釉面有不规则的紫红斑块,犹如蔚蓝天空上的几朵红霞,绚丽多彩。

此盘胎体厚重、坚硬,釉层肥厚莹润,釉面有“蚯蚓走泥纹”,这也是宋代钧瓷的主要特征之一。


【摘要】文章综述了明清对钧窑的研究。认为“汝、官、哥、定、钧”或者“五大名窑”的产生,是明清时才出现的对宋代名窑的概括性总结。关于古窑中文献相关记载的出现与窑口创烧时间基本相当。钧窑有别于其他,考古发掘证明,至少在北宋末年,河南禹州钧窑遗址己经有了钧窑的烧造。但相关文献记载中有关于钧窑的记录,却延迟到明成化、弘治时的只言片语,真正群体性文献出现明万历之后。并阐述了对钧窑评述的历史演变渊源。

【关键词】钧窑;文献:明清   

钧窑月白釉塑贴莲荷纹双耳三足炉(背面) 

钧窑月白釉塑贴莲荷纹双耳三足炉(侧面) 

钧窑月白釉塑贴莲荷纹双耳三足炉,元,通高24cm,口径14.5cm,足距10cm。

炉平口,深腹,内凹式圈足,底下承以三足。口沿上对称置冲耳。里、外施月白色釉,外底有垂釉痕。圈足无釉,铁褐色胎,胎质细腻坚致。外壁及耳面塑贴折枝花卉纹装饰。


名窑器物多被文人把玩,中国古代文人对器物的爱好,往往反映在其记述中,以文献形式流传至今。除去方志之类对于河南禹县生产瓷器的简短记载,如《大明一统志》中“开封府土产瓷器禹县出”,《“广舆记》中“开封府,土产瓷器、下禹州”,《河南通志·物产》“开封府……瓷器出禹州神垕山”等。最早的记录,见于元《大元圣政国朝典章·户部》卷之八《洞治》有“钧州管下各窑户和纳课程”的文献记载,但语焉不详,所言是否与钧窑瓷器有关,尚不可知。就目前所发现的文献而言,文人对于钧窑最早的评论,应为生活于明成化、弘治时期的宋诩,其《宋氏家规部》卷四有言“钧州窑,深紫色者,粉青色带微紫者,质深厚。”【1】所记述顺序名列各窑之后,地位不受重视。之后,文献所记如雨后春笋,逐渐增多。

钧窑天蓝釉盘
北宋,高4.3cm,口径18.4cm,足径6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外壁施釉不匀,有流釉现象。口沿处釉层较薄,隐隐映出灰色胎体。圈足内无釉。


万历十九年(1591)高濂的《燕闲清赏笺》文中记载:“钧州窑,有朱砂红、葱翠青、茄皮紫。红若胭脂,青若葱翠,紫若墨黑,三者色纯无少变露者为上品,底有一、二数目字号为记。猪肝色,火里红,青绿错杂,若垂涎色,皆上三色之烧不足者,非别有此色样,俗即取作鼻涕涎、猪肝等名,是可笑耳。此窑惟种菖蒲盆底佳甚,其他如坐墩、炉、盒、方瓶、罐子,俱以黄砂泥为坯,故器质粗厚不佳,杂物,人多不尚。近年新烧此窑,皆以宜兴砂土为骨,釉水微似,制有佳者,但不耐用,俱无足取。”[2] “近人多以洗为杯,孰知厚、卷口而匾浅者,洗也。岂杯有此制。……诸窑假均州二色洗与水中丞多甚,制亦可观,俱不入格。”【3】作者的观点,很显然是将传世钧窑器作为上品,而对于后仿者嗤之以鼻。当时钧瓷的陈设,应该在同时代为人所目及,方有可能对传世钧窑器作出评价。而且,钧瓷陈设器应该属于被广泛认可追捧,致使各地皆群起而仿烧之。


钧窑天蓝釉折沿盘
北宋,高2.5cm,口径17.7cm,足径10.4cm。  

  盘折沿,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口沿处釉层较薄,映出酱黄色胎体。圈足内无釉。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 


《燕闲清赏笺》为高氏《遵生八笺》中专门记载清赏器玩之笺。高氏在此笺中,分先后四个部分论及窑器,以示其重视程度不同。首先为“论官哥窑器”,提到高子曰:“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然柴则余未之见”;其次为“论定窑”,高子曰“定窑者,乃宋北定州造成”;第三为“论诸品窑器”,“定窑之下,龙泉次之”,论龙泉窑、章窑、古磁窑、大食窑、吉州窑、建窑,再然后方为钧窑及玻璃器。【4】此种做法与《格古要论》文风相似。由作者论及顺序及其对于钧窑的态度“此窑惟种菖蒲,盆底佳甚”,可见甚是消极,进而或多或少对后人产生了影响。当然,这里如果只论及时代,《宣德鼎彝谱》记录或许更早。文献中“宣德三年三月初三日,司礼监太监吴诚,赉出圣谕一道,勅谕工部尚书吴中:联自御极以来,何赖皇天垂佑,海宇清宁,黔首奠安,四夷宾服,重译献琛而至者三十余国。联惟凉德,实深内疚。因见郊坛太庙内廷所在,陈设鼎彝,式范鄙陋,殊乖古制,是以深系联怀。今有暹罗国土刺加满蔼,所供良铜,厥号风磨,色同阳迈,联拟思惟所用,堪铸鼎彝,以供郊坛太庙内廷之用。今著礼部会同太常侍司礼监诸官,参酌机宜。该铸鼎彝,自上用之外,以及颁赐各王府两京文武衙门,数目多寡,款式巨细,悉仿宣和博古图录及攷古诸书,并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拣选,照依原样,勒限铸成。今特勅尔工部,可速开冶鼓铸,应用工匠,金银铜铁铅锡药料,可着实明白开册具奏,毋得隐冒侵欺,查出治罪。钦此。”【5】礼部尚书吕震接到圣旨后,“遵旨于博古图录攷古诸书中遴选款式典雅者。纪得八十有八种,其柴汝官哥钧定中亦选得二十有九种,二共一百一十七种,谨写图形进呈御览”。【6】然而,在后续的记载中,作者吕震记有“仿宋官窑款式”,“仿宋汝窑款式”和仿定窑,仿哥窑款式,唯独没有记载仿钧窑与柴窑款式的记载。究其原因,可能钧窑陈设器中多花盆应用之属,【7】缺乏礼器样式有关,亦或许与烧造钧窑器物难度相对较大,故意舍弃有关。当然,对于《宣德鼎彝谱》此条信息记载的可靠性,学界尚存争议。本条记载中,权当作官方对钧窑器物时代最早的认可,不纳入文人评价范畴。

钧窑天蓝釉菱花口折沿盘
北宋,高3cm,口径19cm,足径6.5cm。  

  盘折沿,六瓣菱花口,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外壁施釉不匀,有流釉现象。口沿处釉层较薄,隐隐映出灰色胎体。圈足底部无釉。


与高濂几乎同时代的张应文,所撰《清秘藏》亦有记载。张氏生卒年不详,其与王世贞(1526-1590)相友善,当为嘉靖至万历时人,此书经其子张谦德润色,而张谦德著有《瓶花谱》一卷,自言为稚龄时所著,并自署著于万历乙未(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则《清秘藏》应著于万历前期。“均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墨色者次之,色纯而底有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均州窑之下有龙泉窑……”【8】排除中国文人向来“厚古薄今”,对待古物莫名的情感崇拜外,此书对钧窑器物持赞赏态度,不但将其列为仅次于柴汝官哥定后的第六窑口,而且对其产品多加溢美之词。《清秘藏》此记载顺序类似吕氏《宣德鼎彝谱》中观点,大致反映了嘉靖、万历时代文人对钧窑的实际评价。


北宋钧窑玫瑰红釉鼓式洗 

年代:北宋  重量:940g 尺寸:高7.3cm 口径18.8cm 底径14cm


除了几乎同时代的高氏与张氏所论及外,万历辛卯年(1591)黄一正在《事物绀珠》有记:“均窑器大,稍具诸色,光彩太露”。【9】透过简短的评论,我们似乎看不出黄氏对钧窑器物所持有的态度,但可以基本肯定其持中立观点。对比曹昭撰写《格古要论》的时代,其卷下《古窑器论》中记载了宋元时期的著名窑口,甚至囊括高丽窑、大食窑等在内15处古窑,却未提及钧窑。之后,王佐又于景泰七年(1456年)到天顺三年(1459年)对原版进行校增,使窑口记载数量达到16处,也未记述钧窑。假以钧窑在宋元时期的重要地位分析,至少说明钧窑器物在天顺年以前的明前期,尚不能为士人阶层所鉴赏、认可。而通过上述对万历年间的记载来看,明后期钧窑已颇具名声,换言之,传世钧窑的概念最晚在万历时,在部分文人阶层中己经形成了。

宋 钧窑玫瑰紫釉尊


自此之后,有关钧窑的评论如潮水般开始涌现,基本上延续借鉴了上述三者:张氏,高氏,黄氏的观点。明清时代,遵循张氏《清秘藏》观点的还有崇祯时文震享编写的《长物志》,其卷七《海论铜玉雕刻窑器》条不仅照抄了《清秘藏》中的观点外,还抄录了《瓶花谱》中的部分观点。【10】清康雍时的王棠在《燕在阁知新录》中,引用了同时代程哲《蓉槎蠡说》中观点,“窑器所传,柴、禹(汝)、官、哥、钧、定可勿论矣,在胜朝则有永、宣、成、弘、正、嘉、隆、万官窑”,【11】发展了《清秘藏》,将钧窑直接列入名窑行列。该论又被清初孙承泽《砚山斋杂记》所传,作者文章开头甚至断言:“窑器所传柴汝官哥钧定可勿论矣!”【12】除此之外,孙氏还记载了《高江村酬苍林宋均窑瓶哥》,歌曰:“僧僚偶见双耳瓶,黛色浓淡光冷冷,异哉均州旧时造,几经兵燹犹完形,苍公为言出内府,乱离遗弃等尘土,当今所宝惟蒸民,焚裘裂锦轻图谱,不尔搜求焉得存,此物早同簋簠尊。”并注释“宣和间内府尚古器,搜求民间无敢隐者。”认为钧窑双耳瓶是北宋内府器物。与《清秘藏》采取相同观点的还有传说董其昌撰写的《筠轩清閟录》。

宋 钧窑月白釉单柄洗


遵循高氏《燕闲清赏笺》论断有崇祯时期方以智《通雅》,曰“均州有五色,即汝窑一类也。窑变则时有之,报国寺观音窑变也。”清谷应泰的《博物要览》,“此窑惟种菖蒲,盆底佳甚。其他如坐墩、炉、盒、方瓶、罐子俱是黄沙泥坯。故器质粗厚不佳杂物,人多不尙。近来新烧此窑,皆宜兴砂土为骨,泑水微似,制有佳者,但不耐用耳。”,唐秉钧的《文房肆考》,梁同书的《古窑器考》等等。

类似于黄氏《事物绀珠》之论者,见于《留留青》,“钧州稍具诸色,光彩太露,器极大。”以及少许其他文献。

宋 钧窑鼓钉三足洗


 第一条是佚名《南窑笔记》中记载,“官窑:柴汝官哥定龙泉宣成嘉万为宋明十大窑,盖以诸器毕制,命官耑督者,其均窑,场官不在大窑之内”。这条记载,颇堪玩味。一方面,作者提及宋明十大窑中,不把钧窑陈列其中;另一方面,指出“场官不在大窑之内”,意思是说,钧窑已为官窑,并有场官专门监督,只是此官不驻在窑厂内。“北宋均州所造,多盆奁、水底、花盆器皿。颜色大红、玫瑰紫、骡肝、马肺、月白、红霞等色。骨子粗黄泥色,底釉如淡牙色,有一、二数目字样于底足之间,盖配合一副之记号也。釉水葱茜肥厚,光彩夺目”。在这条详细描述的语句中,“北宋均州所造”明显指出了传世钧瓷的烧造年代,且文中充满溢美之词。

其次是成书于嘉庆年间,蓝浦所撰之《景德镇陶录》。在第六卷《镇仿古窑考》中,“均窑,亦宋初所烧,出钧台,钧台宋亦称钧州,即今河南之禹州也。土脉细,釉具五色,有兔丝纹,红若胭脂……案唐说特就古均器言之耳。若今镇陶所仿均器,土质既佳,瓶炉尤多美者”。

宋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通过上述两条文献记载可知,《南窑笔记》明确了传世钧窑的产生年代为北宋,蓝氏更加确定了烧制于北宋早期这一时代特性,并且指出了传世钧窑的产地以及清代前期对镇窑等地方窑口对钧窑仿制的特色。“土脉细”等特色的描述,显然较详于前人著述。说明在明晚至清前期这一段时间内,钧窑的地位不断上升,甚至逐渐产生了其归属于官窑行列的认同感。

清晚期,传世钧窑地位陡增。论者继续糅合前人论述为己见,并且张氏、高氏之别似乎已融合,差别几乎消失。集大家者见于乾隆时期朱琰的《陶说》,除了提及产地“在今河南禹州”之外,朱氏将《留青日札》、《博物要览》、《清秘藏》、《通雅》四书中钧窑相关的记载论述集于一处,可谓十分全面的总结了钧窑概念产生以来,文人的不同记述,也为后人传抄转引开了方便之门。【13】与前人不同的是,清晚期的论述不在于朱氏直接摘录,而是杂糅各家观点而成一家之言。亦可能由于见识到了更多地实物,对钧窑的认识不断加深,赞美之词无以复加,钧窑的地位被彻底推上了巅峰。这凸显在晚清著述《饮流斋说瓷》与《匋雅》两文中。

宋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这样记载。首先,在文章开篇《概说第一》说:“吾华制瓷,可分为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窑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其余各窑则统名之曰小窑。”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眼中的钧窑地位,己十分接近后人口中的“五大名窑”。在《说窑第二》,作者更详细的加以描述到:“宋初禹州所造,禹州昔号钧台。钧,讹作均,相沿己久。月台质细,性坚,其体略重,釉具五色,浑厚浓润,有兔丝文。红若胭脂、朱砂者为最,青若葱翠、紫若墨者次之。初制者色纯无少变杂,后制有青紫相错如垂涎者,皆烧不足之故。而世人往往尊视此种。犹之佳砚木不宜有鸲鸪眼,而人反以鸲鸪眼为贵也。其釉分为两种,一口细平釉,一口橘皮釉,橘皮釉亦属后起者,故兼有紫斑者居多;平釉而紫斑者绝少也。均窑之底有一、二、三、四等数目字为识,或谓红色等器以一、三、五、七等单数为识,青色等器以二、四、六、八等双数为识。此说乃不尽然,惟六角花盆必如是耳,余器则不拘此例。……釉中多有蟹爪文,无釉之处呈羊肝色或芝麻酱色,乃真物也。……均窑与元瓷辄易相混,然实大有别也,钧釉厚而匀,元瓷厚而垂;均之胎、釉皆细,元瓷之胎釉皆粗;均之釉无论深浅浓淡皆浑然一律,元瓷之釉,浓处有时或起条文,浅处有时仍见水浪。钧窑之天青色者,肆人呼为月白,盖仿柴之雨过天晴也。”与前人转引著述不同,作者在这里加入了自己的思考。第一,提出了钧窑的时代、产地;第二,推测了传世钧瓷底部数字的大概作用;第三,对钧瓷的早晚特征认识清楚,开始意识到元钧的存在,并指出宋钧、元瓷之别。认为钧瓷中,粗糙者为元钧,精细者为宋钧。第四,认为钧窑乃模仿柴窑而烧制。

元代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梅瓶


相比于《饮流斋说瓷》,晚清寂园叟陈浏所著《匋雅》,该书为陈氏在场估中所见贩瓷之笔记与心得,更将传世钧瓷推至顶端。“古窑之存于今世者,在宋曰均,曰汝,曰定,曰官,曰哥,曰龙泉,曰建。……柴则无可征考,官哥虽甚古茂,而不甚见重于当世。盖仿制较多,真者千不得一。上所胪列,釉质之润,颜料之美,即已各擅胜场矣”,“宋钧涂满紫釉,元则于青釉中夹以紫色一二片,以成鱼形者为佳……宋钧之紫汗漫全体,元瓷之紫聚于二鱼”。【14】作者陈浏除了记载了钧瓷以及后仿的代表宜钧、广钧的特色,更值得注意的是,陈氏是将钧窑直接列为宋窑第一的人。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这种将宋元钧瓷分开的观点,虽然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较得前人进步,但也与许氏一样,反映了当时惟宋为佳,惟元为次的偏见陋习。

宋 钧窑天蓝釉红斑花瓣式碗 


钧窑在晚清民国地位的提升,是有社会原因的。步入二十世纪,外国势力进入古董交易市场。与国人的审美观存在差异的外人,似乎更追捧色彩绚丽,如同油画般美感的钧瓷。陈浏《匋雅》中说:“余初著书时,宋均且不见重于西商。今则宋元瓷器声价陡增,然犹必沾沾于紫釉,犹未得天青之三昧也。”黄溶《花随人圣庵摭忆》曰:“光绪初叶,乐亭刘氏极豪奢,饲猫犬饭盆,悉用钧窑,取其质厚不易损,海王村商人以贱值得之者。彼时内府均窑花盆内,亦不过种三文一棵之六月菊,绝无宝贵意。曾不二十年,以欧人最重此瓷,腾涨至万

金以上,识者云更二十年,钧窑恐将绝迹国中矣。”刘子芬《竹园陶说》云:“唐宋人尚青,明清人尚红,近日西商则重紫,均窑紫器一枚价万金”。社会风气的转变,商业气息的推波助澜,都使得钧窑地位名声大噪,如日中天。

综上所述,钧窑自明代文献中出现始,价值遂出现争议。但随着时代的推延,钧窑,尤其是钧官窑产品,逐渐被世人接收并受人赏识,最终位列五大名窑之一。

    【注释】

    [1]宋诩.宋氏家规部[M]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子部,杂家类,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2] [3] [4]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上卷[M].《文渊阁四库全书》,册871,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5]吕震.宣德鼎彝譜(卷一)[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册871, 1986.

    [6] [7] [14]陈浏.匋雅(卷上)[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

    [8]张应文,《清秘藏》[M].卷上,“论窑器”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册872,1986.

    [9]黄一正,《事物绀珠》[M].卷二二,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类书类,济南:齐鲁书社,1995.

    [10]文震享.长物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册872,1986.

    [11]玉棠.燕在阁知新录(卷二五)[M].清康熙刻本.

    [12]孙承泽.砚山斋杂记(卷四)[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册872, 1986.

   【13】朱琰.陶说(卷二)}M1.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作者简介】

    丁新义(1989一)男,广东中山人,中山市博物馆陈列保管部,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方向研究.


更多精彩推荐:

宋代钧窑瓷品的真伪鉴定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艳丽绝伦的钧窑瓷

故宫:钧窑瓷器大展 (二)——民钧器皿类钧瓷.绚烂窑变

故宫:钧窑瓷器大展 (三)——官均陈列类钧瓷.序列有致

故宫:钧窑瓷器大展 (四)——官均陈列类钧瓷.清宫陈设

故宫:钧窑瓷器大展 (五)——御窑仿钧

故宫:钧窑瓷器大展 (六)——地方窑仿均

获取古玩拍卖信请关注典藏拍讯微信公众号

guwan1998

参加拍卖请加微信号

guwanyuansu

广告投放请联系


13641627067 陈先生  13818437994 申先生


典藏拍讯  .  guwan1998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