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家医院入瓮,百亿债务缠身,一家远程医疗“独角兽”欺诈疑云 | 棱镜
作者 | 李超
编辑 | 杨颢
“你们就是一家骗子公司!”
3月27日,位于北京丰台文化创新工厂万开基地的远程视界集团总部里,刘梅站在走廊上高喊。
2017年上半年,她代理的地方医院与远程视界订立合同,以融资租赁方式向后者采购医疗设备,并由远程提供专家诊疗资源,协助发展相关科室。但是在医院已经开始按期偿还融资租赁款的情况下,设备却至今未见踪影,不得以之下,她带着医院院长多次上京讨要设备。在再次吃到“闭门羹”后,刘梅和院长选择了报警。
被称为“骗子”的北京远程视界集团,一度被誉为国内最大的专科远程医疗O2O平台。根据其官网介绍,集团目前拥有包括眼科、肿瘤、心脑血管、妇科、肝病等在内的七大专科医疗项目,员工4500人,在全国县市级公立二甲以上医院中,已有2000家与其建立合作关系。根据远程官网和媒体报道,2016年,远程视界营业收入60亿元,净利润6亿元。2017年下半年,上市公司银河生物(000806.SZ)曾公告收购旗下心血管业务,仅此一块业务在当时估值就超过50亿元。
这本该是一段关于“独角兽”的传奇故事,然而,在员工、代理商和公立医院眼中,远程视界却是名副其实的“毒角兽”。刘梅和其代理的医院,仅仅是众多向远程视界讨要说法人群里的冰山一角。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包括员工追讨工资、代理商索还代理费、地方公立医院讨要医疗设备和融资租赁垫付款在内,越来越多的远程“债主”浮出水面,与这家行业“龙头”对簿公堂。
早在200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就提出了“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缘地区的远程医疗”。其后,相关部门多次发文,鼓励推动远程医疗事业发展,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仅A股中,就有包括东软集团(600718)、爱尔眼科(300015)、卫宁健康(300253)等在内的十几家上市公司从事着各种形式的远程医疗业务。但作为新兴事物,大多公司仍只停留在探索和布局阶段,而2012年才成立的远程视界集团,仅以一家眼科医院作为起点和依托,短短五年时间,便打通了全国上千家地方医院的渠道资源并建立起合作关系。
“这其实就是一个打着远程医疗旗号高价兜售医疗设备的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远程视界员工表示。而多位代理商和医院领导,则直接将远程引以为傲的“商业模式”形容为一场骗局。一位与远程长期合作的代理商向腾讯《棱镜》推算,随着“讨债”人数和金额的增加,其所欠下的资金缺口保守估计已接近百亿。
3月27日,腾讯《棱镜》到访远程视界总部,一位负责媒体接待的高管表示,对于员工、代理商和医院的集体“反水”,公司对外目前只能给出一份官方回复。当天,远程视界集团在其同名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严正声明”:表示关于远程视界的各种传闻,系居心不良的竞争对手利用公司转型升级模式调整之际,在互联网平台捏造虚假信息,恶意诋毁公司,扰乱公司正常经营秩序。“声明”中强调,一些竞争对手恶意将远程与代理商、医院及其他合作伙伴正常商业纠纷“污名化”、“标签化”。
究竟是什么魔力,让名不见经传的远程视界超越众多大型诊疗机构和IT企业,将互联网远程医疗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成功”落地并实现巨额创收?而其在众怒声讨中轰然倒下的背后,又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
(位于北京万开基地的远程视界集团总部大厅)
“免费午餐”揽入上千家医院
“我也不知道远程是从哪里买到我的电话号码,突然有一天他们招商的人打给我,向我介绍项目。”王丽是远程眼科板块的一位中部地区的市级代理商,之前一直做药代生意,多年业务往来的积累,让她与当地医院建立起了不错的关系。于是,2016年,远程找到了她。
在招商人员连续一个月的反复致电后,王丽有点不耐烦,抱着敷衍的态度,她让对方发封邮件给自己先看看。很快,邮件收到,其中包括多份国家针对远程医疗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和远程视界与医院的合作项目介绍。
根据内部员工介绍,远程视界的业务拓展模式主要为招商和运营:招商部负责在全国基层寻找有渠道资源的对象作为代理商,说服他们帮助远程与医院建立联系;运营部门则在与医院签约后提供医疗和运营服务。
在腾讯《棱镜》接触到的数十位代理商中,囊括了药代、医疗设备贸易商、科室承包商和基层医生等众多与医院往来频繁的职业,他们均是在偶然间接到了来自远程的陌生电话,起初都是抱着怀疑态度,但在和医院看完远程提供的合作细节后,均认为“这不仅符合国家政策,还是一个代理商、医院、病患和远程多赢的项目”。
在腾讯《棱镜》获得的一份项目介绍中,远程承诺在与医院的合作过程中,负责为医院所需建设科室提供免费的诊疗设备,并在线上实时为医院提供线上远程会诊、阅片、技术支持和手术指导,定期还会派专家到线下实坐诊和手术,培训签约科室医护人员,不仅如此,同时还会为医院提供最低100万元的专项扶贫基金,以医院的名义下发到患者手中,补贴非医保范围内患者费用。
另一份合作协议中则显示,后期诊疗产生的会诊和手术费等各项毛收入,25%作为设备款的本息利息归还,其余75%由远程合作的专家医院、地方医院和远程分三份等分,而诊疗产生的医药、耗材等成本,则均由远程承担。
对医院来说,这几乎是一份免费的午餐,在没有任何前期投入和后期成本的情况下,医院拿到诊疗分成增加收入,同时还能够在资金和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发展科室、让患者在当地就能就医。而最让他们放心的,则是远程许下的兜底承诺。
根据合作协议上的信息,设备购买是以融资租赁方式完成,融资租赁公司作为出租人放款购买设备,医院作为承租人和名义还款方获得设备使用权,远程作为担保人为设备分期还款提供连带责任。协议许诺,融资租赁款归还完毕后,设备所有权和原先用于归还本息的25%毛收入全部归医院所有,如果诊疗收入无法覆盖融资租赁本息,产生的经济责任由远程承担,即远程在医院无法支付设备本息的情况下,将兜底还款。
(远程为医院垫付融资租赁还款的相关协议)
“当地对白内障治疗有很大需求,但专科设备不像CT这种所有科室都能用,医院没有资金负担也没有实力运营,看完后感觉他们做的事很符合国家政策,不但医院能够创收发展科室,自己在设备购买和后续经营中也能获得提成。”王丽终于动了心,在签下一份总数额高达70万元的代理费、分5年首期支付14万元的代理合同后,她成为了远程在当地的市级代理商,随后,将项目介绍给了相熟的医院领导。2017年初,医院与远程签约,设备购买的合同金额近千万。
腾讯《棱镜》在与多位代理商交流中获悉,他们交给远程视界的代理费用少则五万十万,多则上百万,其后所对接的医院与远程视界、融资租赁公司签订的设备购买合同,少则五六百万,多达两三千万,而远程所合作的上千家医院,均是以该种形式完成合作。
垫付款断供引发复杂的三角债务诉讼
张强是北方某省的一位县级代理商,2016年,同他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两家医院与远程视界签约,设备金额1600万。
“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就没有垫付了。”张强表示,签约的头一年,因为诊费无法覆盖租赁本息,按照合同规定,远程视界确实一直在帮助垫付融资租赁还款,但合同中补贴给病人的基金一直没有到位过。由于医院在病人就诊时就表示有基金,而远程的基金款又没到位,为了防止诊疗费缺口扩大,两家医院没过多久便已经停止了相关科室的运营。2017年融资租赁款断供,则让医院彻底陷入麻烦。
腾讯《棱镜》了解到的多个医院项目,均是在2017年中左右开始出现垫付中断,而在2017年下半年,没有谈成项目的代理商退还代理费也出现问题,2017年末,远程员工开始被拖欠工资。
(聚集在远程总部的讨薪员工)
多位远程内部员工对腾讯《棱镜》表示,远程视界收入主要来源于两部分:首先是医院产生的运营收益,其次是通过从设备生产商买入设备再高价卖出得来的差价。融资租赁中涉及到的设备供应方,实际上就是远程视界自己。而“远程签约的项目运营99%以上是亏损的,设备才是大头”。
“一套核磁共振设备,市场价在七百万左右,招标的话可能更便宜,走远程的融资租赁在1500万左右。”一位远程员工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与远程接触的医院都最终与其签约。一位不愿具名的市级医院领导表示,其所在医院与远程接洽一直都很顺利,包括远程给出的服务和融资租赁垫付担保院方也认为十分划算,但当谈到设备价格及给院长提成时,被院长当场拒绝,“感觉这就是一家高价推销设备的公司”。而几位代理项目最终未能完成签约的代理商表示,其相识院长也是在进展到设备购买具体细节时,与远程“谈崩”。
一位从事设备贸易的代理商告诉腾讯《棱镜》,他和医院知道远程在设备里面挣了很多钱,但更多看中的是远程提供的医疗服务和资金帮扶。在多位代理商和医院看来,如果远程按照之前约定,对接专家资源并兑现补助基金,在渡过市场培育期、医院相关科室逐渐建立起品牌和信任度后,实际上是可以实现盈利的,但招商完成后,“远程在运营方面基本没有做过任何事”。
与张强相比,王丽和其所代理医院的处境则更加尴尬。在与远程签订融资租赁合同后,设备却迟迟未到。“期间一直联系远程,他们一开始说医院项目太多,设备供应不过来,还说有一些进口设备要走流程。”王丽说,直到2017年11月份,她再也坐不住了,领着医院领导来到北京远程总部,但对方仍然以相同的理由拖延,因为没有设备,“科室运营从来就没有开始过”。
像王丽代理的这样根本没有收到设备的医院,以及像张强代理的这样收到设备却没有顺利运营的医院,几乎涵盖了远程视界合作的所有项目,而这些医院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是,远程视界停止垫付融资租赁还款的现象已经越来越频繁的出现,而医院根本无力偿还本息,作为承租方,越来越多的医院被融资租赁公司起诉。
根据企查查上检索到的信息,仅远程视界和远程心界主要负责的眼科和心血管的这两块业务,关于融资租赁相关诉讼就接近20多起,其中包括融资租赁公司将多家医院作为第一被告、将远程作为第二被告,也包括医院反诉远程和融资租赁公司的案件,三者之间形成了复杂了三角债务关系。不过,对于诉讼,多家医院对腾讯《棱镜》表示不予置评。
(企查查上远程视界眼科医院涉及的诉讼)
涉及到诉讼的融资租赁公司则主要为三家,注册地均为浙江。腾讯《棱镜》试图联系这三家公司对所涉合同纠纷作出评论,但一家处于长期无人接听状态,另外两家则以“需要请示领导”为由拒绝了提问,至发稿为止未提供回复。
“现在医院只有仲裁了,到杭州去应诉。”在没有收到设备和开展任何运营的情况下,王丽代理的医院已经被租赁公司起诉。
(远程书面通知医院停止支付垫付款)
经营不善还是蓄谋骗局?
2016年还年收入60亿的远程视界,为何会突然“断电”?
事实上,关于远程视界究竟是经营不善还是预谋诈骗这个问题,在受远程视界牵连的代理商和医院当中,目前形成了两派观点。
“如果是诈骗,他拿到差不多的钱就应该跑了,前期挣的钱后面都垫进去了。”部分代理商认为,远程发展速度过快,导致其后签约项目已经无法覆盖日常运营成本和设备还款垫付。“号称3000员工,每人5000工资,光每个月工资开支就1500万,后期零星的项目签约根本养不起来。”
一位员工透露,今年2月份,远程视界财务主管、韩春善配偶郭小卫在内部会议上表示,目前远程视觉已经为医院垫付设备租赁还款30亿元,该员工表示“这个数字应该真实”。而在腾讯《棱镜》到访远程总部当天参与的一个员工会议中,一位远程高管承认公司目前资金链暂时存在问题,希望“大家相信远程,一起挺过难关”。
对于远程资金链暂时存在问题的说辞,长时间被拖欠代理费的代理商们则已经彻底失去信心,大部分代理商认为,远程视界在收到大笔设备款并从中赚取巨额利润后,并未提供相关服务甚至设备给医院,本身已经构成了诈骗行为。
关于远程账目的具体细节,仍然是个迷。
(某省下发的与远程合作医院排查函)
尽管已经是一家年收入达到60亿元的医疗航母,但关于远程及其创始人韩春善的资料却并不多见。据内部员工介绍,创始人韩春善最早是一名眼科医生,曾经创立过一家在线问诊挂号的网站,在业界小有名气,2012年,其开始操作构想远程医疗模式,2014年,公司开始盈利。
一位在远程工作多年的员工告诉腾讯《棱镜》,起先远程只做了几个眼科示范项目,运营的还不错,但规模并不大。“2015年上半年的时候,营收才10个亿”,而从下半年开始,“十几家几十家的签约”。
工商资料显示,远程视界最早成立的眼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注册于2013年1月,而远程中卫妇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远程金卫肿瘤医院管理有限公司等其他业务板块,均从2015年下半年后才开始注册成立。
而从2016年开始,关于远程和韩春善的消息开始零星出现在媒体上。在一篇《从眼科远程医疗切入的远程视界要构建全科生态圈》的报道中显示,韩春善毕业于皖南医学院临床医疗系,获得过中国人民大学医院管理硕士学位,在2005年10月创立的导医网中担任过经理,2012年离职创立远程视界。2014年,远程开始以设备租赁的方式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手术显微镜、超声乳化仪、眼底激光设备等专业眼科设备,并逐渐从眼科拓展到心血管、肿瘤、妇科、耳鼻喉、脑卒中、肝病、呼吸、中医及护理的全科领域,未来还将投资产业链上的公司,打造产业生态圈模式。
根据远程视界官网资料,2015年和2016年,其分别获得了2亿元和8.8亿元A轮和B轮融资,2017年,心血管和肿瘤子公司还分别获得了1亿元和3亿元的独立投资。
远程视界2017年的融资来自于上市公司中珠医疗(600568.SH)和银河生物。2017年4月和8月,这两家公司曾先后公告分别计划全资收购远程金卫肿瘤和远程心界,其中,中珠医疗在当年7月份以收购价格未能统一为由宣布终止收购,取而代之的是拟投资远程金卫医疗不超过3亿元获得其不超过25%的股权;银河生物则曾拟以50亿-60亿元估值收购远程心界,但不久后同样搁置,取而代之的是以远程心界15%股权为质押向其先期投资3亿元作为定金。
腾讯《棱镜》就与远程视界合作一事致电上市公司,银河生物表示,60亿估值是双方当时初步协商价格,但后来发现远程心界销售策略激进,在应收账款等财务方面存在风险,考虑到上市公司对于财务的审慎原则,所以搁置了交易,收购方面则需要等到标的公司业务优化和调整后再重新评估。而截至发稿,中珠医疗未作出回复。
据员工介绍,韩春善“不擅言谈,通常是其配偶出面讲话”,目前韩仍会在远程总部现身,但基本不轻易接见外人。
(远程视界董事长韩春善)
工商资料显示,远程视界及其下属各版块医院管理公司,经营范围均只有销售医疗器械、机械设备租赁、医院管理等,并未出现任何“医疗”方面的字眼。
早在2015年6月,国家卫计委就发布过《关于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的紧急通知》的32号文,明令指出严控公立医院扩张过快,禁止举债新建医院或举债新购置大型医用设备。在对条文进行解释时,卫计委相关人士曾指出,医疗机构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其本质是一种贷款融资行为,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均明确要求公立医疗机构不得贷款购置医疗设备。
随着越来越多的远程相关人士公开“维权”,该事件还在进一步发酵当中。腾讯《棱镜》根据从远程员工处得到的信息,公司仅拖欠员工工资和代理商代理费保守估计总共超过3亿元,而所拖欠的设备租赁垫付款,由于涉及医院过多,数额无法准确计算。目前远程旗下部分账户已被冻结,但公司正在要求合作方将流入资金打入其他账户。一位代理商推测,目前其资金缺口接近百亿。
(远程通知合作医院变更打款账户)
最新消息显示,全国各省市卫计委,已经相继开始对与远程合作的辖区医院展开排查。
(文中刘梅、王丽、张强均为化名)
版权声明
棱镜·腾讯新闻出品 | 第252期
运营编辑:范晟男
本文版权归“棱镜”公众号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后留言,经允许后方可转载,并在文首注明来源、作者及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