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度峰会 | 环境商会首席政策专家骆建华:“碳中和”是通向未来的钥匙

EESIA EESIA 2021-05-10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本身就是一个环境目标,将会倒逼全社会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掀起一场绿色革命。

“碳中和愿景下,我主要跟大家谈四个问题。为什么提出‘3060’这样一个目标?实现这个目标有多难?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这个目标给环保产业带来什么?”4月23日,由能源环境服务产业联盟(EESIA)主办的2021能源环境服务产业年度峰会在京举行,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副会长兼首席政策专家骆建华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时如是表示。

在“3060”目标下,环保产业可以在循环经济、环保设施的低碳运行、非化石能源发展等方面对低碳事业做出贡献,或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期。



“碳达峰-碳中和”是大国博弈焦点



从国际社会的减碳路径来看,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制定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性。

2015年,《巴黎协定》提出了长期目标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

2018年,IPCC发布《全球1.5℃温升特别报告》指出,将气温增幅控制在2℃,并不能有效避免最坏影响,极力主张把温升幅度控制在1.5℃。为此,必须要做到2030年全球排放需在当前基础上下降50%,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副会长兼首席政策专家骆建华


2019年,欧盟绿色新政出台,率先提出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下降50%~55%;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经济增长与资源使用脱钩。

2021年,美国拜登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措施提出目标,到2035年实现电力行业碳中和,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拜登明确表态美国203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要比2005年减少52%,过去是没有这么高的幅度。”

同一时期,中国也宣布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到2060年前,努力实现碳中和。

“现在碳中和已经成了大国博弈的新焦点,”骆建华预测,未来二三十年,气候变化会是国际舞台的中心议题,在此基础上,零碳经济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风口,“谁占领潮头,谁就找到了通向未来的钥匙。”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重道远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大考。

“目前,全球大概有54个国家实现了碳达峰,我们包括印度还没有碳达峰。”

碳拐点的出现,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率、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密切相关。骆建华从以上这四个角度对中国实现碳达峰的难度进行了分析:


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副会长兼首席政策专家骆建华


第一,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其他国家在实现碳达峰的时候,基本上人均GDP2万美元左右,美日国家则在4-5万美元时达峰。“中国目前人均GDP1万美元,这意味着未来我们还是处于一个中高速增长期。”

第二,从城市化率来看,其它国家实现碳达峰的时候,城市化率均超过了70%,而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率是60%,“未来几十年内,我们还要在城市化转化过程中,大力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设施。”

第三,从产业结构来看,其它国家实现碳达峰的时候,第三产业占比均达70%以上,而中国当前第三产业占比才仅仅达到54%。其中,制造业,尤其是工业占比非常高,达到39%。“我们‘世界工厂’、‘世界货柜’的帽子还没有脱掉。”

第四,从能源结构来看,各国在实现碳达峰的时候,碳拐点有关煤炭消费占比约在40%以下,“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现在煤炭消费占比还是58%左右,难度还是有的。”

骆建华指出,中国要实现碳达峰,“比别的过程难度要大得多,因为我们还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



摸索中的“碳达峰-碳中和”道路



骆建华表示,想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看似不可能的目标,需要重视政府与市场、存量和增量这两个关系。

据清华大学计算,中国要在40年内实现碳中和,投资需求高达138万亿,“我们现在GDP才100万亿,完全靠政府投资根本不现实,更多还是需要市场。社会投资就取决于碳、或者说零碳能不能有效益,这就涉及到碳必须有价格,而实现碳的价格无非两个渠道——碳交易和碳税。”

骆建华指出,中国虽然已经建立了7个碳交易中心,“但现在还是一种减排的交易,根本不能真实反应碳价格。在将来40年中,碳减排不能完全按照过去那套办法,通过政府分配指标来强制性地用行政手段,应该更多发挥市场手段,这里面碳价格发行机制非常重要。”


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副会长兼首席政策专家骆建华


想要建立健康完善的碳市场,必然涉及到能源消费的存量和增量。

“未来十年、二十年之内,我们的能源消费还有一个很大的增量。”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49.8亿吨标准煤据,骆建华估算,“如果按照欧盟和日本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来看的话,我们14亿人将来的能源需求是70亿吨标煤。这20亿吨标煤靠什么?如果靠新能源,以后煤电不要搞了,全是搞光伏,搞风电,这个可以做到。”

然而,新能源也并非万能。“将来在存量这一块,还要找新出路。过去为了控制PM2.5,提了一个口号叫‘以气代煤’。将来为了控制二氧化碳,有没有可能‘以核代煤’呢?这些都可以作为新的方向。”



“碳达峰-碳中和”倒逼环境企业产业重置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催生新能源产业迅速崛起,有力推动了能源行业向着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变,环保产业首当其冲,或将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

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测算数据,2019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17800亿元。而生态环境部公开的数据则显示,2019年环保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近70万人。相比之下,“环境服务业去年大概6000亿左右营收。”

骆建华指出,环境产业主要面对的困难包括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PPP模式不可持续,第三方治理推广难;民营企业遭遇瓶颈,国有企业并购加剧;产业链不断延伸,末端治理接近天花板等。“这里企业比较多的还是水污染防治,以及环境监测的企业,营收和利润比较高的还是水污染防治和固废,这是整个环境产业的现状。”

骆建华还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的提出,为环保产业带来了由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由单因子控制转向多因子协同控制、由常规污染物转向特殊污染物控制的产业形态新变化。“将来,我们还要进行产业链接——环境产业和低碳产业链接,环境产业和新能源产业链接,零碳技术和金融资本链接。”

对此,骆建华建议,要立足优先领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环境设施实行节能低耗运营,推广零碳技术,对高碳企业进行低碳化改造。

“碳达峰-碳中和”到底能不能实现?骆建华认为,“前40年,我们通过改革开放,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未来40年,我相信中国也能够通过碳中和,来创造一个绿色奇迹。”



能源环境服务产业年度峰会是由EESIA倾力打造的年度品牌盛会,每年举办一次。已经成为业界交流的重要平台,行业合作的有效平台,产业发展的助推平台。值此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机遇期,EESIA不忘初心,坚守阵地,和能源环境服务业广大企业一起,借助十四五发展新契机,愿为中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继续努力,再创辉煌。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韩文科:能源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

●杜祥琬院士:九大抓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中国能源低碳化转型



END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会议其他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