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湛江,万万没想到
春节渐入尾声
但湛江的大街小巷
仍弥漫着热闹的过年气息
湛江走街串巷最有看头的
莫过于过年时的各种精彩表演
爬刀梯、下火海、翻刺床
……
各类惊心动魄的表演
让人直呼好家伙
更有美轮美奂的北坡游鱼
带来的视觉盛宴
事不宜迟
就让广仔来给你介绍一下
爬刀梯
爬刀梯
由敬神、请火、走桥、祭梯
立梯、爬梯、收梯等程序组成
其中最精彩的是立梯和爬梯
只见八条大麻绳拉着刀梯末端
听从举旗人号令
八条麻绳齐齐发力
刀梯缓缓升起
刀梯才刚竖好
多名壮年迫不及待
沿着锋利的钢刀迅速往上爬
整个过程表演者手脚丝毫无损
傩舞
湛江傩舞是古代湛江地区人民
祭雷谴灾的一种传统舞蹈
具有悠久的历史
被称为舞蹈“活化石”
湛江傩舞
因地域差异、表演形式等不同
可分为雷州松竹、南兴“走清将”
吴川大岸“舞二真”、博铺“舞六将”
麻章湖光旧县“考兵”等
2008年,湛江傩舞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翻刺床
翻刺床又叫翻棘床
是粤西地区的一种民俗活动
就是将带刺的树枝扎成一张床
勇敢的村民脱光衣服在床上翻滚
翻滚者经常被刺得伤痕累累
刺床多由桌子作为底床
宽有1.5米,长有8米
上面铺满乡间野生的牛头簕
和其他带硬刺的植物
表演者有一定武术功底
用功运气,在刺床任意滚动
虽会有牙刺扎进表演者身体
但表演者表现得异常兴奋,面不改色
直到翻滚完整张床
才骄傲地站起向围观众人致以问候
调顺网龙
网龙是赤坎区调顺村
世代相传的一种舞龙艺术
自明建文初起
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2012年被列入广东省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调顺网龙以崇神祭祖
祈福纳祥,驱邪消灾
娱民喜庆为宗旨
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十“年例”中
调顺村皆舞“网龙”酬神喜庆
遂溪醒狮
数千年前
古遂溪人饱受自然灾害的困扰
因此选择百兽之王狮子
寄托美好愿望
舞狮,就成为古遂溪人祈求
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仪式
后来逐渐演变成
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文化
在遂溪
几乎每一个村庄都有醒狮队伍
每逢喜庆节日
湛江遂溪县条条村落万人空巷
众人齐聚田间地头
欣赏醒狮憨态可掬的表演
下火海
“下火海”也称过火场
是湛江少数农村元宵期间
在深夜举行的一项祭祀和祈福仪式
该项目2009年被湛江市列入
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锣鼓喧天
众村民身着裤头背心
腰间系着红腰带
光着脚丫
在牛角号和呐喊声的伴奏下
快步冲进一堆赤红的火炭
从火炭中刨出烧得红软
并冒着白烟的铁犁头
用手锤打
熟练地用牙齿咬着犁头绕场而行
让人叹为观止
吴川飘色
吴川飘色,始于晚清
以其高、精、险、奇、巧
而闻名于世
被外国友人誉为“隐蔽的东方艺术”
产生于民间
扎根于民间
流传于民间
是一门集戏剧、音乐、美术、魔术
杂技及力学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
2008年,吴川飘色入选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簕古龙
以橙子作龙眼,柚子皮作龙鼻
菠萝皮饰龙额,簕古叶扮龙角
剑麻片表龙舌,榕树气根作龙须
再嵌以簕古果作龙牙
口腔则以红布粉饰
一个栩栩如生、霸气十足的龙头
便初现雏形
簕古龙是生威、勇猛、坚韧
和旺盛生命力的象征
簕古龙是湛江市赤坎区文章湾村
特有的传统舞龙技术
始于清朝康熙年间
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2009年7月20日列入
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坡游鱼
栩栩如生、形态优美、色彩绚丽
游鱼灯队伍汇聚成条条光流
带着璀璨光辉点亮夜色
仿若走进神话故事中的海底龙宫
北坡游鱼
是北坡人的春节盛会
是湛江人的民间艺术瑰宝
是广东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万盏鱼灯形态各异
如鱼入大海
预示着新的一年
年年有余、岁岁平安
蜈蚣舞
雷州乌石蜈蚣舞
是雷州市乌石港先民
创造的一种祛邪消灾、祈盼安康
与丰收的民间民俗舞蹈活动
起源于明代
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表演时
所有表演者均以半蹲的姿势
张开双臂起舞
以模仿蜈蚣行走
带“头”者双手作形似蜈蚣“钳牙”状
在前方开路
尾部的两个人
左右幅度较大向两边摇摆
模拟蜈蚣行走时尾部的活动
爬刀梯、下火海、翻刺床
每一项年俗背后
无不流淌着湛江人
心中的“年味儿”
让我们一起参与
这些热闹非凡的年俗活动
红红火火过大年
News
大家都在看
Kung Hei Fat Choi !英国街头亮起“佛山红”
来源 | 湛江发布、湛江旅游
整合 | “广东发布”编辑部
编辑 | 侯元惠
校对 | 蒙骏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