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东莞全力打造“技能人才之都”
近年来,广东省东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制造业强市、千万人口大市的实际,以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牵引,聚焦服务“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建设“技能人才之都”,加快推动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累计促进164万人提升学历技能素质,制造业人才总量达到104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比重超过40%;技能人才有力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五年实现翻一番,超过1万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400家,总量位居广东省第三,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7.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东莞的技能人才培育模式,获评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最佳案例。
一
突出系统化谋划推进
构建共建共享技能生态
强化系统思维,促进全员参与,通过政府政策牵引,推动劳动者提升技能素质,满足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实现技能提升共建共享、劳动者与企业共同成长。
1
建立覆盖全面的政策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出台《关于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意见》,聚焦培养、评价、竞赛、激励等方面出台15份配套政策,形成链条完整的技能人才政策体系。2018年以来,东莞市镇两级财政和失业保险基金累计投入16.7亿元,有力保障政策落地见效。
2
实施系统集成的十项行动
立足东莞技能人才工作实际,进一步突出各项工作系统集成、相互支撑,实施“塑造东莞技能生态十项行动计划”,推动50家企业试点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统筹4个镇实施“镇街技谷”试点,举办100场提升灵活就业人员技能等专题培训,推动塑造技能生态。
3
形成全员参与的生动局面
强化政策支持和政府引导,推动技能提升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各行业主管部门齐抓共管,33个镇街(园区)立足特色产业协同联动,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形成培训矩阵,社会培训机构、广大企业和劳动者踊跃参与,在全社会掀起了技能提升的高潮。
二
突出多元化技能培训
搭建协同联动培养平台
激发各方培训动力,整合院校、企业、社会等优质资源,打造多元化职业技能培训平台,畅通劳动者技能提升渠道。
1
搭建公益性培训平台
财政投入建成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构建“市高训中心+13家分基地”实训体系,率先创立生产性实训模式,为企业和院校共84.79万人次提供公益性实训,居全国同类单位前列。建立“莞易学”市民素质提升教育网络平台,开发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课程1678门,51.7万人次通过平台完成各类学历技能素质提升培训。
2
打造职业教育名片
发挥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作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市共有33所职业技工院校,在校生12万人,每年向社会输送2.7万名高技能人才,被评为“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推动院校创新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引进德国、英国等先进职教模式和课程体系,全市11所院校开设国际合作班168个,累计招收学生8846人,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职业教育背景的高技能人才。
3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在企业建成113个“技师工作站”,促进企业加大培训资源投入,提升发展质量。比如,唯美陶瓷公司杨晓光工作站成为东莞市首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以诺通讯公司通过“技师工作站”平台培训,满足企业50%以上的人才需求。深入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推动企业创新培育模式,实行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累计1.46万名学徒申报备案培训。
4
激发社会培训力量
用足用好社会化培训资源,设立民办职业培训机构158家,开设培训工种超过68个,年培训量超5万人次。搭建技能培训交流合作平台,推动院校、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培训技术开发、师资培养交流,实现资源开放共享。
三
突出市场化培养导向
创新产教培融合培养模式
围绕产业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促进产业、教育和培训深度融合,创新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形成产业带动人才培养、人才支撑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1
紧贴市场需求推进“三项工程”
高质量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实现培训与就业有效贯通,促进劳动者技能就业、技能致富。
实施“粤菜师傅”工程,推出规范培训标准、夯实培养阵地等六大举措,编写省级培训教材3本,建设省级培养平台8个,培养“粤菜师傅”8101人次。
实施“广东技工”工程,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累计资助102.3万人次提升技能。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每年投入超过2亿元支持技工教育,全市技工院校由4所增至8所,在校生由1.7万人增至3.03万人。
实施“南粤家政”工程,打造2家龙头培训基地,引进德国养老护理专业,建设模拟养老院实训室,完成“南粤家政”培训5.7万人次。
2
立足特色产业实施“一镇一品”
推动各镇街(园区)立足特色产业发展实施“一镇一品”技能人才培养,强化企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等多方联动,打造一批特色精品培训项目,形成虎门服装、石碣电子信息、厚街“家居设计”、松山湖工业机器人等技能人才培训品牌,“一镇一品”累计培养技能人才67万人次,其中64%集中在制造业。
3
创新合作机制深化产教融合
全市职业技工院校与1000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探索共建基地、车间进校、企业专班、教学工厂等多种合作机制。实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立足东莞电子信息、模具等制造业和餐饮、酒店等现代服务业,构建与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
四
突出社会化评价改革
完善科学合理评价机制
坚持“谁用人、谁评价”原则,健全社会化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提升技能人才获得感。
1
创新企业自主评价人才机制
强化对技能人才评价资源倾斜,组建一支高水平专家库队伍,开发评价规范110个,推动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评价规范成为国家职业标准,推动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成为国家标准。率先在全省探索开展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实施“三专”精准服务,做到政府服务有专员、企业落实有专岗、指导开展有专家,259家企业的8.5万多名技能人才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2
创新技能竞赛选拔人才模式
推动技能竞赛与技能评价相结合,以赛促评,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近年来,东莞市举办“三项工程”职业技能电视大赛等系列比赛,带动镇街办赛、企业练兵,累计举办61项市级竞赛,承办世赛选拔赛、国赛7次,6837人次参赛,1290人获奖,395人获“东莞市技术能手”,4人次获“全国技术能手”。选树10名“莞邑工匠”,举办系列“致敬工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
来源:技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