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医饮食营养学》 >> 健脾消积类 >> 健脾和胃类

加微qq315394586 小偏方能治大病 2023-07-01

骨病就用黑百通,皮肤有病活氧油!

  • 南瓜


  • 【基原】葫芦科植物南瓜的果实。

    【异名】饭瓜、倭瓜。

    【性味归经】甘,温。入脾、胃经。

    【功效】温中平喘,杀虫解毒。

    【应用】

    1.哮喘冬季严重者:南瓜五个去籽,入锅内煮成粥,布包绞汁,再入锅煮至一半,加鲜姜汁60g,麦芽1500g,慢火熬膏每晚服150g,重者早晚服2次。(《中医效方精选》)

    2.肺痈:牛肉250g,南瓜500g,煮熟食(不加油盐),连服数次后,服六味地黄汤5~6剂,忌肥腻。(《岭南草药志》)

    3.蛔虫病:每人每次吃生南瓜子250g以上,儿童按此量酌减,连服2天。(《江西医药》1961年)

    【使用注意】

    凡患气滞湿阻之病,忌服。

    【按语】

    老熟南瓜,果实含淀粉、钙、铁、胡萝卜素。嫩南瓜维生素C及葡萄糖较丰富。南瓜品种较多,各地名称有异,功用相似。南瓜子除驱虫外,尚有杀灭血吸虫幼虫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本草纲目》:“甘,温,无毒。补中益气。”

    2.《滇南本草》:“横行经络,利小便。”

    3.《随息居饮食谱》:“凡时病疳症,疸痢胀满,脚气痞闷,产后痧痘,皆忌之。”


  • 大枣

  • 【基原】为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

    【异名】干枣、美枣、良枣、红枣。

    【性味归经】甘,温。入脾、胃经。

    【功效】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降血脂,抗癌。

    【应用】

    1.脾胃虚弱,倦怠乏力,血虚萎黄,神志不安:红枣10~20枚,煎汤常服。

    2.虚劳烦闷不得眠:大枣20枚,葱白若干,水煎去渣顿服。(《千金方》)

    3.过敏性紫癜:红枣10枚煎服,每日三次。(《上海中医药杂志》4:22,1962)

    4.急、慢性肝炎,肝硬化且血清转氨酶活力较高者:红枣、花生、冰糖各30g,先煎花生,再加红枣、冰糖同煎,睡前饮服,每日剂,30天为一疗程。

    5.高胆固醇血症:大枣、芹菜根,煎汤常服。(《饮食治疗指南》)

    6.脱肛日久不愈:大枣120g,陈醋250g,同煮至醋干,取枣食。(《家庭食疗手册》)

    【使用注意】

    凡有湿痰、积滞、齿病、虫病者,均不相宜。

    【现代研究】

    大枣含维生素C较多,而且具有cAMP活性及抗变态反应、抑制中枢神经、保肝强壮、降低胆固醇、抑制癌细胞增殖等作用。动物实验证实,对因四氯化碳损伤肝脏的家兔,每日喂给大枣煎剂,共一周,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按语】

    大枣性质平和,能培补脾胃,为调补脾胃之常用食品。自古被列为“五果之一。”鲜大枣含糖量达20~30%,干枣达55~60%,比甘蔗和甜菜的含糖量还高。维生素B2含量较一般果品高。大枣甘温,少食健脾,多食碍脾。

    【参考文献】

    1.《本草纲目》:“《素问》言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谓治病和药,枣为脾经血分药也。”

    2.《本经逢原》:“古方中用大枣,皆是红枣,取生能散表也。入补脾药,宜用南枣,取甘能益津也。”



  • 栗子


  • 【基原】为壳斗科植物栗的种仁。

    【异名】板栗。

    【性味归经】甘,温。入脾、胃、肾经。《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经。”

    【功效】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

    【应用】

    1.肾虚腰膝无力:栗子风干,每日空心食七枚,再食猪肾粥。(《经验方》)

    2.小儿脚弱无力,三四岁尚不能行步:日以生栗与食。(姚可成《食物本草》)

    3.气管炎:板栗肉250g,煮猪瘦肉服。(江西《草药手册》)

    4.筋骨肿痛:板栗捣烂敷患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5.幼儿腹泻:栗子磨粉,煮如糊,加白糖适量喂食。(《食物中药与便方》)

    【使用注意】

    凡遇脾虚消化不好,湿热甚者均不宜食。外感未去,或痞满疳积,疟痢瘟疫,产后,小儿,病人亦不宜多食。

    【按语】

    栗子主补肾气,肾病宜食之,并善治腰腿不遂。

    【参考文献】

    1.《名医别录》:“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忍饥。”

    2.《本草纲目》:“有人内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枚,顿愈。肾主大便,栗能通肾,于此可验。”

    3.《滇南本草》:“生吃止吐血、衄血、便血,一切血证俱可用。”

  • 糯米

  • 【基原】为禾本科植物稻(糯稻)的种仁。

    【异名】元米、江米。

    【性味归经】甘,温。入脾、胃、肺经。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止泻。

    【应用】

    1.三消渴利:糯米(炒爆)、桑根白皮等分,煮取半碗,渴则饮不拘时。(《三因方》梅花汤)

    2.自汗不止:糯米、小麦麸(同炒)为末,每服9g,米汤送下或猪肉点食。(《本草纲目》)

    3.脾虚泄泻:糯米、淮山药共煮粥,熟后加白糖食之。(《刘长春经验方》)

    4.虚劳不足:糯米入猪肚内蒸干,捣作丸子,日日服之。(《本草纲目》)

    【使用注意】

    糯米性粘滞难化,故病人忌食。

    【现代研究】

    糯米中含有脂肪油、淀粉(主要为支链淀粉)、糊精等物质,其中磷的含量比粳米低。

    【按语】

    因性极粘,故名。可煮粥饭酿酒熬汤,若作糕饼,性难消化。糯稻根须,煎汤可止渴、止虚汗。

    【参考文献】

    1.《仁斋直指方》:“痘疹用糯米,取其解毒,能酿而发之也。”

    2.《本草纲目》:“暖脾胃,止虚汗泄痢,缩小便,收自汗。”

    3.《本草经疏》:“补脾胃,益肺气之谷,脾胃得补,则中自温,大便亦坚实。温能养气,气充则身自多热,大抵脾肺虚寒者宜之。”


  • 山药

  • 【基原】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块茎。

    【异名】薯药、土薯。

    【性味归经】甘,平。入肺、脾、肾经。

    【功效】健脾,补肺,止渴,益精固肾。

    【应用】

    1.虚劳咳嗽:山药捣烂半碗,加入甘蔗汁半碗,和匀,温热饮之,能起辅助治疗作用。

    2.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用之),上两味各等份,为细末,稀米饮调服。(《儒门事亲》)

    3.消渴:鲜山药蒸熟,每次饭前先吃山药90~120g。(《河北中医验方选》)

    【现代研究】

    山药除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及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外,尚含淀粉酶、胆碱、粘液汁酶及薯蓣皂苷等。其中的淀粉酶又叫消化素,能分解淀粉等物质,若与碱性物质相混合,则淀粉酶作用消失。

    【按语】

    山药在我国各地均有出产,而以河南新乡地区,古怀庆产的怀山药为最佳,质地坚实,粉足洁白。性味甘平入脾、肺、肾三经。补而不腻,香而不燥。历代医家盛赞山药为“理虚之要药”。山药食用,烹可为肴,碾粉蒸可为糕,多做甜食;既可以切片煎汁当茶饮,又可以轧细煮粥喝。

    【参考文献】

    l.《神农本草经》:“味甘、温。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

    2.《食疗本草》:“治头痛,助阴力。”

    3.《日华子本草》:“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忘。”


中医课程总汇

01

倪海厦全部课程

02

所有常见病中医治疗大全

03

王鸿谟面诊课程

04

《迈入中医之门》全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