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普】地下水也有冤情

2017-08-20 吴燕芳 地下水环境网

我们谈地下水,就不能绕开水的全国大总管——水利部。各种权威的专业的数据,大都需要依托水利部庞大的组织才能获得。

水利部2010年开始发布《地下水动态月报》,用以反映我国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山西及西北地区盆地和平原、汉江平原上18个省区的降水、地下水深埋动态、地下水蓄变量每月的综合情况。

2016年1月,依例发布的《地下水动态月报》中提到,2015年18个省区的水质总体情况是Ⅱ类到Ⅲ类占19.9%,Ⅳ类到V类不能直接饮用的占80.1%。消息发布后,媒体纷纷误读为“中国八成地下水不能饮用”并造成公众一定程度的恐慌。由此可见,公众乃至媒体对地下水了解不够,极易造成误读。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地下水容易被误读的问题,给地下水正正名。

 第一个误读:
把“中国八成地下水不能饮用”中的“地下水”张冠李戴成“地下水饮用水源”。

正解:地下水 ≠ 地下水饮用水源

针对以上提到的《地下水动态月报》所公布的数据,讲真,一定说明地下水水质状况不容乐观。但水利部出面僻谣了,说明这些监测数据并不是地下水饮用水水源监测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是北方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监测数据。而目前地下水饮用水源主要是取自深层地下水。

当时,水利部发言人还称,被监测的深层地下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在80%以上。4748个城镇饮用水水源地中有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1817个,水质达标率为85%左右。2014年175个供水人口50万以上的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中有33个是地下水水源地。这33个地下水水源地水质全部都达标。

总的来看,我国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良好。

虽然都是水,但是此水非彼水

 

1“地下水”不等于“地下水饮用水”。目前地下水饮用水主要取自深层地下水。

 

2“不能直接饮用”也不等于净化处理后还“不能饮用”。

 

 第二个错误认识:
混淆了水质和污染。

 

地下水水质是指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含量的总称。一个地区的地下水水质是受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决定,也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而污染是专门指人类活动影响下化学物质进入地下水系统导致地下水水质变化并影响其功能的现象。显然,水质与污染不能划等号。即便中国有二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无人居住,仍有几乎三分之二的地下水是IV类、V类的,如内蒙东北地区的氟、南方的铁锰,甚至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砷等指标都可能天然就是V类的。这些都不是污染问题。《地下水动态月报》提出的“污染组分”中,铁、锰、氟、矿化度、硬度等大都不是污染造成的,是我国地下水的天然化学特征,不能归为污染。

正解:水质 ≠ 污染‍

 

 

第三个错误认识:
一味夸张地下水治理的艰巨性。

 

都说地下水污染治理是十分艰巨的,甚至几十年几百年也难以治好,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和地表水比,地下水污染治理和恢复的时间尺度不在一个等级,但是,也不都是百年万年以上的时间尺度。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集中在平原区,都是开发利用强度较大、水更新循环积极的地区,除分散式点源工业污染外,大面积的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如果地下水污染源真正切断并治理好,经过持续的开发利用,地下水逐步更新替代后,水质是有望在几年内实现好转的。

正解:地下水污染治理有难也有易

 

结语

当然,小编并不是要给咱们的地下水粉饰太平,该面对的问题,我们勇于面对,努力寻找治理解决的办法。但也不该一味夸大问题,制造不必要的公众恐慌。

推荐阅读

【资讯】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决定》

【解读】李敏:落实严防严管严惩遏制环境违法行为——新《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法律责任解读

【解读】孔令辉:强化技术评估服务行政管理

【解读】刘磊: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切实把住环境准入关口——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不予批准情形解读

【解读】李元实:改革验收管理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更新】聚焦两会中关于地下水的那些事(完整版)

 特刊 | 地下水环境网资料汇总(喜迎2017)

【资料】地下水相关专业精品课程

【福利】地下水专业相关书籍下载

【福利】地下水专业考研资料整理

【政策】国务院今日发布  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排污许可)实施方案  (附全文)

【前沿】未来十年水工环学科发展战略之重点发展方向和优先发展领域

【观点汇总】《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系列解读

【解读】优化评价内容 严控新增污染——《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解读

-END-

来源:环境与生活 微信公众号

编辑:滕飞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