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移民问题,最近几年一直都是英国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


上周四(22日),梅姨宣布将为在英国居住满5年的欧盟公民赋予“定居身份”,就再次引发热烈讨论,还被欧盟各成员国领导人和公民指责政策细节模糊不清、“太小气”……


梅姨向欧盟公民喊话:“我们希望你们留下来。”(原图截取自天空新闻)


每次无论梅姨任内政大臣还是首相期间,每次内政部一有关于签证、留学生、移民政策的相关改变,都会引发又一大波来自中国小伙伴们的吐槽:梅姨真·移民杀手 + 留学生噩梦!


更别提去年的脱欧公投中有多少英国人为了阻止东欧移民继续前来英国而投“脱”了……要说英国在整个欧洲对移民态度算是最为保守、谨慎的国家之一,完全不夸张。



但很多人其实不知道的是,在维多利亚时期的早期,英国其实对移民以及难民都秉承着“完全开放”的态度,甚至以此为豪……


60分钟BBC纪录片:英国人移民态度的百年之变


在周日(25日)晚上BBC Two播出的最新纪录片《我们该让谁进来?伊恩·希洛普讲解第一次移民大论战》(Who Should We Let In? Ian Hislop on the First Great Immigration Row)中,开头就有这么一段:


《泰晤士报》曾经刊印过英国对它敞开的大门的自豪,强势宣告:“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文明人,都应当完全明白这个国度是所有国度的避难所,并且它为了保护这间避难所,即使花光最后一盎司财产、流尽最后一滴血也在所不辞。”


刊登这些语句的那期《泰晤士报》,出版于1853年,正是维多利亚时期的早期,尚且处于当时还没丢掉航海霸权的“日不落帝国”鼎盛时期。纪录片解释说,那时候的英国不仅国力强盛,并且相当以“自由世界领导者”的人设自居,所以才觉得有那个义务去“拯救并保护所有遭受压迫和灾难的人”……


简单来讲,20世纪到来前的英国人心目中,“敞开的大门”就是“英式价值观”的完美体现。



但在镜头前被问到“是否觉得这是个好主意”的时候,来自100多年后的现在、被随机街采英国路人们,回答却是▼


- “呃……”

- “不啊,完全不觉得。”

- “如果你说是要完全不设限制的谁都能进,这行不通啊。”

(以上2图截取自BBC iPlayer)


最后两行蓝字里的观点,其实并不激进,但侧面说明英国人在100多年间对移民和难民的态度确实从开放走到了排斥。


从数据角度来讲,2015年全英国移民数量达到870万,超过总人口的1/8。而在超过一个半世纪以前的1851年,英格兰、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地区的外来人口却仅仅只有0.3%,这对整个英国社会造成的影响自然是无法比较的。



而根据作为该纪录片主讲人的希洛普讲解,英国人对移民 / 难民态度发生改变的关键节点,其实并不是简单出于这一群体人口的“膨胀”,而是在维多利亚时期末期到一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间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甚至奠定了今天这一系列争议的基础。


在这期间,来自犹太民族、印度、中国甚至比利时的移民 / 难民潮,多多少少都引发甚至激化了英国人同外来族裔之间的矛盾,而这些不同族裔的移民也都受到了影响……


先说明,这次BBC不仅没有黑华裔移民,还帮忙澄清来着



在iPlayer的播放页面上,标题底下有这么一行字:“含有部分语句,可能会冒犯部分观众”(contains language which may offend)。所以小伙伴们大概能看出这整整60分钟,其实内容还是相当严肃并且尖锐的……


(原图截取自BBC iPlayer)


不过可能是为了缓解这种气氛,加上主要内容其实都是史料,所以《我们该让谁进来?伊恩·希洛普讲解第一次移民大论战》用到了相当多诙谐的重新演绎、搞笑配乐甚至动画桥段,所以可看性还是不错的。


小伙伴们可以自行戳文末“阅读原文”到BBC iPlayer观看原纪录片,从今天算起链接还有26天有效期,还可以挑出英文字幕轻松理解哦!


当然贴心的圈哥把全片精华先整理了一下,先简单讲解给大家。当然文章内容顺序在纪录片基础上做了些调整和梳理~



从“吸血鬼”到“黄祸”:浑水摸鱼的政客与记者


难民和移民的定义并不同,而最先让英国人开始萌生“不欢迎”情绪的,还是移民群体。


要说英国早期移民的主力军,从人数上来看还是犹太裔和印度裔最多。而中国人在20世纪开篇时期也被推上英国移民问题大论战的风口浪尖,甚至被冠上“黄祸”(yellow peril)的蔑称,却是因为本身的“神秘性”而遭遇天外来锅……



在英国人看来,从19世纪中期开始就逐渐移民英国的犹太人,不仅已经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社区,而且由于他们聚居在固定区域。本地人开始感受到居住空间被挤压,并且工作机会被犹太人以低价格劳力抢走。


肯定有小伙伴想问,不是前面才说过1850s英国移民人口比例低于1%么,怎么就挤压居住空间、抢夺工作机会了?这是因为犹太人已经开始了聚居啊!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东伦敦East End部分地区犹太人密度甚至超过了95%……


1899年东伦敦East End犹太人密度图:蓝色越深、犹太人比例越高。


当地人对犹太人“邻居”的不满虽然越来越明显,但还是局限在相对较小的社区内。


但是一个叫做威廉·埃文斯-戈登(William Evans-Gordon)的前英属殖民地官员,从中看到了回国后从政生涯的起步“契机”,开始煽动东伦敦英国人的“反犹”情绪,并顺利以这样的方式在1900年当上了Stepney选区的保守党议员!


记录片给这位埃文斯-戈登议员画了个小漫画,傲娇的精英主义形象跃然纸上▼


可别小看这个小小的地区议员!进入下议院后,埃文斯-戈登继续靠反移民话题混得风生水起,并且直接推动了1905年《外侨法》(Aliens Act 1905)的投票通过。


1906年1月1日,这项法案正式生效,意味着所有来到英国各大口岸的歪国人都无法再随便入关,而需要通过审核,定性为“好移民”才能入内。讽刺的是,就在1月2日,10个被英国船只从大西洋上搭救回来的美国大兵,本来只是希望取道英国回家,结果因为这项法案而被拦在南安普顿的关外……


美国人:说好的相亲相爱呢?



然而埃文斯-戈登和他的《外侨法》,催生了一大批以“反移民”作为从政筹码的政客。


其中最有名、也最具有讽刺性之一的,是一个叫做Mancherjee Bhownagree的印度移民。印度移民在英国的人数也是不容小觑,Bhownagree就是在19世纪80年代、30多岁的时候才来到英国。居住了七八年之后,他摇身一变成了个自诩的“地道英国人”,并且靠反移民政治诉求参选Bethnal Green地区的议员!


你猜结局如何?5000多人的大选区,Bhownagree还真胜选了,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亚裔保守党议员!而搞笑的是,Bethnal Green当时已经成为了印度裔移民聚居区,他却完全是靠着吸引“反移民”白人选民支持而获胜的……


纪录片里的小动画直接把Bhownagree定义为了一个狂热的“亲英派”……(以上4图均截取自BBC iPlayer)


梅姨见了这帮人都得喊一声前辈……


(原图来自每日快报)


靠移民问题浑水摸鱼的不止政客,还有抢新闻、甚至“生造新闻”的记者,华裔移民的“锅”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这里英国人把责任推到了一个美国记者身上。


按照当时英国新闻业标准,好卖的文章就是好文章,无论是真实还是造假的新闻。中国人由于“异域风情,神秘感”,成为了最佳的“假新闻”写作材料,几个回合下来莫名其妙就被冠上了“黄祸”(yellow peril)的恶名。




那时候英国的华裔移民数量,其实连400个都不到。


1906年,6名中国移民想要迁到利物浦那个全欧洲历史最悠久的中国城。一开始他们由于《外侨法》而被拒绝进入英国,不过在利物浦当地中国商家老板承诺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后,这几个移民被复审允许入了关。


就因为这个导火索,一名叫做克劳德·贝克(Claude Baker)的美国记者嗅到了“大新闻”的机会,借着利物浦本地本来就已经很明显的“反移民”情绪,杜撰了一篇叫做《英格兰的中国污秽》(Chinese Vice in England)的所谓“爆料”,把利物浦中国城写成了一个“贫民窟,犯罪区,赌窝,非法性交易,鸦片区”的综合体……



爱看故事的利物浦英国人哪管得着真假,当时这份报纸一抢而空,换到今天那就是“英媒刷屏”的节奏。


纪录片主持人希洛普专门走访了那一带华裔移民的后代陈安娜Anna Chan。她告诉希洛普,当时连利物浦市政厅都被这篇文章给吓到,赶紧成立了调查小组深入当地中国移民社区,结果发现……中国人简直就是“公共秩序的化身”


可以说是非常呵呵了……



从比利时到叙利亚:“圣母”与“弗兰肯斯坦的怪物”

相对移民,英国人反而对难民的接受度更高,甚至可以说高到了一些小伙伴常常挂在嘴边“圣母”的地步。


最典型的“引狼入室”事件,就是下面这位叫做西蒙·伯纳德(Simon Bernard)的法国人。他在19世纪来到英国,在英国居住地附近的邻居们都觉得他不过是个寡言鲜语的法语老师,直到1858年1月14日巴黎发生恐怖袭击,炸弹杀死了8名路人,他们才知道炸弹竟然都是“好邻居”伯纳德在伦敦家里制成的……


就因为这样,英国被法国政客吐槽是“刺客们的实验室”,却依然最后判定伯纳德无罪,理由只是因为他是个“政治难民”……


(以上4图均截取自BBC iPlayer)


而后英国人接收难民的脚步,其实也没有停止过。最大规模的一次就是1914年来到英国的25万比利时一战难民,不过战阵结束后几乎全都离开了英国,2014年的时候BBC还重新深扒过这事▼


(图片截取自BBC News)


虽然这给了“心善”的英国人一种“我们这样做没错”的感觉,但从这时候开始,比利时难民和接收他们到家里居住的英国人,其实已经出现了来自生活习惯和价值观上的各种摩擦。


到一战结束,虽然比利时难民全数离开,但返乡的战士在1919年进行了各种抗议,并且直接导致议会起草了全新的反移民提案,将不受1905年《外侨法》影响的难民也加入到移民控制的对象之中,进行严格的审核。


自此,英国人对移民和难民的态度,几十年间完成了质的改变。


纪录片称在战后这样的“绝望时期”,英国人、尤其是刚从战场回来的士兵们,终于不愿意再为难民买单了。


全片虽然尽可能诙谐幽默,但其中也有这么一段针锋相对、火花四溅的对话。


2015年4月,《太阳报》专栏作家凯蒂·霍普金斯(Katie Hopkins)发表了一篇处处针对移民的恶意文章,引发巨大的争议。她在文中表示要用“武装直升机”来阻止移民进入英国,并把移民和难民统称为“蟑螂”。


作为主持人的希洛普当面采访了现在的霍普金斯,尖锐地追问她是否还认为当时自己的说法没错、是否还认为移民是“祸害”。而霍普金斯从一开始的顾左右而言他,到最后直言承认,她依然认为非英国本土族裔的外来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野蛮人类”(feral humans)和“溃烂的酸痛”(a festering sore)



她并不认为民族保护主义的言论是一种错,并且当面怼希洛普,认为是他们这些“自由民主主义者”造就了右派的诞生。


“如果有人花了大概12年时间说出他们心中的事实,并且到现在有了这么多读者,那么获得这么多支持总是有原因的。”


“因为有你这样的人,才有了我这样的人。我一直都这么说——你们这些生活在伦敦的民主精英们造就了我,你们是弗兰肯斯坦博士,而我是你们造出的怪物。”


到最后,显然表现出对移民、尤其是难民要“包容和欢迎”态度的希洛普,在用了整整60分钟把英国100多年来各个时期移民态度黑了个遍之后,却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也许我们应该像对待移民本身一样,对待这些关于移民的讨论。让我们保持谨慎,用事实来对论据进行过滤,做好背景调查,在有益和有害的言论之间进行分辨。”

(以上4图均截取自BBC iPlayer)


也许对这个年代的英国乃至整个世界,移民和难民,都暂时还是一个无法争论出结果的议题。


写完圈哥才觉得,60分钟的内容信息量实在太大,小伙伴们有时间还是去看看原片吧,戳阅读原文就可以哦!


(英伦圈原创,编辑:Moo,内容参考BBC,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