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西奈杂谈
2013年4月17日,已经58岁的张益唐向数学界最顶尖的学术期刊《数学年刊》投了一篇稿子《素数间的有界距离》,在稿件初审时,著名的解析数学理论专家亨里克 ·伊万尼兹,刚看了一眼标题就觉得这很有可能又是一篇“胡言乱语”的民间科学。这篇文章竟要挑战困扰了世界200多年的数学难题,亨里克心想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能有什么作为?
虽然看不上眼,但亨里克还是阅览了一遍。这一看让亨里克敏锐地意识到这篇文章的不同凡响,他随即放下手头的工作,花了3周的时间仔细审核这篇文章,最后连连惊叹作者张益唐是百年难遇的数学天才。而这篇稿子仅用一个多月就审核通过了,直接打破了《数学年刊》自创刊以来的最快审稿纪录,犹如巨石一般在世界数学界激起了滔天巨浪。可谁都不曾想过在这之前,张益唐还在美国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有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餐馆刷盘子。国内同学纷纷叫他回国发展,他全都拒绝了。在成名之后的一次采访中,记者问道:“当初你为什么不接受国内同学的建议回国发展呢?”张益唐笑着说:“我要是在中国,就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成就!”张益唐为何要说出这样的话?他又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今天,历史老炮就为您详细讲述张益唐的人生轨迹。张益唐1955年在上海出生,他的父亲是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的任教教授,母亲也是某部门的机关干部。张益唐的家庭对于许多人来说是相当不错的,而他也继承了父亲的学者天赋。当他才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能识得很多汉字,能背诵许多国家首都的名字。如此的天资聪颖,让周围的邻居都惊叹不已,称他是“小神童”,长大一定有出息。但是张益唐内向的性格和早成的心智,让身边的同龄小伙伴都不与他玩耍。他也只好自己在家翻看父亲的书籍,7岁的时候就已经读完了四大名著。期间,他接触到了小学数学的教科书,他对这些数字格外感兴趣,开始自学起数学。而他也在数学方面展现了卓越的才华,9岁时,他就已经自学到了高中数学的水平。有一次,在《十万个为什么》中,他阅读到了哥德巴赫猜想和费马大定理的文章,年幼的他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无形之中奠定了他一生的兴趣和奋斗方向。1968年,张益唐来到北京,开始就读于清华附中。由于父亲受到政治风波被下放到江西农村当农民,张益唐又跟着父母在农村待了3年。不过张益唐依旧没有放弃自学的念头,甚至还研究了陈景润发表的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1+2”证明。到了1978年,张益唐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数学系录取。进入北大之后,他见识到了更加宽阔的天地。于是,他更加潜心学习,本科毕业后又跟随导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在北大的求学时期是张益唐一生中最充实和愉悦的时光,同时他也确立了自己以后的研究方向——解析数论。张益唐极为出色的数学天赋,深得北大数学系主任丁石孙教授的厚爱,而他也迎来了他人生道路中的分叉口。上世纪70年代,由华罗庚开创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在中国数学界蓬勃发展、人才济济。丁石孙教授便推荐张益唐赴美,去攻读中国数学界空白领域——代数几何。可是,张益唐已经在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的帮助下联系好了导师去攻读解析数论。在个人志向和国家需求之间,张益唐陷入了深深的困扰。最后他选择国家的需求,毕竟在当时那个集体主义的盛行的年代,个人的牺牲是必然的结果。张益唐被丁石孙推荐给了在美国普渡大学的代数几何学家莫宗坚,对张益唐来说,能过出国深造已经是极为难得的机遇了,他也并没有什么异议,况且学成归来、报效祖国也是他的想法。就这样,张益唐怀着满腔热血于1985年6月21日,从北京机场出发飞往了美国。意气风发的张益唐对自己的异国求学之旅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可谁都没想到,这竟然是他坎坷命运的开始。在见到导师莫宗坚后,张益唐十分谦虚地向他请教、学习。莫宗坚也觉得张益唐天分非凡,有懂礼节,以后是有大作为的人。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来到了1991年。此时,张益唐也开始了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张益唐选择了著名难题——雅可比猜想作为研究课题,而他的导师莫宗坚并不大支持他。最后在张益唐的坚持下,莫宗坚还是给予了认可。不过这让他们师生之间产生了分歧,以至于后来矛盾日益激化,直至分道扬镳。本该1991年就博士毕业的张益唐,迟迟没有等到导师莫宗坚的推荐信。博士毕业也一直被延迟,以致校方看不下去了,不忍心埋没人才,给张益唐换了导师,才在1992年正式博士毕业。他们师生为何反目成仇,除了两位当事人,谁都不知道真正原因。坊间传闻是张益唐的博士论文曾引用了导师的一个研究成果,然而在专家审核他的论文时,却排查出他的导师莫宗坚的那个研究成果是错误的。这引来了不少人的攻击,也让莫宗坚开始对张益唐不满。辛苦多年完成的研究成果,却被别人质疑是错误的,于谁都接受不了。于是莫宗坚便拒绝给张益唐通过博士毕业。由于两位当事人都对这件事缄口不言,人们也无从知晓他俩决裂的真正原因。或许是两人确实给对方一些难言的伤害,不过现在也已经不重要了。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大量东欧国家的顶尖人才来到了美国,一时间造成美国博士过剩的局面,而一直没有导师推荐信的张益唐无疑是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下,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在汽车旅馆过夜。还好张益唐有一位朋友开了一家连锁餐饮店,邀请他过去帮忙做一些账单和税务之类的事情,他欣然接受了这份工作。在张益唐需要为了生计打拼的时候,跟他同届、甚至小一届的同学都有了不错的发展。有好多人都说他到处漂流、到处蹭饭,甚至有些人对他相当过分,给他脸色看。即使在如此举步维艰的岁月里,张益唐都没有想过回到国内,他甚至还和国内的所有亲人都断了联系。他的父亲在1993年去世时,他也不曾回个音讯。妹妹多年来一直在苦苦寻觅哥哥的下落,直到2001年,才在美国一所大学的网站上找到了哥哥联系方式。而张益唐的母亲也一直在苦苦等待着自己的儿子,在她病入膏肓之际,张益唐才匆忙回国与母亲见面。张益唐如此冷漠地处理亲情关系,让他遭受了很多人的指责,但他从没有解释一句。只是在多年之后,张益唐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世俗压力太大了,我虽然可以沉住气,不要这些东西,但你的家人、亲朋好友不答应。在美国就没有这些问题,即使你在一个快餐店里打工,没人会看不起你,在美国我还是我,但回了中国我就不是我了。1999年,可以说是张益唐开始转运的一年。当时任职于英特尔实验室的唐朴祁找到张益唐,请他帮忙解决一个跟数学有关的网络设计难题。然而仅过了一周,这个困扰他们很久的难题就被解决了,二人还因此获得了一项专利。唐朴祁看到刷了7年盘子的张益唐仅还有强大的学术实力,便下定决心帮他脱离困境。最终,在唐朴祁和另一位北大校友的帮助下,张益唐成为了新罕布什尔大学数学系的编外讲师,终于再次踏入了学术圈。编外讲师相当于外包工,不仅工资低,还没有科研经费。但张益唐已经十分满足了。他在每天完成教学任务后,会利用已有的资源钻研。他发表了一篇关于黎曼猜想的论文,引起了学校系主任凯尼斯·阿佩尔的注意。阿佩尔对张益唐的才华非常欣赏,直接在2005年将他转为正式讲师。张益唐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资源进行学术研究。他将目光放在了困扰人类200多年的数学难题——孪生素数猜想,在此之前,关于孪生素数猜想最佳的结果就是陈景润基于哥德巴赫猜想的“1+2”,采用类似的方法给出的答案。而张益唐觉得一定会有更优的答案,并且他对自己信心满满,他认为自己一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的直觉告诉我,我应该可以做出来。”2012年7月份的某一天,张益唐在朋友家做客时,突然灵光一闪,他的思路在一瞬间被打通了,所有困扰他的难题通通豁然开朗。回到家后他立即将自己的灵感记录了下来,然后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检查所有的技术细节,最终,他在2013年4月将自己的论文《素数间的有界距离》投给了《数学年刊》。论文一经发表,瞬间引爆全球学术界,张益唐也一夜成名,成为了全球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此时的他也已经58岁了。在他成名之前,几乎没有什么学术产出,在国际学术论文检索系统中只能找到两篇文章。他成功了,即使寄人篱下,沉寂20余年,依旧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得到而来学术界的认可,一代数学大师从此诞生了。张益唐曾说过:“中国现在太世俗了,家人朋友的约束,让他不能静心研究学术。”这也是他宁愿在美国刷盘子,也不会中国的原因了。而他说:“在中国,他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成就。”也并不是说中国出不来人才,而是说他这种性格在中国是不适合的。在张益唐成名之后,他也没有忘记祖国。2018年8月10日,他回到国内担任山东大学潘承洞数学研究所所长一职,还兼任山东大学的讲席教授,为祖国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