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策略
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创业教育是引导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那么社会创业及其教育活动是如何兴起与发展的呢?国外高校社会创业教育又是如何进行改革的?面对如此趋势,我国又应如何应对呢?
一、社会创业意蕴及其教育内涵
1.社会创业的三个学派定义
综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对社会创业的探究,我们大致将学者及其观点分成三个学:社会创新学派、商业非营利学派和多要素学派。 社会创新学派将社会创新视为社会创业的灵魂;商业非营利学派倾向于关注社会创业的市场维度,他们注重输入源,并将其视为社会创业与一般公益行为的标志性差异;多要素学派从多个学科视角出发,对社会创业进行界定,更加具象化和具有可操作性,并且对社会创业实证研究更具指导意义。
纵观上述三种不同的视角,不同学派在公益与商业等方面仍存在共识。就其本质而言,社会创业活动更为彻底地坚持双重底线:一方面是强烈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是以市场机会导向为途径实现自我造血和理性扩张。
2.社会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社会创业教育是有关社会创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称,是创业教育的继承和发展。社会创业教育具有教学目标具有多重性,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教学内容具有双元性,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等特征。
二、社会创业教育的国际发展态势
从哈佛大学首开《社会部门中的创业》课程算起,社会创业教育已有近20年的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创业教育在美国、英国、日本、印度等国家获得了较快发展,也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
1.从单纯地开设课程到系统性地培养专门人才
国际社会创业教育从单纯的课程开设阶段迈向专门人才培养阶段。培养专门人才既是建立社会创业学科的内在需求,也是解决师资短缺问题的主要途径 。
2.从商学院向外蔓延并融入专业性学科
社会创业教育诞生于商学院,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姓“社”还是姓“创”的身份模糊。不过,从商学院逐渐向外拓展是目前社会创业学科发展的共识,其方式主要由社会创业课程或竞赛走向全校开放,建立跨学科的社会创业教育机构,尝试社会创业与其他专业学科的融合。
3.非营利组织参与高校社会创业教育
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创业教育有助于构建开放的创业教育生态体系。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创业教育的宗旨契合,能够以其独特的中介、桥梁和纽带地位在创业教育体系中发挥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我国行动策略:构建社会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目前,从实践来看,虽然大学生社会创业项目日益增多,但对于庞大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总量而言,关注社会问题、秉承社会使命的社会创业项目还不多,尚未形成群体效应。而此时高校作为社会的动力站,应该通过前瞻规划和理性行动促进社会创业教育的长足发展。
1.构建融合各创业“群落”为一体的宏观生态系统
高校要构建融合高校、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家庭、其他社会机构等“群落”为一体的宏观生态系统,明确各个社会创业“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与功能,发挥高校在其中的核心作用,促进其他输入环境对高校社会创业的能量输入。
2 .构建“三位一体”高校社会创业教育内部生态系统
过去,创业教育长期关注商业创业,对学生在社会创业方面的启蒙不足。大学生是富有创业活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青年群体,是未来公共事业发展的接班人,因而高校应该转变单纯培养商业创业者的传统狭隘理念,将“全球变革”、“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绿色创业”、“社会使命”等理念嵌入原有的创业教育内容中。社会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应向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形成“通识课程—专业融合课程—专业深化课程”金字塔。同时,高校也应鼓励大学生社会实践,通过多种形式拓宽视野、走进社会。
毋庸讳言,社会创业教育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都面临着许多难题。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应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走区域特色与高校个性发展的道路。
文章参考:徐小洲, 倪好. 社会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策略[J]. 高等教育研究, 2017(2).
点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