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盟员!最高龄“网课主播”今天生日,​厦门大学今天为他举办庆典!

厦门民盟 厦门民盟 2022-05-15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今天(8月4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潘懋元先生百岁生日。潘懋元先生1951年加入民盟,曾任民盟厦门市委会顾问、厦门大学副校长,他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开拓者和奠基人,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思想引领者和实践推动者,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享有崇高的声望。为表达对潘先生的由衷敬意,厦门大学在潘先生百岁生日当天召开潘懋元教授从教八十五周年暨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

       来自国家教育部、民盟中央、福建省委省政府、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领导和专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数十家高校知名学者等齐聚一堂,共同庆贺潘懋元教授百岁华诞暨从教85周年,共同研讨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直播形式召开,除厦门大学主会场外,北京、上海、广东、辽宁等14个省市设立了线上分会场,参会人员总计超过1000人。


15岁开始教书,从小学教起,到中学,再到后来的大学,执教85年,桃李满天下,潘懋元先生始终认为“教师是最幸福的职业”。今年线上教学兴起,百岁高龄的他还在互联网上参加线上沙龙,为全国3万多名师生在线授课。
        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创立,潘懋元先生功莫大焉,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老人也倾注了毕生精力。直至今天,这位高等教育界的“传奇老者”还在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不断研究思考。


15岁站上讲台,100岁还在上网课




几年前厦大校庆期间,校方为潘懋元先生颁发最具分量的“南强杰出贡献奖”时,记者们问潘先生,您从教多少年了?这位慈祥的老人习惯性地眨着眼睛,用浓厚的潮汕腔说:“我的年龄扣去15吧。”

 15岁那年,潘懋元初中毕业后,就在家乡汕头的一所小学开始当老师,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读高中、大学时,他一边读书一边教书。潘懋元说:“正是不断学习,让我从小学教到了大学。”85年来,他当过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老师。其间,潘懋元从演武小学前身——厦大附属小学首任校长,当到了厦门大学副校长。

 潘懋元的大弟子、厦大原副校长邬大光说,潘老师始终坚守自己普通教师的身份,即使在繁忙的行政工作压力下,他也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一生以自己身为教师而自豪,一生关注教学,一生关注人才培养,一生不离开三尺讲台。

 今年,迈入百岁的潘懋元依然坚守在讲台上。6月7日,他为全国3万多名师生上了一场时长近1个小时的网课。应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邀请,潘懋元在“师说课改”公益讲坛上,通过网络作了题为《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内涵与样板》的报告。

 不少听课的师生打趣说:“您可能是世界上最高龄的线上教师了吧!”

 一开始,潘懋元还坚持要站着上课,这可把大家吓坏了。在大家的劝说下,他总算答应坐着讲课。他说:“如果这样坐着还累,那我还能干什么?”

▲最高龄“网课主播”!百岁潘懋元上线畅谈教育,3万多师生在线看


高等教育研究,他创造多个“全国第一”




如今,谈到中国高等教育,学界第一个想到的名字,一定是潘懋元。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刚刚成立,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但原有的教育科学仅仅是把普通教育作为研究对象,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当时,刚过而立之年的潘懋元就敏锐地察觉到“不能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中学生一样来教育”。他认为,大学必须要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因此,他倡议建立高等教育学新学科,并在1956年就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第一次搬上了我国高校课堂。不过那时候,大多数人并不以为然,只有他一人孤独地坚持着。

后来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导致高等教育学科“难产”,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潘懋元的建议才得到关注。

后来,潘懋元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多个“第一”,包括创建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由他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中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高等教育学专著,成为这一新学科的理论基础;潘懋元先生还是我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的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远不止如此。潘懋元关于大学“精英论”“大众化”的阐述,更深深影响着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

▲潘懋元向厦门大学设立的“潘懋元高等教育研究基金”捐赠100万人民币


周末办学术沙龙,到外地出差都不间断




关于潘懋元的传说,还常常涉及他在家中开设的“周末学术沙龙”。

自1986年起的三十多年里,每到周末,潘懋元家里都会聚集不少学生,他们在这里办的是集思想、学术、生活为一体的沙龙,这也是潘懋元创设的一种特殊的课外学习制度。

清茶一杯、点心几样,没有课堂上的正襟危坐和刻板拘谨,大家畅所欲言,既谈学问中的人生,也谈人生中的学问。学生们受益良多,将沙龙奉为“精神家园”,有的学生的博士论文题目甚至也来自于沙龙上的辩论题。潘懋元还将这一传统延续到了外地,当他出差讲学时,都会把当地的“弟子”们召集到自己的住所办沙龙。

在潘懋元百岁生日之际,潘世墨撰写了一篇题为《儿女心目中的“先生”》的文章。文中说,“周末学术沙龙”是父亲的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模式,它最大的亮点是形成一个“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学习环境,创造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受益”教学效果。更加可贵的是这个大家庭的温馨,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心灵沟通,不论从学识上还是从做人上,都体现了平等待人的理念。

作为教育界的前辈,潘懋元始终以谦和的姿态做人,以包容之心育人,以大爱之心化人。邬大光说,无论多么生涩的后辈学生,他都平等相待。

▲潘懋元年轻时照片


长寿的秘诀,要运动更要不断思考




与潘懋元共事多年的邬大光曾总结过老先生的“保留节目”:几十年如一日,不论刮风下雨乃至台风不停课,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或毕业论文字字修改包括标点符号,参加学术会议从不提前离席,听别人作报告永远做笔记……

早年,潘懋元还有不少英雄往事,比如76岁时,他还在做俯卧撑,而且一口气可以做20多下,是那种“脚架在高处”的。82岁时,他登上了海拔5020米的西藏米拉山。到达山口时,因空气稀薄,缺氧严重,大家都说,不要下车了,但潘懋元却说,当然要下车,抽根烟,照张相,留个纪念。

潘世墨说,今年100岁的父亲身体安康、思维敏捷、精神矍铄、谈吐自如。他出门比较少了,在家里大多是三种状态:在书房看书报、写文章,在客厅与客人、学生交谈,在寝室小憩、闭目养神。

经常有人问潘先生保持长寿的秘诀,他总是莞尔一笑,给出的答案简单明了却意味深长:长寿需要运动,但不仅是身体的运动,更需要脑袋运动,就是不断思考,跟上时代,不断接受新事物和新问题。

如今已百岁高龄的潘懋元老先生,仍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研究思考着高等教育学科的持续发展。


编辑:民盟厦门市委新媒体中心



往期精彩回顾




民盟厦门市委学习中心组举办专题讲座
赞!全省第一!
厦门民盟14位盟员增补进入民盟福建省委专委会  
这几位盟员都有了新职务!
厦门民盟企业家联谊会成立!会长是他!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