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之初有一场大毁灭……是真的吗?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这是和合本圣经开篇第一句话,也是大家熟悉的翻译。这种译法清晰、大气,为我们拉开上帝创造奥秘的帷幕。
可是你知道吗?这两节经文有5种可能的译法。其中某些说法,甚至暗示创世之初有一场大毁灭,而我们现在的世界,是在先前宇宙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如何看待和评价它?为什么说和合本的译法是比较可取的呢?
通过比较这些不同的译法,我们可以更贴近原文,从而更仔细地揣摩上帝的工作。
当上帝开始创造天地的时候,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在水面上运行。
”
这种译法是把第一节当作第二节的从句,第二节才是主句。
支持这种译法的主要理由,是「起初」(be,re'shiyth)没有冠词,不能独立使用,应该和下一个词「创造」连合成「开始创造」。
这译法值得商榷的地方是:
❶ 在圣经中,re'shiyth就算没有冠词,也可视为独立词(参箴8:23、赛46:10)。
❷ 所有的抄本和古译本都把be,re'shiyth视为独立词。
❸ 如果作者是想表达「开始」的观念,为什么不用be,ri'shown(参创13:4、民10:13-14等)?
❹ 它假设当上帝创造宇宙时,「地」已经存在,上帝只不过把已经存在的「地」改良或再造。
当上帝开始创造天地的时候——当时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渊面上刮了大风——上帝说:「要有光。」
”这种译法是把第一节作为第三节的子句,而第二节则是第一和第三节中间的穿插句,第三节才是上帝的第一个创造。
支持这译法的理由是:
❶ 它的结构合理,用前两节做背景,第三节才进入高峰,就是上帝郑重地宣告:「要有光。」
❷ 第二章四至七节的结构也一样,先有时态子句,才进到主句,就是上帝用泥土造人。此外,「巴比伦的创造故事」(Enuma Elish)的结构也完全相同。
这译法值得商榷的地方是:
❶ 它也假设「地」在第一章一节之前已经存在。
❷ 根据这种翻译,第二节第三句要译作「渊面上刮了大风」。风是「灵」(ruwach)的另一种常见含义,但用在这里不一定准确。
❸ 这种译法假设本节仿照「巴比伦的创造故事」。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另一个可能,就是圣经的作者故意不采用相同的结构,以免引起误会。
❹ 根据这种翻译,本章一开始就采用十分繁复累赘的句子,这与本章绝大部分经文简洁直接的句法不吻合。何况,用累赘的句子做全卷书的开始,可能性不大。
起初,上帝创造了天地。地后来变成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这种译法把第一节和第二节当作独立句子。其中第二节的hayah解作「变成」的完全过去式,而不是常用的「是」。
它暗示了上帝本来创造了美好的宇宙(创1:1),但因为撒但和它的跟从者堕落(耶4:23-26、结28),美好的宇宙被毁灭,导致了第二节头两句所描写的惨况。而第三节是上帝把毁坏了的世界重造。由于这译法假设第一节和第二节之间隔开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故称为「间隔学说」(Gap Theory)。
支持这译法的理由是:
❶ 「空虚混沌」和「黑暗」不可能是上帝的创造,因前者在圣经里常和「审判」连在一起(赛34:11、耶4:23),后者常和「罪恶」(箴2:13)、「审判」(出10:21)、「死亡」(诗88:13)连在一起。故这些学者认为「空虚」不可能由上帝创造。唯一的解释是由于撒但犯罪,以致上帝所造美好的宇宙「变成」了空虚混沌和黑暗。
❷ 这样把1-3节分开,读起来较通顺。
这译法有5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❶ 第二节的希伯来文结构表明它不是第一节后才发生的。
❷ hayah应解作「是」。如果它指「变成」,尾随的名词前面应该有介词(参创48:19、出4:3),而本节却没有介词。
❸ 我们怎可以确定本章的记载,不是上帝第一次创造宇宙,而是第二次,或是「重造」呢?
❹ 我们未能从圣经找到足够资料,证明第一次的创造受撒但牵连而遭受毁灭。事实上,圣经提到堕落的天使时(赛24:1、耶4:23-26、彼后2:4),从没有说他们受审判乃在创世记第一章第二节之前。
❺ 「空虚混沌」和「黑暗」不一定是邪恶的。它们可以来自上帝,可以是上帝的创造。正如以赛亚先知记载,上帝曾宣告:「我造光,又造暗。」(赛45:7)原来黑暗也是上帝创造的一部分。
这种译法把第一节当作独立句子,作为全章的摘要(即「创造天地」是「创造万物」的意思,是神创造工作的总述)。第二节是第三节的子句。
根据这种译法,第一节是独立句子;第二节提到上帝第一日创造时,「地」本来的情况;第一日的创造从第三节开始。
支持这译法的理由是:
❶ 文法上应如此翻译。
❷ 「空虚混沌,渊面黑暗」都和审判有关。(和「间隔学说」相近。)
这种译法值得商榷的地方是:
❶ 从希伯来文法来看,如果第一节真是全章的摘要,第二节起首不会用连接词。
❷ 创世记的作者喜欢用「名词子句」做一段的摘要(参创2:4、5:1、6:9、11:10),而第一节是「动词子句」。
❸ 根据这种译法,「地」早已存在。那么,第一节怎可说上帝创造了天和地呢?还有,怎可证明本章所讲的是第二次创造呢?
❹ 就像「间隔学说」的弱点一样,圣经没有提供足够证据,支持上帝本已创造了一个世界,只因撒但堕落而遭摧毁。
这就是和合本的译法,把1-3节都视为独立句子。第一节指出上帝创造宇宙;他首先造出了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的地球,他的灵开始运行(第2节);接着他说:「要有光」。第一至第三节所记载的事都发生在「第一日」。
支持这译法的理由是:
❶ 古抄本和译本都把第一节翻作独立句子,又把be,re'shiyth视为独立词。
❷ 第一节是独立句子,作为本段(1:1-2:3)的引言或摘要。这和创世记其他十次用「后代」开始新一段的结构相同。
❸ 第五节的「第一日」原文是yowm 'echad,直译是「一天」(参创27:45、33:13;撒上27:1;赛9:13;拿3:4)。而「第一日」应是yowm ri'shon(利23:7),为什么在此不用呢?其中一个可能,乃因第一节的创造是在「第一日」进行的,第三节的创造较后(虽然是同日)。所以,作者故意不用yowm ri'shon,免得读者觉得第三节的创造是最先的。第二章第十一节的「第一道河」,原文也是用'echad而不是ri'shon,因为在第十节已提及「河」,那才是该章所记载的第一道河。
这译法值得商榷的地方是:
❶ 为什么上帝会造出「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的「地」?这岂不是负面和消极的吗?
但是,它们只是描述杳无人烟不可住的地球。要等到上帝六日的创造完毕,地球才适合人类居住,到时才会有植物、动物和人。上帝首先造出一个什么都没有、连秩序都没有(absence of order)的世界,这不等于「混乱」(disordered)的世界。
❷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上帝不是一开始,就造出一个可供人居住的地球呢?上帝既是无所不能,他可以直接造出适合人居住的地球,不用先造出不可住的,再经过六日的创造把它变成可居住的。
是的,上帝是无所不能,他的确可以一开始就造出人可居住的地球。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创世记没有提供任何答案。不过,这样的问题类似:为什么上帝不用一日或一个小时创造世界,竟用了六天这么费时?作为人,我们承认暂时不能对所有问题都提供圆满的答案。
❸ 另有人认为,新天新地没有「海」(启21:1)和「黑暗」(启21:25),这暗示「渊面黑暗」不是上帝所造的。
不过,我们怎可假设新天新地没有的,上帝创造天地时也一定没有?为什么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和日后的新天新地要完全一样?
综合来说,第五种译法比较可取。
了解过上述5种译法,你是否更理解神创造天地的工作,也更体会和合本翻译的用心呢?翻译圣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工作。拿起手中的中文译本,我们更要好好珍惜、仔细研读了。
*本文所引用圣经原文,可通过微读圣经APP「原文」功能查看。长按经文、点击右下角「原文」即可使用。详细教程请点☞如何查看圣经原文?
本文来源
邝炳钊《天道圣经注释·创世记注释》p68-74,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微读学堂
10分钟了解一个圣经小知识。
你可能还喜欢
👇 戳这里下载「微读圣经」最新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