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应不应该让人看见? | 微读问答
提问
开心小张康
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5:16)
我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基督徒行善,是应该行在人面前、让人看见,还是偷偷行善、不让人知道?这两处的经文(光和盐、论施舍)该如何正确理解?
回答
赵擎寰
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工作于世界宣明会。
这两处存在张力的经文相距不远,都属于「登山宝训」的长篇教导。我们该如何理解它们的本意,又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出来呢?按照曾经跟大家分享过的,应该先找到经文所属的完整意群,在上下文脉络下,按文法与实义解经。
首先我们看太5:16的经文,它从属于5:13-16整段:
从这段经文来看,主耶稣连用了三个比喻:盐、光、山上的城。这三个比喻共同突出一点,就是要显明出来,不能隐藏:
盐要有咸味,若失去了咸味就没有用处;
光要在灯台上照亮别人,不能藏在斗底下;
城池造在山上,很远地方就可以看到,无法隐藏得住。
这三个比喻共同的本体都是「你们」,也就是跟随主耶稣的人。这里有一个很常见的误解,就是认为这比喻是要让我们「做光做盐」。但主耶稣并不是说「你们要做世上的盐……你们要做世上的光」,而是说「你们是」。这个区别看似微小但很关键:如果是「做」,那就是突出行为与表现;而「是」则突出身份与本质。主的意思其实是要我们具有世上的盐、世上的光、山上的城那样的内在本质,这样的本质是遮掩不住,一定会显明出来的。
什么样的本质呢?16节说「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这里同样有一个很常见的误解,就是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你们的好行为」上。但其实与前面的三个比喻联系起来,我们就知道:重点在于「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也就是说,人们看到的这些行为,是反映出天父荣耀的。我们的本质是拥有天父的荣耀,而不是别人(包括我们自己)的荣耀。
再看6:3-4的经文,是从属于6:1-4整段:
这段经文的中心思想,在第一节已经表达明白了:做善事如果是故意叫别人看见,就不能得到天父的赏赐。原因则在下一节说明:故意叫别人看见,就是为了故意得人的荣耀,那么你要的已经得着了(就是别人会称赞你),因此不能再得天父的赏赐。3-4节则是从与第二节的情景相反的角度,用对比的方法强化前两节的教导。
除了放在各自的段落中解经,我们还应该把这两处经文放在更大的背景之下。
如前所述,这两处经文都是属于「登山宝训」(太5-7)。这个长篇教导拆分来看,说了许多事情,比如动怒就是杀人、动淫念就是行奸淫、不可离婚、忍受逼迫、暗中施舍、不要忧虑、不可论断人等等。所以一个常见的误读,是把这些理解为一系列的「新约行为准则」,认为要做到这个那个,或者不可以做这个那个,才能进入天国。
但其实从整体来看,主耶稣是在讲新的生命样式;而这种新生命的样式不是靠守诫命(或「新约行为准则」)来建立的,而是靠灵魂的重生与翻转而活出来的。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认识这一点:
第一,登山宝训中,主耶稣频繁使用对比的方法来讲道,比如:
第5章有好几处「你们听见有话说……只是我告诉你们……」,用旧约律法的字面含义,与主耶稣带来的属灵解读相对比,体现出「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律法)」(5:17);
第6章则对比「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与「你(祷告/禁食)要」,显明新生命的样式与那些相信可以靠行为称义因而「假冒为善的人」的样式之差异;
第7章则对比窄门与宽门、好树与坏树、磐石的根基与沙土的根基,把属世界的道路与属神的道路以及它们各自的结局对比呈现出来。
这样大量的对比,除了让他讲的道更有感染力以外,也有力地表明:他要传给人们的道,不是在旧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让人完善自己的行为,而是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第二,登山宝训频繁地让人注目天上。在这三章经文里面,主耶稣多次说「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天上的赏赐」、「天上的财宝」等等。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6章20-21节:
这处经文也说明了耶稣要我们注目天上的目的,是要我们的心向着天国。正如《箴言》4:23所言:「你要保守你的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主要我们的心在天国那里,唯有如此才能有符合天国样式的行为(果效)出来。
第三,登山宝训中,耶稣多次称神为「父」,而且他不是说神只是他自己的父,却是在说「你们的天父」。
称神为「父」虽然在旧约的先知书中已经出现,但在耶稣的描述里,却具有一种更贴近生活的父亲的形象,即这是一位以慈爱的目光注视祂的儿女、供应他们所需的一切、又教导与奖赏他们行义的父亲。主耶稣甚至用人间的亲子关系来类比:「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7:11)
耶稣称神为「你们的天父」并不是出于修辞目的,而是实实在在地要让听众建立与神之间的「亲子关系」,这本来就是耶稣基督降世与舍命的目的。正如《加拉太书》所言:
我们能够称为神的儿女,并不是靠我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是要与祂真正的儿子、即祂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有份;也就是靠着信心,领受耶稣基督十字架的恩典,使他的牺牲可以将我们赎回。当然,有关十字架救赎的道理,在登山宝训中并没有凸显。因为登山宝训是在主出来传道的早期,还未到祂开始预言自己死和复活的时候。但至少我们可以想到:登山宝训所提出的种种生命样式,绝非在旧的生命上做一些修补和改善就能够达到的,而必须要有一种根本性的翻转。
在理解登山宝训之后,我们再回来看「善事应不应该让人看见」的问题。我们可以看见,这里的重点并不是要不要让人看见你的善行,而是你的善行是从哪里出来的。
按6章2节,主所反对的那些假冒为善之人,他们的善行是从「人的荣耀」出来的,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名声,或满足自己的虚荣,所以急切地希望别人看到自己在行善,甚至故意在众人面前行善。对他们来说,如果像主所说的那样「在暗中施舍」,那就完全失去了他们「行善」的意义,所以这个针锋相对的要求,其实是揭露假冒为善之人的本心。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心中缺乏「暗中施舍」的动力,那说明主的这番话正扎在我们心上,显明我们的罪来,让我们知道要悔改,要祈求主使我们的心归向祂,甚至可能需要在悔改后特意操练暗中行善。这不是作为律法性质的要求,而是作为一种操练敬虔的方式。
但是,如果暗中行善或行在人前,对于我们行善的动机都没有影响,那么这样的教导就不是针对我们的,反而我们的善行是神的恩赐的体现。正如《罗马书》所言:「按我们所得的恩赐,各有不同……施舍的,就当诚实……怜悯人的,就当甘心。」(罗12:6-8摘引)。这样的善行,并不需要刻意隐藏在暗中(当然也不应该故意行在人前),而是自然流露出天父的荣耀——这里要提醒的是,5:16所说「你们的好行为」包括但并不限于施舍等「善行」,而是指一切按着神良善美意所行的事,以及不去做祂所禁止的事。
最后,作为从事公益行业的工作人员,我想借着这个话题,对有意愿施舍、行善的主内肢体说几句心里话:相比于为「我行善该不该让人看见」的问题而困惑,我更愿意大家思考「我行善是否真帮助到了受助的人」。毕竟,施舍也罢,捐助也罢,这样的善行除了是你对受助人爱心的体现,反过来也是对受助人的生命发生影响的事情,而这种影响并不总是正面的。当我们的用心或方式不当,可能更多带来的是羞辱与伤害。
限于篇幅与主题,我这里不能详细来说如何让我们的帮助带来好的影响,避免负面影响,但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当我想要帮助某个或某些处于困境的人的时候,我有没有把对方视作同为上帝所造、拥有上帝形象的人呢?这是因为我们实在太容易把受助者矮化为一个目标物,哪怕这个目标是出于善意的,比如「怜悯的目标」、「事工的目标」、「传福音的目标」。只要存着这种矮化对方的心态,我们的善行就很难真正摆脱「要得人的荣耀」的动机。
要点回顾
1. 《马太福音》5:13-16,主耶稣指出我们的本质是拥有天父的荣耀,这样的本质一定会显明出来。6:1-4则表明:做善事若故意得人的荣耀,就不能得天父的赏赐。
2. 在「登山宝训」中,主耶稣讲新的生命样式,这是靠灵魂的重生与翻转活出来的。这一主题包含几个方面:旧道路与新道路的对比,注目天上,作神的儿女。
3. 因此,两处经文的重点,并非善行要不要让人看见,而是善行从哪里来。我们当省察自己行善的动机,是要得人的荣耀,还是自然流露天父的荣耀。
微读问答
给你关心的圣经问题一个透彻的回答。
你可能还喜欢
征集问题
「微读问答」栏目向各位读者征集问题!
只要是你关心的圣经问题,都可以写留言告诉我们。
凡是留言的问题,都有机会在今后的栏目中,得到特邀圣经学者的回答。
快将你的困惑分享出来吧!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微读圣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