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源自草原上的金融需求 青海农信探索农牧业信用贷款模式




果洛藏贡麻村,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是一个位于青海湖北岸的高原新村。在村口高大的牌匾上,“果洛藏贡麻村”几个大字苍劲有力,村里的民房坐落在整洁的道路两旁,抬眼望去,不远处的山坡上羊群在悠闲地散步觅食。

说起这些羊群,不能不提到背后的“金融”故事。以前,牧民在草场放牧,待小羊羔长成可以出栏售卖的羊,一般需要一年的时间,虽然成本低,但是周期长。

在当地高校科研成果的支持下,许多牧民逐渐将放牧和饲料喂养相结合,在这种方式下,羊的生长周期可以控制在3个月左右。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方式的改革,农牧民对资金的需求应运而生。

青海省地广人稀、多民族聚居,面临生态建设任务艰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等情况,长期以来,农牧户存在缺信息、缺信心、缺信用的信贷“瓶颈”。对此,当地农信系统与当地行政部门合作,开展“双基联动”,将当地基层村组织的信息、组织、行政资源优势,与银行的资金、技术和风险管理优势进行对接,创新出独具当地特色的信用贷款模式。




草原上的金融需求

果洛藏贡麻村是一个藏族牧业村,也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曾经这里水、电不通,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2014年,在政府帮助下,果洛藏贡麻村的132户牧民告别了游牧生活,从山沟里搬了出来,在县城边上的新村安家落户。

俄藏加也是从游牧生活到果洛藏贡麻村定居的村民之一。以前传统放牧,基本不需要资金投入,只需要人力成本和草场的支出,大家都在草原上放牧,成本低,但是回报慢。

在草原放牧的时候,居无定所,根据草场的植物生长状况不同,羊群也在不停迁徙。羊群走到哪儿,俄藏加的临时住所就搬到哪。搬到县城后,俄藏加还是拾起来养羊放牧的“老本行”。

除了羊羔的购买成本支出,养殖方式的改革也是当地牧民资金需求的一部分。刚察县泉吉乡宁夏村原党支部书记才保告诉记者,“青海这边的藏系羊,如果单纯依靠放牧的话,生长周期一般在一年左右。后来,在青海大学等当地高校科研成果的支持下,宁夏村牧民将放牧和饲料喂养相结合,目前羊的生长周期在3个月左右。这一方面减轻了草场压力,避免了过度放牧,另一方面也使得牧民纯收入有所提升。”

几年前,得知当地刚察县农商银行有优惠贷款政策,俄藏加试着向银行贷款几千元,启动家庭养殖生产。

在贷款的支持下,牧民的养殖效率和规模都得以提高,“在以前放牧的模式下,牧民几乎没有饲料支出,如今饲料拉升了畜牧成本,另外饲料养殖对畜牧业防疫的要求也更为严格,这也是支出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才保解释称。

通过几年的发展,现在俄藏加家的养殖规模逐步扩大。“现在我家里养了200多头牛羊,再加上草原奖补、公益岗位等家庭总收入就超过20万元。”俄藏加说。


“双基联动”


实施信用修复重建


打造“农牧民自己的银行”


THE  END


往期精选


“双基联动” 托起农牧民的致富梦想——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解决农村普惠金融难题侧记

青海农信:创新驱动 绘就青海县域产业新版图

青海省农商银行(农信社)系统银行账户服务公示






来源:经济观察报 记者:胡艳明
编辑:张晶
审签:庞雪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