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见,世界!数字时代看艺术》| 艺术汇 书评

李昶 798艺术 2020-09-11


《再见,世界!数字时代看艺术》

作者:Omar Kholeif



《再见,世界!数字时代看艺术》(2019)是Omar Kholeif 在《你在这,网络时代之后的艺术》(2014)之后的又一部探讨电子信息时代的当代艺术专著。由先锋出版社Sternberg Press出版。Omar Kholeif的这本书笔风继承华特本杰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1935) 和约翰伯格的经典《观看之法》(1972),并以十分相似的方法论和切入点展开各个章节,行文当中亦可看到前两位大师的分析构架。

 


那么Omar Kholeif是何许人?生于埃及开罗,目前工作于欧洲和北美之间Omar Kholeif 身兼艺术家,策展人,作家,和编辑的多重身份,Kholeif 绝对是近年国际艺术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他被Artlyst和Blouin Art Info Media Group评为艺术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Canvas杂志和Harper's Bazaar评聚他为中东艺术界最具影响力的50人之一; Artsy艺术网站选出的2015年8位值得关注策展人以及2016年“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策展人之一”; 英国GQ杂志称其为“游戏改变者”。


此外他在芝加哥新城权力榜50强中排名第15位,并成为阿波罗杂志40位40岁以下全球影响力人物之一。Kholeif曾在芝加哥大学,亨特学院,纽约和西北大学等众多大学讲授和演讲。他是皇家艺术学会会员,丘吉尔研究员,国际博物馆理事会成员,国际博物馆理事会,CIMAM,国际博物馆和现代艺术收藏委员会,以及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AICA。

 

Kholeif的工作重点是在日益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世界中政治,城市化和新兴技术的交叉。他目前在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担任Manilow高级策展人。此前,他是伦敦白教堂画廊的策展人; Cornerhouse高级策展人; Ibraaz Publishing的高级编辑;伦敦阿拉伯英国中心艺术总监;英国阿拉伯电影节创始主任;伦敦太空艺术与科技负责人和利物浦FACT的策展人。


他同时又是是Portal 9,中东城市化和建筑的杂志,的共同编辑。在近年来他撰写和/或编辑了十几本书,包括“你在这里:互联网后的艺术”(Cornerhouse and Space,2014),“移动图像”(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和白教堂画廊,2015年),以及“世界的谣言”:Re思考互联网时代的信任(Sternberg出版社,2015年)。


他为许多其他出版物中的“卫报”,“艺术论坛”,“艺术月刊”和“弗里兹”等机构写作。他策划或共同策划了许多展览和项目,包括Abraaj集团艺术奖;利物浦双年展;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塞浦路斯馆;和焦点:中东,北非和地中海为纽约军械库展。


“再见,世界!”的题目援引1978年Dennis Ritchie 和Brian Kernghan 的世界第一个电脑程序问世时显示在屏幕上的英文字符“你好,世界!” 。全书以第一人称的角度,从作者自身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的策化和呈现展览的经验出发,研究和分析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核心——正在逐渐构成一切社会关系链接的网络,以及这些网络如何共同作用约束了人类社会。作者一开篇就用“想象一下未来吧,一个小小的芯片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科幻甜味剂俘虏了读者的胃口,进而描绘现代人如何沉浸在手机屏幕间的点、戳、划以及开封新一代苹果包装时身体开始分泌的快乐多巴胺。


在读者们在内心里连连点头赞许的时候文章顺势截止在一个词上,是的:“Technophoria”—简而言之,就是早期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症候群。我们感知世界方式的变化从20世纪60年代末首次开发ARPANET开始- 约翰伯格描述的“观看之法”开始被二维图像(真实的替代品)颠覆。这本专著的着眼点始于1989年万维网出现之后的人类社会,并主要集中在2000年后的时期,审视互联网如何改变了我们与自己,他人,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关系以及围绕着我们的国际都市风景。它试图将自千禧年以来形成的语言术语和思想融入其中,并且编纂处出一系列可供艺术家,建筑师和创造性实践者使用的词汇。


212页篇幅中77页图例,图文并茂的从艺术生态的各个角度,从美术馆运营方式(传统美术馆中的高大上到商场化,互动和娱乐化)到观众的心理预期(被娱乐和享受沉浸式体验),从藏家们的收藏习惯(从前到访美术馆画廊,现今如S[edition]提供的网上购买或租赁限量版数字艺术品),数字艺术的价值评定到艺术家在瞬息万变的技术革命中寻找用于创作的新语言。


本书追溯了互联网传播的文化的诞生,也追溯了被其消费了的大众文化。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关键问题:互联网是否通过屏幕改变了我们的观看世界以及关联自我的方式?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这些新的技术又如何影响和改变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世界各地的革命和起义图片、信息的流通、ISIS的传播等等,又如何变革着我们记录身边的城市环境方式?其中本书的一个关键章节以阿拉伯世界的新革命起义为例——埃及暴乱的记录和在线传播等等。Khoeif最终以一个问题收尾:由此,我们将走向何处?


文/图:李昶


书中案例艺术家摘录



Oliver Laric Versions(Missile Variations) 2010


Ryan Trecartin 2010年利物浦双年展


Hito Steyerl《How Not to be Seen》2013


Aleksandra Domanovic《Little Sister》2013


Jacolby Satterwhite《En Plen Air Vassalage》

图片:艺术家和 OHWOW 画廊提供


Zach Blas《Face Cages》2013-2016


Trevor Paglen《Space Sculpture》2016


Oliver Laric《Sleeping Boy》2016


James Bridle “Failing to Distinguish Between a Tractor Trailer and the Bright White Sky” 展览现场 2017 

图片:艺术家和NOME画廊提供

现场拍摄:Gianmarco Bresaola


目录

再见,世界!导航数字世界的碎片

Goodbye World! Navigating the Debris of Our Digital World

观看英特网之后的艺术

Looking at Art after the Internet

全新的自我

New Self                                                            

碰触我

Touch Me

不要控制我

Don’t Control Me

和我一起玩耍

Play with Me

请勿射击,我已准备好一场新的暴动

Don’t Shoot Me; I’m Ready for an Uprising 

向着新的数字代谢进发

Toward a New Digital Metabolism 


附录

看看书中提到的全新线上艺术平台和电子美术馆吧:)

1999 -ArtBase   https://www.artbase.com

2011 -S[edition]  https://www.seditionart.com

由萨奇画廊和Blain Southern画廊联合推出的销售和租赁邀约艺术家数字作品的封闭平台(作品资源由平台自有),签约艺术家包括赫斯特为代表的YBA和其他成名艺术家,销售方式和前景还有待观察。

2014 -  Colloq / WebRecorder /OldWeb /Archive 线上数字信息和作品共享平台

2015 - DiMoDa   https://dimoda.art

全称为Digital Museum of Digital Art数字艺术的数字美术馆-提供沉浸式的数字艺术体验并定期在实体场馆举行开幕。



出版社购买链接

http://www.sternberg-press.com/index.php?pageId=1829&l=en&bookId=723



刘诗园:发问现实 | 艺术汇 展评

刘东旭:感知与反应 | 艺术汇 艺术家书

程婷婷:现代意识与原始的蜿蜒 | 艺术汇 艺术家书

蒲英玮对谈激进文献 | 艺术汇 艺术家书

廖逸君:女王的仪式 | 艺术汇 对谈

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 | 艺术汇 现场

M 在展览“山羊之歌”停留了三十分钟 | 艺术汇 展评


2019“北京艺术地图”第二期发布

免费赠阅

info@798art.or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