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覃:事物的重叠 | 艺术汇 专访
黄启覃:凝视
2019.04.07-04.24
单行道画廊/北京
黄启覃“凝视”单行道画廊展览现场
黄启覃在单行道画廊的个展“凝视”中主要呈现了其近年以纸本素描为形式的创作。艺术家对作品内容的选取大多源于自身对日常事物的敏锐感知,其对画面形象塑造普遍采用了一种相对扁平化、几何化的处理方式,并在其中融合了有关空间、时间、运动等元素的呈现,从而体现了其对绘画形式语言的探索与思考。
艺术汇:此次在单行道画廊的个展“凝视”主要呈现了你近年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大多以纸本素描为媒介,并在这种看似简约的方式中显示出了丰富的画面细节与变化。能否谈谈对这一创作媒介选择的思考?
黄启覃:选用铅笔和纸作为创作媒介源于我在德国留学时的创作经历。在当时,从国内写实油画的语境转入到德国当代绘画语境,这个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摆在我面前的最大的问题是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一次偶然我了解到英国19世纪摄影艺术先驱埃德沃德·迈布里奇(Eadweard James Muybridge)的摄影作品,他的连续性运动摄影对我的创作有了深刻的影响,黑白照片的独特质感让我决定选择铅笔这样的绘画工具来体现。铅笔的使用可以是简单直接的,也可以表现得丰富而有质感,这些都是需要前期大量的实践积累得到的,虽然在之前的学习中铅笔是最常用的绘画工具,但是对于我创作的需求却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全新的材料尝试。现在反观那时的选择,有两点内在因素影响着我:首先是素描在西方古代绘画中更多的是以手稿,收集素材为主的绘画材料,这些优秀的作品在黑白之间所产生的美学力度一直影响着我;其次我在德国学习了很长时间的版画,如铜版、丝网版、石版、木版,对黑白的语言表达有了更深层次的诉求,这些对我之后的素描创作都有重要的影响。
《Double 系列 7》153×110cm 获多福水彩纸 纸面素描 2017
艺术汇:你的画面包括了人、物,及景观等内容,但它们显然并非绝对的主题性绘画,借由这些所谓的“题材”,你所要呈现的是什么?这其中似乎更多涉及了对形式语言的探索?
黄启覃:我的绘画要呈现的有三个主要方向:空间、时间,运动。空间这个主题在我的早期本科毕业创作中就已经开始尝试。在之后的德国学习中,逐渐将人物与空间,人物与运动,空间与时间关系运用到自己的素描作品中。这三个方向在回国后的“Double”系列和“痕迹”系列作品中都有所延伸,并且在之后的创作中还会依据这三个方向继续深入。但是随着作品不断的拓展和尝试,之后的创作也会有提炼和优化,并且会有计划地将适合的主题逐渐融入到创作之中。
形式语言的探索在绘画领域中是至关重要的,如德国新表现艺术家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和康哈德·科拉菲克(Konrad Klapheck),他们的艺术在形式语言的探索上都非常的成功。对于我的素描作品,因素描本身在表现力方面比较单一,所以在形式语言上的探索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素描的纯粹性。
《空间8》10×14cm×2 荷尔拜因明信片纸 纸面素描 2018
艺术汇:画面内容大多具有一种日常性,对某一载体的选取依据通常是什么?
黄启覃:对画面内容的选取依据并没有特别的标准,更多的是我对日常事物本身的感知,这种感知应该是我个人的情绪在事物上的投射,当然这样的投射不是简单的事物本身,而是在特殊的环境、气氛、光线和角度等情况下才会有的瞬间的情感投射。当然,我不是一个“滥情”的人,我发现这样的情感投射往往真实地展示出内心中另一个我。所以本次展览名称《凝视》恰恰是一个反观所画物体的状态。
《Double 系列 8》38.2×57cm 莫朗水彩纸 纸面素描 2017
艺术汇:在《double》系列中,画面中的人或物均显示出一种双重形态,从而产生了某种运动感及时间性,能否谈谈这个系列的创作思考?
黄启覃:《Double》系列作品是我回国后创作的新系列。这一系列的作品对于之前的作品有一定的思维延伸。在这个系列作品中,描绘的物体被双重化,被多元化,并且在沉寂的黑色背景中,产生出多重的灰色层次。这些灰色层次使画面产生特有的空间氛围,并且以线性结构与光影塑造了一个抽象化的空间。正如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所说,“纯粹的触觉性—意味着完全的抽象几何形体;纯粹的视觉性—意味着“形”的消散,只剩下无所不在的光线。” 而这样的抽象空间,则反映出艺术家从自身到外物,对待周围空间既重合又分离的视觉,呈现出具有“辩证法”含义的视野—事物双方潜在的“讨论与交流”。产生出奇特的距离。而与此同时,作品与观看者之间也产生出虚拟的空间距离,把人们强推出去,再来审视这些作品,从而达到多重的空间感。
《痕迹系列 3》 57×76cm 莫朗水彩纸 纸面素描 2017
艺术汇:在《痕迹》系列中,具象的图像上出现了一些线性的形状,事实上你的画面本身即具有一种很强的线性特征,就这个系列而言,这些线条与具象的画面是怎样一种关系?
黄启覃:《痕迹》系列作品是我一个新的方向与探索,作品融入了摄影、涂鸦等新的元素,意在探索它们之间新的关系。这些新的元素是在之前的作品中重新发掘寻找的,并且加入了一些表达方式。线条与具象的绘画之间更多的是逻辑上的一致,比如《痕迹》系列3和4的风景作品,线条都是依照旅行轨迹和地点标注加入到画面之中,让画面在视觉上更有“突兀”的层次感和持续性。这样的添加打破了画面的“和谐”,让观者从真实的镜像抽离出来。
《痕迹系列 6》31×46.5cm 纸面输出 素描 2017
《痕迹系列 2》57×76cm 莫朗水彩纸 纸面素描 彩铅 2017
艺术汇:你对画面中的形象塑造普遍采用了一种相对扁平的处理方式,在一些作品,如《double 3》中,几何化的倾向也颇为明显。这是出于怎样的一种思考?
黄启覃:我是从两个角度来看待扁平化和几何化的;首先是材质的需要,在古代绘画中,扁平化和几何化是很普遍的艺术处理,尤其是西方湿壁画处理画面的方式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湿壁画本身的画面质感很强,再加上其质朴自然的特点,用扁平化和几何化的处理方式会达到非常好的效果。素描本身也非常强调画面质感,纯粹的黑白表现形式配合扁平化和几何化会将素描的优势完全展示出来。其次是绘画内容的需要,我的作品中很多是表现事件的发生状态,是有持续性的,并且强调多重事物的重叠关系,事物的多维角度,因此使用扁平化和几何化能很好体现绘画内容的表达。
《痕迹系列 7》38×28cm 获多福水彩纸 纸面素描 2019
艺术汇:此外,作品《韵文》、《痕迹7》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抽象性,这是否可以被看作是你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抽离,从而以一种更加纯粹的方式对形式本身的展现?
黄启覃:画面抽象性的体现并非是有意向抽象绘画方向发展,而是会用抽象性的思维方式来对待作品。正如前面提到我绘画的方向:空间、时间和运动,这些都是很抽象的概念,因此在作品中会体现出抽象性因素。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之后绘画会走完全抽象的道路,具象本身所包含的语境和其自身的形象力度是抽象所无法替代的。
文:王薇
图:单行道画廊
2019“画廊周北京”展评系列
2019“北京艺术地图”第二期发布
免费赠阅
info@798ar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