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国威:熟悉的陌生感 | 艺术汇 专访
史国威:林中漫步
2019.03.22-05.11
魔金石空间/北京
史国威“林中漫步”魔金石空间展览现场
在魔金石空间的最新个展“林中漫步”中,史国威呈现了一系列新近的创作。在延续了以自然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同时,新作的画面进一步从具体环境中抽离,以更为精简、集中的方式传达了一种熟悉的陌生感。通过结合摄影的客观性呈现及手绘的主观性表达,艺术家以一种游离于二者边缘的创作方式持续并深入地进行着有关真实与幻象、主观与客观,以及个体与整体关系的探讨。
艺术汇:此次你在魔金石空间的个展“林中漫步”中呈现了近期的新作。从内容来看,这批作品延续了上一次个展“过四姑娘山”中对自然的表现,但新作的画面似乎变得更加局部化,画面被填充得很满,其所属的环境也更加不可辨识。能否首先谈谈这批作品在整体上的推进及相关思考?
史国威:这次展览是上一次展览的继续推进,是在做减法。之所以将画面填满是想尽量排除干扰。画面的尺寸、裁切都是经过了很多遍的调整后作出的最合适的决定,从而更准确、充分地展现我想表达的内容。过去存在背景的画面比较松散,而这些作品则更加规整、集中、饱满。做减法比较难,但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
《路旁景色》150×294cm 摄影绘画 2019
艺术汇:你的创作起始于拍摄,这些作品并非主题性创作,也全然有别于风景摄影,但你依旧借用了现实中的自然景象,那么对某一自然局部框取的依据往往是什么?
史国威:这跟我的工作方式有关,我不喜欢在人多的地方寻找素材,而是愿意走进自然当中。进到山里看到的都是花花草草,从中就会有所感触。每个人看景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角度,我看的不是奇花异草,而是很普通的场景,但我又不想把它变得像是主题性摄影,而是想从中抽离出来,让普通的景物看上去比较抽象化。我想强调的是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这种感觉很微妙,就像在仔细观察自己配偶的脸。
《石堆》189×354cm 摄影绘画 2018
艺术汇:在黑白摄影的基础上手工上色,或者说绘画的过程往往是凭借记忆展开的,这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存在着某种共通之处,是否可以说这一创作部分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性的渗透?
史国威:有一些场景,比如石堆,我会遵循自然的颜色去模仿。有一些场景,比如密林,则希望摆脱当时的状态,使用一种纯主观的色彩,这和当时的景物其实没有什么联系,景物仅仅提供了一个框架,而我要表达的完全是另外一个事情。我会根据拍摄题材,或者作品的具体内容决定使用哪一种手法。这跟拍摄时的心情有关,特定的气候、光线、空气、温度会对我产生影响。如果当时的效果足够好,能够和我产生共鸣,之后我就会遵循记忆中的颜色。如果当时只是觉得结构很好,但无法充分表达我的感觉,我就会在之后的创作中加入与之相匹配的色彩。至于如何添加并不是预先设定的,有时是在画的过程中逐渐找到方向。国画落笔前往往需要胸有成竹,而我的创作则是小心翼翼地、试探性地往前推进,所以有些作品开始的时候会比较纠结,创作速度也很慢,比如密林系列就是这样。随着创作的推进,画面会引导我往一个方向走,因为只有这一种可能性,是一种必然,但这些是无法预知的。
史国威“林中漫步”魔金石空间展览现场
艺术汇:为何特别选用了几乎没有修改余地的水溶性颜料?
史国威:正是因为这种不可逆所带来的刺激感、紧张感,就像生活一样,很多时候是没有办法走回头路的,既然如此就不要太保守,而是尽量刺激一点,但这不是纯情感上的疯狂宣泄,而是需要把这种刺激感缜密地、慢慢地释放出来,这样愉悦感会来得特别持久。每一笔颜色都需要深思熟虑,就像下棋一样,是一个繁琐而缓慢的过程,保持一种既激动又冷静的状态,我喜欢这其中的仪式感和凝重感。创作过程时而顺利、时而坎坷,一旦决定就必须往前走,要在长时间的磨练中学会如何调整,需要用一种相对平静的心情处理这种矛盾。
《密林》163×138cm 摄影绘画 2018
艺术汇:你的画面几乎不存在所谓的焦点,这使它们的呈现有别于肉眼的观看方式,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对带有某种客观性的真实的呈现?这似乎涉及了有关何为真实的评判标准。
史国威:我一直对事物的真实性抱着怀疑的态度。之所以一直没有放弃摄影的方式就是因为它可以造成对双眼的戏谑。大家认为摄影是客观的,但其实是拍摄者决定了观者看到什么。此外,即便如此,观者也只是看到了事物的某一个角度。我一直强调熟悉的陌生感,首先从拍摄手法上已经使观者产生了陌生感,看似熟悉但总会觉得哪里不太对,因为我是从不同角度拍同一个物体,所以它不是焦点透视,而是平行透视,但人其实是无法平行观看事物的。这样的拍摄方式本身就带有所谓的欺骗性,虽然呈现的是一个物体,但却不是肉眼看到的状态。另外,绘画的色彩也具有欺骗性,比如一幅画包含了春夏秋冬的色彩,这也是不可能的,这是对真实性的又一种改变。但我又不想让它看上去太过虚假,其中存在微妙的拿捏,这也是我认为很有意思的地方。
《地衣》164×135.5cm 摄影绘画 2018
艺术汇:在这些经过精心绘制的画面中无疑充满着无数具体的细节,但与此同时几乎没有留白,环境被抽空了,所谓的重点也被削弱了,画面又由此产生了一种抽象感。此时,所谓的具象性与抽象性仿佛同时存在于画面之中?
史国威:其实就是个体和整体的关系。我拍的这些东西看似很宏大,但它们都是由很微小的事物组成的,并且这些事物并非奇花异草,而是非常普通的草地、石头、树杈。但我想说的是,正是这些非常普通的个体才构成了一个宏大的整体。在绘画的过程中,我会画到每一根草、每一根树杈,这就是对每一个个体的兼顾。你也可以把草地理解为一群人,每一根草就是生长在那里的个体。宏大的画面是由每个角落里最普通的个体组成的,这是我一直关注的,所以我要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个体性,虽然在整体里它又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就如同一个社会,个体是不能被忽略的,因为没有个体就没有整体。
艺术汇:通过这一系列的创作行为,观者所看到的画面似乎也不再是一个指向着具体时间、地点的景象,或者说时间性与所谓的现实都变得不再确切或者说重叠了?
史国威:我认为画面就是一个被压缩的瞬间,因为在拍摄的时候某个景物被定格了,但是我也许要用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重新描摹当时被定格的这个景物,相当于把一个很长的时间压缩在一个平面当中,所以它不再指向某一个时间点。比如一张图片拍摄于夏天,但是画的时候可能又加入了其它季节的颜色,这也是一种压缩。整个创作过程就是处于一个似是而非的状态中,因为现实中很多事情原本就是不确定的。
《草场地》181×145cm 摄影绘画 2018
艺术汇:一直以来,你试图打破摄影与绘画的边界,并在两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平衡,能否具体谈谈是什么样的原因,或者说二者各自所具有的何种特质,让你没有舍弃或倾向于任何一方,而是像你所说的那样“努力使自己游离在边缘线上”?
史国威:我不可能放弃摄影所具有的所谓客观性的元素,同样也不会放弃绘画所具有的主观性表达,所以必须是二者结合。这样做可能也比较冒险,因为既不属于摄影,也不属于绘画,也许是比较尴尬的位置,但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才觉得刺激。就像河流边缘的水草总是更加茂盛,因为它吸收了水陆两方面的养分。其实我骨子里还是比较叛逆的,不喜欢条条框框,也不想将自己的创作归入到某一类当中。我创作的核心是我感兴趣的那些点,比如,客观性与主观性,以及对所谓真实性的怀疑,这就注定了我只能选择这种手法,或者说这种手法与我的想法最为契合,对于我个人而言是必然的,我想沿着这条路逐步推进,一直走下去。
文:王薇
图:魔金石空间
2019“画廊周北京”展评系列
2019“北京艺术地图”第二期发布
免费赠阅
info@798ar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