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专访丨张国涛:双重身份 游刃有余

川影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2022-05-15


人物 · 简介


张国涛,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任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有电视剧美学、电视艺术理论、电视节目策划等。



人物专访:张国涛

研究学术理论,需要安静与专注;完成事务性工作,却往往处在喧闹的中心。很少有人能做到二者兼顾,但张国涛老师是一个例外。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是由国家民政部批准、接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业务主管的国家一级学会。现有会员2000余人,下设15个专业委员会、16个创研中心,学会秘书处除每年固定主办超过500人规模的学术年会、高层论坛外,还要指导分支机构开展每年超过20场的学术活动。作为学会的秘书长,他既需要协助会长,完成处理学会日常管理中的种种具体事务,还要处理学校学报(《现代传播》)编辑部的日常工作,协调并推进传媒艺术学的学科建设工作,以及完成自己的教学、科研与指导学生的任务。在年会忙碌的三天中,我们发现,张国涛研究员有一个本领,就是他能把千头万绪的琐碎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从容不迫。


11月1日,也是活动的最后一天,我们终于“逮到”了一直忙忙碌碌的张国涛老师,并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

每年办年会,每年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您觉得今年在举办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张国涛:

今年最大的挑战无疑是疫情。疫情带来的是各种不确定性,受疫情影响,本届年会是否能如期召开,在7月份之前都还是未知数,8月份虽然初步确定了时间,但是线上线下形式不确定、参会人数不确定、能办多大规模不确定,这些都要在充分掌握各种信息后逐一去落实。之所以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本届年会办成目前如此规模的线下会议,一是胡智锋会长的英明决断,他在7月底就认为年会一定要先筹备,即使真因为特殊情况而临时取消,也没有遗憾,会员们也能理解,但如果不提前筹备,就可能错失良机;二是罗共和校长的充分信任和十足信心,在多次交流中罗校长都表示:只要学会下定决心开,四川电影电视学院一定会将年会办好!
8月中旬,经过再三权衡,罗校长提议尽量还是举办线下会议。因此,学会秘书处才在8月下旬发出了学会的第二号通知,将会议形式改为了规模限定在400人的线下会议。现在看来,这个决断非常英明!
所以在此,我首先代表学会秘书处,感谢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全体师生的热情参与和辛勤付出,使得本届年会精彩纷呈、圆满成功!川影举办的第二十届年会在学会的办会史上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也给以后的承办单位带来更大的挑战。因为疫情的原因,虽然今年在规模上不比往年,但整个氛围的营造、衔接的流畅、组织的严密,服务的周到,都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昨天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总工程师王效杰在参会后给胡智锋会长发表了两句感言:第一,想不到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的影响力如此之大;第二,想不到一个民办的高校整体实力如此之强。这应该是对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的工作和承办方川影工作的肯定。

记者:

本届的年会当中,您觉得最大的亮点在哪里?

 张国涛:

我认为有四大亮点:第一,规模大,当然前提是在疫情的背景之下,在我们设置的限制与条件之下,依然达到了近500人的规模;第二,层次高,主题论坛、展映活动、颁奖晚会,无一不体现出高品位、高水准,本届参会领导级别职级是近年来最高的,专家中有国务院戏剧与影视学科评议组的召集人,有教育部教指委的主任委员,还有多所高校的校长、副校长;第三,服务好,从接待到交通,从会场外到会场内,本届年会会务组织特别严密,服务特别周到;第四,宣传广,这次宣传工作是全方位、全媒体、全流程,运用了微信公众号、图片直播、网络直播、短视频快讯,还有快手、抖音、B站、看度等多平台同步直播。多种新媒体信息叠加报道,在舆论宣传方面达到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应该说都是咱们共同努力的一个结果。


谈话期间,他对于本届年会工作的全盘掌握与清晰叙述,使人差一点忘记了他的另一个身份——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学术期刊中心副主任、《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


记者:

您其实是双重身份,既是学会的秘书长,同时还是知名的专家学者。在广电教育领域,一直做着深入研究。目前来讲,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电视行业走进了一个困局,您觉得未来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走出这个困境?

 张国涛:

电视目前这个困境,其实我早就有一个判断,因为我在2010年就提出中国电视的体制困境与发展前景,以及未来出路的问题,当时我讲的时候还有人觉得我是乌鸦嘴。

■ 记者:

他们觉得您是杞人忧天?

 张国涛:

对,他们说你这讲的不可能很快发生!但2015年之后,我曾经讲过的问题开始逐渐显现,时至今日,广播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空间已大不如前,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我认为,第一,是大家表面上看到的来自新媒体的挑战,但根本的原因是人民的需求或者说受众注意力的转移,因为电视媒体有两大基本功能——传播信息和娱乐大众,但现在传播信息由微博、微信、自媒体接任了,娱乐大众由视频网站、网络直播接任了,电视的功能已经被出现的新媒介所替代,所以它的功能也就被转移了。第二,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电视媒体自身的体制问题、改革问题也不可回避。2013年之前电视媒体发展之所以高歌猛进,很重要的一点是乘了产业化改革的东风,但是2013年之后,广播电视媒体的产业化改革整体停顿了,原本的改革动力消失了,改革红利不见了。
新媒体的挑战只是外因,裹足不前的改革困境才是内因。两者相加也导致了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广播电视优秀人才的流失,这个大家都看在眼里,我就不多说了。


记者:

电视的未来还有没有出路呢?

 张国涛:

电视未来肯定还有出路!我从2017年开始就不再讲“体制困境”那个题目了。我原来的思考凝结在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上——传媒动力论传媒要发展,过去需要动力,未来肯定更需要动力,那就应该找到过去传媒发展的动力源在哪里。以前电视媒体发展快,是因为各种动力强,那么现在它发展慢了,那必然是动力弱了,所以我们要找到这个根本性的动力在哪里。

记者:

您研究认为动力究竟在哪里?

 张国涛:

第一是技术动力,电视媒体想要发展肯定要向技术要空间,比如说现在的5G、4K、8K、各种人工智能的成像技术等等,这是技术层面;第二是改革动力,电视媒体在体制上能不能自我解困,只有继续深化改革才能重新给它注入一种新的动力;第三是政策动力,在中国,政策支持,它就往前跑,政策不支持,这个事就做不成,所以说过去几年,应该说鼓励性的政策很少;第四是资本动力,就中国电视来讲目前仍然无法实现,不过这恰恰是电影产业为什么飞速发展的原因。

记者:

因为有大量资本的注入?

 张国涛:

对,但是电视进不来,顶多进入到内容生产领域,但内容生产原本是助力给电视台的,现在基本上都助力网站去了。所以说未来电视媒体发展仍然有很多根本性的问题,最主要是动力性问题亟待解决。

记者:

我觉得您之前是在研究电视的困境,您说您现在已不讲这个题目了,但其实您没真的放下,您是追根溯源找根本去了。

 张国涛:

对,可以这么说。





记者手记

在采访张国涛老师之前,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筹备工作会上,川影各部门的代表都曾在会上与他有过交流,他事无巨细地针对各项筹备工作给出建议,并逐一回答老师们的问题;年会前一天的深夜,他在电话里与我们反复沟通论坛主题的背景设计;论坛期间他面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应对处理,有条不紊的工作节奏,以及高效务实的工作态度都非常令人钦佩。
面对我们的采访,当谈到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时,他又侃侃而谈、鞭辟入里,希望通过研究找到电视行业真正的症结所在,并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方案,能够给行业有效的智力支持。我们相信,他的研究一定会给未来电视行业带来帮助,这也是他身为一名学者,通过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求实的专研精神,在践行着自己的职业使命。


■ 推 荐 阅 读  

台前幕后 | 川影人在第二届中国网络电影周里的“声音”与“身影”

川影师生齐心协力共助“未来之约”第二届中国网络电影周闭幕式圆满举行

有温度 有力量 | 川影副校长罗思任四川省影视产业联盟理事会副会长

关注“三大共振”,谭政教授分享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技巧


——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出品  ——【原创作品 | 转载请注明出处】采访 | 余乐
拍摄 | 刘璐 胡宇鹏 沈凡森整理 | 曹家锐
文 | 云舒图 | 电视学院编辑 | 陈熹责审 | 尹丹
终审 | 余乐
请关注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