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语|读书必晓文字美

2016-04-23 泓萱 学国学网
  点击上方“学国学网” 关注我们!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唐代诗人张若虚这首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被喻为“孤篇横绝全唐”。而诗中所描述的如梦似幻的意境,皆体现了汉字之美。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中国商朝甲骨文、玛雅文字)之一,亦是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从大约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 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天多种多样的字体,无不体现了中国文字之美。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意美以感心  中国汉字讲究一字传神,一个汉字就像一首诗,人们无限思绪往往通过一字或短短的三五字就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春光明媚”中的春字,从甲骨文看,它左边的上、下两部分都是草,中间是“日”,代表了旭日东升,绿草萌发,大地回春。同样一个“春”字在唐代诗人李群玉的“春情不可状,艳艳令人醉”的诗中,则表现出春日的情景难以形容,娇艳的景色令人心醉,充满了诗情画意。
  除了文字本身具有意境外,古人的诗歌更有一语双关的境界,亦如南宋诗人林升《题林安邸》中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其中“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当时淫靡之风。而“游人”则并非一般游客,而是特指忘记国恨家仇,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阶级。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表现出诗人的真实情感。
  由此可见,每一个汉字都闪烁着诗意的光芒,散发着生命的气息,蕴藏着奥秘和玄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境。



音美以感耳  古人通过声、韵、调的和谐组合创造出了富于音律美的汉字。汉字的发音变幻莫测,极富音乐性,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使文字错落有致、音韵和美。
  韵律主要体现在古诗词中。韵,即均,是指和谐的声音。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评论家刘勰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声韵的和谐组合犹如一曲动人的乐曲,我们在吟诵一首古诗时犹如在欣赏一首经典名曲。从汉字诞生以来,古人就能利用声韵音律美的这一特点写出千古绝唱的名篇。无论是先秦诗歌、汉赋、骈文还是唐诗、宋词、元曲都是音律美的典范。
  此外,古典诗词还非常注重字调的旋律美,字调平仄规律使用,诗词诵读起来便具有了抑扬回环的旋律感。阴平平缓稳重,阳平欢快轻扬,上声婉曲上举,去声低沉利落,四声的循环往复使文章宛如名家弹奏的变奏曲。



形美以感目  汉字是一种极具独特魅力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美。它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由象形到篆、到隶,再到楷、行、草诸体,通过对用笔、结体、造型等的不断衍生和美化,构成了汉字的形式美——甲骨文充满神秘之美,钟鼎文、大小篆书古朴端庄,隶书端庄典雅,楷书隽永秀美,行书飘逸洒脱,草书笔走龙蛇争奇斗艳。
  汉字线条流畅、形态对称,灵动中充满沉稳和谐,“横竖撇捺折点”中蕴含着变化万千的空间,每一个汉字都显露着“骨”,散发着本源之“气”。

  中国的语言文字之美,像暗夜里的珍珠,闪烁着幽幽的光芒,只有热爱它的人,才会在书页里摸爬滚打,一点点去体会它带给我们的惊喜和陶醉。


微咖主播 泓萱       大家好,我是学国学网微咖主播泓萱,很高兴能在周末与您相见。作为笔耕行中的小卒,我愿用心灵之笔,扑捉世间万物,展现大千世界的奇妙故事与时事热点。每个周末我都将在这里与您相约谈天说地。记得,千万不要失约!


相关阅读

新语 | 帷幕中的幻影人


欢迎投稿,请将稿件发送至:gongxiang@xueguoxue.net


版权声明:学国学网所发表的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国学网:www.xueguoxue.net
新浪微博:weibo.com/lexueguoxue欢迎 关注
投稿 分享长按二维码关注或搜索微信号:lexueguoxue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