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八尺竹竿测日影

2016-05-20 殷旵 学国学网

  现在,正式翻开《易经》这本书,书页偶有发黄、虫蛀和历史风化的迹象,反而给我们一种新鲜感,好奇感,也许是几千年来人们不断翻阅的缘故,但那一定是一种虔诚和小心翼翼的翻阅。没有时间的珍惜就没有空间的保存。


  轻轻的掀开了第一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由六条横线叠起来的图形,后面才是文字“乾,元亨利贞……”这些文字从所占书页的篇幅上看视乎是主体,但离开了那个图形,文字则无法产生,也无法理解。客观地说,由符号(爻)组合的图形(卦)才是这本书的主体。




  全书图形一共六十四幅,文字上相应分为六十四篇。每幅图都是六道符号重叠组合,而符号只有两种,一种是一长横线—,一种是两短横线­­­⚋。两种符号错综排列,组合成六十四幅图,共三百八十四道符号,“—”符号和“⚋”符号各一百九十二道。这两种符号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们又表示什么意思呢?回答这些问题的,不是文字,还是那群直立行走的先民惊喜和夸张。


  他们惊喜地发现了影子,影子在地上。有人试图捕捉它,追赶它,甚至想拥抱它,但是都不能。能做到的,只是在地上用树枝描画和刻画。也许正是这种描画和刻画的兴趣在几代人中不断重复,结果便是思维的启蒙——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外界现象认识的不断积累。




  人影和树影天天都伴随着他们,戏谑和诱惑并没有使他们发怒和厌烦,天生的好奇使灵感在挑逗中被激活。他们发现,地上影子的移动,由天上的太阳管着。太阳移动,影子才被牵着移动。中国古代就有“夸父追日”的传说,可以想象,他是被影子诱引而追日的。他们追赶着影子刻画,直到太阳下山,第二天又重复。多次的重复终于使他们明白了方位和时间,明白了植物发芽,开花结果都受影子的管属。


  他们开始用身影辨别方向和时间,后来用竹竿固定,又用泥做成小尺(五寸长),这种小尺叫做“圭”,测量影子的长短,发现每年最炎热的时候,有一天中午的日影最短。这些在中国许多古老的典籍中都有记录可查。这一天被后人称为“夏至”。




  《周礼》这本书中记录的最多,如“土方那个部落的人,掌握了运用土圭的办法,测量日影”。“人身长八尺”,中国古代以人身长八尺为一丈,至今仍称男人为大丈夫。原本用土圭测量出来的,至今仍在应用的天干、地支中的“干”“支”也缘于当初测日影的竿,几千年依然抹不掉原始的记忆。


  当人们用竹竿固定位置测日影时,这种竿子的高度还是八尺。有趣的是,每当祭祀、集会时,人们又喜欢装饰,在竿子上拴上横杆,横杆上挂上花草,后来改为旌幡、铃铛和用绳子结成的穗子,显得华美和庄重。今天矗立在天安门前的两尊华表,就是它的延伸,不但超过了当初的八尺的高度,而且延伸了它的象征意义。当初,表示日影的竹竿代表的是一个氏族和部落的福祉,如今则象征着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安定。


我不是尚书

表示日影的竹竿代表的是一个氏族和部落的福祉,今天矗立在天安门前的两尊华表,就是它的延伸,象征着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安定。天安门倒没少去,只是冷落了这代表华夏传统建筑形式的华表和那传说中的神兽朝天吼。记得金鸡、百花,还有俺们华表。


近期热门文章:点击下面蓝色字体即可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