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为人知的古代三大“提刑官”
青天,也称青冥,按照字面,即可解释为碧蓝的天空。而对自然界的意象赋予主观想象,以抒发自身情感和见解,更是中国人古来的传统。当政治或社会环境遭遇乌云密布时,古人自然希望能够“拨云雾而睹青天”。这个词也作为一种称谓融入市民文化的语境中,延续至今。直白地说,“青天”们的盛行正是普通大众对统治阶层最深刻的期待。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中国古代几位著名的青天。
海瑞
海瑞(1515-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今属海口)人。
海瑞于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曾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他买棺材,别妻子,散童仆,以死上书,劝说世宗不要相信陶仲文这帮方士的骗术,应振理朝政,因而激怒世宗,诏命下狱论死。嘉靖最初把这篇奏章留中不发,但最后还是气愤难平,下令将海瑞逮捕到东厂禁锢。首辅徐阶力救海瑞,黄光升则把海瑞上书比拟儿子骂父,以减轻罪责,并乘机把海瑞留在狱中,营护海瑞甚力。直至同年十二月世宗驾崩,穆宗即位,才奏请释放海瑞出狱。
高光时刻:胡胜祖命案
海瑞刚到淳安上任,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案子。这个案子的凶手叫邵时重,而被害人叫胡胜祖。说邵家和胡家向来不和,因为两家的地挨着。后来两家因为争山地,闹了很多次,两家矛盾很大,这一点当地人都知道。就在半个月前,胡胜祖到山上去看自己的山地,不巧就碰到邵时重,而邵时重看当时别无他人,就在山坡上拿根棍子一下子打在胡胜祖的头上,就把胡胜祖给打死了。胡胜祖的两个弟胡胜荣和胡胜佑找到了哥哥的尸体,还在现场找到了凶器,并得知是邵时重打死的哥哥,就在事发两天后到县衙把邵时重告了。而邵时重在案发当天,也确实一个人到自家的山地上去过,而且连个不在案发现场的目击证人都没有。所以邵时重因土地纠纷打死了胡胜祖一案也就落实了。
说起来案情也很简单,所以前任审这个案子的时候也审得很顺溜。海瑞细审此案卷宗,第一个起疑的地方就是,为什么胡家兄弟在案发后两天才来报案呢?虽然可以说是他们两天后才找到失踪的哥哥的,但一来胡胜祖失踪的地方离村子并不远,两天才找到未免太过离谱,二来既然两天后才找到,他们怎么就知道一定是邵时重杀的人呢?虽然杀人的凶器可以作为证据,但我们知道那时候并没有指纹学,没法在凶器上提取凶手的指纹。海瑞在读完卷宗找到疑点后,先提取了这根凶器仔细地琢磨了半天。他对着这根沾满了血迹的杀人凶器端详了半天,突然眼睛一亮,给他看出了个关键的破绽。于是海瑞下令,开棺验尸。
因为胡胜祖是被木棍打中了头部死的,所以海瑞让人把胡胜祖伤口处的头发剃掉,然后就蹲下来仔细地看这个致命的伤口。只见这个伤口很深,足见这几棍用的力气之大,头部的颅骨都给打开了,血迹一直沾到了骨头上。海瑞看了半天之后,突然拿了个磁片,在那个骨头不停地刮,又把尸体的嘴巴撬开察看,然后还让人脱下尸体的衣服,又仔细察看了半天之后,才下令回衙,开堂审案。
海瑞让胡胜祖的弟弟胡胜荣又重复了一遍案情之后,就开口问他:你哥哥出事之前,是否生了重病?胡胜荣听了一愣,然后想了想说,这倒不假,哥哥是病得很重,要不然也不会被邵时重几下就打死了。海瑞接着就问,那你们为什么两日后才来报案?胡胜荣想都不想就说,我们两日后才上山找到哥哥的尸体。海瑞听了点点头,又让人拿出那根沾了血的木棍,让胡胜荣再次辩认,说你看清楚了,这是不是就是你们在发现尸体的现场找到的杀人凶器?胡胜荣一看,说当然就是了,大人你看血迹还在上面呢!海瑞听了这话,突然一拍惊堂木,大喝了一声:“撒谎!”他让仵作拿着这根沾了血的木棍放到胡胜荣的面前,说:“你再仔细看看!”仵作把木棍放到胡胜荣的面前,把木棍击打头部的位置指给胡胜荣看。因为是用木棍打死的人嘛,再加上打的力度很大,头骨都打裂了,所以木棍也有木屑断裂。现在胡胜荣只见仵作把沾了血的地方轻轻撬开来一些,只见外面有血的地方,里面却一点血迹也没有。这一下,胡胜荣的脸刷地就变了颜色。
这时候,只听海瑞大声地说:我打开尸体的伤口看,见血是一直渗到了头骨上,但骨头断裂的地方,包括缝隙的表面都有血迹,可我拿磁片刮了几下,刮去表面的血迹之后,下面的骨头居然连红都不红。这说明了什么呢?而且,伤口周围的肉也呈两种颜色,一种很红,就是沾了血的颜色,另一种很暗,海瑞称之为打伤色,就是打归打了,但当时并没出血的颜色,这两种颜色一种是血液凝结之后,也就是血不流了之后打出来的颜色,一种是正常的鲜血颜色,这绝对是清晰可辨的。这又说明了什么呢?所以,不论是从骨头上的血,还是肉的颜色,还是木棍上的血迹看,种种迹象表明,尸体上的血,包括伤口上、骨缝里,还有木棍上的,都是后来涂上去的血,而尸体头部所受的重击,则是在死后、在血液凝固后才被打上去的!
海瑞冷冷地看着开始发抖的胡胜荣和胡胜佑兄弟俩,大喝一声,说“胡胜荣、胡胜佑,毁亲兄之尸而嫁祸他人,还不从实招来!”这一嗓子喊出来,胡家兄弟俩扑通一下就跪下了,然后把整个过程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原来,胡胜祖根本就是得病死的,但死了之后两天,胡胜荣突然想起来,两天前在山坡上见过邵时重,当时邵时重只有一个人,而且也没发现胡胜荣。而胡家跟邵家争地正是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不仅胡胜祖跟邵时重争地,胡胜荣和胡胜佑跟邵时重都分别另有土地和财产的纠纷。胡胜荣脑筋一转,跟弟弟一商量,就打算拿哥哥的尸体二次利用一下,来陷害邵时重。邵时重一入狱,一判刑,邵家的地自然也就可以被胡家争过来了。于是他们俩私下把哥哥尸体作了番手脚,然后诬告邵时重。眼看着前任知县已经结了案,他们就要如愿以偿。哪知道来了个法眼如炬的新知县,洞烛观火,条分缕析,居然靠着神乎奇技的验尸技巧,就把这桩几乎是天衣无缝的冤案给翻了个底朝天。
胡家兄弟认罪伏法,邵时重被平冤昭雪。这一下整个淳安县都轰动了,大家纷纷传说,说淳安新知县是个断案如神的海青天。
况钟
况钟(1383-1442年),字伯律,号龙岗,又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人(今高湖镇)。
宣德五年(1430年)他担任当时“天下第一剧繁难治”的苏州知府之职。
苏州是一个繁华富庶的地方,是江南巡抚的治所。这里主办织造的太监,往来于沿江沿海的卫所军官,地方的乡宦豪富,都是权势显赫、违法害民的豪强。况钟刚正不阿,不向宦官、豪强低头,对欺压人民、横行不法的宦官、豪强,均予以坚决的打击。他到任勤俭州后,忠实地执行了明宣的旨意,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当众处死了六个贪污不法的胥吏。又对苏州府管辖下的官吏进行考核,“出贪墨者五人,庸懦者十余人。郡中不寒而栗”。他这种不畏权势,伸张正义的行为为世人所称颂。《明史》记载:“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周述说他“击锄豪强,赈恒穷困。”
况钟治苏9年任满,例应上调朝廷,而苏州府士民张翰等一万三千人联名向直隶巡抚按察使张文昌上书,恳请转奏朝廷,乞求况钟连任。有儒生为歌谣曰:“况青天,朝命宣。早归来,在明年。”明英宗朱祁镇准奏。
高光时刻:顺藤摸瓜断“偷梁换柱”假冒知县案
大明宣德年间,况钟奉来吴江县调查案件。到吴江县便发现这里县衙和当地的鸿泰客栈发生许多离奇的事件。况钟在居住鸿泰客栈的时候,屡次被刺客行刺。根据刺客所遗留的线索顺藤摸瓜,悬疑贯穿,最终发现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有一位臭名昭著的县令,成天只顾着鱼肉百姓,冷落了自己的夫人莫遇春,这位夫人忍受不了寂寞,终于红杏出墙,与一位商人相好。没有不透风的墙,终于一日被县令发现了夫人与商人的奸情。于是,心生歹念想除掉商人。就在危急的时刻,夫人出手相救,帮助商人逃到吴江县,拿着贪官的一笔赃款开了一个客栈。从此生意红红火火。谁想到没过几年,县令因贪得无厌,东窗事发,被降职调任。没想到世上真有那么巧合的事情,县令被调到吴江县,此时,这夫人再次与情人相遇,旧情复燃。二人怕再次被发现奸情,于是密谋除掉县令。夫人为了保全自己的身份能继续搜刮民脂,于是就想出了一招“偷梁换柱”。可是到哪里去找和县令如此相似的人呢?
正在二人一筹莫展之时。天降奇福,发现一穷书生常住自己客栈。经一打听,这穷书生是外地人士,多年参加科举考试从未考中,虽然书生家境贫寒,但自幼志向远大,立志为官,为百姓谋福,此人实在是长相与知县极其相似。二人大喜,于是密谋决定找此书生顶替县令……于是夫人找到他,说自己虽为知县夫人,但经历凄惨,骗得了书生的同情。夫人说知县突然患了疯病,提出让书生假冒知县。因为朝廷要是知道知县已疯,肯定会派人来接替县令,没准是一个更贪的官,百姓的生活仍然会处于水深火热。其实真正打动书生的原因是,吴江县连年水灾,书生可以利用知县的身份修堤筑坝,解一方百姓的疾苦,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心。于是这个“假冒知县”的阴谋就在真正的知县上任一个月之后开始了,其实那位知县没疯,他一直被关在县府后院的一个小屋里。
最后,一切真相大白,这时莫遇春后悔已经晚了,而假的知县本意善良得到了圣上开恩,既往不咎,考取功名。
包拯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包拯在社会享有盛誉,因而人们广泛传诵他的事迹,并加以理想化和艺术化,衍生出许多轶闻传说。南宋时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和戏曲,元杂剧中更有大量的包公戏如《陈州粜米》。包拯是以龙图阁直学士(后世讹为大学士)职名任权知开封府,包拯世称包龙图。有小说《包公案》(《龙图公案》)流行,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高光时刻:杀牛引真凶
历史中真正史书记载的,有关包拯的断案只有一件,就是他在天长县任知县时遇到的一件事:有一个无赖,将一个农民告到县衙,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杀了,自己留一点吃,其余拿到市场上去卖。”按当时宋朝的法律规定,民间私杀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县老爷的许可,那位农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杀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杀牛的农民,包拯反而将这告状的人扣押起来,怒问道:“你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头割了?”那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追问弄得惊慌失措,只得如实招供。这个无赖再也没有想到,这是包拯使了个“引蛇出洞”之计。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报案后,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这个农民。
如果让那个农民把牛杀了,就触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会进一步告发。所以包拯叫那农民回家把牛杀了,借以引诱割牛舌者前来告状。此计果然很灵。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机智。
清官信仰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千百年来老百姓对清官乐此不疲的期盼和传颂,使得这种信仰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在普通民众心中,清官可谓是完人,是神的化身,身上只有耀眼的光环而不可能有哪怕是白璧微瑕的黑子。
穿越千年文化之旅——徽州游学(点击图片即可了解)
近期热门文章:点击下面蓝色字体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