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菩提本非树”中的“菩提”指的是什么?

2016-06-24 尚书 学国学网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菩提一词来源于菩提树,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据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修成正果之前,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名为乔达摩·悉达多。当年他为摆脱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之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他经过多年的修炼,在菩提树下冥想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遵从佛陀的经教可修成菩提,所以修证菩提是佛教徒的崇高理念。


所谓“菩提”实为佛教的根本理念。佛教主要说明菩提的内容,及证取菩提的实践修行方法。佛教的礼拜对象,即为获得菩提的觉者,即佛陀。佛陀所觉悟的菩提,其内容是诸法皆空,即所谓一切万有皆无实体的真理。然而从觉悟诸法皆空的觉者而言,万有乃超越有、空之实在本身,故为诸法实相。






依照佛教的发展阶段来说,就是从否定的觉到肯定的觉。简单的说,否定的觉即是小乘佛教,肯定的觉为大乘佛教。对此,《大智度论》等书曾有三种菩提、五种菩提之说。


由于圣者可分三类,故菩提也分声闻菩提(阿罗汉菩提)、独觉菩提、佛菩提三种。前二种菩提是唯断烦恼障而得之菩提;而佛菩提则一并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而悟得者,乃究极而无胜之者,又称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nòu)菩提、无上正等菩提、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正等菩提、等正觉、正觉等、无上菩提、无上道。


此外《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



另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记载,菩提可分为五种,即:


1、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2、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3、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4、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5、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至此,菩提到底指的是什么?六祖慧能大师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四句颇有禅意的偈似乎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其实人生的升华涅盘都是为参透一个禅,菩提就是参禅那一刻的顿悟。山川草木,皆有佛性,真理就隐含在普通的自然事物中。“菩提”不“菩提”,不在于树,更不在于什么树,而在于你自己有没有一颗菩提之心。若菩提心在,岂不树树皆菩提之树!反之,若只迷信于外在的物相,纵然是坐于菩提树下,也是无用的。


我不是尚书

当你有了微观和宏观随时转换的眼界时,你就想开了许多事情,不计较许多事情。你会发现自己不过是大宏观世界的花朵上的一只蚂蚁。


当你有了万物都是平等和具有佛性的想法,当你意识到万物和自己的欢乐与痛苦时,你就会宽容与满足,不会计较哪小小的利益得失了。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