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八十年关山飞渡,六十载春华秋实

2015-04-13 浙南林氏源流网

点击上方“浙南林氏源流网,更多精彩林氏




林浩然院士从事教学科研六十周年暨八十华诞文集


文/中国水产频道 周双艳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生命有限,科学无沿,在浩瀚的科学海洋中一个人所取得的成果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成绩只是说明过去,开拓进取才是永恒的进取。”2014年11月29日上午,由中山大学主办的“林浩然院士从教60周年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小礼堂隆重举行。在致答谢词时,林浩然院士将其从教60周年以来在科研生产、学科建设、教书育人上的无数成果比作是沧海一粟,并激励后人要不断开拓进取。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200多人,包括学校领导、林浩然的众多弟子以及业内朋友。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温锦绣,生命科学大学院院长松阳洲教授,弟子代表、湖南师范大学刘少军教授,合作单位代表 、广东省罗非鱼良种场场长叶卫研究员纷纷致辞祝贺。

  

求学年代,一刻不停

  

  林院士于1934年11月出生,少年时代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度过,背井离乡,举家迁徙,1949年随家在香港读高中。经过不懈努力争取到了回国读书的机会,1950年考入岭南大学理学院生物系学习,在1952年岭南大学院系调整后,进入中山大学生物系读书,1954年,以优异的成绩在中山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从事生物系秘书工作。少年时期,林院士在父母的鼓励下一直坚持学习,把学习当成人生的头等大事,文革期间也坚持阅读英文版《毛泽东选题》、英、日、德、法文的《毛主席语录》,奠定了坚实的外语基础。

  

  此外,在鱼类养殖理论知识几乎空白的年代,林院士跟随养鱼班,文革后在南海鱼苗场向渔工学习,深入实践,与同事一起编写养鱼教材,极大的推广了鱼类养殖的基础技术。

  

孜孜求索,终成大师

  

  1979年10月林院士被作为第一批派遣的访问学者赴加拿大与北美鱼类生理学界“三杰”R.E.Peter教授,D.J.Randall教授和E.Donaldson结识,进行科研合作。与加拿大R.E.Peter教授发明由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组成新型高活性鱼类催产剂,被誉为“鱼类人工催产的第三里程碑”。新型高活性鱼类催产剂已由浙江宁波三生制药有限公司进行规模化生产,并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采用新型高活性催产剂已生产鱼苗几万亿尾,创造经济效益几百亿元,这个技术对我国养殖鱼类产量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林院士看来,一切成绩只属于过去,他从未停止在科研上的探索。近十年来,林浩然院士团队致力于重要经济鱼类苗种繁育与养殖产业化的研究,创建了“石斑鱼生殖生长调控和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和“罗非鱼优质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克了多年来石斑鱼和罗非鱼养殖优质苗种欠缺的难题,有力地促进华南沿海石斑鱼和罗非鱼养殖业的发展。

  

  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的同时,林院士受到了国际、国内业内的高度肯定,获得了国家级和省级奖项多达11项,如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首届南粤科技创新奖、首届中山大学卓越服务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2012年,获得国际鱼类内分泌学学会颁发的“终生成就奖”。

  

开拓新学科

  

  鱼类生理学的创建离不开林院士的努力。1982年,在林院士带领下创建了中山大学鱼类生理学硕士生站点,1986年建立了鱼类生理学博士站,1987年设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此,开启了中国鱼类生理学科的新局面,在国际社会中有了自己的一片天空。1988年,以蒲蛰龙、廖翔华、江静波、林浩然等人为骨干力量组建的研究团队,成功申报我国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动物学。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评估,动物学被再次确认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评比中排名第一。2007年,水生生物从动物学中分出,林院士再次率队出征,在他的耕耘下,动物学和水生生物学均获批为国家重点学科,并使生科院成功申报生物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林院士从教60周年以来,培养了硕士研究生75名、博士研究生93名、博士后4名,发表科学论文350多篇,编著专著7本。

  

建设新系所

  

  1984年-1989年林院士出任生物系系主任职务,建立全国教育系统第一个的森林生态教学实验站和中国高校第一个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并成功申请中国第一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1年获世界银行贷款资助,建立水生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国家专业实验室;1996年组建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并出任所长;2001年成功申报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并出任主任,2003年12月出任中山大学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

  

培养无数人才

  

  林院士诲人不倦,培养了大批学生,秉持严谨求是、创新治学的科研工作态度以身作则的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特别严格,但他谦虚诚恳、乐于分享、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使得无数弟子无一不心念感恩。其直接指导的弟子有21人评为教授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5人评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已成为中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核心力量。

  

造就和谐家庭

  

  林院士的一生取得很多成绩,这军功章里既有林院士的一半,也有其妻卢爱平教授的一半。至今,他与卢爱平教授已相濡以沫恩爱走过了大半个世纪,二位教育子女严格,家庭和睦,不仅两个子女成为栋梁之材,其四个外孙也茁壮成长,最大的外孙在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获得了国际奥林匹克大赛物理学科的金奖,现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院就读。

  

发挥老骥伏枥精神

  

  林院士说“治学和育人是我们一生的事业,永无止尽,我虽然已经80了,还要继续从事力所能及的教学工作,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学术领域再接再厉,希望取得治学和育人的新成绩,对我国鱼类生理学和鱼类产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为了回馈社会,为了激励青年学子积极自学,培养新一代大的学术接班人,五年前林院士设立了“林浩然奖学基金”,期待后人在研究领域更有发展活力和创新精神。该奖学基金已资助了水生生物学优秀学生30多名,他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学生获得这项奖学金,在从教60周年之际,他又与夫人卢爱平教授一起捐赠了50万元的奖学基金。此外,林院士还将数十年来和他的研究团队(包括历届的研究生以及国内外合作者)共同获得的科学研究成果、自己数年来治学育人的所得、参与创作的学术论文汇编成书,出版发行,分别是《林浩然文集》和《林浩然院士从事教学科研六十周年暨八十华诞文集》。研讨会上进行了这两本书的首发仪式,他也将其回赠给同事、同行、同学和新一代的学子,希望给后人提供借鉴和帮助,这也是林院士回归学校回馈社会的多年心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沉甸甸的著作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求学治学的精神。


林浩然院士和卢爱平教授夫妇向中山大学林浩然院士基金捐赠50万元人民币


林浩然基本资料:

  1934年10月份出生于海南文昌,1950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生物系读书,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大学院教授、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所长、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主任。同时任亚洲和大洋洲比较内分泌学会理事、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动物学会内分泌学会理事长、广东省动物学会理事长。


原文地址:http://www.fishfirst.cn/article.php?aid=42248


林氏院士有:

天上闪耀着【林元培】星(桥梁设计大师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要在木板最厚的地方打洞

“中国微波之父” 林为干院士逝世,享年96岁 1月29遗体告别

(视频)感动中国人物核专家 林俊德院士:逝世当天仍工作

沉痛悼念著名物理化学家中科院院士 林励吾先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国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 福清 上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