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史海拾珍】妈祖褒封史实综考

2015-05-28 浙南林氏源流网


更多精彩林氏信息等您来!




妈祖褒封史实综考



海神妈祖受到朝廷的褒封,是从宋代开始的。但当时妈祖虽然受到朝廷赐号褒封,却尚未列为官方祀典,所以史籍记载或简略,或阙如,或讹传,令人莫衷一是。对于妈祖在宋代究竟受过多少次褒封,又缘于何因,后代信众和学者多只能根据《显圣录》、《天后志》这类虚实参半的志书说法,陈陈相因,人云亦云。这些资料,不能全不信,又不能全信,须用宋代其他文献加以稽核印证。本文就主要以宋代文献对妈祖早期的褒封问题,试作考证,期还历史真实面目。

现存年代最早的妈祖志书为明末清初僧照乘主编的《天妃显圣录》,据该书记载宋代有关妈祖的赐额和褒封共有13次,分别为:

1、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赐“顺济”庙额。

2、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特封“灵惠夫人”。

3、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加封“灵惠昭应夫人”。

4、宋孝宗乾道二年(1167),诏封“灵惠昭应崇福夫人”。

5、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加封“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

6、宋光宗绍熙元年(1192),褒封进爵“灵惠妃”。

7、庆元四年(1198),加封“灵惠助顺妃”。

8、开禧元年(1205),加封“灵惠助顺显卫妃”。

9、嘉定元年(1208),加封“灵惠护国助顺嘉应英烈妃”。

10、宝祐元年(1253),加封“灵惠护国助顺协正嘉应英烈妃”。

11、宝祐三年(1255),加封“灵惠护国助顺协正嘉应慈济妃”。

12、宝祐四年(1256),加封“灵惠护国助顺协正嘉应善庆妃”。

13、开庆元年(1259),进封“灵惠护国助顺协正嘉应显济妃”。[1]

许多后出的有关妈祖的著述,其中记述妈祖在宋代的赐额与褒封则达14次,而且在褒封时间和背景方面也都存在不少歧说。如2001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吴玉贤主编的《海神妈祖》一书中《历代褒封妈祖表》收录的宋代妈祖褒封如下:

1、徽宗宣和五年(1123)赐庙号“顺济”。

2、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封灵惠夫人。

3、绍兴三十年(1160)封灵惠昭应夫人。

4、孝宗乾道三年(1167)封灵惠昭应崇福夫人。

5、淳熙十一年(1184年)封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

6、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封灵惠妃。

7、宁宗庆元四年(1198年)封灵惠助顺妃。

8、嘉定元年(1208年)封灵惠助顺显卫妃。

9、嘉定十年(1217年)封灵惠助顺显应英烈妃。

10、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封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

11、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封灵惠助顺英烈协正妃。

12、宝祐三年(1255年)封灵惠助顺慈济妃。

13、宝祐四年(1256年)封灵惠助顺慈济善庆妃。

14、景定三年(1262年)封灵惠显济嘉应善庆妃。[2]

大体情况是越后出的妈祖志书记载的褒封次数反而越多,这大概是广大妈祖信众希望他们崇拜的神灵偶像有更高的神圣地位,有更为显赫神威的一种心理反映。

一、“顺济”赐额考

《天妃显圣录》云:“宋徽宗宣和四年,给事中允迪路公使高丽,感神功,奏上,赐顺济庙额,蠲祭田税,立庙祀于江口。”[1]清杨浚《湄洲屿志略•封号》也说:“宋徽宗宣和四年,给事中允迪路公使高丽,感神功,奏上,立庙江口祀之。赐顺济庙额,蠲祭田税。”

但是宋人的多数记载却是“宣和五年”。如嘉定十年(1217)进士莆田人李俊甫《莆阳比事》卷七“神女护使”条注:“宣和五年,路允迪使高丽,中流震风,八舟溺七,独路所乘,神降于樯,安流以济。使还奏闻,特赐庙号顺济。”同为嘉定十年进士的莆田人丁伯桂的《顺济圣妃庙记》也记:“宣和壬寅,给事中路公允迪,载书使高丽……独公所乘,神降于樯,获安济。明年,奏于朝,锡庙额曰顺济。”[5]P4014)按“宣和壬寅”之明年实即宣和五年(1123)。又如淳祐元年(1241)进士浙江缙云人潜说友(12231277)的《顺济圣妃庙》亦云:“顺济圣妃庙,在艮山门外,……宣和五年赐顺济额。”

按《宋史》本纪第22“徽宗宣和四年”载:“(九月)己巳,高丽国王王俣薨,遣路允迪吊祭。”《续资治通鉴》卷第94《宋纪》“徽宗宣和四年”也载:“高丽之俗,兄终弟及,至是其王俣卒,诸弟争国,其相李资深立俣子楷。己巳,遣路允迪吊祭。”前人有的把路允迪使高丽时间误作“宣和四年”,可能缘于对以上记述的误解。其实路氏是次年才赴高丽的。

随路氏赴高丽的属官徐兢于宣和六年撰成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30对此次出使高丽作了详尽的记载。略曰:“宣和四年壬寅春三月,诏遣给事中路允迪、中书舍人傅墨卿,充国信使副,往高丽。秋九月,以国王俣薨,被旨兼祭奠吊慰而行。遵元丰故事也。五年癸卯春二月十八日壬寅,促装治舟,二十四日戊申,诏赴睿谟殿,宣示礼物,三月十一日甲子,赴同文殿听诫谕;十三日丙寅,皇帝御崇政殿临轩亲遣传旨宣谕;十四日丁卯,赐宴于永宁寺;是日解舟出汴。夏五月三日乙卯,舟次四明……二十四日丙子,八舟鸣金鼓、张旗帜,以次解发……”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共40卷,分28门,详细地描写高丽的地理、物产、民情风俗、典章制度等等。该书确切地记载了路氏一行赴高丽“被旨兼祭奠吊慰”的起行时间,他们“促装治舟”于宣和五年二月,三月十四日正式起行,真正离开中国海域“出海口”则是五月二十四日。“回程以七月十三日甲子发于顺天馆……至八月八日戊子,凡十四日风阻不行……二十七日……午刻到定海县。自离高丽到明州界,凡海道四十二日云。”[8]P708)可见,他们回到浙江定海的时间在宣和五年八月二十七日。而定海至汴京的航程还须一个月多,因此“顺济”庙额的封赐时间必在宣和五年(1123)九月底至十二月底之间。

至于路允迪使高丽为什么会知道福建湄洲有妈祖海神,在徐氏著作中并没有直接记载。但我们还是可以依据旁证史料推想应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妈祖信仰当时在闽浙沿海民间已广泛传播。如《八闽通志》载咸平二年(999)莆田平海已有妈祖分庙,又据《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说,元祐丙寅(1086),开始在宁海立圣墩妈祖庙。二是路氏身边的几位重要属官与妈祖故乡关系密切。如随行属官徐兢祖籍就是福建。据《宋故尚书刑部员外郎徐公行状》载:“公名兢,字明叔,姓徐氏,上世建州殴宁县人。”[8]P711 瓯宁县即今福建建瓯市。《徐公行状》又载:“母兄今敷文阁直学士林,至忤时宰,南迁莆阳,公不远千里,走省之。”“莆阳”即莆田,可见徐兢是到过莆田的,而莆田为妈祖出生地。又宋绍兴十二年(1142)仙游籍特奏名进士廖鹏飞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一文载:“时同事者保义郎李振,素奉圣墩之神,具道其详,还奏诸朝,诏以顺济为庙额。”[9]这位随“给事中路公允迪使高丽”的“保义郎”李振,应该是极力“还奏”妈祖神功的主要人物。据莆田涵江《白塘李氏族谱》载,李振为唐高祖第20子江王李元祥第18世孙,使高丽回国后于39岁时去世。保义郎为徽宗政和二年(1112)改右班殿直置,属正九品武官。另外,妈祖在当时得以赐额还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北宋宣和初这段时间正是兴化蔡京父子兄弟灸手可热、当朝秉政时期,他们应当也会为此事推波助澜的。据宋宝祐《仙溪志》卷3载,妈祖父母的封爵和庙祀正是自蔡京家乡枫亭开始的。

至于当时为什么给妈祖的赐额为“顺济”二字,这应当也有两个原因。一是宋廷使高丽的二艘巨舰中原来就有一艘名含“顺济”。徐氏记云:“神宗皇帝,遣使高丽。尝诏有司造巨舰二:一曰‘凌虚致远安济神舟’,二曰‘灵飞顺济神舟’,规模甚雄。”后来这两艘巨舰又经“大其制而增其名”,成为“鼎新利涉怀远康济神舟”和“循流安逸通济神舟”,但仍皆取“顺济”之意。二是“顺济”本来就是水神龙王的封号之一。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20《神奇》载:“彭蠡小龙,显异至多,人人能道之,一事最著。熙宁中,王师南征,有军仗数十船,泛江而南。自离真州,即有一小蛇登船。船师识之,曰:‘此彭蠡小龙也,当是来护军仗耳。’主典者以洁器荐之,蛇伏其中。船乘便风,日棹数百里,未尝有波涛之恐。不日至洞庭,蛇乃附一商人船回南康。世传其封域止于洞庭,未尝逾洞庭而南也。有司以状闻,诏封神为‘顺济王’,遣礼官林希致诏……”[10]显然,这“顺济王” 诏封称号也是因“彭蠡小龙”护船有功而获得。

在宋代,早期的不少诗文都出现过“顺济”额名,但它们写的确实几乎都是龙王庙,而并不是写妈祖庙。如乾隆《浙江通志•祠祀》载嘉兴、慈溪等县宋代的“顺济龙王庙”、“顺济庙”都是龙王庙。又如宋惠洪《跋顺济王记》:“东坡昔自定武谪英州,夜宿分风浦三鼓矣,发运司知有后命遣五百人来夺舟。东坡曰:‘乞夜橹及星江就聚落买舟可乎,使者许诺,即默祷顺济王曰:‘轼往来江湖之上三十年,王于轼为故人,故人之失所,当哀怜之。达旦,至星江,出陆至豫章,则吾事济矣’……呜呼,顺济之威灵,为江湖之益者,不可悉数。”考苏轼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撰有《顺济王庙新获石砮记》一文,略云:“建中靖国元年四月甲午,某自儋耳北归,舣舟吴城山顺济龙王祠下。既进谒,而还逍遥江上……”。这个“顺济王庙”就是龙王祠。

又如北宋著名文学家张耒有一首题为《自离富池,凡三祷顺济龙,求便风,皆获应,又风日清霁,舟行安稳,委曲如所欲,感而成诗》的古体诗,诗云:“旗尾指船头,篙工告风便。张帆弛双橹,去势如脱箭……坐令千里远,近若在几研。惭非谢宣城,攫笔赋净练。”

目前已披露的有关宋代妈祖“顺济”庙额史料,除《妈祖文献资料》一书所录数篇外,笔者搜得福建闽清籍著名道士白玉蟾的一首有关“顺济庙”的诗,诗题为《泊舟顺济庙前》,诗曰:“梧叶落满地,西风洗九天。鹤声明月夜,曾此系吾船。”[14]本诗作于何时,诗题中的“顺济庙”在何处,现在已无法确考,但白氏原籍福建,其主要活动地区也是福建。他住持过武夷山止止庵、福州浦尾宫园前迎仙道院,还在闽清梅城芹山观炼过丹,在宁德霍童山筑修炼坛等,留下许多诗篇,基于以上理由,白氏所咏顺济庙也应该是福建的顺济庙。

“灵惠”封号考

继“顺济”赐额后,据宋人潜说友《顺济圣妃庙》、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等宋代史料记载,妈祖第一次受朝廷赐封之尊号为“灵惠夫人”,时间为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按《天妃显圣录》、《天后志》记述,此前一年,即绍兴二十五年(1155),妈祖已受封为“崇福夫人”,但宋代的资料皆无这一条记载,而且按褒封惯例类推,妈祖此前若已有封号,则绍兴二十六年之封号应积至四字,加上“夫人”二字,应是六字,而不应该变成改换封号,事实是,“崇福夫人”是乾道三年(1167)所封,见下文考证。

关于妈祖第一次受朝廷褒封为“灵惠夫人”的原因,前人皆语焉不详,自宋人丁伯桂至清代《天后志》等均只泛称“以郊典特封”,再无说明。

笔者经考证认为,妈祖首次赐封“灵惠”之号,应与宋廷官军的海上御寇有关。《天妃显圣录》、《天后显圣录》等均有《温台剿寇》一节记妈祖显灵传说。《天后显圣录》记云:“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癸卯,福建都巡检羌(应为“姜”)特立奉命征剿温州、台州二府草寇,官舟既集,贼船蚁水面。众甚惧,方相持之际,咸祝曰海谷神灵惟神女夫人,威灵显赫,乞垂庇护。隐隐见神立云端,栟盖辉煌,旗幡飞扬,俨然闪电流虹,贼大骇。俄而我师乘风腾流,贼舟在右,急拨棹冲击之,获贼酋并擒其党,余众四散奔溃,奏凯而归。”

查姜特立《梅山续稿》,该书卷10中确有有关诗作。其《海上获捷,祷于庙神,王公方交斗间,贼桅忽倒,赴水死者太半,后请于朝,赐额灵惠》一诗。此诗即纪其所率官兵在海上剿寇,祷于妈祖庙宇,获胜后,回朝请赐妈祖“灵惠”封号之事实。诗曰:“直驾楼船捣贼桅,金盘一掷万人开。何当为奏褒封典,酾酒刲羊亦快哉。”

《宋史》卷470《列传》第229《佞幸•姜特立传》载:“姜特立,字邦杰,丽水人。以父绶恩,补承信郎。淳熙中,累迁福建路兵马副都监。海贼姜大獠寇泉南,特立以一舟先进,擒之。帅臣赵汝愚荐于朝,召见,献所为诗百篇,除閤门舍人,命充太子宫左右春坊兼皇孙平阳王伴读,由是得幸于太子。太子即位,除知閤门事,与谯熙载皆以春坊旧人用事,恃恩无所忌惮,时人谓曾、龙再出。”《八闽通志》卷36《名宦•姜特立》也有相似记载。

按《宋史》的可靠记载来看,姜特立于淳熙年间所征剿的“海盗”乃是泉南(即泉州地区)的“姜大獠”,而且是“特立以一舟先进擒之”,并无什么激烈的交战。因此,《天妃显圣录》等所载的淳熙十一年,福建都巡检特立奉命征剿温州、台州一带海寇之役,当并非历史事实。其实,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姜特立时年60,因献诗百篇,召试中书,得授閤门舍人,已官充太子宫左右春坊兼皇孙平阳王侍读。

不过考《续资治通鉴》卷第149《宋纪•孝宗淳熙十一年》又确载有温、台征寇之事。略云:“癸酉……诏:‘前以温、台被水,守臣王之望、陈岩肖不即闻奏,赈恤迟缓,之望特降一官,岩肖落职放罢;近台州获海贼首领,温州获次首领,各有捕贼之劳,以功补过,之望放罢,岩肖与宫观。’”

显然,淳熙十一年在温、台征寇捕贼有功,且得“以功补过”之臣者乃是“王之望、陈岩肖”二人,并非姜特立,这是清楚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姜特立《海上获捷,祷于庙神……》一诗,如果说此诗写的就是淳熙十一年的温、台征寇之役,那么会有两个矛盾,一是如上所述,此役并非姜特立率兵参征,他怎么可能作此纪事诗?二是诗题中明确交待因海神的显灵相助,故“后请于朝,赐额灵惠”,可是按宋人丁伯桂、潜说友及各种《显圣录》记载,妈祖的“灵惠”的褒封具体时间是“绍兴二十六年”,那么,按姜特立之记推算,岂不成为妈祖至淳熙十一年(1184)始得“灵惠”封号?因此,合理的解释应是姜特立曾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率官兵征海寇,因战前曾祷于顺济庙,获大胜后,迷信的姜特立深信是得到了妈祖的庇佑,故有“请于朝”和褒封妈祖的后事发生。因姜特立多次率兵征剿海寇,后人便把征海寇、祷海神的事迹都附会在了他的身上。

据宋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以下简称“丁《记》”)载:“淳熙甲辰,民灾,葛侯郛祷之;丁未旱,朱侯端学祷之……”按“葛侯郛”指兴化郡守葛郛。《福建通志•兴化府》:“葛郛,淳熙十一年知。”显然,淳熙甲辰,即淳熙十一年(1184),葛郛初任兴化郡守,因“民灾”确有向妈祖求祷之举,但本年度并无对妈祖褒封或赐额之事。

宋代闽人咏灵惠庙之诗,《妈祖文献资料》一书未录者,据笔者所见,还有郑域的《题灵惠》一诗,曰:“高山如逸民,不肯近人迹。孤峭尺五天,空洞容数百。不招龙自来,其下为窟宅。天下待霖雨,胡为耽睡癖。我今唤飞廉,驾汝上空碧。吾鞭不妄施,慎勿惮劳瘠。”

从诗的内容看,南宋妈祖的功能已超出海神范围,而与祈雨弭旱、救涝除疫等许多功能联系在一起。自光宗朝妈祖“易爵为妃”后,向“圣妃”祈雨的活动似乎在当时甚为流行。如南宋进士真德秀(11781235)绍定间知泉州时,就作有《惠安县管下圣妃宫祈雨祝文》、《惠安县龙宫山圣妃祠等再祈雨祝文》等多篇向“圣妃”祈雨的祝文。

又如嘉定元年(1208)闰四月,晋康郡(今广东德庆、郁南一带)久旱不雨,时任广州通判的曾丰也曾主持向妈祖祠祈雨活动。事后作有《戊辰闰月,晋康久不雨,上弦日,祷于圣妃诸祠,拜罢雨作,连日沾洽,倅车陈赋诗,次韵谢答》一诗纪其事,诗曰:“两鬓闲时为国苍,况乘五马小腾骧。方当赤地頞皆顣,敢据黄堂心独凉。雷雨影从千里快,犁锄忽起一时忙。少宽汉郡守丞责,幸不空餐粟一囊。”

此诗亦为《妈祖文献资料》所未录。诗题中之“戊辰闰月”指嘉定元年(1208)闰四月。

三、其他封号考

宋代妈祖除了“顺济”赐额、“灵惠”封号外,还有七次褒封查之有据,但对于褒封时间等方面也都存在一定分歧。兹据可靠史料,亦予查证。

1、昭应:《天后显圣录》云:“绍兴三十年(1160)以神雾迷海寇,加封灵惠昭应夫人。”据丁《记》说:“绍兴丙子(1156),以郊典封灵惠夫人。逾年(1157),江口又有祠。祠立二年,海寇凭陵,效灵空中,风掩而去。州上厥事,加封昭应。”“祠立二年”指江口之祠建成后2年,即绍兴三十年(1160)。按《宋会要辑稿》礼2051“张天师祠”条载,妈祖的“灵惠昭应夫人”加封具体时间为绍兴三十年(1160)十二月。因此,《湄洲屿志略•封号》此条:“一作(绍兴)二十七年”可以确证为错误。

2、崇福:丁《记》:“其年,白湖童邵,一夕梦神指为祠处,丞相正献陈公俊卿闻之,乃以地券奉神立祠,于是白湖又有祠。时疫,神降,且曰:‘去潮丈许,脉有甘泉,我为郡民续命于天,饮斯泉者立痊。’掘泥坎,甘泉涌出,请者络绎,朝饮夕愈,甃为井,号圣泉。郡以闻,加封崇福。”

“其年”指“江口”之祠立后2年的绍兴三十年(1160),后人所谓“宋名相陈俊卿,于宋绍兴二十七年在城厢的阔口村白湖水市,建白湖顺济庙”之说,显然,时间上是错误的。对妈祖加封“崇福”的时间,丁《记》中只说“时疫”,并没有交待具体时间,但《宋会要辑稿》礼2060“神女祠”条却有记载:“孝宗乾道三年(1167)正月加封灵惠昭应崇福夫人。”不过《宋会要辑稿》礼2131“顺济庙”条所载似乎又与以上互相矛盾,该条载:“淳熙十二年(1185)二月加封灵惠昭应崇福夫人。”事隔18年,朝廷怎么会重复加封相同之号?笔者认为,这后一条记载是错误的。《湄洲屿志略•封号》此条时间记为“孝宗乾道二年”,“一作绍兴二十五年”,应皆不可靠。

3、善利:《天后显圣录》:“淳熙十一年,以温、台剿寇,神助有功,加封“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上文已证宋淳熙十一年(1184),妈祖并无受封之事。那么,妈祖的“善利”封号又是从何而来?

按丁《记》载:“越十有九载,福兴都巡检使姜特立捕寇舟,遥祷响应,上其事,加封善利。”文中“越十有九载”,指的是“绍兴丙子(1156)”妈祖首次褒封“灵惠”后19年,这一年应是孝宗淳熙二年(1175),因此,妈祖得“善利”封号为淳熙二年,而不是淳熙十一年。《续资治通鉴》卷144《宋纪》“淳熙二年”载,当时闽南地区时有盗贼出现,为能快速征剿,“二月,癸亥,诏:‘泉州左翼军,去朝廷二千里,每事必申密院、殿司,恐致失机。自今遇有盗贼窃发,一时听安抚司节制。’” 按当时正是姜特立任福建路兵马副都监,在泉南进行征剿海贼姜大獠之时。《湄洲屿志略•封号》记此条时间为“淳熙十一年”,“一作十年”同样均不确。

4、灵惠妃:《天妃显圣录》:“绍熙元年,以救旱大功,褒封,进爵灵惠妃。”这里记载甚为简略。而丁《记》则有较详细记载:“庚戌,夏旱,赵侯彦励祷之,随祷随答,累其状闻于两朝,易爵以‘妃’,号‘灵惠’。” “庚戌”即光宗绍熙元年(1190)。“赵侯彦励”即赵彦励,字懋俊,绍熙元年以朝奉大夫知兴化军。《永乐大典》卷7507引《莆阳志》:“兴化府常平仓,绍熙元年,知军赵彦励重修。”[21]本年是妈祖首次被封为“妃”称号。因此凡称妈祖为“妃”、“圣妃”的文献,必都是1190年以后的。但潜说友《顺济圣妃庙》则载:“绍熙三年,改封灵惠妃。”“三”应为“元”之误,因为绍熙元年正是兴化发生“夏旱”,郡守赵彦励重修常平仓之年,而三年则无此“救旱”之事。

5、助顺:《天妃显圣录》:“开禧改元,以神淮甸退敌奇功,加封灵惠助顺显卫妃。”《湄洲屿志略•封号》此条记述相同,唯增注“一作‘显卫护国’”一语。但丁《记》则记载如下:“开禧丙寅,金寇淮甸,郡遣戍兵,载神香火以行。一战花黡镇,再战紫金山,三战解合肥之围。神以身现云中,著旗帜。军士勇张,凯奏以还。莆之水市,朔风弥旬,南舟不至,神为反风,人免艰食。海寇入境,将掠乡井,神为胶舟,悉就擒获。积此灵贶,郡国部使者,陆续奏闻。庆元四年,加封助顺之号。”

“开禧丙寅”即开禧二年(1206)。丁《记》明载妈祖“助顺” 加封之年为庆元四年(1198)。另外,宋潜说友《顺济圣妃庙》文同样载:“庆元四年加助顺。”《咸淳临安志》卷73亦载有《庆元四年加封助顺诏》。显然,丁《记》文中记事为倒叙之法。《显圣录》、《湄洲屿志略》等所谓“开禧元年(1205)加封灵惠助顺显卫妃”之说,时间和封号都是错误的。

6、显卫:“显卫”封号与“助顺”封号并不是同一次褒封的,按照褒封常例,也是不可能一次加晋四字封号的。丁《记》载:“嘉定元年(1208),加显卫号。”《宋会要辑稿》礼2131“顺济庙”条对此次褒封则有具体的时间记载:“嘉定元年八月,加封灵惠助顺显卫妃。”按此时离“助顺”褒封正好已过了10年。

7、英烈:《天妃显圣录》:“嘉定改元,以救旱并擒贼神助,加封灵惠护国助顺嘉应英烈妃。” 《湄洲屿志略》于此条下增注:“助顺下有显卫二字。”按嘉定元年妈祖加封之号为“显卫”,已详上文,因此,嘉定元年,不可能再有加封“英烈”之事。按丁《记》云:“(嘉定)十年,加英烈之号。”可见,“英烈”之号的褒封时间应为嘉定十年(1217)。

除以上封号外,据《天妃显圣录》载,宋代妈祖还有以下褒封:1)宝祐元年加封“灵惠护国助顺协正嘉应英烈妃”。2)宝祐三年加封“灵惠护国助顺协正嘉应慈济妃”。3)宝祐四年加封“灵惠护国助顺协正嘉应善庆妃”。4)开庆元年进封“灵惠护国助顺协正嘉应显济妃”。

对于以上封号,因缺乏可资稽核的同时代文献,无法确考其真实性,只得暂付阙如。唯南宋吴自牧于嘉定七年(1214)成书的《梦粱录》卷14“外郡行祠”条记妈祖“累加夫人美号,后封妃,加号曰灵惠协应嘉顺善庆圣妃”。这说明,“英烈”封号之外,妈祖确实还应有其他封号。综上考证,宋代妈祖有史可稽的早期9个赐号或封号如下:

1、宋徽宗宣和五年(1122)秋冬间赐“顺济”庙额。

2、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特封“灵惠夫人”。

3、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十二月,加封“灵惠昭应夫人”。

4、宋孝宗孝宗乾道三年(1167)正月,诏封“灵惠昭应崇福夫人”。

5、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加封“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

6、宋光宗绍熙元年(1192),褒封进爵“灵惠妃”。

7、庆元四年(1198),加封“灵惠助顺妃”。

8、嘉定元年八月(1205),加封“灵惠助顺显卫妃”。

9、嘉定十年(1217),加封“灵惠护国助顺嘉应英烈妃”。




关注“浙南林氏源流网”微信公众平台

还可浏览更多林氏妈祖信息


妈祖褒封史实综考


新加坡妈祖信仰的“社群化”与“一体多面”性


【宋】《梦粱录》中有关杭州妈祖庙的记载


【视频】第一夫人彭丽媛演唱--《妈祖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