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00年前林氏千人合葬族冢-沧桑岁月成青史 锦绣陵园入画图

2016-11-06 黄海珊 浙南林氏源流网


沧桑岁月成青史 锦绣陵园入画图

400多年前林氏千人合葬族冢,如今成了林氏宗亲的精神家园


位于大亚湾樟浦村的林氏族冢陵园

南都记者 黄海珊 摄


家族史之林氏族冢

“明朝两广巡抚被冤杀 株连九族千人合葬”,看到这样的字句,南都记者倒抽一口气的同时,亦油然而生好奇:447年前的明末,这位两广巡抚,究竟因何事而遭遇株连九族之滔天大罪?是哪位英雄好汉,挺身而出,收集全了千人之尸骸?又是哪位仁人义士,把这些冤死的族人,合葬在大亚湾樟浦村龙山大道旁的小山丘上?……10月28日,带着这些悬疑,南都记者踏上了最早一班的厦深动车,向大亚湾方向疾弛而去。

不用穿过阴森的莽莽丛林,不用感受惊悚恐怖之气氛。从惠州南站出来,只花了十几分钟时间,穿过大亚湾高楼林立的繁华街道,走过一个有着相当西化的名字、尚在建设中的大型住宅小区——— 德州城,南都记者远远就望到了一个古色古香的门楼,上书:林氏族冢陵园。下一对联——— 沧桑岁月成青史,锦绣陵园入画图———让来人不由得陷入一片抚今追昔的沉静肃穆之中。


由来  两广巡抚被诬造反 九族逾千人遭诛杀

走近这个位于大亚湾西区街道樟浦村龙山大道旁的小山丘,赫然可见一个坐东南向西北、规模罕见的“座椅地堂式”墓地。

“座椅地堂式”墓地,是客家坟地常见的一种。它大多依山势斜坡而筑,后高前低,前后合围,其形状宛若有扶手的靠背椅,故称为座椅地堂式,俗称“椅子坟”。墓碑前面一般有个半圆形的旱池,称为坟池。有人认为,将逝者安葬其中,好似让祖先安坐在向阳背风的安乐椅上,甚为安详稳当。

据《惠州文物志》记载,该墓建于明朝晚期,坐东南朝西北,墓地面宽27米,进深35米,占地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墓地依次由月池、拜台、祭台、墓碑、挂榜、护岭等组成,用灰沙夯筑。墓地呈椭圆形状。清宣统三年,该墓经过重修,族人林正扬所立墓碑一通,采用大理石质,阴刻“林氏合葬族冢”,落款“宣统三年岁次辛季春日修”。

如今,古墓墓碑上,“林氏合葬族冢”几个大字仍清晰可见,而右边两竖行的字,随着岁月的流淌,多少有些漫灭不清,但“清宣统三年”几个字还是能立马分辨出来。

据“惠州市林氏族冢文物保护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林德盛先生介绍,古墓里边葬有上千个“金罂”(专门用来盛尸骨的陶瓮。)此合葬族冢为明朝两广巡抚林淑因被奸臣所害,遭株连九族,1000多族人被杀的合葬墓。

据墓冢新立的碑文和近年媒体报道,墓冢主要人物林淑(1530-1569年),归善县人(今为惠州),官至两广巡抚,为官亲善,爱民如子。当时,由于广东经常发生水灾,人民生活十分艰苦,林淑多次为民向明皇请求免交介粮,但屡遭拒绝。

据传林淑棋艺高,明皇常找他对弈。有次,林淑与皇上下棋,每当遇到险情时,便自言自语地说:“将、将、将,广东免介粮。”不久,林淑的棋局就转危为安了。皇上以为这是林淑制胜的口诀,不由自主地跟着念,林淑便跪地说:“谢皇上恩典,广东免介粮了。”皇上见自己上当后反言道:“哪有这么回事?”林淑继而说:“皇上金口玉言,臣不敢违抗。”作为九鼎之尊的明皇见此,只好无可奈何地答应了。

林淑回到广东,便将此消息告知民众。朝中奸臣却诬陷林淑发动群众造反。1569年,明皇下旨诛灭林淑九族,1000多名林氏族人被杀,有几个族人逃了出来,才幸免于难。幸存的族人及当地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将被害的族人密埋在樟浦村的山冈上。后来,族人林正扬于清宣统三年,重新修建了这个合葬族冢。

从“林淑”生卒年来看,他应该是生活在明代的嘉靖(1522年-1566年)年间。而明景泰三年(1452年)起,朝庭不再设巡抚,而是开始派封疆大臣,统管两广军政事务。成化元年(1465年),因瑶民又乱且久未弗靖,设总督军务,并另设广东、广西巡抚。到了成化五年(1469年),为协助两广事务,于广西梧州置两广总督府,自此,两广兵权悉归于总督。

不过,与林淑差不多同时代出现的明代政坛上的官员,倒有一个林姓官员。他叫“林富”,字守仁,号省吾,明代莆田县人。百度词条里,也是称其为明朝两广巡抚。从此人平生经历来看,也是傲骨铮铮:

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授大理寺评事,因忤宦官刘瑾,被廷杖三十,下狱。在狱中与王守仁研讨《易经》。后罚米100石,勒令罢官。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伏诛后,复起为袁州府同知,擢拔为宁波府知府。嘉靖元年(1522年),擢广西参政。嘉靖二年,升广东右布政使。嘉靖七年(1528年),以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两广。嘉靖八年,林富上书说:“五年采珠之役,死者五十余人,而得珠仅八十两。天下谓以人易珠,今日恐以人易珠亦不可得。”嘉靖九年(1530年),疏请佛朗机(葡萄牙)在广州贸易。因得罪方献夫被罢官。嘉靖十九年(1540年)卒。著有《省吾遗集》、《广西通志》。


悬疑:“宗盛堂”来自何方 古墓碑上有无铭文

按理,如果历史上真有“两广巡抚林淑被诛九族”这样的大案,史籍应该有载。虽然目前尚未查阅到,但在中国古代,发生九族被诛杀的惨剧,是完全有可能的。

株连在明清时代,其残酷,更是令人发指。它由原来的“夷三族”,动辄株连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一旦启动株连,那么,不但整个家族都要灭绝,而且相关的家族都要牵涉进来。如果是大家族,那么那种杀戮,动辄就是成千上万人。像明朝胡惟庸案,前后株连达十余年之久,诛杀了三万余人。而明朝方孝孺一案,更是将他所有亲族和他的门生、朋友诛杀,被杀者共达八百七十多人,后世称为“诛十族”。

而被定以“株连”案的,通常来说,都是对朝庭江山造成极大威胁的人物。据《大明律·刑律》:“凡谋反(谓谋危社稷)及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以上不论笃疾废疾,皆斩。年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姊妹,若子之妻妾,给付功臣之家为奴。财产入官。若女许嫁已定,归其夫。子孙过房与人及聘妻未成者,俱不追坐……知情故纵隐藏者,斩。”

由此可见,此律例在适用上比“诛九族”更为酷烈。这也说明,封建专制政权对异见分子、反抗分子,从来都是斩草除根般决绝。因为在当权者看来,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所以,这个合葬着逾千人的林氏族冢,就算不是因得罪奸臣而被陷害为“造反分子”的两广巡抚,也有可能是揭竿而起的壮士。

在墓地前,林德盛先生特别提醒南都记者注意,我们看到的那块清宣统三年的碑石后面,还有一块更早前的碑石。它的上面,长满了干干的苔藓,呈现出斑驳的沧桑感。

中国古代从汉唐起,墓前立碑就开始盛行。如立墓,大多都要有墓碑文。墓碑文上一般刻记死者的姓名、籍贯、成就,逝世日期和立碑人的姓名及与死者的关系。墓碑的主要作用,就是提供给后人一点前人讯息,传宗接代,了解身世辈分。

而宣统年间的那块碑石左边,写着“宗盛堂仝祀”五个字。这个立碑人也有着极大的神秘感。林德盛先生告诉南都记者,他们曾遍翻全国林氏堂号,都没有发现“宗盛堂”这个堂号。

据地方志记载,这个墓地,是族人林正扬修建。林正扬,归善县人,生卒不详。曾加入太平天军,是侍王李世贤属下大将,受封开将,同治三年封为列王。为何他修建合葬墓时,不复制或重修墓志铭?为何立的是族人皆未听闻的“宗盛堂”这个堂号,而不是当地常见的林氏郡望堂号——— 西河堂?

宣统三年,正是公元1911年。那年春季,一切似乎都还风平浪静,但三月廿九,广州黄花岗起义;8月19日,辛亥革命发动成功;11月13日,“中华民国”成立,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为“中华民国”纪元。林正扬修建此墓,正是大革命爆发前夕。不让第一块碑石见天日,难道他是想有意隐瞒什么吗?

碑不语,冷然立。历史的真相,或许,就深深地藏在墓前的这第一块碑石上,任岁月流逝,任斗转星移。


期冀:弘扬比干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

在林氏合葬族冢古墓头上,南都记者发现,那里压着几张残缺的“鸡血纸”。原来,上个月的25日,“惠州市林氏族冢文物保护委员会”(下简称“林氏族冢文保会”)在此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拜祭活动,共有来自海内外的四五百名林氏宗亲前来参加。

其实,早在解放前,广东周边的林氏后人就知道这个“合葬族冢”。每年中秋前后,就有各地的林氏宗亲派代表前来拜祭。有钱的骑马坐轿,没钱的走路也要走来。因路途遥远地处偏僻,宗亲们来到后,甚至要在墓前搭棚做饭住宿。

南都记者采访的那一天,林德盛先生喊来了一群林氏后人。当南都记者提问时,这些族人热烈响应,你一言我一语恨不得向南都记者“倒豆子”。初始,南都记者以为他们都是大亚湾西区樟浦村的林氏后人。一打听才知道,大亚湾西区樟浦村的村民姓严,这个合葬族冢和樟浦村并无关联。

包括林德盛先生在内,这七名林氏后人,听到南都记者要来采访,都放下手头上的工作,从深圳、惠东、惠阳、潮阳等地赶来,因为,他们都是林氏族冢文保会的成员,是热心保护和宣传林氏族冢、林氏族冢文化和精神的一群人。

林氏族冢文保会,由香港林氏宗亲林达先生发起成立于2000年。在第二任会长、惠东平海镇企业家林云甫先生的牵头努力下,一群林姓族人为传承氏族文化,弘扬林氏先辈精神,保护和修缮历史文物而殚精竭虑。2004年,林氏合葬族冢在“国家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单位”评选活动中申办成功,成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下半年,林云甫先生又发动族人捐款近30万元,兴建了族冢门楼和保护带。

据现任林氏族冢文保会会长林洪发介绍,文保会会长此前是三年一任,如今是五年一任。像举办一年一度的拜祭活动,并非易事,至少需要四五十人参与进来帮忙。像那天陪同南都记者采访的林坤如先生,他就负责摄影、宣传。像林罗送先生,拜祭的所有流程,都得靠他才能变得有规有矩。而平日里林氏族冢的看管,则是由林德盛先生一手义务打理。

离族冢最近的,是附近村庄的林氏后人林开贤、林新平,他俩也会不时过来看顾。像前年有人在族冢的小山丘上挖土,在大亚湾石化大道任新村村小组长的林开贤听说后,赶紧报案。当派出所要以破坏文保来论罪时,林开贤又以宽容的精神,放挖泥的村民一马。

外姓人未必知道,拜祭林氏合葬族冢时,除了林姓人特有的“舞麒麟”外,文保会还会准备一幅“比干”画像。因为林氏族人认为,他们是被纣王剖心的忠臣比干的儿子林坚之后。据传当年比干夫人陈氏有孕3月,逃难至牧野长林石室中,生下一子名坚。周武王灭商朝,未下车而封比干之墓,征其所生男,以其居长林而生,遂赐姓林氏,封坚为大夫。林坚被尊为林姓始祖。

林氏合葬族冢拜祭会上,他们打出的口号是“弘扬比干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文保会称:我们意在传承比干的忠孝文化,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知道比干文化。

注重文化的传承,无疑是凝聚族人的最美纽带。而在这种传承中,宗族的基因或多或少已在发挥作用。像林开贤,自2002年接任大亚湾岩前“新村”村小组长,十几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提高村民的经济水平。岩前6个村小组,就数他们村经济条件最好。林开贤认为,如果不是大公无私,如何能在任上一呆就是十几年。

11月2日,林开贤、林新平等人的村庄派代表去惠东参加林氏总祠的拜祭活动,以联络宗亲之间的感情。而就在南都记者采访完毕坐车回广州的途中,他们文保会80多人的微信群里,已上传了此次采访活动的照片,并发布了一条简讯,向宗亲们报告此次的宣传活动。

看到他们的热情积极,南都记者忽然觉得,去探究历史的真相,未必真的很重要。对于林氏宗亲来说,林氏合葬族冢里,确实合葬着他们林氏逾千名的族人。虽然阴阳相隔,但三尺浅圹,难掩忠孝亡魂;一抔黄土,难灭万古传承。无论历史的长河如何浪花翻滚,照映史册长留天地间的,是他们想代代相传的“比干”精神,是他们代代想追求的“和谐”盛世。

04-05版 策划/统筹:刘岸然 祝勇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黄海珊


林氏大全系列

林氏文化相关专辑(23个)


1.《历代林氏中秋诗歌大全》宋元明清近代(2016)


2.《历代林氏重阳诗句集萃》(2015)


3.《宋代林氏重阳诗句集萃》(2016)


4.《历代林氏端午诗句集萃》(2016)


5.【林氏支派】系列(九牧、阙下、陶江等)


6.【林氏网站】系列


7. 全球林氏QQ群大全


8.《中华林氏•浙南源流》述评系列


9.“林氏同名”系列


10. 林氏历代文集


11. 您未必知道的20件【林氏慈善公益】大事


12. 林氏名人励志专辑(7励志故事/视频)


13. 林氏抗战老兵专辑


14. 林氏优秀人民警察专辑


15. 林氏大学校长专辑


16. 林氏教师专辑


17. 林氏名医专辑(2015.8.12)


18. 林氏神童专辑(唐朝至民国)


19. 中华林氏2015年人物专辑


20. 林则徐专辑


21. 林氏历代状元


22. 林氏将军系列


23. 古代林氏人物系列(2015年发布)







【林氏谱序】系列链接:

谱序0001:【明】宋濂《平阳林氏祠学记》(温州平阳盖竹)


谱序0002:【明】曾坚《林氏孝感志》(温州泰顺泗溪)


谱序0003:【明】苏伯衡《林氏族谱序》(温州平阳岭门)


谱序0004:【明】柯潜《重修林氏族谱序》(福建莆田南渚)九牧


谱序0005:【明】林道楠《泰和金溪林氏族谱序》(江西泰和金溪)


谱序0006:【民国】林幼春《林氏宗庙修谱序》(台湾雾峰林家)


谱序0007:【宋】方大琮《殷有三仁》(比干 箕子 微子)


谱序0008:【民国】林森《国民政府林前主席叙》(湖南)


谱序0009:【明】胡应麟《忠清里林氏族谱序》(浙江杭州)


谱序0010:【宋】吕夏卿《重修旌表门闾碑记》(福建莆田阙下)


谱序0011:【清】佚名《羊城梁化合族祠記》(广东惠州)


谱序0012:【清】林大耀等《安富林氏族谱新修全谱小引》(四川荣昌)


谱序0013:【宋】林栗《东林林氏家谱序》(福州长乐)


谱序0014:【明】李东阳《林氏族谱序》(福州 固始林)


谱序0015: 【清】粟荣训《会同林氏族谱序》(湖南会同)


谱序0016:【明】王原采《林氏族谱序》(浙江黄岩)


谱序0017:【明】叶向高《题林氏宗谱序》(福建莆田)


谱序0018:【明】林文《文昌林氏族谱》(海南文昌)


谱序0019:【清】林士琦《林氏宗谱序》(安徽怀远)


谱序0020:【清】林炳南《创刊宗谱本序》(湖北黄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