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系列访谈】倡导诗书画“三绝”、“四全”,是为了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徐建融先生访谈

邵波然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订阅号 2019-08-15

倡导诗书画“三绝”、“四全”,是为了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徐建融先生访谈


■  访谈记者:邵波然


嘉 宾 简 介

徐建融

著名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书画鉴定家、书画家,上海人。曾先后师从于王伯敏先生、谢稚柳先生、陈佩秋先生。长期从事美术史论研究、书画鉴定和美术教育工作,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第九届、十届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



您好,由上海市书协和上海市美协主办的修养之旅上海书法家诗书画印作品展在上海图书馆开幕,能否简单谈谈诗书画印的起源和由来?


        诗书画印“四全”,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之一。这个传统发源于清晚期,涌现了赵之谦、吴昌硕等一批兼长诗文、书法、绘画、篆刻的艺术家。而在清中期之前,一直追溯到唐代,所推崇的则是诗书画“三绝”,如郑燮“三绝”、张彦远的“书画同源”、王维的“诗画一律”等等。有的艺术家兼能诗文、书法、绘画,有的则兼能诗文、绘画、有的兼能书法、绘画。总之,有别于单一的书工、画师。

      印即篆刻,今天一般归诸于书法。所以,诗书画印“四全”,更简明的说法,也更悠久的传统,我认为还是称诗书画“三绝”为好。


请您谈谈对诗书画“三绝”、“四全”的看法?


1

“诗书画印”传统的名称排序

谢稚柳先生曾对我讲过这一传统的名称,它的排序是有道理的。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诗书画印的地位是平行而不平等的。诗的地位最高,所以排在第一,书第二,画第三,印第四,就像社会分工中的士农工商。而倡导诗书画“三绝”、“四全”的目的,就是文化层次居于下的门类,最好要以居于上的门类作为自己的装备;而居于上的门类,却不必以居于下的门类作为自己的装备。当然,“最好”不是“一定”,“不必”也不是“不能”。具体而论,画家最好要有诗文、书法的修养;书家最好要有诗文的修养;那么,诗人呢?再诗书画的序列中居于最高,所以没有可以作为文的装备了。但是在苏轼讲德、文、诗、书、画的序列中,诗文就要以文、德为装备。反过来,诗人不必具备书法、绘画的技能;书家不必具备绘画的技能;那么画家呢?在诗书画的序列中居于最末,所以也就没有什么“不必”了。以上,是认识诗书画印的第一点。

2

诗书画印“三绝”、“四全”传统的倡导

第二点,诗书画印“三绝”、“四全”传统的倡导,首先是针对画家的,其次是针对书家包括印人的,而几乎不针对诗人。

我们看文学界,从来就没有对诗人倡导过“三绝”、“四全”,郑燮“三绝”不过是画坛的光荣,诗坛并没有以此为荣;“书画同源”也是画坛的光荣,书坛并不以此为荣;“诗画一律”同样是画坛的光荣,诗坛并不以此为荣。

一个诗人能写一手好书法,文学史并不引以为骄傲;但一个书家能写好诗,书法史必引为荣光。文学史上如陆机、李白,不可能借《平复帖》、《上阳台》为他们的文学成就增光;而书法史上的《平复帖》、《上阳台》,必借陆机、李白的文字为之添彩。

所以说,诗书画印“三绝”、“四全”传统的倡导,首先是针对画家的,其次是针对书家,而不是针对诗人的。因为,文化层次居下的艺术门类,通过居上的装备可以提升自己的品味,而居上的艺术门类,则无需通过居下的装备来提升自己。作为诗人,有书画修养的郑板桥,成就并不超过没有书画修养的杜甫。而作为书画家,有诗文修养的王羲之、苏轼、董其昌、吴昌硕等,在艺术风格上肯定更“高”于没有诗文修养的书工、画师。

但这个“高”是要打引号的,实际上说的是书卷气,“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卷气。我曾经分析书品和人品的关系。

人品层次有三

一、先天性格的外向还是内向;

二、后天文化修养的雅还是俗、道德品行的善还是恶;

三、先天艺术禀赋的有还是无、后天学艺条件的好还是差。


书品的层次有二

一、艺术风格的秀还是雄;

二、艺术成就的高还是低。

人品的第一层次之间关系的书品的第一层次,人品的第三层次直接关系到书品的第二层次,至于人品的第二层次,仅间接关系到书品的风格和成就。

3

倡导诗书画“三绝”、“四全”,是为了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之一

第三点,倡导“三绝”、“四全”,只能作为优秀文化传统之一,而不是唯一。没有“三绝”、“四全”的书画家,同样可以创作出成就很高的作品。像《龙门二十品》、敦煌壁画、两宋《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它们的作者,能说他们都工诗擅书吗?因为他们不工诗,不擅书,能说他们“文化缺失”吗?能说他们的作品成就不高吗?因为,不仅诗文是文化,书法是文化,国画本身也是文化。走“三绝”、“四全”的传统可以达到很高的成就,但也可能成就不高;走“术业专攻”、“技近乎道”的传统可能成就不高,但也可能达到很高的成就。所以,倡导诗书画“三绝”、“四全”,是为了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之一,而不是为了否定传统文化的之二、之三……


请问您如何看待大力倡导提升诗书画印的综合修养?


       今天大力倡导“三绝”、“四全”,倡导自己写旧体诗、文言文的,主要是书画界,而不是文学界。旧体诗、文言文,属于文学界的本职,但文学界并不重视;不属于书画界,但书画界非常重视,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我们看,书法、篆刻、国画,在大学教育中都有相应的专业,甚至系、学院;但旧体诗在大学的即使文学院、中文系中,也没有相应的诗词专业、诗词系、诗词学院。中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包括各级书画协会都在大力倡导书画家自己写的旧体诗,但中国的文学家、作家包括各级作家协会却并没有倡导文学家、作家写旧体诗。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中有讲授旧体诗词的课程,但其教学的宗旨是为了研究古人的诗词,而不是自己创作旧体诗。文史专业的博士、教授有擅长写旧体诗的,但不会的更多。各级作家协会的著名文学家,不擅长旧体诗的就更多了。

       古代包括民国时期书画界的“三绝”、“四全”,是以文学界流行的旧体诗文为背景的;今天的书画界的“三绝”、“四全”,是以文学界的不重视的旧体诗文为背景的。所以,如何把这个优秀文化传统之一诗文传承下来,发扬开去,就需要我们作更深入的思考。

       我谈的这几点,不是为了打击书画界倡导“三绝”、“四全”的积极性,而是为了更好地支持书画家“三绝”、“四全”的实践。诗书画的根本是书画与文学的关系。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三代之经,楚之骚,两汉之赋,唐宋之诗词、散文,明清之诗词、小说、传奇,民国之旧诗文、新文学,今之白话文学。一部文学史,绝不是可以“诗”一门而概括的。书画与文学的关系,唐以前“与六籍同功”,唐以后与“诗文一律”,即诗书画“三绝”,而今天在传承唐宋元明清民国的诗书画传统的同时,是否也需要考虑一下与今天主流文学的关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