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荆斩棘”的铁仔们,今天有话说......
摘要
近年来,柳钢集团秉承“人人皆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的人才观,加大对大学毕业生的培养力度,让大学生们在一线学习技能、跟班历练。就在上周,柳钢集团2022年校招生培训班正式开班,109名校招生将在历时8个月的培训中,深入了解柳钢集团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理论知识,帮助这批从象牙塔走出的学子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新岗位,为柳钢集团人才队伍注入时代发展新活力。
今天,我们就邀请到了7位在柳钢集团得到历练成长的大学生,一同来感受他们的青春力量,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
向上滑动阅览
光阴似箭,韶华飞逝。我叫兰俊斯,距离我2011年离开大学踏上返乡火车到奔赴柳钢工作,已有10年光景。从一名大学毕业生,到如今计控所生产技术科副科长,10年来的种种经历和思考非但没有因时光而流逝,反而在时间的沉淀下历久弥香。
作为柳钢子弟我深受父辈影响,大学毕业之后选择回到柳钢工作。因为所学专业是计算机的缘故,我有幸加入计控所这个欣欣向荣的集体。计控所工作中前辈、同事热情的帮助,和谐奋进的科室氛围让我很快完成了角色转变。从基础的光缆熔接、设备安装调试到后来的网络方案设计及交换机配置、设备底层通讯、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容灾及回滚等技术我都进行了系统性的学习。工作期间我还有幸参与了许多柳钢早期的信息化项目,包括早期的物流门禁一卡通系统、服务器虚拟化集群及容灾、OA系统、能源管理中心项目等等,工作的前几年我像一块海绵,吸收各种基础知识,不断充实自己。
2015年我被抽调到信息管理部(现在的东信公司),参与筹备柳钢MES项目的建设。在信息管理部工作的四年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在MES项目建设中我全流程了解了钢铁行业信息数据流转的全过程,在信息管理部工作的四年让我从更高的角度对柳钢生产及物流相关的全流程有了更加系统的学习和了解,这段工作经历让我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改革创新永远离不开管理的支持,为提升管理能力我考取了PMP的认证。
2019年我再次回到计控所工作,此时正好遇上防钢基地建设的大好时机,在计控所全体同事以及广西钢铁设备工程部计量自动化科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在防钢基地首次投用了无人值守远程计量系统。此次项目建设我们小到数据库结构设计、设备选型、网络设备配置、数据接口设计等环节,大到功能点设计、计量流程设计全都由我们自己把关。经过10个月的共同努力,系统上线之后取得显著的效果,跟传统模式相比大大减少人力成本,大幅度提升了管理效能。目前我们也正在把防钢基地的成功模式推向玉林中金公司以及柳钢本部,同时也努力推进本部计量的信息化及自动化水平。2021年我们申报了自治区大数据局华为鲲鹏生态的项目补贴,借助5G、云服务、边缘计算、机器视觉等先进技术进一步提升柳钢计量水平,从集中计量到自助计量再到自动计量。
回望这十年,正是柳钢“一体两翼”飞速发展的十年,而我有幸站在了企业转型的风口之上,未来以信息化助力工业化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也是柳钢走向工业4.0的必经之路。现在每每看到新入司的大学生朝气蓬勃的样子,满眼都是自己当年的模样,我会继续带着初心前进,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向上滑动阅览
我叫覃凤鸣,来到柳钢参加工作已三年,这一千多个日夜里的倒班日子,从一开始的慌慌张张,到现在的从容应对,岁月偷走了青春,却留下了成长。
2018年8月,我被分配到中板厂轧钢车间当学徒,从最简单的预矫直机操作学起。虽然此前我已大致了解生产线的基本情况,但走进操作室的那一刻,面对操作面板上密密麻麻的开关和按钮,我一时还真不知从何下手。
王师傅让我在一旁仔细观察他的操作,同时给我讲解每个按钮的作用和操作步骤,很多按钮的功能还没记全,就到了王师傅的换班时间。下一位师傅继续指导我复习每个按钮的功能,当时我脑中一团浆糊,只懂作用却不知为何要这样操作。囫囵吞枣中又到了换班时间,接班的苏师傅,见我能说出每个按钮的功能,于是便带我上机操作。这下我慌了神,委屈说道:“我才刚接触这个操作,好多都还不会……”苏师傅摆了摆手:“没事的,有我在这看着,你放心。”
于是我颤颤巍巍地坐在操控台前,只见一块红钢从轧机里呼啸而出,我紧张得不知所措,苏师傅却不慌不忙地抓着我的手伸向操作把:“红钢来了,你得先开辊道把钢板拉过来,然后再开主传动,关闭冷却水……”经过几轮反复操作,苏师傅慢慢松开了我的手,他一边指着每个按钮的使用顺序,一边讲解它们的作用。在独立操作矫直了几块钢板后,我已能初步掌握矫直机最基本的几个操作步骤。
正当我以为一切进展顺利时,对讲机突然响起了一阵嘈杂声。“好的,20毫米。”苏师傅立刻答复对讲机。苏师傅解释道:“这是压下工通知你,后面的钢板厚度更换为20毫米,这时你要立刻表示收到,然后及时告知下一道工序注意规格变化。”于是我试着看指针盘、调整压下、通知规格变化......有了第一天的经验,第二天一上班我便自告奋勇上手操作,师傅则在一旁指导,一周后我逐渐掌握了台面上所有按钮的使用方法,开启了独立操作。
渐渐的,我开始明白“听百遍不如实操一遍”的重要性。秉承着这样的理念,我在这三年里积极学习操作,先后掌握了二号矫直机、三号矫直机、卡量的操作要领,如今已过渡到粗轧主机岗位,越来越接近板材的核心质量指标。关键岗位的操作手法“斤斤计较”,一个细微失误就有可能引发质量问题,在师傅们无私帮助、循循善诱下,我的技能水平大为提升,并先后荣获2019、2020年度柳钢集团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广西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一类成果。
如今看到刚分配到岗的新员工,成为“小师傅”的我对他们也是知无不言,我会把师傅们倾囊相授的精神继续传递下去,并始终让自己保持初学者的状态,和新员工一同不断成长。
向上滑动阅览
他叫韦永生,出生于1992年,是一名年轻党员,为人开朗直爽,吃苦耐劳。
进烧结厂之初,他顺应电修车间的大学生培养机制,在各班组轮岗熟悉设备技术和工艺流程。2016年刚定岗,便碰上柳钢矿石物流工程项目,他便主动向原电修车间主任吴军平请命:“吴主任,我想跟物流工程项目,负责PLC程序设计。”
吴主任用审视的眼光看着这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大学生,说道:“整个矿石物流工程有很多设备,程序设计要满足工艺要求,极其繁琐,你能行?”“一定行。”韦永生向吴主任立下军令状。
此后,韦永生每天忙碌地穿梭于生产一线和办公室之间,他总是抱着笔记本电脑来到生产一线的操控室内蹲点观察生产线的设备运行情况,再利用自己所学的自动化专业,编写了整套皮带运行程序,然后不停地编程序、改程序、仿真运行,再编,再改,周而复始。从当年6月到次年3月,寒来暑往,最终顺利完成整个系统约70条设备的独立控制、联锁控制程序。
自此,韦永生在PLC程序设计这块,就如同有开关控制,收放自如。他会将跟进的每个项目,总结的经验,都收集归纳再做成一套套不同的工作教程,到第二个类似工程开展,就拿出来参考利用,方便快捷。这些教程让很多后来进入岗位工作的大学生受益匪浅,快速地熟悉相关设备运行程序,并在后续参与柳钢本部、广西钢铁和中金公司的各种相关工程技改调试工作中,很快能独当一面。
今年4月份,2号360㎡烧结生产线主抽变频器升级改造。变频器自身运行程序要跟厂部对应的烧结大系统进行通讯联锁,相关的程序要跟厂家沟通,协调。车间主任李翔委派韦永生跟进,接到任务后,韦永生全身心投入该项目。工程后期,要进行空载、轻载、重载、联调等调试,都得等晚上其它检修工程结束后才能试机。韦永生忙碌了一个白天,晚上又继续加班调试,每次调试都到凌晨四点。由于主控室和变频器室温差大,他频繁进出,往返奔走,又缺少休息,第二天便重感冒了。可工程进度不能因此停下,他抱病继续工作,坚持了四天四晚,终于赶在检修结束前顺利完成了所有调试工作。因持续抱病工作,长时间的说话沟通,韦永生的嗓子已哑得几乎发不出声。
知识是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创新需要灵感,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全身心地投入。由于韦永生在工作中出色的表现,他很快成长为车间的管片电气技术员,后来又任厂机动科现场电气技术员。多年来,经他负责参与的技改工程数不胜数,曾获评为公司级科技先进(工作)者、柳州市国资委党工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因为显著成绩和过硬的工作能力,2021年9月,工作六年的韦永生获聘为烧结厂电修车间副主任职务。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将工作中的点滴收集,涓涓细流能汇成山川湖海,小积累也能成就大创新。
向上滑动阅览
他叫谭茜,现在是焦化厂三四焦车间技术员,也是厂里一名创新小达人。2019年9月,谭茜成为焦化厂原料车间的一名新员工。刚到岗位的谭茜对整个生产工艺不太熟悉,便从第一道岗位开始,逐个岗位进行学习。从卸煤机到堆取料机再到配煤仓,他逐渐熟悉每一个岗位,熟悉煤场的每一个角落,迅速进入工作角色。而真正让他从一名普通职工脱颖而出的则是他在原料车间雷锋班的一段创新之路。
焦化厂雷锋班是以学习雷锋为榜样,在关键时刻冲锋在前攻坚克难,为生产排忧解难应运而生的班级。谭茜常说:“在雷锋班是梦开始的地方。”在原料车间一煤作业区,2号堆取料机是一台老机器,曾经一周内连续崩断3个主动回转齿轮,导致生产停滞,无备件可换的境地。生产陷入被动,此时的谭茜恰好是2号堆取料机的操作员,他想着不能再一味更换备件了。一定要找到主要原因,更要想出尽快恢复生产的办法。
此后,他便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查阅相关文献,结合机械专业知识,向时任雷锋班班长郭威提出了自己的创新想法。“既然齿轮会断齿,能不能把断的齿再种回去呢?”谭茜查阅诸多资料后,把当时已经断齿损坏的齿轮,利用“螺杆种根”的方法,将其全部修复,并维修好堆取料机恢复了生产。在这之后,谭茜继续深挖问题,仔细研究堆取料机回转传动结构,并制作了详细的三维模型,还结合自学的有限元分析知识,找到了断齿的本质原因,彻底解决了该问题。正是在雷锋班里淬炼了创新意识,谭茜也在次年的竞聘班组长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五煤作业区的副作业长。
在雷锋精神的培养下,谭茜在五煤作业区也开始他的创新之路。原料车间皮带众多,而皮带短则五六十米,长则数公里,因此皮带通廊卫生时常困扰着职工,减少皮带掉料及粘料显得尤为重要。谭茜在五煤作业区也展开了他的创新优化,针对皮带运行原理,设计了更易清洁的皮带清扫器,极大减少掉料的产生,该项创新改造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极大地鼓舞了他继续在创新之路上走下去。在2020年一年中谭茜收获4个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也获得柳钢2020年度科技进步奖,并在2021年初成功竞聘为车间技术员。
在五煤作业区,他时常鼓励职工一起创新,不少职工在他的带领下,做出了许多小发明。老职工刘洪波也在谭茜的引领中,设计了火车皮关门神器,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
这过去的两年里,谭茜经常在忙碌中忘了时间,但是忙碌也磨练了他的意志,充实了他的阅历,实现了个人的价值,逐渐成长成为一名创新达人。在创新道路上谭茜矢志不渝地坚信:方法永远要比困难多!
向上滑动阅览
我叫张勇,2019年毕业于安徽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19级的一名毕业生,随后来到柳钢转炉厂。司职钳工的我初出茅庐,在岗位上觉得一切都很新鲜,很新奇。心中一直有一个信念:尽快融入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柳钢人。
还记得当时,我被安排到转炉厂动力车间风机岗位跟班学习。细灰操作是电除尘工作最重要的操作之一,也是我到达风机岗位学的第一个操作技能,师傅很耐心地将操作步骤一一说明,并嘱咐着:“一听、二看、三点动”的工作口诀。虽然听着简单,但是我总是忘记步骤,师傅跟我说:“再好的口诀也是别人总结的,了解口诀每一步的意义,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师傅便和我说起了每一步操作的真实含义,让我在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刻苦练习,真正理解了每一个操作的意义。
“2号转炉已经停炉,马上隔断煤气。”接到调度电话后,我觉得表现的机会来了,就跟师傅说了一声,然后便执行水封操作,嘴里念着:“打开水封补水阀、确认水封高位溢流后,关闭补水阀,然后再关闭煤冷出口盲板阀……”水封封堵操作大约需要15分钟,此时我有点不耐心地东张西望。我的举动被师傅在窗口看得一清二楚,一直风趣的师傅等我完成操作回到操作室时严厉地说道:“风机岗位,涉及煤气作业,是转炉厂A级危险源,你刚才的操作没有问题,但是你做事的态度不行,在这个岗位上,要有100%的细心和责任心,你一次失误的操作或者违章指挥很可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师傅的批评,让我羞愧地低下了头。下班后,师傅和我聊起那些由于工作疏忽造成的生产事故案例,不断跟我强调责任心是做事的基本原则:“一个人再笨都可以学,一旦没有责任心,再聪明也没人敢用。”师傅的教诲让我感触良多,也成为我今后成长的信条。
现在的我,每次点检和检修都认真严谨对待,从不懈怠。把牢安全生产底线,把设备当成自己的亲人。看到我由于出色的工作业绩荣获2020年度柳州市优秀共青团员的那一刻,师傅心中的问号早已经变成欣慰的感叹号。
向上滑动阅览
我叫曾垚,转眼到中金公司三年多了,一路走来感触颇多,有艰辛、有温暖、有收获!
2015年6月,我毕业于东北大学钢铁冶金专业,研究生学历,同年7月入司。2019年10月在得到家人支持后,全身心投入柳钢“一体两翼”的建设中。
从柳州到中金,从普钢到不锈钢,作为不锈钢“小白”的我,面对艰苦的工作现场条件、薄弱的技术基础、不便的交通生活等等,迎难而上一切从零开始。通过扎根现场、走访市场、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利用本部技术力量和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在消化吸收不锈钢生产工艺技术的同时,我不断优化现场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强化规范工艺以及质量管控。2018年底,我们组织策划的J5制管类产品成功试制,产品质量和性能获得市场高度认可,J5品种的开发不仅打破了公司产品单一的壁垒,为技术开发项目的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0年,为丰富公司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我与研发团队组织策划开发了200系J2、J5A以及304(06Cr18Ni9)品种,尤其是304(06Cr18Ni9)品种的成功试制标志着柳钢中金公司已具备生产304奥氏体不锈钢的能力,为公司打造精品不锈钢基地奠定坚实基础。除此之外,我们还陆续开展了钢水洁净度、热轧加热制度及轧后冷却温度、热轧板带退火工艺等一系列优化攻关,通过全流程工艺优化,质量管控全面深化,工艺稳定性和产品质量显著提升。2020年中金公司质量损失金额高达131.93万元,而今年前8个月仅为19.75万元,产品质量损失金额大幅降低。
细数近两年自己取得的成绩,我不禁感慨自己在最好的年华遇上了最好的柳钢。如今,在中金公司的工作生活已趋于平稳,步入正轨,感谢家人和同事的理解和支持,点滴之间透露着温暖,同时也给了我扎根中金,继续以奋斗青春书写芳华岁月的勇气和动力。
向上滑动阅览
都说“90后”是泡在蜜罐里的一代,有人给他们贴上了“怕苦怕累,柔柔弱弱”的标签,其实不然,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在2020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深情寄语新时代青年:“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热轧厂也有这样当仁不让的90后“后浪”,他就是机修车间副主任吴孝慈。
2017年,吴孝慈毕业于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经过层层选拔,顺利成为了柳钢集团的一员。初来乍到的他,虚心地跟随着车间的领导和师傅学习,认真仔细地学习和熟悉设备的原理和运作方式。身为机修车间的一员,在检修现场中总能看到吴孝慈的身影,每一次处理故障后,他都认真总结经验、分析故障原因并提出设备点检维护标准,不断分析现场的不足和思考优化方案。这一年里,吴孝慈不仅掌握了设备的保养和维护的方法,并在设备结构的改良上有了属于自己的想法。
由于大学扎实的知识基础以及工作一年的沉淀,吴孝慈很快就在热轧厂的设备升级改造中崭露头角。2018年,他参与了2032mm热轧线运输区托盘线改造项目、2032mm热轧线精轧弯辊、AGC液压系统改造、2032mm热轧线粗轧AWC改造和1450mm热轧线精轧温升优化改造等多个改造项目。此外,除了超额完成本职工作,他还担任机修车间的团支部书记,团结带领团员青年开展各项工作。
近两年,吴孝慈又投入了新的挑战,他主要负责的2032mm热轧线精轧AGC结构原理改造、加热炉出料炉门同步性能改造、卷取助卷辊液压站改造、精除鳞改造、各机架弯辊、侧导板的液压系统功能优化升级、快换液压系统的油温攻关等一系列项目取得优异成绩,为热轧厂降本增效作出贡献。此外,吴孝慈的学术研究也有不错的进展,他所发表的《基于液压导向的加热炉炉前辊道钢坯纠偏测宽装置设计》被集团公司科协评为2020年度优秀论文。
90“后浪”的青春光彩离不开理想信念,离不开勇敢无畏,更离不开真抓实干。这个社会不缺乏有梦想的人,吴孝慈在岗四年始终保持脚踏实地的态度,认真做好当下的事、手上的活。梦想不需要喊出来,只有靠干出来,他用行动证明,90后大学生能够成为柳钢集团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
寒来暑往
这群从象牙塔走出的天之骄子与风雨为伴
沉入基层一线,挥洒青春热血
他们在一次次磨砺中历练成长
在一次次大小检修中累积经验
在一次次改革创新中迸发出明艳的头脑风暴
在岁月的洗礼中
他们逐渐成为集团公司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通讯员综合报道
编辑:辜姝
校对:阎翔
审核:慕明刚 罗熔军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