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3亿人遭遇慢性疼痛,但一半的人都在忍
「疼疼疼,实在受不了了!」
吴萍(化名)从去年7月开始肚子疼,以为是肠胃问题,但没查出什么。
后来她回到老家住院,做了全身检查,还是毫无头绪。「非常难过,天天疼,天天疼。」
强忍着痛一年后,吴萍辗转到上海,在不同医院做了阑尾、肝胆脾、腰椎的检查和肺部CT,还是查不出病因,最后才来到疼痛门诊。
像吴萍这样经历的患者很多,手里厚厚一沓的检查报告和病历单,量化着他们求医路上的艰难。
昨天(16日)是「世界疼痛日」,本周是「中国镇痛周」。几乎每年的疼痛日,这个话题都会上热搜,今年也不例外,因为有庞大的慢性疼痛患者基数。
《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2020)》显示,我国慢性疼痛患者超过3亿人,但据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樊碧发说,公众对于疼痛疾病的知晓率仅14.3%,只有一半的慢性疼痛患者选择就诊。
不分白天黑夜,很多人忍受着疼痛的折磨。
▍医生:最长的可以忍多少年?
疼痛按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慢性疼痛是指发生在肌肉、骨骼、关节、肌腱或软组织等部位超过 3 个月的疼痛。
1个月或3个月之内的疼痛,往往代表我们身体有内在损伤需要修复,可以给身体一些时间,慢慢地从疼痛当中走出来。伴随疼痛的消失,我们身体的自我修复过程会逐步完成。
「你去西方发达国家看过就知道,他们的药店里最常见的就是止痛药,而我们呢,从小被灌输的理念就是要吃苦耐劳,这就导致国内慢性疼痛药使用不多。」一位疼痛医疗业内人士称。
2022年10月,首个《中老年常见疼痛防治认知调研报告》数据显示,56.6%中老年人至少患有2种常见疼痛。但近半数(48.4%)的人选择忍痛,且年龄越大,选择忍痛的比例越高。
此次调研结果显示,中老年人认为常见疼痛排名前四的有:骨骼肌肉疼痛(颈椎、腰背、椎间盘等)(占比80.4%)、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导致的疼痛(占比53.1%)、头部/颌面部疼痛(占比48.4%)、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占比40%)。
一是拖延看病,越拖越痛;二是找不对科室,这在社区中老年疼痛患者中非常典型。
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李肖肖说,一位老年糖尿病患者,十多年都没有规范治疗,出现手麻脚麻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仍不肯到大医院就医。每天晚上因剧痛而哭泣。
郑拥军主任也见过不少忍耐疼痛的高手。「一位40多岁的职业女性,椎间盘突出,不愿意接受骨科手术,也不愿吃药,你知道她晚上怎么睡觉的吗?跪着……后来她老公让我给她治疗,做了椎间孔镜手术,用一个7毫米的针孔穿刺,找到压迫神经的点位,用钳子把突出的部分摘掉,马上就好了。」
有人分析,国人不愿用止痛药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我国当年深陷「鸦片」泥沼,对阿片类药物很恐惧,担心上瘾。二是和文化有关,从小听着「刮骨疗伤」这类故事,中华民族在骨子里有一种情怀,越能忍痛越是英雄,所以造就了很多忍痛的英雄。
这样做对吗?来听听肿瘤科医生潘战和教授怎么说——「为什么要忍受疼痛?有痛就应该要止住,至少要减轻,疼痛让人感到绝望,让人变得暴躁,让人失去尊严,也可能让病情恶化,让病人失去对活下的信心。关键是要改变观念。医生和家属都应该鼓励病人把疼痛说出来,不要忍受疼痛,无痛是病人最基本的人权之一。」
▍疼痛治疗不能一蹴而就
参考指南意见,来了解一下医生镇痛治疗的几个原则:
1.临床上导致慢性疼痛的疾病较多,在镇痛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2. 对于镇痛药物,建议按照不同病因选择相对应的药物,要注意区分不同疼痛类型。
3. 慢性疼痛常伴有明显的情感障碍或功能障碍,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因素共同导致的疼痛综合征。要重视心理状态评估,酌情应用 抗焦虑、抗抑郁药物等治疗。
4. 慢性疼痛不是单纯的急性肌肉骨骼疼痛的继续,而是一种疾病。
需要长时程的药物治疗和评估 - 治疗 - 再评估,反复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种类。如果疗效不好,要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排除其他肿瘤、感染疾病,以免漏诊误诊。
5. 采用不同机制、不同途径的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6. 目前还没有快速根治慢性疼痛的方法,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疼痛,让疼痛在病人可耐受的合理水平, 恢复功能,重回工作岗位和社会角色,提高生活质量。
您如果有健康相关疑问,可以随时咨询医脉通健康线上医生。点击下面小程序,获得医生解答!
参考文献
1.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药物治疗专家共识(2018)
2.老年人疼痛治疗临床药学服务专家共识,北京市疼痛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2023-06-24
3.我国慢性疼痛患者超3亿 疼痛已成第三大健康问题,新华社新媒体2021-10-29往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