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医生整理的5个心梗教训 |1120心梗救治日
为了帮助更多人预防和处理好急性心梗,心内科医生总结了一些教训和建议,仔细阅读并在生活中加以注意,或许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代价。
▍教训一:不了解心梗风险因素,耽误治疗2,4-6
了解心梗的风险因素对于预防心梗至关重要。有些风险因素是不可改变的,如年龄、性别和家族史,而其他一些却是可以改变的,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和肥胖等。
47岁张先生“阳过”后没多久,出现了吞咽时“辣嗓子”,还会胸闷、气短、出汗,以为自己“白肺”,医生却诊断张先生是急性心肌梗死。
张先生听到自己是急性心肌梗死,一时接受不了,坚持认为自己是“复阳”。造影结果显示,张先生心脏三支主要血管严重病变,前降支中段闭塞。医生为他打通了闭塞血管。张先生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心梗危险因素:10多年的高血压史、高血脂、吸烟史,都是他发生急性心梗的导火索。
这提醒我们,了解自身的风险因素非常重要,以便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教训二 20多岁脑梗,30多岁又心梗了
如果急诊医生来做术前谈话,说你的家人需要尽快造影、装支架开通血管,建议不要犹豫,更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找熟人咨询上。
病例:一天晚上,纪医生接到朋友老张弟弟的电话,说去厦门突然胸闷胸痛,全身大汗,已经在急诊室了。医生说是急性心梗,建议立刻介入手术,但老张希望保守治疗,打电话过来问怎么办。
老张已经在医院急救,现场医生最清楚病情和治疗方案,可老张还让弟弟辗转打电话给认识的医生咨询。
这不是个例,很多心梗患者和家属都在这样做。
他们以为只要是医生,就该通晓所有的专科知识,其实医生只能在各自在专业擅长领域治病。而且,有时由于电话获得的资料有限,给出的判断也不一定准确,最后病情可能就耽误了。
▍教训四 突发胸痛,非要自行送医院3
据调查,1/4的患者发生胸痛后,不是赶紧打120,而是给自己的家人打电话,等家人赶来后才打120,延误了抢救时机。
统计发现,心梗患者中有近一半是自行到医院,认为这样更快捷,只有不到26%的人通过呼叫120急救车到达医院,很多患者因此死在了自行去医院的路上。
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耿宝玉提醒,突发心梗,千万不要自行开车去医院。他讲了一个例子。
病例:张先生51岁,胸痛2小时后到家附近卫生中心就诊,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室性早搏”。
医生建议,赶紧叫120救护车赶往医院抢救,家人不听劝告,开私家车送院,途中张先生突然发生室颤,不幸死亡。
这里提醒一下,心梗发生后,一旦再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很难自救。标准的120救护车上都有急救设备和人员,能为患者在送院途中进行一些急救措施。
所以,胸痛发生后,要赶快呼叫120,坐救护车送医院。
病例:吴大妈胸痛3小时后到医院,坚持挂门诊,候诊时,突发恶性心律失常(室颤)。现场的医护人员马上抢救,但没有抢救过来。事后证实,她发生了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专家建议,一旦发生心梗,第一时间看急诊,争分夺秒抢救生命。三级医院一般都有急救绿色通道。尤其是设立了胸痛中心的医院,往往要求10分钟内完成首份心电图检查,20分钟内完成心梗三项的检测,30分钟内完成CT检查。
▍心梗发作前的症状,要注意观察
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心血管病医学部主任陈韵岱曾谈到,在急性心梗发作前的数小时,患者可能出现如下症状:
1.颈部、嗓子难受,堵塞感,常伴有大汗症状;
2.上肢和左肩痛、持续后背或上腹痛、牙痛或下颌痛,这些可能是心脏缺血导致的疼痛放射,并多伴有大汗。
病例:60岁刘先生,胸痛和呼吸困难已持续了一段时间,但他以为是工作压力过大所致,没有及时就医。之后他在家中突然晕倒,幸好家人及时拨打120电话,才得到及时救治。所以,有任何疑似心梗的症状都需要立即就医。
突发心梗如何自救?9 专家建议如下:
1.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告知准确位置。
2.患者保持平卧,如随身携带急救用药,应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有条件者可口服阿司匹林。
3.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丧失,需尽快进行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并根据情况借助自动体外除颤器抢救。
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通过了解心梗的风险因素、症状和寻求及时的医疗帮助,我们可以预防和处理心梗,减少死亡风险。心内科医生用具体的病例,讲解了5个心梗教训,希望能帮助更多人了解这些关键信息,保护好自己的心脏健康。
您如果有健康相关疑问,可以随时咨询医脉通健康线上医生。点击下面小程序,获得医生解答!
参考文献
1.每3名患者中就有1人死亡,且发病年龄越来越提前……,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年01月03日
2.心内科医生总结心梗急救的7个教训,都是不吐不快的亲身经历!环球网2020-10-28
3.突发心梗最怕做10件事,不懂会造成终身遗憾!光明网2022-02-08
4.Goff DC Jr, Lloyd-Jones DM, Bennett G, et al. 2013 ACC/AHA guideline on the assessment of cardiovascular risk: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Circulation. 2014 Jun 24;129(25 Suppl 2):S49-73.
5. Yusuf S, Hawken S, Ounpuu S, et al. Effect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52 countries (the INTERHEART study): case-control study. Lancet. 2004 Sep 11-17;364(9438):937-52.
6.心梗急救如何畅通“快车道”——来自中国心梗救治日的观察,新华社2023-11-20
温馨提示:科普文章不提供专业诊疗意见,具体诊疗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文中插图来自视觉中国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