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吃顿外卖=千亿颗微塑料下肚,你的身体可能发生这些变化

苏暄 医脉通健康关爱中心
2024-12-06

打工人每天的三大终极问题:

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还有今天点什么口味的奶茶/咖啡续命?

流水的外卖,铁打的塑料。

近期一项研究结果,让人汗毛直立:当你喝完一杯 500ml的热奶茶或热咖啡,就有 5000亿个塑料纳米颗粒同时下肚!

2022年,一项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领导的新研究发现,带有防水涂层——低密度聚乙烯(LDPE)内衬的一次性咖啡杯,在接触100℃沸水短短20分钟后,释放的微塑料颗粒密度可达1012/L。研究人员推算,这意味着平均每7个身体细胞就会吸收一个微塑料颗粒

Zangmeister 博士和同事分析了两种常用塑料制品:一次性热饮杯,如涂有低密度聚乙烯(LDPE)的咖啡杯,以及食品级尼龙袋,如蛋糕烘焙内衬。

他们把内衬低密度聚乙烯的咖啡杯放入沸水中20分钟后,他们将水喷洒出来,形成细雾,然后将雾以及所有留在溶液中的物质烘干,以便分离出塑料纳米颗粒。

再通过运行一个强大的计算机程序来计算这些颗粒,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学,他们测量了塑料纳米颗粒的大小。他们发现,这些纳米颗粒的平均大小为30~80纳米,食品级尼龙释放到沸水中的纳米颗粒浓度更浓,是低密度聚乙烯咖啡杯释放的纳米颗粒浓度的7倍。

人类在不知不觉中消耗了大量的塑料微粒

2019年,美国《环境科学与技术》刊载了加拿大的Kieran D. Cox博士团队的一项研究。他们以美国人饮食为基础,回顾了之前26项研究,分析了鱼类、贝类、糖类、盐类、酒精、水和空气中的微塑料含量。

通过观察人们食用这些食物的数量,研究小组估算出,美国人平均每年的消耗的微塑料颗粒数量在7万-12.1万之间,而那些只喝瓶装水的人平均每年要吃进10万个微塑料颗粒。

换算成重量,每人每周大约吃掉5克微塑料,相当于一张银行卡的重量。


什么是微塑料?1,4

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海洋科学专家理查德·汤普森,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他指出,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和其他地方,包括人类的血液中,发现了无数来自塑料的微小颗粒。

它们可以分为两类:

微塑料(Microplastics):直径小于5毫米,小于芝麻籽,最早在海洋中发现,被称为「海中的PM2.5」

是由较大的塑料制品降解或饮料瓶、塑料包装和合成衣物中的颗粒脱落而产生的微小塑料。

塑料纳米颗粒:直径小于1微米,肉眼不可见。

我们主要来讲讲微塑料,它的主要来源如下:

1.生活用品、化妆品

牙膏和洗面奶中去角质的颗粒物主要成分

2.食物和饮用水包装

塑料袋和瓶装水的PET瓶(PET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简称,是制造PET瓶的原料)

3.衣物

聚酯、尼龙和丙烯酸等合成纤维面料制成的衣物,在洗涤过程中脱落释放的纤维。

这些微塑料会排入下水道,然后进入废水处理厂,再被排放到环境中,成为人类直接排放的微塑料污染物。

微塑料是怎么进入人体的2,5

让人震惊的是,科学家不仅在人体血液、肺部、心脏中检测到了微塑料,甚至在母乳、胎儿、胚胎和羊膜中也检测到了微塑料。照这个趋势,我们迟早会变成真的塑料姐妹/兄弟

那么,微塑料是如何进入人体的?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汪磊表示,一般来说,化学品进入人体的途径,分为经口摄入、经呼吸摄入和皮肤吸收。

对微塑料来说,可能通过皮肤吸收比较困难;但通过食品和饮用水,人体就能直接完成微塑料的经口摄入。

经口进入人体的这些微塑料经胃肠道消化系统后,最终大部分塑料微粒会通过粪便排出。

此外,塑料微粒还可以进入呼吸道,一部分微粒会被上呼吸道“截留”,在黏膜和纤毛的作用下,重新经口进入到消化道中。但也有一些更细小的颗粒会进入到下呼吸道,甚至进入肺部,并有可能沉积下来。


吃进微塑料,你的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3,6

研究发现,微塑料可对循环、胃肠道、神经等多个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2023年6月,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杂志刊出了一项国内研究认为,微塑料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有潜在影响。

北京安贞医院杨秀滨教授团队,利用激光直接红外技术(LDIR),在心脏、循环系统和人体大多数内部解剖结构中发现了微塑料(MPs)的存在,并探讨了一些具体的问题。

研究发现,微塑料颗粒的最大直径为469 μm,这些颗粒不太可能通过吸入或摄入进入人体,这表明侵入性手术可能使得微塑料直接进入血液和组织。

微塑料在人体中的分布:心脏

微塑料可以引起免疫炎症反应,无论其化学成分如何,主要取决于它们的大小。更大的颗粒(75 ~ 200 μm)可显著增加免疫细胞中的炎症表达。

此外,聚氯乙烯颗粒存在于人体组织中,可能导致局部炎症。同样,用于制造PC塑料的双酚A也被认为是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会造成干扰。

2023年4月14日,由国际科学团队联合在《纳米材料》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对小鼠的新研究表明,微塑料颗粒在被摄体内后,仅2小时即可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

研究人员表示,在大脑中塑料颗粒可能会增加炎症、神经紊乱,甚至是阿尔茨海默病或帕金森氏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

2021年12月,《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粪便中含有的微塑料颗粒,是健康受试者粪便的1.5倍。患者体内的微塑料含量越高,疾病相关的腹泻、直肠出血和腹部绞痛症状就越明显。

塑料在我们周围无处不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们可能对健康产生影响。


▍我们如何减少摄入膳食中的微塑料?5

1. 少点外卖

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包括塑料吸管、塑料袋、一次性咖啡/奶茶杯、外卖盒等。如果一定要用,尽量选择可降解塑料制品;用后做好垃圾分类,让塑料回收再利用。

2.多喝自己烧开的水,少喝瓶装水

2018年,发表在《化学前沿》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塑料瓶装水中的微塑料含量是自来水中微塑料含量的2倍。

如果所在地的水源还算干净或硬度低,还是喝自来水比较好。

3.不要用塑料袋/盒加热食物

很多人为了方便,喜欢直接用塑料袋里吃东西,或加热食物,塑料受热后更容易将微塑料颗粒渗入食物中。

4.少吃加工食品

加工食品都经过层层包装,食物受到微塑料污染的风险就越高。罐装食品内部一般都涂有双酚A,微塑料难免会降解在食物里。


▍小结


全球塑料产量从1950年的150万吨迅速增加到2021年的3.9亿吨。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全球产生了800多万吨与大流行相关的塑料废物!
那么,人类能从现代生活里离开塑料制品吗?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还是尽量少喝瓶装水、少用塑料袋和一次性餐具吧,从每个人做起,减少摄入微塑料,保护我们自身健康。
这里提醒一下,想了解更多健康养生的知识,和同好们交流心得?马上扫码加入吧↓

您如果有健康相关疑问,可以随时咨询医脉通健康线上医生。点击下面小程序,获得医生解答!

问诊可覆盖疾病的整个康复过程,相当于身边有个贴心可靠的家庭医生。针对病情变化,你可多次提问,获得医生循证规范的解答。


参考文献1.Worldwide actions against plastic pollution from microbeads and microplastics in cosmetics focusing on European policies. Has the issue been handled effectively?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 IF 5.8 ) Pub Date : 2020-12-10 , DOI: 10.1016/j.marpolbul.2020.111883Lamprini Anagnosti , Athanasia Varvaresou , Panagoula Pavlou , Evangelia Protopapa , Vilelmine Carayanni

2.Hale, Robert & Seeley, Meredith & La Guardia, Mark & Mai, Lei & Zeng, Eddy. (2020).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Microplastic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5. 10.1029/2018JC014719.

3.Yang Y, Xie E, Du Z, Peng Z, Han Z, Li L, Zhao R, Qin Y, Xue M, Li F, Hua K, Yang X. Detection of Various Microplastic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 Environ Sci Technol. 2023 Aug 1;57(30):10911-10918. doi: 10.1021/acs.est.2c07179. Epub 2023 Jul 13. PMID: 37440474.

4.Humans unknowingly consume a lot of microplastics,University of Victoria,Science,June 5, 2019

5.从南极到人类血液,微塑料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央视网2022年10月12日

6.Micro- and Nanoplastics Breach the Blood–Brain Barrier (BBB):Biomolecular Corona’s Role Revealed. Nanomaterials 2023, 13(8),1404; DOI: https://doi.org/10.3390/nano13081404



温馨提示:科普文章不提供专业诊疗意见,具体诊疗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文中插图来自视觉中国

往期文章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医脉通健康关爱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