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咖洞见】关于独角兽:一段未被发布的采访(附采访录音)

2018-03-23 张可亮 洞见资本

张可亮说

这是3月5日两会召开后,一位记者采访的录音整理,采访的目的估计是想要偏正面的宣传报道,可惜让她失望了,我也没有看到后续的报道出来。其实我也不想破坏和谐的气氛。

期间,管清友博士等很多人也都在质疑或者提醒监管部门的这一做法,我发过一条朋友圈“全国上下喜迎两会召开,本寄希望于两会能够为新三板带来新的消息,可是作为中央历次强调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中的关键一环,新三板竟然悄无声息,反而是一直被广为诟病,已经无可救药的A股市场,竟然被人用两根葱,打扮的花枝招展,靓丽可人,要开始召唤独角兽,拥抱新经济,颇有老树发新芽(扶我起来再试试)的意思。

A股市场早已大到不能倒,这个我们都知道,但是我们是否也清楚他们也早已经大到不能改了?我们用全国亿万散户的血不停的浇灌A股肥沃的土壤,维持3000多家被选中的“优质企业”的奢靡生活,装点着中国经济的门面,代表着辉煌的四十年。”

现在两会开完了,这两天爆出为了召回独角兽,竟然让其他排队企业统统让路,实在是觉得有“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气魄,发出来,也算是一种声音,声援大家。

朋友圈流传的段子:“以后A股IPO,不是审核制,也不是注册制,更不是邀请制,而是点录制”,总结的太到位了!

点击绿色听音频

(注:有些不便于文字表述,请听录音。另,义愤填膺,讲话的时候,涵养不够,大家见晾)

  记者:请您就“独角兽回归A股”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张可亮:现行制度就是发审委委员来判断,他们才是法官,他们才能断案,能决定你是否上市。

而现在召回独角兽是什么呢?社会上说我们认可它是独角兽,很多人给独角兽排了名,这个券商排那个券商也排,或者发改委也排一个,也可以通过民间投票的方式让大家来投票排一个。排好了,我要不要上市啊?我上市的时候,我属于这四大行业里边的,我属于独角兽,你是不是要给我开绿色通道,既然我都是独角兽了,我就应该即报即审,然后直接过,你们(发审委委员)不用审了。但是委员们会不审吗?如果这样,就像你说案件,法官你不用判了,我们民间已经把它做了一个审判了,这种民间判断是专业的判断吗?是跟发审委一样的判断标准吗?跟其他上市企业一样的判断标准吗?不是。不是的话很显然就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不看好(这样简单粗暴)召回独角兽的做法。

张可亮在洞见资本为读者签名

  记者: 您觉得独角兽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可以这样理解是吧?如果对比现在这么低的一个过会率(这是紧的一面),或者说咱们新三板的企业主动材料的现象也比较集中,(证监会)对独角兽企业这些项目来抛橄榄枝,又也可以算是监管层一松,一紧一松背后也可能体现了他们不同的一个监管趋势,您觉得大的方向要去怎么样把握呢?

  张可亮: 理想是好的。想让独角兽都上来,都让新经济的上来,但是路径在哪?我们的制度在哪?你不能都是领导打招呼,然后他就是独角兽了,对不对?怎么形成这种制度化的安排?这才是关键。制度化安排就是什么?就是这些委员们不要审?是不是独角兽呢,应该交由市场来判断市场怎么来判断?不是发帖子、写文章来判断,而是拿钱来判断,钱就是投票权,但是这个钱不能使散户的钱,而必须是专业投资机构的钱。因为散民是没有理性的,普通的老百姓是没有专业判断能力的,比如说现在我们发行空气币都能融钱。你不是独角兽,你随便一个企业,你上市后如果都让老百姓来买的话,你依然可以融到钱。

必须交由专业的投资机构来判断,专业的投资机构来买。比如说我们的神州优车在新三板,他一直亏,但是依然有机构买,这就没有问题,机构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他是专业投资机构。这里没有发审委审了,股转公司也不做实质性审核,他愿意挂牌,我就看他提供的东西都有,保证他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就好了,你都看到了,然后你做出的专业独立的判断,你要为你的投资负责。

我想其实中国有大量的机构认为他们自己的专业判断要比发审委委员判断的好,他们愿意为自己的这种投资行为负责。所以说如果中国想拥抱新经济,想判断是不是独角兽,那就不能使发审委委员去审,也不能让老百姓来做判断,更不能让媒体舆论来做判断,而是要用专业的投资机构来做判断。

那这个市场是谁?就是新三板。所以优质企业应该到新三板上来融资,融专业机构的钱,而不是到A股上去套老百姓的钱。

独角兽插队回归A股,它如果走绿色通道,这个程序就是不公平的,程序就不公平。结果,我觉得也是不公平,结果依然是散户是老百姓买单,被割韭菜。老百姓也没有判断能力,比如说大家伙都知道独角兽企业很好,360回来了,被爆炒的市盈率那么高,对吧?结果是什么?结果还是割韭菜了。这不就是程序也不公平,结果也不公平嘛?虽然说是一个好的企业,但是价格太高,对于投资者来说就是坏的投资。我是这么一个看法。

  记者: 但是如果单从政策来说,那起码可以说是对一些高成长性的,或者说是暂时还没有盈利的企业来说,可能是一个机遇,也可能是一个挑战。对比一些Pre-IPO或者后备军的一些新三板企业来说,他们是应该怎么样抓住这个机会?

  张可亮: 抓不住的。所谓的绿色通道只是简单的几个,一定是个别现象。就是因为没有制度化的安排,一定是个别现象。这种个别现象如果稍微一多就会有不是独角兽的了,这就会出现问题。然后造成了一种过程不公平(程序正义就没了),之前在排队的企业会不会白排了。凭什么插队呢?之前没有讲过可以插队,现在你让这么多人来插队,插队之后结果还不好。所以我觉得这个插队不是一个好的方式,好的方式是什么?你可以另开一个窗口,另立一套标准,这个窗口其实就是新三板。所以我觉得现阶段我不知道很多人在讲,可能因为开两会要讲一些好听的,要表态,对吧?因为要面对全国人大代表的质问,是吧?代表全国人民来拷问他们。所以表态表得很好,但是我就说的直接点,我就说其实很多就是些X言,给你画了一个美好的大饼,但是开完会之后你发现根本就执行不了。因为我开会时候面对你,我必须要说好听的。解决的路径是什么,就是扎扎实实的去做好新三板,做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记者: 如果从现在一个趋势来看,有没有可能会有一个这样的方向,就是审核的重点,从以往的注重盈利,转变为后期的未来发展的一个可视性,没有重点的一个转变,你觉得可能吗?

张可亮:不可能。

因为发审委委员要为自己的乌纱帽、自己的职业判断负责任。后续的这些判断要怎么去判断呢?未来的东西,我认为它好,你认为它不好,主观性非常大。也就说全是主观性考题的话,人为操作的空间就非常大。但是我现在以利润为判断标准,这个就是客观性的标准,客观的指标摆在这,而且我要严格审核你是不是造假了,这个制度可以保证发审委委员按照按客观照标准做审核。如果你说大家不去执行客观标准,不去看分数,而看对未来发展的判断,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高考了,不需要看一个统一高考的分数,而是让每个高校来自己判断学生是否聪明有天分,未来会成长成栋梁之材?如果是,我让他来上大学。可是这如何去这样判断呢?我们能够接受这样的入学标准么?

  记者: 标准的话应该怎么样去衡量?是我们如果现在不用这套既往的盈利的话,我们怎么样去判断?

  张可亮: 不要去判断,就不要去由国家部门来判断,交由市场来判断。怎么交由市场来判断,比如说我是个企业,我愿意雇佣这个人,我就会让这个人来面试,对这个人来做详细的调查,我认为合适,我就招他了。就像投资机构,我严格的对企业尽调研究,认为合适,我就投他了,不用发审委跟我说是好企业还是坏企业,你来帮我选,给我分配过来,不能用统一的标准。

这在新三板上就可以,企业都可以来挂牌,但是挂牌之后发现没有人投你,因为大家都不看好你,但是也有很多企业被追着投,就跟有些优秀的人才,好多企业都会给他发offer,都追着要。

交由市场来判断。这就是真正的什么呢?这就是注册制

  记者: 目前来说,还是有不少的挂牌企业,他们还是比较注重二级市场的融资。那您觉得里面的一些原因是因为估值的差异,还是说流动性的一个便捷,大股东的一个退出?就是说他们即便是还没有盈利的状态,或者说现在IPO审核比较趋严的情况下,他们还是很热衷还是希望去上市。您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两个市场的估值差异,还是说流动性方面还有其他问题?

  张可亮: 最大的就是估值的差异,到那边圈钱圈的多,一块钱变50,你在新三板上你可能十块都没人要,没人要的原因是什么?一是可能你就不值这个钱,你骗不了专业投资机构。另一方面确实是因为制度原因,没有流动性,所以大家不愿意投。A股的估值高,大家都想去A股融资,这是肯定的。

  记者: 如果现在的一个环境下,想IPO的话,可能对比以往要做好一个充分的准备工作了,比如说在规范成本,在时间成本,或者说是资金成本方面都要以往要做更多的功课。那对咱们挂牌企业来说,应该选择哪个市场,才最符合自己自身的一个发展的一个方向。

  张可亮: 根据每个企业的自身情况不同,来做判断。你认为自己非常规范,绝对符合A股的发行条件,那你就上A股,或者说A股的交易成本很高,我负担得起,那你上A股,因为你付出的成本高,然后你的收益高,高收益就是什么?高市盈率。如果你觉得自己好像情况一般,港股的要求、标准可能会低,你就去港股,如果你觉得这两个可能都不行,你就在三板,如果你觉得三板还不行,你就摘牌。没法去给他们特别具体的建议。

现在A股融资非常难,门槛非常高,刚才原因也说了,就是因为很多浑水摸鱼的上去了,现在为了不让他们浑水摸鱼上去,一定要提高审核标准,我看着这两天监管层的表态都是这样,一定要严格审核标准。A股市场发展将近30年了,只有3000多家上市,你就知道这个概率是非常低的。

  记者: 现在审核的大环境是越来越严格。企业的话还是要先惦量惦量自己的一个情况,是否符合A股的一个IPO的要求。

  张可亮: 对,不要利益熏心,光看到了别人上A股之后一夜暴富,自己也想这样去做,必须得看清现实。

  记者: 好的,今天非常感谢可亮总,跟您学到很多,咱们以后保持联系。新三板方面的一些话题,继续请教您。

  张可亮: 好的。

■作者:洞见资本研究院专家顾问 张可亮

相关阅读

【三板零距离】张可亮:一个怀有理想主义的实践者!

【洞见干货】9大重点行业投资研究清单大揭秘!(医疗、大消费等)

【洞见干货】一图看懂富士康IPO,谁将受益?

【大咖洞见】吴伯凡:被亚马逊以超10亿美金收购的独角兽,为何有“离职奖金”?

【洞见干货】独角兽企业上市路径、政策、趋势与名单!(174页PPT)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5月18日报名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