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地点 | 四季艺术汇主题展馆区·主题展馆2(佛山市禅城区科润路绿岛湖四季艺术汇)
“意象”古往今来是艺术审美的重要观念,“立象以尽意”,艺术家作品里所创作的世界与自身情感、哲思的抒发有着密切关联,“意在笔先”,而后笔笔生发。本次展览的青年艺术家钟伟杰、吴晨璐,根植于岭南文化,两人笔下的事物皆生于岭南之地,他们从日常生活中抓取有意趣的人物、动植物、景象等,融合个性化的笔墨与哲思,化作其艺术里的象内之意,象外之趣,表现自己对当下文化社会生态的观察与情感。艺术家钟伟杰的创作更多集中在对水墨人物的探索上,风格写意且繁密,自创个性化“水墨洛可可”画法,在水墨变化之间创造别具一格的艺术语言,展现他对新时代青年群体文化语境的深入思考。有异于写意风格,吴晨璐的作品更倾向于工笔重彩,对花鸟、树木、走兽等自然生物怀有深厚的感思,笔墨细腻、婉约,精致的设色,因此她的作品气韵生动,有一种静谧、悠然的氛围感。工笔与写意的“双象”风格、艺术面貌碰撞交汇,相信能为展览带来多元新颖的艺术之声,为当地的文化艺术带来又一股南韵新风。2022年,广东四季艺术收藏有限公司与佛山市艺术创作院联手,正式在佛山市禅城区绿岛湖四季艺术汇设立“佛山市艺术创作院艺术实践基地”。艺术实践基地的设立,意味着四季艺术汇将在佛山市艺术创作院的支持下,持续引入岭南名家作品,在绿岛湖“岭南水乡”的底色之上,以艺术家自成一派的艺术风格和多元创新的艺术形式,将艺术、文旅与南庄的水文化巧妙结合,助力城市公共文化繁荣,持续讲好佛山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
广东惠州人,本硕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师从刘庆和教授、周湧教授。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员、广州国家青苗培育计划“青苗三期”画家,第二届佛山市艺术创作院·佛山画院院聘画家。作品曾入选庆祝建国70周年——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并被山东美术馆收藏、广东省庆祝建国70周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全国新文艺群体美术作品展”获入会资格、“同源——第二届中国画作品展”、“抱石风骨·首届中国画双年展”;“第四届‘陆俨少奖’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铜奖;“第四届广东岭南美术大展”银奖;“十大美院研究生优秀作品展”二等奖;“广州美术作品大展”铜奖;“广州美术大展”新文艺群体·铜奖等,多幅作品被美术馆、企业及私人收藏。《唇语》 钟伟杰 纸本设色 55x41cm 2022年《孤岭花》 钟伟杰 纸本设色 56x41cm 2022年《花季少女》 钟伟杰 纸本设色 48x36cm 2022年《挥着翅膀的少女》 钟伟杰 纸本设色 49x42cm 2021年《花语》 钟伟杰 纸本设色 57x41cm 2020年《素颜》之二 钟伟杰 纸本设色 183x144cm 2020年《素颜》之一 钟伟杰 纸本设色 183x144cm 2020年《新梅兰竹菊图》 钟伟杰 纸本设色 69x27cm x4 2022年1997年出生于江西,2018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国画系,获得学士学位。2018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花鸟专业,师从方楚雄教授。现为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员;广东省女画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工笔画学会会员;第二届佛山市艺术创作院·佛山画院院聘画家。
主要参展:
2022 《寻》入选“新时代、新女性、新觉悟-2022首届广东省女画家协会优秀作品展” 获奖提名
2022 《无形》参加记住乡愁——新时代岭南水乡主题绘画邀请展
2021 《照夜白》入选“抱石风骨·首届中国画双年展”,获入会资格
2021 参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广东画院集体创作《百花齐放》,被聘为专题作品特邀艺术家
2021 《花鸟三条屏》参加佛山伽师情——佛山市文化馆伽师县文化馆美术书法交流展
2021 《南国》之一参加树人培训公益工程方楚雄工作室公益课师生展
2021 《花间》入选“光辉历程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广州美术大展”
2020 《照夜白》入选“美好生活——广东省美术作品展”
2020 《照夜白》入选“光辉历程·小康叙事——佛山市迎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术作品展”
2020 《花鸟三条屏》参加丹青芳华-方楚雄工作室师生作品展(第二回)2019 参与广州美术学院项目“岭南花鸟画及花鸟画教学与创作研究”
2019 《芙蓉》系列作品参加丹青芳华——方楚雄工作室师生作品展(第一回)
2018 《氤氲细语》入选“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艺术作品联展” 三等奖2018 《茵蕴细语》被评为景德镇陶瓷大学优秀毕业作品
2017 《孝经》入选“第七届景德镇市书法篆刻作品展”
2017 《孝经》入选“景德镇首届书法临帖展”
2017 《礼器碑节选》入选“景德镇首届书法临帖展”
2017 《人民子弟兵》入选 “纪念建军九十周年”主题艺术作品展
2017 《正气歌》入选 “纪念建军九十周年”主题艺术作品展
2016 书法作品入选‘燕来坊杯’景德镇市首届青年书法大赛 青年组
2016 《爷爷与初九》入选 “第四届江西省中国画人物·花鸟画展览”
2016 《正气歌》入选“江西省首届“119“消防文艺作品展” 优秀奖
《南国》 吴晨璐 纸本重彩 50×50cm×4 2021年《照夜白》 吴晨璐 纸本重彩 150cm×240cm 2020年《芙蓉之一》 吴晨璐 纸本设色 76×29.5cm 2019年《芙蓉之二》 吴晨璐 纸本设色 76×29.5cm 2019年《花间》 吴晨璐 纸本重彩、银箔 205×80cm 2019年《云水·涧之一》 吴晨璐 绢本重彩 56×78cm 2020年《云水·涧之二》 吴晨璐 绢本重彩 56×78cm 2020年
从事当代水墨或新型国画实践的艺术家不断逃脱因循旧习的程式和固有的绘画经验,自治的语法拓宽了他们的语言半径。他们在传统语法中推进新的“时间差”,提炼出的属于我者的结构和空间。中国画双个展艺术项目“双象之声”便是这样的标志性案例。钟伟杰和吴晨璐两位青年艺术家把传统中国画媒材下的新图像建构提到了多种感知的层次,空间复合的幻变效能悄悄进入事物的内部,让数字社会过剩的信息无所遁形。石涛所强调的“一画”就是解决万种事物的方法论。从“一画”到“双象”,两位艺术家的实践中隐藏着“一画”与“万殊”的关系,与“一画之理”达成某种对称性。戏剧家彼得·布鲁克的经典著作《敞开的门》为《空的空间》作了延伸和流动性视点的补充:“我曾经说过,戏剧开始于两个人相见,如果一个人站起来,另一个人看着他,这就已经开始了。如果要发展下去的话,就还需要第三个人,来和第一个人发生遭遇。这样就活起来了,还可以不断地发展下去。但一开始的三个要素是最基本的。”“双象之声”实践便是在神话改造中展开布鲁克的这个戏剧要义——面具下的人物在多重身份的转换中映现,不同含义的一个人的复数出现面临选择与被选择......双象不只是“你和他/她”,其复数暗示多角关系的观点;个体也是“双象”,“我与我”以不同的语言循环往复地强化了这个观点;而我与非我为这个观点制造了连贯性。
从肖像到肖像;从丑象到丽人;从肖像到肖像暗喻的都市景观系统,无不预示着钟伟杰一直处在“去类型化”的水墨行动中,在不同的实践时间节点和多个截面上持续检验自己的视觉信息生产。钟伟杰作品《素颜》局部
钟伟杰对观看的追逐转化成去视觉化的向度,又由都市丽人的肖像的意涵,上升到其自身的追问。他对不可见的思考提升到存在的维度,放大或缩小时间,时而泄露天机,时而秘而不宣,甚至以坦白得近乎残酷的方式将不可见予以解码,折射出强烈的解剖和重组意味。他的视角恒定又变幻。在肖像之外的以流动性的水墨运动来出示多变的生命状态,持续提示世界的内部结构。这些作品让观众意乱情迷又神往不已,从观看陷入对心理的沉思。进入他的一个个图式或主体。丽人现场的密集的水墨线索引发意外的叙述,“洛可可”语法的应运而生。他讲求笔势运动,松紧把握有度,松如氤氲,紧如刀刻,他的思考从程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画面节奏的哲学得到了幸存和发展的条件,达成了省墨和略色的建构。都市丽人的场域联结空景与实景,对接神境与真境,当都市水墨的现实意义拉近了,史学的景深就活络了,墨色的质量和人所创造的都市空间的正交形式来唤起了内部状态——他打开常人尚未体验的折叠空间。对象与非主体成为他的场域的标记,它能够转化观者的时间:《花非花》、《保护色》、《都市丽人·远在咫尺》、《她的后花园》、《新时代佳人》 、《梨涡浅浅笑》、《素颜·芳华》、《花季少女》等。钟伟杰作品《新梅兰竹菊图》局部
钟伟杰在自述中写道:“每个时代的女性形象都是社会背景下的产物,是这个社会的缩影,从古代的仕女画形象到民国时期旧上海的月份牌女性形象,再到现当代这种具有脸谱化的都市女性形象都无一例外,她们与时尚文化紧密相连,是经济全球化下的时代缩影。我理解的女生服饰、妆扮乃至美都是华丽的枷锁,是沉重且束缚的,时尚的服饰在夸张拟人的造型上与眩眼繁复的笔墨表达上甚至在一定程度盖过她们。而我所描绘的女性形象,妆容抚媚、婀娜多姿、时尚潮流,她们是特定的社会群体,是自由的,不该被束缚的,我鼓励当代女性活出自己,并通过这样的特殊的视角去观察这个她们,尝试将自己的感受用全新的笔墨演绎出来。”他化妆一般的水墨实践实践矛盾方法论——丽人的肖像景观掩盖了事实,这也对应了性别战争是一场化妆舞会的事实,很多社会问题经由“化妆”的渠道得以宣泄。以中产为主体的性别战争是社会另外一些问题的曲折呈现或集中表现,它是唯一的出口,这个出口就是丽人都市景观学构成的,揭示了了人类的文明发展是的复杂性和漫长的时间。同一性别的身体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在文化层面粉碎了两性的自然表述结构。钟伟杰的实践一直试图提供一种检省现代文明的模式,指出现代文明内在携带的危机和问题。女性们不是父权逻辑之下描绘和定义的女人,但是我们并不是因此之下就要成为男权定义之下的男人。相反女性要成为一个自我定义的女人。他通过丽人的肖像迻译都市空间。他通过时间的类型、构建的身份和日常的转译,持续地将人与都市推向了一个流动的状态,其思考坐标在多维状态中变幻着。他的水墨基因的迭续与作品纠缠不清,不可预测。他以身体介入式的思考模型放大了不断寻找平衡的时间,通过变量唤醒平衡点带来当代水墨生成的方法,其开放性不断更新我们对物体系的认知。他以声音和意识更新他曾经目睹的面容,这些日常的陌生化又将带着我们抵达不存在的地方。
中国画被认为是“一条线所展开的意志”,中国画的发展史就是一条线演变史。吴晨璐是在冷静中追求“一的变化”的艺术家,她的非直观和直观的迥异与大自然紧密相连,而心理空间也被复刻得异常从容。她对南国自然景象的重现,以耐得入微的方式反复勾填渲染,编织补缀植物之间的关系。笔无妄下,苦心输出而袒述无私。她持续地领着观者走入物象的细部,却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感知欲望,静待感官去检验其日常世界陌生化的所在。每一次阻断观看,就是从一个吴晨璐到另一个吴晨璐,从一个缝隙到另一个,将点、色块和肌理从只影孤形引回到人本身。她冷静沉着,不动声色,冷静地摆脱图学,在中国画的笔限和非笔限中达至平衡,或降至零度书写,如《花间》、《南国》系列、《芙蓉》系列、《照夜白》、《云水·涧》等。重彩和岩彩的充分利用,进入了她的内心坐标,在自我底色中隐藏了多层的畸想。层层嵌套的互文,多层面的现实,试图上升到一个不易于抓挠的感知部位,观者的凝视也平添了新的理路。她在自然片段中拼接回旋的余地,利用机会隐藏细节,用视网膜的感知来集合自然的一隅,观者被再次赋权,观看之道从此在他的坐标和失衡中不再受到束缚。吴晨璐作品《照夜白》局部
吴晨璐集中性通过重彩不断提炼了静谧如谜的结构和情景,静待感官去检验其陌生化的所在。她从现实中抽离出异化、隐晦和澄明的因素,实处入手、虚处求解,在实相不断分解和默会,这些因素犹如楔子般钉进了现实,自然在城市身体中醒来,一种新的入梦方式。在没有名字的或被她再次命名的时空中,使用了复合的模型和令人难以重述的自然展示了一个属于她的精神场域,试图拯救一个处于混乱中的灵魂;或传达了灵魂中必不可少的普遍性孤独。人类生活在语言的日常中,人与各种无处不在的语言有着长久的联系。在她的图像生产中读到了观看的辩证法,相信图像可以言说一切,也无法重述所有,保存了国画遗产中明清写意文人画和唐宋写实传统都含有的不可言说部位。当人们迷恋于形而上学的时候,她进入了超自然层面的探讨,在持续的语言实践中开发潜伏在它们之中的可能。她的时间积累正在重述或复原真实,也不断验证了原真的我者,正如她在自述中所言:“在我看来,很多东西的形成,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它可能是当时一种想法的出现,而形成的因果,也可能是刻意为之的一种状态。因为对于颜色的喜爱,传统水色无法表现出我想表现的某些物象的鲜艳色彩,后而关注到重彩,岩彩,这也是本性所趋。”古人画理中的“远观其势,近取其质”作为一种的观照自然的方式似乎进入了吴晨璐的实践中, 持续探索有形、无形和不可视的她充斥着他对大自然的各种没有终点的思考和想象。她为了挽留性的想象力,删除去约束自我的主流观念。她挣脱图学的陌生化是对心理的探索,举重若轻的想象亦带着冷峻,但不带有煽情的成分,这是她与生俱来的属性,亦如她把耐心和沉静作为她技艺的组合部分,她说:“愿做流水,不争先后,争滔滔不绝。”在她的心象落到自然描述之中,便是对社会现实的沉思,同时她与狂欢又保持了距离,鉴别笔墨各个变量之间的内在关联,步入重新识别她自己和我们的入梦方式。吴晨璐作品《花间》局部
吴晨璐丝丝入扣的水、色、墨程序持续驻足在大自然的内部,或不可及的内部。自然塑造我们,识别我们,自然和感官可以互换。她模糊五感六觉的感知路径,对消了自然场域定义,每一种植物和生物都会在她的媒介中所检阅,我者在她的实践经验中得到了集中表现和转化,自然的多变性似乎向身体四肢的未知路径度蔓延,延伸了人的身体和体内的自然。吴晨璐作品《芙蓉之一》局部
在“物”与栖息地紧密相连的习惯中,我们通过习惯强化了的行为模式,这些多维的模式既保护我们,又控制我们,最终使我们远离身体的生命原型和地球上的自然万物。钟伟杰、吴晨璐两位艺术家突破了中国画的入画标准和艺术语法,不断改写语法的非限定动词,他们面向与日俱增的未知,其时态和语态带来的是物化语言而不是词,以难觅肇始和发端的方式更新这语言层的意义,只有中间表现,没有终极目标,一直在发展层级的运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