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书房23期(2014-03-14)】丝绸之路建设的本质、问题和对策:发改院专家研讨会综述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新一届中央政府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首次作政府工作报告。
李克强总理在布署2014年重点工作时指出,在走出去中提升竞争力。推进对外投资管理方式改革,实行以备案制为主,大幅下放审批权限。健全金融、法律、领事等服务保障,规范走出去秩序,促进产品出口、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推出一批重大支撑项目,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国际经济基础合作新空间。
近日,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在国家智库编辑部召开“丝绸之路建设的本质、问题和对策”专家研讨会。研讨会在回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内涵、意义的基础上,对“丝绸之路”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及世界主要国家对丝绸之路建设的主要观点与立场,强调了丝绸之路的建设对当前中国的能源、经济贸易、区域合作、地区间互联互通等都有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推进“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来自中央部委、科研院校、智库机构以及国防安全领域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于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设想,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并深刻阐述了这一设想的内涵: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10月,习近平出访印度尼西亚,在印尼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为双方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指明了方向。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表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紧制定战略规划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和外交部联合召开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座谈会,14省市入围丝绸之路经济带。12月18日,商务部表示,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要用好现有多双边经贸合作机制,明确重点合作领域和项目,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支持在有条件的国家设立境外经贸合作区,与更多的沿线国家探讨建设自贸区,促进经贸畅通。
与会各位专家就各自所关注的研究领域就丝绸之路的建设积极献言,其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建设丝绸之路符合中国发展的国家战略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一带一路”的题中之义是打通向西向南开放的通道,是国家战略层面上的布局,将带动相关省份的开放步伐。北航大学王湘穗教授认为,丝绸之路的概念应该是“化腐朽为神奇”不能考据化,要解决现实的问题。世界是以海权国家为主、陆权国家为辅的格局,因此,丝绸之路想要建立的就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国家经济的利益共同体。国家智库专家组成员、国防大学教授纪明葵少将指出,建设丝绸之路有机会重新调整与欧亚各国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要建立好新型的大国战略关系,要特别重视中国与其他国家利益分配与共赢问题,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就业等。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智库总编于今教授认为,丝绸之路需要有战略支撑,从历史上看,“一带”这条商道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干扰很大。从现实来看,内蒙古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特殊地缘优势,地处草原丝绸之路东端的中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点,充当着中国和蒙古国、俄罗斯以及亚欧桥梁的重要作用体现。应加快内蒙沿边口岸建设。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央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是面对国际贸易有利和不利因素,致力于创新模式以打造区域大合作的新格局,总揽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新一轮扩大开放、促进中国经济转型打开一扇新的窗口。“新丝绸之路建设”应该包含五条古通道,除之前学者提到的“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还有一条是“茶叶之路”;这也是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提到的“万里茶道”。
二、丝绸之路要考虑利益的多元化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当前丝绸之路的建设要充分借鉴传统意义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尤其要重视国家利益、资本利益、民众利益。要考虑延“一路一带”的各国需求,利益均沾追求共赢,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在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有取舍,避免一厢情愿。
彭真怀教授认为,要明晰当前建设丝绸之路的背景,所谓的背景,正是中国国内面临的六大问题(国家粮食安全、资源枯竭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产能过剩问题、地方政府债务危机问题、就业压力)。军事科学院单秀法教授认为,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政府主导与市场运营相结合。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赵磊教授认为,丝绸之路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经济和生态关系的协调。二是民族和宗教关系的协调。国家主要是从战略安全的角度考虑。要把战略规划和解决人口就业、商业意识淡薄等问题考虑进去。国际金融投资家联合会执行主席、经济学家孙飞博士认为,丝绸之路的建设要配置好国际和国内两种不同的资源,要重视市场化,强调金融手段和工具的使用,金融先行,重视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同时,要强调国际化,全面开放。中国德国研究会秘书长刘立群教授从长期研究西欧尤其是德国的角度分析,认为在建设丝绸之路过程中需要考虑欧美国家智库各方面的建议,对于关键性国家的信息反馈更应重视。要尤其考虑欧美国家的价值观问题,要建立全球公正的秩序对于丝绸之路的建设特别重要。于今认为,中央应考虑建立“丝绸之路区域发展基金”,解决区域协同和统筹中的资金瓶颈,从资金上重点支持丝绸之路沿线省市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三、重大决策需要一个论证程序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丝绸之路”范围与目标不清、内容与步骤不明,缺少一个论证过程,现在开始的顶层设计要明确这些问题,使其缜密、充实起来。智库,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作用,决策机构要倾听智库声音,并给予各方面支持。今后国家领导人提出一个重大决策的时候需要一个论证程序。
国家智库专家组成员、徐光裕少将认为,丝绸之路的本质,是中国对外需求和市场需求外溢的必然趋势,丝绸之路建设中不要特别重视终点在哪里,而应该重视中间的过程和区间。在丝绸之路建设的态度上,他强调,要充分论证。还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前进。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朱晓中教授认为,智库应该在国家大的决策前进行论证,提供给决策部门减少决策的主观性。要考虑延“丝绸之路”各国需求,利益均沾追求共赢,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在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有取舍,避免一厢情愿。彭真怀强调,要明确丝绸之路建设有利和不利的条件。要充分考虑虚实结合(重视前期研究设计,而不要直接干实事)和远近结合(远期利益和近期利益)。北京律师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卫华认为,要重视沿线国家的体制和法制建设上的差异,要做好安全体系评估报告。智库,要为丝绸之路的安全,向决策机构提供积极的建议。于今认为,中央要建立“丝绸之路”区域高级联系会议制度,解决丝绸之路区域统筹发展中的顶层设计的障碍问题,提倡发展市场机制促弱变强为基础作用的适度竞争,必须遵循市场法则,同时,通过利益机制、政策制约和信息导向限制各省区域间恶性竞争。
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研究或构建一路一带战略,需要有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做,一定要站在发展的整个大的系统上去把握全局,从历史、从整个世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等大的系统上去纵览本地区的变化与发展。中央职能部门和地方领导不能只着眼于西北五省发展和本区域发展,也不能局限于中亚或欧亚,研究各国丝绸之路战略部署不可或缺。这部分恰恰是我们地方政府所缺失的。丝绸之路的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稳步推进,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民族与宗教、走出去与国家安全等多种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