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力”修炼No.31丨怎样让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有一张清晰可见的“路线图” ?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靶子,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想要高效,都离不开清晰适切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目标。那我们在制定目标中又会遇到哪些问题?
我以《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名篇为例,进行了思考与探索,试图找到让学习目标清晰而精准的方法。
学习目标制定中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让模糊的目标变清晰。
在制定目标时,我首先解读了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里对古诗阅读的要求,有如下两条:
1.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解读这两条课标,主要传达了两层意思。第一,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审美素养,通过阅读古诗学生要能够感受美,欣赏美,辨识美和运用美。第二,要达成核心素养,需要学生进行理解,积累,感悟,运用。
如果把以上的三条课程标准要求直接套用为学习目标,会出现什么问题?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我们把课程标准简单转写,会得到如下的学习目标:
1.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天净沙·秋思》的基本内容。
2. 能感悟《天净沙·秋思》中的形象和情感。
3. 能积累、运用《天净沙·秋思》。
学生看到这样的学习目标一定还会有很多问题。以第二条目标为例“能感悟《天净沙·秋思》中的形象和情感”为例,学生可能会问:“感悟”是什么意思?我到底要做什么?我要感悟到什么程度才算达到了标准?我怎么感悟?有方法吗?有条件吗?因此,这样的一条目标对于学生来说是模糊的,缺乏可操作性。
如果不对以上的问题进行界定,学生就无法真正的明确学习目标,教师也无法评估测量学生是否达成了目标。
那么如何把学习目标表述得清晰、适切、可操作的呢?
美国教育学家(马杰R.F.manger,阿姆斯特朗Armstrong ,赛维吉savage)提出了目标的ABCD陈述法,用一个公式来表现及:
清晰适切的学习目标=A(Audience) +B(Behavior)+ C(Condition)+ D(Degree)。
具体解释一下:
A. 即行为主体,学习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非老师,整个学习目标的制定都是以学生为对象的;
B. 即行为表现,目标表述的清晰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为表现表述得清晰与否。行为表现应该用具体的,可观测可测量的动词来表述,尽量避免用抽象的模糊的动词来表述;
C. 即行为条件,学习目标中的行为在什么条件、环境下产生;
D. 即行为程度,规定的达到行为的最低标准,也是学习结果的行为可接受的最低衡量标准。
运用这个方法,明确了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程度,表述了具体且可观测的行为动作后,我将“能感悟《天净沙·秋思》中的形象和情感”改写成了五条学习目标:
1. 我能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受情感并能准确说出自己的个人体验;
2. 我能借助关键词或关键意象,感受《天净沙·秋思》的形象和情感并准确说出自己的个人体验;
3. 我能结合诗人相关资料和写作背景,感受《天净沙·秋思》的形象和情感并准确说出自己的个人体验;
4. 我能结合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感受《天净沙·秋思》的形象和情感并准确说出自己的个人体验;
5. 我能发挥联想与想象,感受《天净沙·秋思》的形象和情感并准确说出自己的个人体验。
由1到5,是因为在初中阶段,结合《天净沙·秋思》的文本特点,能够实现“感悟”的方法有五种。这次改写,表面上是数量由少到多的变化,实际上是通过明确四要素,借助科学的表述工具,让目标由模糊变清晰了。
在清晰表述目标时,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找不到合适的词表述目标。因此推荐三个工具。
一个是布鲁姆及安德森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过程解读与标准用语表。布鲁姆将人的认知过程分成了记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类,在每一类中给出了可以表述该类认知过程的行为动词。
另一个是马扎诺的新教目标分类表-用词和短语表。同样是划分了认知维度,并在每个维度下给出了具体的用词和短语。这两个工具都是科学表述行为表现的工具。
第三个工具是我参考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表述,总结了适合语文学科表述行为条件的工具,将行为条件划分为三类,分别是辅助手段、方法或工具,具体情景和时间条件。在每一类中给出常用的表述语和例子。
新生成的学习目标清晰,可操作。但是它的问题也一眼能望知:目标多而杂,1、2课时根本无法完成。怎么办?需要取舍。那么如何取舍?凭借教师经验吗?是否有取舍的参考标准和科学的方法?如何定位,才能让目标精准。
第一,我们要转变观念。我们不是在教古诗,而是在用古诗教,古诗不是学习目标,而是学习资源。我们的关注点应该在培养能力上,即教会学生如何去感受古诗之美,欣赏古诗之美,运用古诗之美,而不是单纯教授关于这首古诗的知识。
第二,需要梳理学生的学习情况,理清学生已经学了什么?将来是否要继续学?现在需要学什么?以学习需求为依据进行取舍。也就是说找寻整个学习阶段学生某项素养培养或能力训练的脉络,精准进行学习目标的定位。
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我们梳理古诗阅读教学,在初中的本部教材中有三个单元,三个单元其实是按能力点建构的,且三个单元的能力训练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
在某一个单元内部,还可以根据能力点,进行进一步的划分,比如“读诗悟情”单元,是训练通过“抒情方式”感悟诗歌的能力的,但是“抒情方式”又可以分为不同类型,一种是借景抒情,一种是托物言志。
那么在这个单元内部,又可以将古诗再做细分,比如用 《天净沙·秋思》去实现通过分析“借景抒情”感悟诗歌的能力训练,用其他古诗去实现通过分析“托物言志”感悟诗歌的能力点。
以能力训练或素养培养作为出发点,把“学生学习基础”作为参考标准,找准其在阶段学习和单元学习中的位置,我最终将5条学习目标改写成了1条学习目标:我能结合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感受《天净沙·秋思》的形象和情感并准确说出自己的个人体验。
回顾《天净沙·秋思》学习目标的制定过程:
从表现上看,是学习目标在数量上由少到多再变少的过程,实际上是首先对课标进行了解读,通过明确四要素,对课标进行了深挖细化,把一个模糊的目标进行拓展,并借助工具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清晰表述出来,实现了学习目标由模糊到清晰。然后,再以“能力”训练为出发点,跳出单首古诗,找到《天净沙·秋思》在阶段学习和单元学习中的位置,实现了目标的精准定位。
最终,让学习目标变得清晰而精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往期回顾
文章来源丨转载自星教师
作者单位丨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
本期编辑丨shalee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
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编辑:《中国教师》编辑部
邮发代号:82-113
国内总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801/Z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051
▌合作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