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 | 广州市越秀区整体推进劳动教育实践探究
本文约6000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形成“五育并举”、全面贯通、 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2019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这两次会议,分别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和深化改革的角度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规格之高,力度之大,举措之实前所未有,集中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未来发展方向。
近年来,广州市越秀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区域特征、学校特点的劳动教育模式,有序、有力、有效整体推进越秀区劳动教育工作。笔者从区域整体角度,谈谈越秀区推进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深刻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找准发力点和实现路径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只有深刻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明确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抓好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才能开展好劳动教育。
1.对劳动教育根本目标的理解
劳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劳动观念、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培养真挚劳动情感、掌握必备劳动技能、训练创造性劳动思维,使学生具备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乐于劳动、解决问题、激发创造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相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而言,我们认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具备其特有的、阶梯式的不同学段目标,即培养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服务他人的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这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2.劳动教育的区域推动机制
(1)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越秀区教育局对全系统各单位劳动教育工作的有力领导是推动区域整体劳动教育持续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局坚持把健全“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作为实现越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在领导分工安排上,由一名党组成员(副局长)直接分管德智体美劳五育,居中统筹、协调各方,在强化顶层设计、把控发展方向、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协同育人方面发挥了关键领导作用。在科室职能设置上,有对应科室负责劳动教育一应工作业务,并直接对接区少年宫、实践基地及学校,科室成员选齐配强,具备高效灵活的行政能力,在全区劳动教育工作中发挥制定政策、组织管理、传达落实、收集反馈、督导评价的重要作用,确保全区劳动教育工作开展有条不紊、持续发展。
(2)建立研究平台
越秀区教育局成立了越秀区劳动教育研究会,目前研究会成员由区内学校劳动教育专家、中小学校校级领导以及骨干教师组成,各成员在新时代劳动教育方面有着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和实践探究经验。
越秀区劳动教育研究会是关于越秀区学校劳动教育的研究性组织,主要任务是就如何做好越秀区学校劳动教育工作进行理论研究,为区教育局制定劳动教育相关政策、规划劳动教育工作方向提供理论依据;协助区教育局开展好全区劳动教育工作;为解决越秀区劳动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参谋制定解决思路和办法。自成立以来,研究会已经在建立全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方面出谋划策,协助区教育局成功举办了全区学校参与、全市各区首次、面向广东全省的2019年广州市越秀区首届劳动教育现场会,充分发挥了研究会的帮手作用。
(3)构建贯通、融合和评价三类机制
一直以来,越秀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自身规律,抓住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少年宫和实践基地的校外教育为辅助,通过贯通、融合和评价三类机制,“ 一体两翼”有机推动劳动教育的持续改革发展。
一是构建中小幼劳动教育贯通机制。根据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目标,越秀区立足“基础+拓展+实践”三大板块,建立国家课程、校本选修课程、社团活动课程、服务课程、基地课程、假期课程、场馆课程、展能课程八大自主选择的多元课程,逐步形成立体化 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是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融合机制。STEAM课程融合、特色劳动教育文化资源挖掘、开展馆校结合区域共建、打破劳动教育的家校边界,越秀区建立起劳动教育资源融合机制,上接“天线”、外借“东风”, 让家校社三体合一,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和体验,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进企业、回归家庭。越秀区的大教育观让劳动教育落得更细、更小、更实。
三是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督导机制。为保障劳动教育的开展,在学生评价方面,广州市将劳动教育纳入《广州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越秀区将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的表现情况及职业体验的证明材料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情况成为毕业升学重要参考。在督导评估方面,越秀区将学校劳动教育成效列入单位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和教育督导体系的内容,保障“五育并举”。
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创设劳动教育立体化课程体系
学校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实施需要课程系统推进。越秀区根据不同学段劳动教育 目标,立足“基础+拓展+实践”三大板块,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建立立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广州市第一幼儿园在“自然、自主、自立”三自一体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打造出幼儿园的劳动特色课程。在一日生活中,孩子们化身劳动小能手,体验自己擦桌椅,整理床铺和衣物等劳动的快乐,初步认识到劳动最光荣、热爱劳动,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在青苗圃种植活动中,孩子们化身小种植工,在播种、除草、浇水、施肥、采摘等劳动中感受植物的生命力与劳动丰收的喜悦,初步树立劳动技能意识,掌握简单的劳动知识;在学习雷锋日,孩 子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化身为小志愿者,走进至灵学校(特殊学校)奉献爱心,尝试参与简单的服务活动,学习服务他人。
广州市越秀区珠光路小学,是一所身处老城闹市的小学校,学校生均面积严重不足,极大限制了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珠光路小学认为,劳动教育应该要有普众化的温度、生活化的广度、融合化的深度,学校扬长避短,寻找到了适合学校的劳动教育最优路径:以劳促全,让学生走向“四自”(生活自理、学习自觉、岗位自治、服务自愿)人生。一是从情感、认知入手,通过体验一周“劳动菜单与劳动实践”、 绘制劳动手抄报、手工制作礼品感恩身边的劳动者等教育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尊重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二是从劳动技能入手,通过校园劳动责任田、班级岗位劳动、家务劳动、社区公益劳动等方式,使学生养成日常生活劳动习惯,掌握必备的生存技能和生活能力;三是探索五育融合、家校社一体化,促进不同课程横向融合,开展主题劳动教育系列活动、主题研学等项目化课程,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
爱学习是成长之路,爱劳动是立身之本,爱祖国是发展之根,广州市第三中学是一所践行“三爱教育”的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在劳动教育方面,三中从“扫一屋”开始,以“扫天下”为目标,建立起劳动教育多元课程体系,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超市”。校园劳动包干,只是三中每一个学生每一天都需要进行的最基本任务,学校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劳 动教育项目是志愿服务和STEAM创客。参与志愿服务是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的重要方式。三中学生走进地铁参加志愿服务,走进红色史迹成为志愿讲解员,走进社区铲除小广告、整理共享单车,关注社区和社会劳动存在的问题,热心参与公益活动。STEAM创客活动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掌握一定劳动技术及知识原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学校融合多门课程元素,开设生活化学实验课程、水火箭制作课程及赛事等多个劳动教育STEAM课程,实现“以劳促全”。
以回归家庭、进入社区为目标路径,融合家校社三方合力
就目前而言,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在学校或实践基地接受劳动教育,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性质的、符号性质的、学习性质的劳动,而家庭劳动、社会劳动是可以持续坚持的、长期重复的、具有真实意义的、追求效能的劳动,是实施全面劳动教育的有效补充。越秀区认为,好的教育是开放的教育,好的课堂更是开放的课堂。在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无论是新课程的要求,还是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发展,都要求学生的学习走出教室,从校内走向校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城市走向乡村,家庭、社会同样应该成为劳动教育的主战场。让孩子参与家庭和社会的劳动实践,与生活、与世界充分接触,用身体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是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服务他人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路径,是越秀区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发展的方向。
2019年,全国妇联、教育部等九部门颁布《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以下简称《大纲》),《大纲》强调,要培养7~12岁儿童的劳动习惯,指导家长正确认识劳动对儿童成长的价值,并要求创造劳动的机会,教授儿童一定的劳动技能。在这一点上,学校与家庭目标一致,应形成合力,发挥家校劳动共育的优势。在家庭劳动方面,越秀区鼓励学生进行家务劳动,一是通过主题活动等形式,密切家校联系,大力营造崇尚劳动的氛围,逐渐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二是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学生力所能及的日常家务劳动,使学生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学习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经验、生活知识,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在社会劳动方面,越秀区鼓励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的生活环境,围绕社区需要进行自主性劳动,如参加志愿服务等。同时,学校充分利用区域共建、馆校结合、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通过学农学工、研学旅行、团队活动、职业体验、社区服务等形式提供劳动教育实践机会,使学生掌握一定生产、社会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为步入社会打下一定基础。例如,越秀区雅荷塘小学,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建立馆校共建关系,共同研发“农讲所红色传承之旅”研学课程,丰富了学校的劳动教育资源,使学校劳动教育课堂更加广阔,该项目获广州市教育局批准成为 “基地+学校”馆校研学系列的首批重点课题。
以实践基地和少年宫为辅助,搭建区域性劳动教育支撑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是专门提供实践类课程的学习场所,具备资源、人力、时间三大优势,开展劳动教育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能训练学生良好的劳动技能,是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越秀区早在1999年就建立了多功能、综合性、全公益的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全区五年级、八年级、高二年级学生每年要到基地进行集中式综合实践。该基地是越秀区学校劳动教育的补充、拓展和延续,是综合实践学科实践活动的专门课堂。20年来,基地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深入人心,对培养越秀区中小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实践能力,提高越秀区学生综合素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9年,基地申请的劳动教育课题,被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作为第一批青少年实 践与劳动教育重点课题立项。基地总占地面积230亩, 建筑面积12500平方米,能一次同时接待1000位学生 和100位带队教师,每年接待师生超过3万人次。基地开辟了专门的劳动实践区,包括一栋三层的知用科 普楼、占地约7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16650平方米的 水塘和养殖场、23000平方米菜地和果园、能同时容纳300多人的烧烤野炊场。基地立足真实世界真实情境,开设包含农事活动、应急救护、国防军事训练、 禁毒、消防、科学艺术六大类共17门课程的特色综合性劳动实践课程体系,通过动手实践、体验探究、思考创新的方式,让学生的知、情、意、行随着劳动过程的展开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拓展。
越秀区少年宫是越秀区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有两个教学区,全宫占地总面积8159平方米,建筑面积20057平方米,配套布局合理,软硬件设施完善,是国家一级甲等校外教育机构。少年宫以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等丰富多彩的群体性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校外劳动教育的特有功能,调动启迪智趣和愉悦身心的各种手段,培养越秀区少年儿童的广泛兴趣和课余爱好,着力提升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在越秀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多年来,越秀区少年宫不断探索创新劳动教育课程,在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上下功夫,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兼顾年龄特征与个体差异,实施开展多元评价方式,构建了 涵盖科技、美术、拓展、志愿服务四大类共26门劳动教育课程,实现劳动教育常态化。在科技类劳动课程方面,越秀区少年宫作为首批“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四模一电”是其传统的龙头品牌,该项目除了举办相关赛事活动,更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科学实践类劳动项目。近年来,少年宫传统科技劳动教育项目重点逐渐从竞赛转向科普,通过“科技大篷车” 走进全区99间中小学幼儿园,越来越多的越秀区学子能接触到高质量的科技类劳动教育课程。在美术类劳 动教育课程方面,区少年宫进行了11年通草画非遗项目研究,一位负责教师甚至成为了通草画非遗项目传承人。经过不懈努力,全区有70余所学校、幼儿园成为通草画普及学校,形成了成熟的劳动教育课程。
反思
北京师范大学班建武教授认为,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社会财富的空前丰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使劳动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突出表现为劳动形态的变化、社会劳动价值观的改变以及青少年学生劳动实践的缺乏。对学校而言,目前劳动教育教材尚未完备,课程建设仍不够成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对校外基地而言,固化的“综合实践课程”替代了“新劳动教育课程”, 新劳动教育的内涵仍未充分挖掘,不能适应当前劳动形态的变化。对家庭而言,唯分数论、唯成绩论大有市场,家长宁愿孩子“劳心”也不“劳力”,劳动价值观难以转变,家庭劳动教育缺失仍然严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劳动教育的区域整体发展,我们还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地探索、总结,需要常态化、长期化、有创造性地有力推进,真正从“五育并举”的高度,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推荐阅读
文章来源 | 《中国教师》2020年第3期,有删节
作者单位 |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
图片来源丨网络
责任编辑丨范姜颐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
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编辑:《中国教师》编辑部
邮发代号:82-113
国内总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801/Z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051
▌合作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