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拍不出《绿皮书》?
作者 / 一束光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人性,包括社会的不公,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看电影的感觉。电影不应该是靠钱堆砌起来的,电影也未必一定要有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这部电影好就好在它似乎很平淡,但故事背后有很多东西给大家带来了反思,让大家思考很多。”
对于刚刚一举囊括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配角三项大奖的《绿皮书》,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的这一席话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鸣和反思。
作为一部深入社会种族阶层文化,扎心和暖心共存的影片,本周上映的《绿皮书》注定是一部关注度和讨论性都很高的影片,上映首日就以17%的排片拿下2500万元的票房,加上其上座率远远高于《驯龙高手》和《阿丽塔》等影片,其内地最终票房有望卖到3亿元的体量。
而在影片票房之外,影片内容本身以及电影之外的社会等层面也更值得国内电影人以及普通观众反思:为什么我们拍不出《绿皮书》?
不要赖审查!
国内电影人僵化的思维
限制了对普世价值观的表达
也许有人看了标题,就会说:“当然是因为审查啊!”
但除去审查机制,僵化的思维自我限制了电影的创作,电影创作者更应该从自身找原因,不要将一切创作问题的矛头都推到审查机制上,毕竟在审查更为严格的伊朗,他们的电影人也依旧拍出了《小鞋子》这样的经典作品。
无论是美国影片《绿皮书》,还是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以及韩国影片《我能说》《出租车x司机》这类大获好评的影片,这类影片的共性都有一个普世价值观,而这也是影片能够打动全球观众的前提。就像章子怡评价的那样,像《绿皮书》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令人动容的情感是不分国界的。
普世价值,顾名思义,就是普遍适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超越民族、种族、国界和信仰,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价值观。普世价值观由三个基本要件组成:公平、正义、自由。
普世价值观看似很容易表达,然而这却是国产电影的短板,很多国产影片就连国人都难以对影片中的价值观认同,试问这样的作品凭什么得到全球观众的认同呢?
国产电影要不没有对社会中的问题和人物给予足够的关注,要不在表达上并没有遵从真实客观的立场,这也导致大多的国产片虚假造作,缺乏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
此外,在内容表达上,国产电影人明确缺少国外电影人丰富娴熟的表达技巧。像《绿皮书》《摔跤吧!爸爸》《我能说》这几部影片的内容也都是建立在成熟的类型片基础上,影片都是用一个喜剧类型的壳装了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内容的核。
观众看这类影片,不仅能够看到影片反映的社会问题,而且还能看的很轻松,“笑中有泪”的表达方式也让影片深入到更广泛的普通大众,而不是只停留在特有的少数人群。
然而对比国内,这类影片至今仍非常稀缺。国内电影人可以制作商业爆笑喜剧,也可以制作严肃的艺术影片,然而却拍不了两者融合在一起的作品,而目前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也只有《我不是潘金莲》《我不是药神》。
无论是与好莱坞影片相比,还是与韩国影片和印度影片相比,国内的电影人在思想深度以及表达方式上都依旧有上升空间,不像国外电影人那样游刃有余。
在拍sir看来,造成这个结果也与国内电影人长期的创作环境和固化思维有关。国内的电影人会用商业性的思维打造电影,而在内容深度上不会给予重视,电影在单纯娱乐之外也不会有太高的艺术性;相反如果是艺术影片,影片的主创又会换上严肃的面孔和思维,创作上也是力求内容层面的伤痛感,观众的扎心,影片反而在过于艺术性之外失去了更易于普通观众接受的娱乐性。
实际上,电影的艺术性和娱乐性并不冲突,二者也不是水火不能相容。就像这次获得奥斯卡大奖的《绿皮书》,其主题虽然是沉重严肃的,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之间难以跨越。
影片的歧视也是无处不在,就像影片中的黑人,即便是卓越的音乐人,在演奏中得到白人一次又一次的掌声,然而他依旧不能和白人在同一家餐厅吃饭,不能和白人共用卫生间,不能像白人那样试穿衣服,更不能像白人那样在夜晚出行。然而即便是这样的主题,影片也不断在其它地方营造一些笑点,来让影片变得更轻松,也让更多的观众在欢笑之余感受影片最深处的痛。
这样的内容如果换成国内电影人处理,肯定会以一个十分伤感的悲剧呈现,煽情和泪点会得到无限的放大,沉重压抑也会让观众透不过气,只是这样的内容表达,普通观众又怎么会喜欢看。当然,国内的电影人也不会关心这个,在他们看来,“观众不喜欢看自己的影片,那是观众有问题,而不是影片本身。”
《绿皮书》对中国电影有哪些启示
中美两国在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而在电影上,二者在存在巨大差距的同时,其实也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以《绿皮书》为例,国产影片要努力的方向就有很多。
1、中国电影缺少反映现实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
中国虽然没有美国的种族歧视,但地域歧视,阶层差异,城乡等方面的社会问题却无处不在,而生活中更能引起观众共鸣的社会问题也是国产电影欠缺表达的方向。就像《绿皮书》中设置的黑人遭到白人歧视,这样的歧视现象(虽然也非常敏感)在国内比比皆是,只不过是以另一种面目存在。
具体而言,《绿皮书》的国内版就可以这么拍,比如一个有着特殊明显地域歧视的上海或北京的本地人偏偏给一个操着一口河南或者乡土口音浓重的老总当司机,二人在不同的生活习性、文化差异以及城乡差异下就能产生出很多矛盾,也能将国内尖锐的社会矛盾一一呈现。
2、国产片需要打破对类型片固有的认知偏见。
国产电影不缺少爆笑喜剧,也不缺少沉重的艺术影片,而缺少在一个普世价值观的故事基础之上附上一个更为高级的类型片形式。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的《绿皮书》就值得国产片学习。其实这部影片叙事上并不复杂,电影行业数据分析师武剑曾形容它是一部高级版的“人在囧途”,两个人起初互相看不上,然而经过各种事情的相处后最终惺惺相惜。
这样的故事也很容易做成喜剧,利用二人身份的错位很容易出喜剧包袱。就像之前徐峥和王宝强在《泰囧》中的人物设计也属于这样。
只不过如何脱离浅层次的爆笑,要做到类似于《绿皮书》这样更高级的喜剧展示,这对国内的电影创作者要求无疑很高。
3、国产影片取材过于狭窄。
《绿皮书》来源于真实人物,影片中反映的内容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原型以及现实合理性基础上。实际上,很多优秀的电影也多是对社会最深切的关怀,取材上也多倾向来源于社会中真实的人物或事件,这也能让影片的感染力更强,也更容易引发观众的认同感。
当然纪实传记性的影片在国外电影创作中屡见不鲜,像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韩国影片《1987》,美国奥斯卡获奖影片《为奴十二年》。
相对而言,国产影片的创作更习惯于虚构一个故事,用叙事技巧来营造戏剧性,然而这样的创作也容易带着套路,失去了质朴,反而没有真实的故事更有冲击力和感染力。
中国电影离奥斯卡还有多远?
在拍sir看来,国产电影之所以拍不出《绿皮书》这样的作品,之所以获不了向往已久的奥斯卡奖项也与整个国内电影创作的大环境有关。
在国产影片商业化进程中,长期以来,大场面特效以及豪华明星阵容一度成了国产电影卖座的标配,而这样的影片在赚取高票房的同时也让国产商业片被人诟病叙事混乱,内容空洞无物。
在国产影片“假大空”(虚假、大制作、空洞无物)都能轻易卖座下,更多的内地电影人在名利双收下是不会关心影片内容层面的问题,而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去迎合市场。
而在观众对明星阵容的大制作影片逐渐感到审美疲劳,在热钱退去的当下,国产电影也终于到了拼内容的时候。
客观地说,这两年虽然外界和业内都在高喊影视寒冬。但热钱退去,资本寒冬对于整个电影市场并没有坏处,它起的是净化作用,让一些投机取巧的人远离行业,淘汰一些无生产精品内容的人,让真正做内容的人留下,专心地投入制作方面,从而为这个市场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优质的内容。
在内地电影迎来内容的春天,国内电影人用几年时间打磨一部类似于《绿皮书》这样的获奖影片不仅能推动国产电影的发展,而且也能获得很好的收益。
根据boxofficemojo网站显示,《绿皮书》的制作成本只有2300万美元,截至2月27日,其在北美的票房已经达到7000万美元,全球票房也达到1.45亿美元。除了收获奥斯卡三项大奖,影片也已经实现了大赚。
此外,从内地的票房成绩看,拍sir对近五年中小成本剧情类奥系片的票房进行统计,依照《绿皮书》最终3亿元的票房,奥系片的票房整体上还是比较可观的。
那么今后的国产电影在冲刺奥斯卡路上又该如何发力呢?大致来说,结合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获奖,拍sir也提出了以下创作指南,以下几个方向是国产片努力的方向。
1、家庭或社会伦理类影片,像伊朗影片《一次别离》《推销员》探讨了夫妻问题,日本影片《入殓师》探讨了父子,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则是围绕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2、历史社会问题影片,像《罗生门》对人性和真理的探讨,《铁皮鼓》则是对纳粹历史的反思。
3、战争反思类影片,并对战争进行了反思以及救赎的主题,像《美丽人生》《无主之地》《索尔之子》。
4、积极的励志性影片,如《天堂电影院》对电影梦想的追逐,《修女艾达》对信仰的坚持。
5、哲理性影片,世界电影大师伯格曼通过《处女泉》《芬尼与亚历山大》谈论了个人的世界观。
也许以上说的也有些太远,但正如某影评人所说,能够在奥斯卡获奖的影片并没有过多的商业性,更多还是来源于创作者对社会的关注,对历史的反思,对人性的思考,创作者也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这样努力的方向,也足矣。
其实未来的中国电影人离奥斯卡并没有多远,拍出《绿皮书》这样的作品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正如马云所言,要真正拍出好电影,电影创作者要回到热爱电影的本真,多关注电影背后的社会意义,而不是热爱名利,不是看到电影给你带来的名,不是电影带来的利,而是电影给社会带来的正面的东西。电影,它不是教育你什么,而是唤醒了你内心的东西。
如果真的这样做,我想中国电影离奥斯卡也真的不远了。
近期热文
商务合作 / 转载 / 加入社群 / 约稿
请联系微信ID:
15201655723 yqpdy2018
1028627745 649778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