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别怕
作者 / 吕世明
6月24日,《少年的你》官方宣布撤档!
6月25日,《八佰》官方宣布撤档!
7月2日,《小小的愿望》(原名《伟大的愿望》)被传撤档!
接来下还不知道有多少“风波”在等待这个行业,愈来愈多影片在上映前遭遇了更多的坎坷。虽然几部影片撤档并不至于让中国电影毁灭,但多少打击到了现阶段中国电影人的信心。
《霸王别姬》的编剧芦苇先生曾说过,“拍《霸王别姬》和《活着》的时候我比较高兴,我觉得我们终于起步了,可我没想到,那就是我们的终点。”
这几年《我不是潘金莲》《芳华》和《我不是药神》上映时,似乎让大家又一次看到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复兴,真不希望他们和《霸王别姬》《活着》一样,成为现代影迷不那么美好的记忆。
今天,有一些从业人员在朋友圈引用了《疯狂的外星人》的一句话:归你了,毁灭吧,赶紧的……累了…
是的,最近的电影人真的特别累,今天可能还在研究同档竞品影片撤档给自己留出的空间,回头就是自己的项目接到当头棒喝。
在这里,我们不想和大家再聊悲观的话题。我们也希望大家更积极的去正视目前的这个时期,收获更多的反思。
从业者也要学会在调整期中生存
近日,在新浪电影发布的调查【2019年上半年中国影市场数据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部分网友表示,缺少了一个重要选项——“技术原因”。
2019年上半年票房的趋缓现象非常严重,票价上浮后,洗掉了一部分因“价格杠杆”作用诱导的观众,但必须承认,今年上半年缺乏了足够多优质国产片项目,这是导致票房下滑最主要的原因。
“观众精明了,这个速度要比我想象的快,短期可能会影响票房,长期对于整个行业肯定是好事。”
一位从业多年相对冷静的院线朋友表示,票房下跌并非坏事,这对于乱象丛生的中国电影市场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
如果说中国电影市场是因为“技术原因”而导致下滑,那么北美电影市场的下滑则更多是因为方向和策略的问题,根据《好莱坞报道》,截止6月30日,2019年上半年北美票房收入同比下降9.4%,夏季电影票销售下跌7.3%。
导致原因在于,好莱坞近些年创新态度下滑,续集、重启、衍生和系列影片泛滥,但大部分影片的市场反应均不如预期,除了漫威系列影片和部分迪士尼影片之外,几乎全部面临亏损。
看来即便有完备的市场机制、没有审查制度和好的分级策略,不健康的市场行为一样会导致票房的下滑。北美市场也进入了调整期。
只不过我们目前可能想用这样的方式下滑的环境都没有,我们的调整期更多来自于其他因素。
2018年全球票房达到411亿美元,中美两国加起来占到50.85%,这两个超级电影大国纷纷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了票房下跌状况并非偶然,这也是两国国内的特殊情况所导致的。
当然,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内部因素的干扰,以及影迷群体不断的变化等等,都会导致票房的下跌,北美今年上半年票房所呈现出9.4%下滑,这对于一个被所有人视为“异常稳定”的市场来说,同样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换句话说,我们的市场远未成熟,我们所要接受的考验和困难只能越来越多,观众也会越来越成熟,这反而对于认真做电影的人、对于有准备的人是极大的“利好”消息,在未来,调整期可能会更长更凛冽,也需要公司和从业者有更多的布局和准备。
接受行业“负面”的舆论与情绪,
相信行业正在“螺旋式进步”
事物发展总是矛盾的此起彼浮,阴阳消长,而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所以发展过程不是直线式的。电影行业也一样是在经历“螺旋式上升”的前进步伐。
其实如果回想一下,近几年在中国电影高速发展的时期内,阻碍电影发展的力量一直都存在,唱衰中国电影的声音一直都此起彼伏,尤其在2016年开始,这种声浪和论调就经常出现在各个终端。
2015年,大家在质疑票补对电影行业会透支,但事实证明如果没有票补,中国电影用了三四年便成为银幕世界第一是不可能的。
2016年,当大家看到保底发行诸多失败案例导致行业惨淡之后,这种本来是非常合理的电影营销行为反而在后续变得更为谨慎和仔细,那种一锤子买卖的保底发行逐步退出了市场。
2017年,《战狼2》与《芳华》出现,这两部影片是这几年中国电影最优秀的动作军事片和最优秀的剧情故事片,两种新影片类型的探索打破了中国电影长久以来依靠古装和喜剧卖座的“怪现象”。
2018年,所有人在惊叹《红海行动》,在恭贺《我不是药神》取得的成功,这两部影片,他们同样也是经历了“非人”的遭遇,他们当时受到的阻力一点不比今年被“三连杀”的影片少。
“中国的根本问题是教育和医疗,《我不是药神》其实讲了医疗的问题,《少年的你》和即将上映的《银河补习班》说到底是教育的问题,卫生部都能让《我不是药神》过,为什么教育部会为难这两部影片呢?”
一位院线负责人对拍sir说,暑期档几部影片未能顺利上映,他们的原因很复杂,并不像坊间所传得那么神乎其神。
这样看起来今年的难题要比往年更为复杂,除了大环境趋势之外,更主要的是,虽然目前电影局已经纳入到中宣部旗下,理论上以往各个部委对电影指手画脚、各种阻挠的情况应该会减少和杜绝。
但目前中宣部和各个部委在电影审查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正处于一个全新的交流阶段,大家刚刚开始在一个身份相对平等的平台对话,势必会存在更多的隔阂和问题,“外行”的谨慎,部委之间的妥协势必最终会以牺牲掉电影为代价。
在如此情形之下,电影人要和以前一样,通过市场的方式,找到能让各个方面都“舒服”,都“好受”的途径,事实也证明,直接对抗的结果往往是不理想的。
行业自身的危机,我们可以通过行业的自身来去调整,政策面和基本面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政策的方式、通过故事的叙述技巧和高级的编剧花招来化解,这其实是目前中国电影在编导方面比较欠缺的。
票补有效果,但容易过犹不及,我们院线和影城会自发的“去票补”;保底失败频现后,如何科学的保底成为了一门新学科,这也让中国电影变得更理性;新题材和新类型的出现,让中国电影可以通过更多的方式和渠道讲更多的故事,这是几年前我们不敢想象的。
问题总会有,只不过有一些是市场的,现在我们遇到的是相对棘手的政策面,但总有更妥善的解决方式。
机会总留给有准备的人,
电影人请继续坚持
自1994年至今,进口大片已经有25年的历史了,中国电影在前15年一直都在试图去用自己的能力战胜他,打败他。
但一直到近十年,我们才逐步让内地观众认可中国电影原来可以卖得比进口大片更好,近五年的发展才让世界重新认识和关注中国电影市场。
如果现在还是抱着用数量去打败进口大片,用数字去压制进口大片,那么只能说明这十余年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院线的铺陈是失败的,是不成功的。
应该可以清晰的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观众已经开始重视中国电影,类型片的不断突破让大家对未来的中国电影更加期待,毕竟这种文化上的共融是难以被抛弃的,也容易让更多普通人接受。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抛弃进口大片,进口大片仍然是我们目前内地电影不能或缺的部分,也是我们了解和认识到自己差距的最好试金石,更何况目前大部分好莱坞片商也已经越来越开始要去读懂和了解中国市场。
如今的电影市场甚至有了这样的说法,如果一个项目不能在中国顺利过审上映,那么这个项目可能面临冻结,无法顺利开绿灯,中国对于世界电影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了。
中国近二百多年没少和外国人在战场上交手,哪个国家又曾真正意义上的战胜过中国呢?更何况是我们曾经辉煌过的电影呢?
说到底,我们有非常优良的传统文化,我们有无法被撼动的民族基因,这些年取得成功的国产影片无一例外都是把中国的故事讲好、讲透,都是自己准备的非常妥当,只要给电影足够宽松的审查环境和舆论氛围,我们的电影一点不输人家。
这些年,中国电影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我们走得弯路在大的趋势面前也在不断的被矫正,改革总是要面对困难和牺牲,当前我们所遭遇的问题相比多年前老一辈电影所遇到的困难算不上什么。
当然,给电影松绑仍然是非常必要的,一些部门和一些人,对于电影的谨小慎微大家也都理解、也都懂,毕竟如果出现问题和风险,这种追责和舆论压力往往容易落到相关部门身上。
但实际来看,电影更多的时候,他取得的社会效益是积极的,是向上的,中国电影百年以来,迄今为止没有一部国产电影产生了足以毁灭信仰,打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积极性的不良影响,更何况在中宣部严格的督导下,我们的电影已经足够“正面和积极”。
还是让电影回归到电影,让电影人变得更坚强吧。
近期热文
商务合作 / 转载 / 加入社群 / 约稿
请联系微信ID:
15201655723 yqpdy2018
1028627745 649778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