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寻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古城的前世今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淮南日报 Author 淮南日报

探寻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古城的前世今生

最近,一则反映给淮南市12345市长热线的消息引起关注。网友反映:“古城寿县不止于宋代建城,建城时间还要早些,应该利用好这一资源,打好文旅融合牌。”

在大众普遍的认知中,都说寿县古城建于宋代,距今已是千年。此后又翻修重修,维护不断,在洪水泛滥的年代,古城合上四门,隔绝周围滔滔洪水,犹如飘在水面的一只木盆,可保全城百姓平安。即便在1991年大水中,古城浸泡在洪水中几个月,岿然不倒,仍然发挥出抗洪的作用,堪称奇迹。




据清朝光绪年间《寿州志》记载,今寿县城墙重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明清时曾多次整修,迄今完好,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寿县古城墙属宋至清的古建筑,历经900多年的沧桑后,如今依然屹立在淮水和淝水交汇处。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是楚文化的积淀地,境内的八公山是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全县现存文物古迹5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博物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230件(套),国家珍贵文物达10000余件(套)。历史名人辈出,文化底蕴丰厚。1986年12月,国务院宣布寿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古城墙城楼高耸,城垣绵延,仿佛是一部沉甸甸的历史巨著,千年古城的一砖一石,都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寿县城墙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与安徽凤阳、江苏南京、陕西西安、湖北荆州等8座城市联合列入“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那么,寿县古城更往前时间建城的说法又从何而起?又有哪些依据呢?为此,淮河早报、淮南网采访了“寿县古城保护委员会”顾问李凤鑫。李凤鑫先生今年69岁,退休前为寿县文物局局长,对古城历史有很深的研究。在联系时,李凤鑫说他住东门不远,于是便约在古城东门宾阳门见面。

时入深秋,金风送爽,正是户外游玩好时节,宾阳门内外不时有游客前来参观。寿县古城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分别是“宾阳门”“通淝门”“定湖门”“靖淮门”。据资料记载,东门取名“宾阳”,意思是东门每天迎来的嘉宾是万物景仰的太阳;西门面对寿西湖,取名“定湖”;北门唤“靖淮”,面临淮河,取其名希望淮河安澜;而南门的护城河与淝水相通,象征舟楫往来,商贸繁荣,宾朋四海,故取名“通淝”。

见到李凤鑫时,他精神很足,谈锋甚健,采访进行得很顺利。李凤鑫介绍,寿县古城在古代战国后期为楚国国都,把时间追溯到公元前241年,当时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联合诸侯国征伐秦国失利,便将都城自河南淮阳迁到这个退可江淮屏障、进可逐鹿中原的军事战略要地寿春。从此,寿春便成为舟楫如梭、商贾云集的万户以上的楚国国都。寿春依傍淮水、淝水,在依靠水路运输的古代,藉此先天条件,才能孕育出如此繁华的都市。

当初古人从它特殊的地理条件出发,一改楚国方城或长方城的筑造文化,而在寿春建造了这座周长13华里的圆形城池。古城既利于攻占防御,更利于发挥抗洪、防洪的作用。四座城门皆设护门瓮城,形成内外双重构造,其中,东瓮城门与城门平行错位,西瓮城门朝北,北瓮城门朝西,所有这一切都是出于减轻抗体压力和洪水冲击力的周详考虑。同时,寿春在城墙地基外侧筑有8米宽的护城平台,平台下筑有坡高4米的护坡直抵护城河,从而形成两个缓冲地带,把这座古城置于坚实牢固的基础之上。从古至今,历经多次洪水,古城却始终屹立安然无恙。

寿县地处皖中,控扼淮淝。古为南北要冲,是兵家反复争夺的地方。公元383年的秦晋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这次战争,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给后人留下了“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历史掌故。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与南唐又激战寿春,当时身为后周大将的赵匡胤随周世宗柴荣亲征,围困寿州,立下了赫赫战功。至今两淮民间还流传着“赵匡胤困南塘”的故事,获得部优奖的寿县传统名细糕点“大救驾”就源于这个故事。

以上是历史的记载,而实物的考证则有古城墙下的战国夯土层,这是在西城门定湖门重建时发现的。古人皆“筑土为城”,古代凡建城必筑墙,没有城墙便不能称之为城市。西门的“定湖”之意,便是人们期望寿西湖之水安澜,波平浪静,从此不再为患古城。李凤鑫介绍,由于历史的原因,为方便交通,定湖门在上世纪70年代遭拆除,2012年,在对定湖门进行复建过程中,文物部门前期考古发掘时,在寿县古城西门遗址考古中不仅发现了清朝城门遗址,还发现了宋代城门遗址和明代城门遗址,同时还发现了战国城墙遗址。这就意味着寿县古城墙年代上限可以提早到战国时期。之后,历经汉、唐宋、明清、民国多个时期的修缮和使用,以致今日的状况。至今在古城墙上仍常常可见印有“建康许都统造”和“嘉定”的字样。

寿县古城墙周长为7147米,高为9.7米,顶宽为6至10米,底宽为18至20米,规模宏大。古城墙的墙体是以土夯筑,外侧墙面均以青石和灰砖砌成,并均以糯米和石灰作为粘合剂进行粘合,具有极其强大的粘合和防水作用,其结构极其牢固。古代的城墙一般只有军事防御作用,寿县古城墙却既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又兼备防洪功能。之所以如此,不仅得益于它高大的墙体、坚实牢固的墙基和宽阔的护城河;更有赖于古人巧妙独特的设计技术和复杂的建筑结构。

而寿县古城墙独特完备的防洪功能,是它最显著的特征,得益于古人在建城时科学先进的防水防洪设计。古人在建城筑墙之初,便充分考虑到寿春三面环水,易遭受淮河淝水洪灾的侵犯的现实,建造城墙的高度大大增加,以确保城外洪水不会漫进古城内;其次,在古城墙的墙角处,专门设置有特殊的排水涵闸,既能让城内积水排出,还能阻止城墙外洪水进入城内,从而确保城内居民生活如常。在汹涌肆虐的洪水面前,可谓是“固若金汤”。当今,各级对其的保护利用日益重视完善,寿县古城墙已成为游人向往的胜地,促进了当地文旅融合发展。


来源: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雪峰 李严 摄影报道

往期回顾
中秋国庆假期,淮南焦岗湖影视城“百花千灯万旗会”欢乐氛围爆棚~

中秋国庆假期,邀您打卡焦岗湖音乐美食嘉年华

中秋国庆假期,邀您来淮南体验“国风八公山”

中秋国庆假期,邀您漫游淮南记忆街区!

中秋国庆假期,邀您来淮南1952文化街区逛一逛!

深化解放思想大讨论 | 程昊:以高品质文旅融合为高质量转型发展增添新活力
淮南专场文旅推介和非遗表演精彩亮相2023“江南吃货节”

这“皖”汤 “牛”得很!
跟着教科书品味千年古城


淮南城市记忆一探访九龙岗民国小镇

有玩头,有吃头,有看头!淮南有个1952文化街区


人民日报:全国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馆,值得一看!


今日闵行|这里是淮南:有灵山秀水,更有诗和远方!端午走“亲戚”


淮南这六处古镇,每个都值得一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